【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作用】突发事件网络信息传播的机理机制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7?23”动车追尾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在信息传播中充当了重要角色。网络媒体以其自由开放的特性为大众所掌握,发挥了事故处理进程的监视功能,并最终通过塑造强大的网络舆论来影响现实。本文试图通过对“7?23”动车追尾特大交通事故中信息传播的分析,总结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特点与作用。
  【关键词】网络媒体 突发事件 信息传播
  
  2011年7月23日20时许,温州境内,D301次列车与同向行驶的D3115次列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惨重伤亡。事故发生后,网络媒体第一时间传播事故信息,在主流媒体相对失语时,网媒信息已经铺天盖地,网媒再一次成为了突发事件信息传播的主力,形成广泛的影响力。
  综观近几年国内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网络媒体都充当了重要角色。除“5?12”汶川地震时媒体普遍拥有较大的报道自由,从而形成主流媒体与新媒体充分联动的状态外,其余历次突发事件中,开放的网络媒体屡屡成为主角,用多角度、全方位的即时报道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在“7?23”动车追尾特大交通事故中,网络信息传播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时效:第一时间传播,及时迅速
  在“7?23”动车追尾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后,就有多名乘客在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发出消息,多家官方微博随后跟进,在纸媒印出、广电播出之前,网络信息已经非常丰富。
  其实,早在“7?23”动车追尾特大交通事故发生前,网友“Smm_苗”就发出了第一条现场微博:“狂风暴雨后的动车这是怎么了?爬得比蜗牛还慢……可别出啥事儿啊。”不料一语成谶。
  事故发生4分钟后,车厢内的乘客袁小芫微博发布出第一条消息,称动车紧急停车并停电,有两次强烈的撞击。
  事故发生13分钟后,乘客“羊圈圈羊”(微博昵称)发出第一条求助微博,转发数突破十万。
  事故发生后12小时后,微博上相关讨论量已突破200万条,其中寻人的转发量已经超过了五十万条。浙江卫生厅、浙江省血液中心等多家官方微博实时发布消息。
  二、渠道:微博牵头,多渠道传播
  在这次特大交通事故中,由微博牵头,qq群、各类论坛、博客、播客等多种网络渠道共同参与,在无限次的转播中实现信息共享,向人们展示了网媒的强大传播力量。
  网络媒体早期受人追捧的BBS,“打破了大众传播时代意见表达渠道为少数集团垄断的局限,赋予‘大众’在互联网这个公共传播媒介上一个平等发言的机会”①。正因如此,在网络渠道日新月异的情况下,BBS能够坚守阵地,成为网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博客出现后,个人对自己空间信息的编辑权力增强,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思想、发表见解的良好平台。随之而来的播客,以其平民化的拍摄视角、便捷的上传方式、丰富而精彩的画面赢得了网民的青睐。而伴随手机与互联网结合出现的微博,彻底实现了大众传播的即时性。
  在突发事件中,微博之所以能胜过其他网络渠道最早传播信息,关键在于微博信息发布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并且发布过程没有“把关者”对信息进行控制。微博使用者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直接进行大众传播,微博信息又被互联网上的广大网民反复复制,通过BBS、博客、QQ等渠道迅速扩散。
  在“7?23”动车追尾事故中,微博发布最新消息,BBS转播扩散,博客发表具有深度的分析评论,播客上传形象的现场视频,互联网的大众传播功能得以充分发挥。同时,QQ群、E-MAIL等渠道更是活跃于人际传播领域,将事故信息传送到互联网的每个角落。在互联网上,一个平台、多种渠道充分联动,无数网民遥相呼应,使信息影响力在短时间内迅速膨胀。
  三、内容:内容杂陈,恶搞信息受捧
  在“7?23”事故调查结束之前,官方信息不够丰富,各种小道消息盛行,网络媒体成为小道消息良好的传播载体。在无数网民的“监视”下,事故现场与处理中的诸多细节被“曝光”,很大程度上填充了官方信息的空白。但同时,网络上各种流言泛滥,不实信息掺杂其中。8月中旬,有网民发帖《以下部分失踪人员名单,请铁道部回答》,文中列出29名在温州动车事故中失踪人员名单。这篇帖文引起人们对铁道部公布的“7?23”甬温线特大铁路交通事故遇难人数的质疑。最终,经《人民日报》记者逐一核实,结果证明:“温州动车事故29人失踪”的说法不准确。然而,即便如此,网络上批判类似虚假信息的言论微乎其微。当官方信息难以令人信服时,人们对虚假信息的传播具有较高的包容度。
  网络恶搞缘于对掩埋车体的解释。铁道部新闻发言人针对掩埋车体是抢险需要的说法,爆出一句“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拉开网络恶搞的闸门。对为何宣布无生命迹象后又有一位女孩获救的提问,发言人称为奇迹。从此,“相信”“奇迹”等词语成为网络流行语。各种恶搞段子、视频、漫画层出不穷,网民们通过恶搞表达对事故应对、处理方式与结果的不满。
  四、效应:影响现实,推动公民问政
  “7?23”动车追尾事故发生后,网络信息传播大体经历了陈述事实――发掘原因――质疑评论――总结反思几个过程。几乎在每一个阶段,网络信息都以两种方式推动着事故处理进程。
  一是正面号召。事故发生2小时后,官方微博发布献血号召,短时间内上千名微博网友前往血站献血,网友@yaoyaosz 发布的血站实况转发突破十万。珠海政协委员陈利浩在微博中承诺,该微博信息每被转发一次便捐款一元。随后,此微博信息迅速传播,在24小时内被网友转发89万余次。最终,按照网友的建议,此项捐款金额逾107万元。
  二是审视质问。随着救援、调查工作的展开,网民将其所见所闻一一上传至网络。通过零碎的网络信息,人们持续追问事故原因及应对情况,几乎对官方每一个处置环节都开始生疑。为何掩埋车体?为何很快结束搜救?为何在确定无生命迹象后还有女孩生还?遇难人数到底多少……种种疑问充斥网络。不仅如此,人们还对铁道部的管理运营机制提出了质疑。诸多质疑的广泛流传,是公民问政的一种体现,也影响着事故处置进程与结果。铁道部在7月26日首次确定此次事件赔偿标准为每人50万元,并设立57个工作组一对一与遇难家属协商赔偿事宜。此消息一出,网民便展开对赔偿金额与协商方式的质问,并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推动了赔偿标准的提高。
  在对“7?23”事故的报道中,主流媒体同样有尖锐的批判与质疑,然而,其影响力远远落后于网络。究其原因,主流媒体受时间、介质、传播主体等因素制约,信息量有限,信息传播滞后。而网络媒体则以其迅速发起舆论、影响现实的力量,成为公民问政的最佳选择。
  近年来,随着网络媒体影响力的逐步增强,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愈加关注网络舆情,越来越多的单位开始采用网络技术监测、疏导民意。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截至2011年8月1日,仅腾讯微博中就有万余个党政机构和官员微博账户,其中副厅及以上级别的高级官员有266人,涵盖各个部门和地区。②众多官方微博、博客、论坛等的建立,使得互联网“主流媒体”的身份日渐明朗。通过一次次突发事件,网络媒体的话语权在不断增强。
  参考文献
  ①李春华,《大众文化与互联网》,文化发展论坛,http://省略medu.com/
  bbs20_58399.html
  ②http://news.省略/a/20110826
  /000109.htm
  (作者单位:烟台日报传媒集团)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突发事件 网络媒体 作用 网络媒体在突发事件传播中的作用 网络事件炒作 媒体炒作 事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