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符号_文化的失落:符号转换中的民族文化对外传播问题初探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全球化趋势锐不可当的今天,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是一项重要工程。但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经过翻译加工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在词语的运用上、文化意象的传播上、文化形象的塑造上都失了应有的自然和优美。本文将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翻译角度来探讨中国民族文化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失落。
  【关键词】失落文化负载 翻译
  
  一、引言
  现代社会中,全球化是大势所趋,各国纷纷开放国门,向国外展示自己的文化实力,宣传自己的文化形象。中国的古典名著哲学思想也开始被其他国家的人所接受,其特有的文言方式表达了特殊且丰富的思想,而这些又是英文所不能精确阐释的。外国人对于中国真正的文化元素了解得虽多但不深。例如,四大名著中的《西游记》在西方人眼中被认为太过暴力,而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红楼梦》却被认为是一部描写情欲的小说。语言表达的不同、文化观念的不同、翻译者的功底等都是造成这种文明失落的原因。本文正是从翻译的内容来说明中国古典文化元素在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失落。
  二、失落的文化
  汉代文学家许慎在其著作《说文解字》中有一段关于翻译的训诂:“?,译也。从‘口’,‘化’声。率鸟者系生鸟以来之,名曰‘?’,读若‘讹’。”①由此可以看出,所谓“译”者,即“传四夷及鸟兽之语”。人虽能准确传达出鸟兽之意,却无法复制出鸟兽说话的形态和动作,颇失了生动。现代的翻译也是如此,中译英,外国以自己的母语熟读了中国的古典名著、诗词,获知了中国人的哲学,却无法感受到中文文言的意象,颇失了内涵。由于文化观念的不同,所产生的负载词及其内涵的差异,英语与中文文言的形象差异,中文的提示隐含特征与英文的平铺直叙的差异,这其中所产生的失落却也是无法避免的。
  1、负载词内涵的缺失
  “文化负载词中有一种是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中都有相对应的概念物质或基本(核心)意义”②。这类词是在不同民族发展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的词语,因此对不同的民族会产生大相径庭的意义。
  富含文化内蕴的文化负载词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例如,汉语中的青松、腊梅、秋菊、翠竹,汉语中的“三”、“八”、“四”等等。而最典型的却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和“凤”,它与西方语言中的dragon和phoenix的形象概念虽相同,但所表达的意义却完全不一样。这些同样的概念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而被赋予了不同的延伸意义,造成了翻译中无法逾越的障碍。
  例如,《红楼梦》第九回中的一句:“这学中……‘一龙九种,种种各别’,未免人多了就有龙蛇混杂。”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为:“……as the proverb so aptly says,‘A dragon begets nine offspring, each one different." And inevitably among so many boys there were low types too, snakes mixed up with dragons.”③原文是用“龙”来显示贾家地位尊高和才德兼备之人,而译文中的“dragon”一词对于西方的读者却容易产生一种错觉,即贾家族大人多,恃强凌弱,而且“snakes”和“dragons”不能表现出汉语中“龙”和“蛇”的天渊之别,因此,字面意义上的对等却远远不能传达和体现中国人所特有的情感意义和特殊象征。
  另一类文化负载词是指语言之间没有相对应的概念。它是只有本民族才具有的独特概念和形象,因此造成了其它语言中的“词汇空缺”。这些概念出现在特定的民族或区域内,或与特定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有关。
  例如,“有眼不识泰山”,一种译法为“have eyes but fail to see Mount Tai”在这一译法中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负载词泰山直译为“Mount Tai”。对于中国人,泰山是名山代表,象征着雄伟,表达着对无知者的嘲讽,但没有多少国学功底的国外读者很难从翻译中体会到其中的意蕴。而另一译法为“fail to recognize one"s eminence”或类似的译法都是以表意为主,损失了汉语的内涵特色。
  由于表层意义与深层内涵的割裂、形式与内蕴的分离,西方读者无法体会出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与民族色彩的完美结合。这不仅是西方读者对于中国的遗憾,更是中华民族展示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的渠道缺失。
  2、文化意象的失落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方面:一面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风姿。”即翻译既要有一定程度的“归化”,又要保留一定的“异国情调”,否则,就会造成原文特有文化意象的缺失。例如,中国的诗词在经过翻译之后,其韵脚、象征、内涵都一一失去,转变成另一种语言的大白话,文学的意象和诗的意境在无形中流失了。
  李白的《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其中第二句诗,庞德翻译为:
  “You came by on bamboo stilts, playing horse,
  You walked about my seats,playing with blue plums.”④
  香港出版的《唐诗三百首》译为:
  “When you, my lover, on a bamboo horse,
  Came trotting in circles and throwing green plums.”⑤
  诗中的骑竹马,是指儿童玩耍时胯下放竹竿边跑边当马骑;床,指井上围栏;弄,指设法取得。对于诗中的这些要点,两篇翻译均有不同程度的文化隐形或是误译。诗中的“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因其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演化成民间常用的成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已成描摹年幼的男女间天真无邪情谊的代表词,在中国文化中富有蕴意。而翻译中,“竹马”,庞德译为“踩竹跷”、香港版本译为“骑竹子做的马”。这样的翻译和下文“绕床弄青梅”完全失去了关联,诗中所表现的文化意象和原诗的意境就这样隐形流失了。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加工过程中,译者为了方便西方读者的理解和接受,对源语中的文化会进行删减、置换,这样虽为阅读者铺平了道路,却减少了文化的异质性,减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失去了原作的文学意象,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民族文化的失落。
  3、文化形象的扭曲
  负载词的缺失,文化意象的流失,相应地,文化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会被扭曲。由于文化观念的不同,负载词等翻译的局限、再加上译者的自我“异化”,我国部分经典的文学作品的译作既让国人啼笑皆非,也让国人羞愧难当。例如,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有一个版本译名为《105 men and 3women》(《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草莽英雄小说,却变成了貌似男女之间的“情爱”故事。同样,由于翻译和文化的不同,东方文化形象的扭曲现象普遍存在于现今的全球化语境下。2001年由蒋雯丽和梁家辉主演的电影《刮痧》就明确地记述了这种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给华人所带来的困境。电影里的律师扬着手中的《西游记》译本,在他眼里,《西》是一本暴力小说,小说主角“孙悟空”是仅仅会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蛮不讲理的“the damned monkey”。但众所周知,《西游记》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学经典作品之一,“孙悟空”是降魔除妖追求正义的英雄化身。可见,文化的误差、翻译的误差所制造的文化形象是何等之扭曲!
  当然,语言之间的不可等同性,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文化之间的冲突确是不可避免的,且文化形象的扭曲现象也是普遍存在的。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过程中,如何最大限度的减轻这种扭曲现象,是我国对外传播面临的重要议题。
  三、结语:“嚼饭”――跨文化接触与传播
  “公元五世纪的鸠摩罗什,是把佛经译为汉文的最大翻译家之一,他说,翻译工作恰如嚼饭喂人。一个人若不能自己嚼饭,就只好吃别人嚼过的饭。不过经过这么一嚼,饭的滋味、香味肯定比原来乏味多了。”⑥
  翻译如“嚼饭”,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好经过咀嚼加工的味道,是我国对外传播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如同我们今日所见,西方的语言符号不是中国本土拥有的,但经过加工之后的西方文化再传入中国之后,却对中国民众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并且得到了很大的认同。总结看来,西方文化进入中国,接触中国民众时如同与邻居在对话,或者是以讲故事的形式,慢慢地融入进了中国民众的文化生活。因此,如何使咀嚼后的中国民族文化也同样得到这种传播效果,最主要还在于正确传播理念以及传播过程中元素的加工和应用。在传播过程中,我们需站在他者的角度,运用他者的符号,方能进入他者的世界。
  
  参考文献
  ①钱钟书:《七缀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77
  ②张伟,《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内涵的失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
  ③张伟,《翻译过程中文化负载词内涵的失落》[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2)
  ④http://dep.shfc.省略/xblj/
  waiyuxi/translation/WLKC/content/ch14.htm
  ⑤http://dep.shfc.省略/xblj/
  waiyuxi/translation/WLKC/content/ch14.htm
  ⑥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3页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实习编辑:方钰涵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民族文化 初探 符号 文化的失落:符号转换中的民族文化对外传播问题初探 汉文化在符号转换中的失落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题目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