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人像背景虚化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一般新闻写作教程都认为新闻结构有导语、背景、主体和结尾等四个基本成份,但对于大量的新闻作品来说,有些编辑记者把背景材料作为赘笔,显得十分吝啬。事实上,随着社会变革的日趋纷繁复杂,人们对新闻事业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产生了在更广阔的背景上了解新闻事件意义和价值的阅读要求。在西方,甚至产生了以背景材料为主体的背景报道或新闻背景专稿。
【关键词】新闻 背景材料 新闻写作
一、重新认识背景材料对于现代新闻写作的意义
在多数消息中,新闻背景与消息导语几乎同等重要。如果把导语比作消息的“灵魂”,把主题比作消息的“血肉”的话,那么可以说新闻背景便是消息的“骨骼”,正是这“骨骼”把整篇消息支撑起来,使读者看到了事情的全貌。
背景材料对于现代新闻写作的意义首先是基于任何一个新闻事实都不可能是纯粹偶然的现象,偶然性中也包含着必然性。事物总是有着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发展过程的,只有尽可能把这些东西告诉读者,读者才容易理解和接受。其次,构成新闻的任何一个事实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它总会与其它某些事实发生一定的联系,只有把这些东西介绍给读者,才能使读者从事物的联系中来认识事物,全面地、辩证地对待事物。再次,不少新闻事实涉及到各种知识,没有一定的知识就不能理解某些新出现的事物,特别是科技事业迅速发展的今天,许多新闻事实的出现,不提供有关的知识往往难以为读者所认识和接受。所以背景材料在新闻写作中不是可有可无的,不善于运用背景材料,新闻就会写得单薄肤浅,缺乏参照系,影响人们对新近发生或变动的事实的深入把握。一些成功运用了背景材料的新闻报道,我们读了以后,总觉得消息后面还有记者想说而没有说的话,把它留给读者去思索,使读者对新闻事件作出客观判断。1983年1月1日,国际广播电台播送了一则题为《徐悲鸿纪念馆新馆落成》的消息。其中对徐悲鸿先生的艺术成就作了大量的介绍,说明他是“我国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在国画、油画、素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尤其以画奔马、雄狮和晨鸡著名。”此外,还介绍了徐悲鸿先生曾到法国学习绘画,到英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瑞士等国观摩,还先后到过不少国家举办个人作品展览等等。对于徐悲鸿先生的这些介绍,显然是不可缺少的,这是因为不可能国际广播电台的每一个听众都知道中国有一位名叫徐悲鸿的伟大的艺术家。此外,介绍徐先生在国外的艺术活动,还可以增加稿件的亲切感。
二、学会更自觉、更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
我们认为对于现代记者和编辑来说,应当形成背景意识,学会更自觉、更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所谓背景意识,其立足点就是读者观念,它建立在对读者心态和多方需求的深刻把握之上。
现代社会的事实变动往往使读者产生许多困惑和疑问,人们对有些事情不可能一目了然,这就需要记者、编辑在采编稿件时,能够代拟读者可能提出的问题,尽可能地回答它,如果一味地吝惜篇幅,没有读者观念,稿件固然篇幅简洁了,但新闻也就没有多少意思,这是我们的许多稿件乏味,难以卒读的原因之一。利用背景的描写,创造出一种意境,显现主体的思想感情,不仅使新闻作品具有主体感,而且又具有深度。
我们看范长江的风貌旅行通讯就能够发现,他很少一般地叙述旅途见闻,而善于把走出来的新闻材料置于广阔的背景上,细致入微,生动地勾画出社会轮廓,旁征博引,广涉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他在通讯中典故信手拈来,古诗词时时引用,把现实的景色、人物与历史交相辉映,融为一体,使读者大开眼界,浮想联翩。《从嘉峪关说到山海关》一文,收集了大量的背景材料,“秦以后,中国始有大规模长城出现”,“隋代曾大举修筑过长城一次”,“到了明朝,长城才延长到嘉峪关来”等等,这些叙述从历史角度介绍了秦朝以来历代修筑长城的情况,以及历代在长城沿线抵御外族入侵的重大战争和经验教训,使这则介绍长城地域现状的风貌通讯获得深远的历史背景参照,从而也满足了人们对长城这一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宏伟建筑的各方面信息的知晓欲。
在西方,自觉、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是大多数新闻工作者写作的共同意识,新闻背景专稿也屡见不鲜。克莱尔?萨夫安的新闻作品《冰河英雄》,巧妙采用双线结构法,一线写事故及救援,另一线就是对主人翁的背景介绍。主人翁威廉斯,他热爱生命,每次出差他总是坐在保险系数最大的飞机尾部,他遇事沉着镇定,当大家看到飞机因天气不好不能按时起飞,都坐立不安,他却在耐心等待,他是一个对别人具有同情心,又是一个未能充分发挥其才智的人物。这些背景材料的娓娓叙述,为人物后来的英雄行为作了铺垫、解释,使威廉斯这个英雄人物的形象变得越来越完整、丰满、清晰。
三、广闻博见,善于积累的记者才能使用好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的使用并不是拼凑篇幅的赘笔,也不是无关紧要的叙述,它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安排应当是在作者写作时得心应手,读者读起来趣味盎然,新闻评论家则认为有画龙点睛之妙笔。要使背景材料在新闻中做到这样恰到好处,光有深入实际的采访还远远不够,还必须要求记者是个名副其实的广闻博见者和资料收集者,只有这样才能使用好背景材料。
背景材料运用得成功与否,也能从它的可读性方面表现出来。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人们的求知欲也越来越强烈。合众国际社总编辑史蒂文森写过一篇《过长江三峡》的专稿,介绍长江航运事业的发展和三峡风光。这篇文章中有这样几段背景介绍:
这是一条奔腾不羁而又能为人类造福的大河,它浩浩荡荡地流过了中国的心脏地带。
这条中国最著名也是最可畏的激流发源自海拔5486米的青藏高原。最初它只是一条清澈的涓涓细流,随后就改变颜色迅速地变成了宛如加了牛奶的咖啡那样的滚滚洪流,一泻6999公里(原文如此),咆哮着奔向上海附近的大海。
今年年初,中国地理学家们胜利地宣布,他们在白雪皑皑的唐古拉山脉发现了新的长江源头,从而使长江成为世界第三大河。只有尼罗河(6671公里)和亚马孙河(6437公里)比它长,密西西比河则降了一位,名列第四。
这三段确有画龙点睛之妙。第一段把长江同整个中国联系起来了。在国外,13亿多人口的中国影响越来越大,作为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自然能引起读者的兴趣。第二段介绍了长江本身,是对第一段的进一步解释,也是向读者介绍知识。第三段把长江放在全世界这个更大的背景中去。通过这三段背景的交代,新闻的世界意义就显示出来了。
(作者单位:蚌埠广播电视台)
责编:刘冰石
相关热词搜索:略论 背景 材料 略论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 新闻背景材料 新闻的背景材料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