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 [报道区域经济的一次成功组合]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区域经济报道是“十一五”以来各家新闻单位宣传的重中之重。这与党中央的区域规划密集出台相关联:“十一五”以来,中央在区域发展的“棋盘”上频繁落子,加紧布局。据统计,仅去年以来,国务院就先后批准了10多个区域规划,如果在地图上标注出来,基本覆盖了中国大部分地区。而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列为重要内容。伴随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如何报道好区域经济,就成了众多媒体、从业记者关注的热点。《合肥日报》在今年元月就大胆进行一次“组合”式报道,取得了轰动性效应。
  【关键词】新闻 报道 区域经济 成功组合
  
  一、尝试区域内联动
  区域经济报道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本世纪初,中央就开始着手勾画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蓝图,到“十一五”初期基本完成总体战略布局,内地形成了以“四大板块”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即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加快发展。
  但从安徽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说也是一直在“努力”。特别作为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皖江示范区规划的获批,给安徽新闻界报道区域经济带来了极大的采访机遇。而皖江示范区中一个核心区合肥,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合肥作为我省目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最具活力和潜力的两大增长极,是承接产业转移的核心区域。最令人鼓舞的是,合肥,这五年变化最大,给“合肥经济圈”形成了龙头老大的地位。
  作为省会城市的一张党报――《合肥日报》,如何谋划好合肥经济圈这一重大主题报道呢?
  几经酝酿,做了几种预案,最终首选了“区域内联动”这一新的举措。经联系,本次采访邀约了《淮南日报》、《巢湖日报》、《皖西日报》、《桐城报道》等地方的党报积极响应,共5家媒体,一起商量后,达成意向,就合肥经济圈这一重大主题一同联合采访。
  为了体现重视,在本次联合采访中,《合肥日报》抽调近二十位精兵强将,组建5个采访小组,每个采访小组明确“第一责任人”,并由总编带队。联合经济圈内各市的党报主要负责人同时采访,并同一天在各自的党报上刊载。
  二、关键还是内容
  一个如此庞大的采访团队,前往合肥经济圈内的城市,采访什么?宣传什么?一方面,以前多家媒体也都对经济圈报道过,现在如果再报道过去的东西,明显不合适;另一方面,各家党报都拥有当地“绝对资源”的独特的优势。如何出新出彩?
  省委、省政府一直十分重视合肥经济圈建设,从提出构建省会经济圈,到提出建设合肥经济圈,使得经济圈的区域特色更加鲜明。2010年11月30日,合肥经济圈淮南、六安、巢湖,桐城和合肥五市党政领导第一次会商会议在巢湖市召开。会议签署了《合肥经济圈城市合作共建框架协议》,明确了合作的原则、目标、领域和机制。会议明确,五市将在规划编制实施、产业分工协作、旅游联合开发、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及市场建设、交通枢纽和通达能力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信息一体化建设方面深化合作,同时进一步推进招商联合行动、区域劳务协作、干部互派锻炼等合作。合肥要建设区域性特大城市,必须与合肥经济圈内兄弟城市同频共振、共同发展。
  在如此厚重的大背景下,《合肥日报》经过一番研究后决定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进行全面宣传。一是调动采访记者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充分挖掘联合采访对象的智慧;三是鼓励创新。
  三、创新举措不断涌现
  受“鼓励创新”的影响,本报编辑部首先决定版式上创新,连续5天推出“大跨版”,拿出两个整版,由设计人员精心设计,形成“视觉冲击”。
  采访部门提出:党政部门的权威声音和省内著名专家的话语可以占多数,但普通市民的声音也不能缺。后来,就有了百姓声音中的“市民感言”一栏目。这一栏目较好地把经济圈内的百姓心里话表达出来。如,巢湖27岁的杨柳说:异地夫妻“同城生活”,跟生活在一个城市没啥差别。淮南的余其龙评说经济圈是“上车订餐下车能吃饭”等等一些群众鲜活的语言登上了党报的重要版面。考虑到经济圈内的读者不一定完全了解经济圈内的“城市历史”,这次采访中专项安排了“历史篇”,把“圈”内各个地方的典故,给予充分展示一下。
  与此同时,《合肥日报》的副刊编辑余媛媛又及时邀约了国内一批著名的作家“加盟”经济圈,如作家苏北写出了《发现“不一样的合肥”》等一批精彩文章。合肥市外宣办又力邀《安徽日报》、《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市场星报》、合肥电视台等媒体参加,扩大了合肥经济圈采访活动的影响。
  经历了一番创新之后,从2011年1月18日起,《合肥日报》采取“头版消息+跨版专题报道”的模式,持续一周,先后推出《强劲“圈”动力,共创新辉煌》(合肥篇)、《向南,“五彩淮南”走出一片艳阳天》(淮南篇)、《合六携手,同城胜景扑面来》(六安篇)、《扬帆巢湖岸,潮涌经济圈》(巢湖篇)和《桐城盼同城 合作期共肥》(桐城篇)五组专题报道。
  《合肥日报》总编辑张向东提出,要建立长效的采访报道机制。这样才能达到持续最佳的宣传效果,不断地向全省、全国推介合肥经济圈。于是,我们再次谋划了5家党报联盟行动,由《合肥日报》经济部负责人周军起草,合肥经济圈5家城市党报决定签约结盟,共同铸造“五个一工程”,重点建立一套联络机制。
  四、几点启示
  1、地方党报大有作为
  作为党和政府指导各项工作的重要舆论工具,党报具有“法定”的地位,具有与生俱来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但从近些年来的实践来看,地方党报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版面容量小,内容资讯(时政、经济、国际三大主流资讯)不够完整,难以有效影响目标人群。也就是说,地方党报无法成为受社会主流人群依赖的报纸。
  如何改变这一现象,这次合肥经济圈联合采访就是《合肥日报》一次成功的尝试。不仅在形式上,而且在内容上,由单纯的政治指导型向“指导性、新闻性、实用性”三者统一转变。这一组报道刊出后,合肥市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小组阅评员认为,“面向十二五、共绘经济圈”大型采访报道,不仅契合了省市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和重大决策部署,而且把握了受众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体现出了高度的政治责任和全局意识,反应出了其“主流、责任、权威”的优秀品质。同时,此次活动也开拓了合肥经济圈五市党报交流合作的新局面,开创了城市党报重大主题宣传的新模式,其成功的做法值得学习和推广。
  2、身边优势避免灯下黑
  地方党报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地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开放的大环境下,这些读者需要更多的来自外界的信息。如果媒体还是局限于“说本地话,讲本地事,敲本地鼓”,显然不能满足于这些读者的需求。而这次合肥经济圈采访,就满足了地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需求。
  (作者单位:合肥日报社)
  责编:刘冰石

相关热词搜索:组合 区域经济 报道 报道区域经济的一次成功组合 关于区域经济的论文 社区经济成功案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