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媒体中“模糊数字”的运用】模糊集合在模糊聚类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在新闻报道中,经常会用到一些数字,但准确的数字反而让人模糊,模糊的数字却让人感觉清楚。笔者借用“模糊数字”这个词,谈谈在广播、电视媒体中如何运用“模糊数字”。
  【关键词】广播 电视 模糊数字 运用
  
  二十多年前,当广播还是县级唯一的媒体时,我们每天有一档15分钟的“报纸摘要”栏目,在摘取报纸重要信息的同时,编辑为了方便听众,除将少数难以听懂的书面语言改写成广播语言外,在内容上不可能有大的改动。但总编在审阅、签发稿件时,往往会将其中的数字表述作一些改动。比如:“连日来,上堤军民共14896人,共运土石方60920方,人均搬运土石方4.09方,使整个大堤安全渡汛。”改写成了“连日来,上堤军民近1.5万人,共运土石方6万余方,人均搬运土石方超过4方,……”。
  象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自采的稿件中也可以列出很多,当时笔者刚刚入门,心里始终有个“结”。“近1.5万人”、“6万余方”、“超过4方”等等,这些经过改动的数字,在准确的数字面前,无疑是不真实的。时隔几年,笔者看到了一篇关于新闻宣传中数字表述的相关文章,该文章指出“这些数字的表述,在语法上、语义上是正确清楚的,但与真实的数字相比,又是模糊的,我们权且称之为“模糊数字”……对于这样的‘模糊数字’,受众并没有产生模糊和不真实的感觉,相反,感觉清晰而明白;而冗长的所谓准确数字,受众反而感到繁杂、模糊。”
  为什么准确的数字反而让人模糊,模糊的数字却让人感觉清楚。笔者借用‘模糊数字’这个词,谈谈在广播、电视媒体中如何运用“模糊数字”。
  在现实生活中,口头传播,仍然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在大量的信息交换面前,有关客观事物的数量,一般需要用准确的数字来表达,但“模糊数字”式的表述无处不在。“哟,你家这台37寸的液晶电视刚买的吧?多少钱?我也想买一台。”“3000来块钱。”类似这样的表述,在生活中比较常见。“3000来块钱”,回答的虽然是“模糊数字”,但并没有让你不满意,也没有让你对这台电视的价格是2918元或是3099元这一准确数字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的诉求。相反,运用“3000来块钱”这一“模糊数字”的回答,更显得快捷高效,并让你很快对这台电视的价格有了认知,并从性价比上加以考量,决定买与不买。
  从人们运用口语传播信息这个层面上讲,笔者以为,广播、电视也都是一种以声音诉诸于人们听觉的传播工具(当然电视也有它的画面语言),新闻信息中大量的数字表述,基本上是依赖声音来传播给受众,但由于声音的稍纵即逝,它既没有口头传播中语言的重复交流的余地,也没有报纸、网络媒体能让受众多看几遍的自由,甚至连回想一下播出的数字,都会影响到下面的收听、收看效果,也就是说,它不能让受众有一点回过头来重新感知的自由和余地。因此,广播电视节目中的数字表述方式,对提高收听收看效果,就显得很重要,影响人们记忆效果的因素很多,但就从听觉的识记规律来看,听觉感知的数量越大,识记的效果越差,识记者的识记积极性也越低。反之,感知的数量越少,识记者的识记积极性也越高。而这种表现,反映在数字的识记上更为明显。比如:“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964786000元。”这样一长串的数字,让人听了一遍之后,不但很难记住,反而感到模糊,甚至打消了对这一数字的识记欲望。如果我们的表述是“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达80亿元。”受众在听到这一“模糊数字”时,很容易就记住了,假如去年同期是60亿元左右的数字还在记忆中,那么他对全市上半年工业企业销售状况很快作出自己的评判:今年比去年同期有大幅度增长。
  可以说,要让数字在瞬息即逝的过程中被受众记住,以此达到更理想的收听收看效果,就不能避免“模糊数字”的运用,或者说用“模糊数字”来表述事物的数量或形状等方面。也许有人要问,运用“模糊数字”是不是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笔者认为这是理解上的误区,“模糊数字”并不是虚假数字。比如:把“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15倍”,改成“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还拐个弯”。这样的表述既活泼形象又便于记忆,语义表达也很清楚,并没有违背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且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当然,对“模糊数字”的使用不能一概而论,必须根据具体的信息内容、客观事件的内在要求来决定。笔者有以下一些体会。
  1、重要的且时效性很强的信息中的数字表述要少用“模糊数字”。比如说带有公告性的数据、涉及国家重大政策调整的数据,从统计学的角度或是法律法规有所规范的数据,运用“模糊数字”要谨慎。如:GDP、CPI、PPI数据,灾害性报道的伤亡人数等等,尽量要用准确数据,如掌握得不是很准确又需要运用这些数据时,要有修饰性语言加以注明。为了强化记忆,重要的数字,电视还可同时采用字幕提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重要的数据运用“模糊数字”会显得更加恰当。比如:“前几年,我国的GDP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1976年唐山大地震,共造成20多万人死亡”;“2008年汶川大地震死亡人数达8万多人”等等,这些数据,由于重要程度和时效性,虽不能“模糊”,但这种表述似乎显得更清晰明白。
  2、不能“模糊”得太离谱。也就是说在运用“模糊数字”时,大脑中更要绷紧真实性原则这根弦。你不能把“7490元”说成是“近万元”,千万不能把小学数学中四舍五入的方式用在“模糊数字”的表述上,同时还要根据信息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来决定“模糊数字”表述的精确程度。如在采访一家大企业时,该企业的产值是“38260万元”,可以表述为“38000多万元”;但一家小企业的产值是“1230万元”,就不能表述为“1000万元”,那可能是这家企业二年前的产值,但可以表达为“1200多万元”。
  3、运用“模糊数字”也要与时俱进。二十年前,我们表述一个县级的地区生产总值时,往往精确到万元,而二十年后,由于数字的增加和数字的庞大,往往精确到百万元,甚至千万元。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这些基数的庞大,我们在表述增长率时,二十年前“增长10.23%”的精确数字可以表述为“增长10%”。但二十年后,基数每增长0.1个百分点,都将是一个可观的数字。我们在表述时要有一定的精确度,把握住“模糊”的程度。美国国家GDP升降的表述,就精确到0.01,就是因为基数的宠大,每升降0.1个百分点,甚至在特定的经济周期内每升降0.01个百分点,对世界经济的牵动都有很大影响。
  4、无论是准确数字还是“模糊数字”,都要避免连续大量的运用。这点在广播电视中影响收听收看效果显得更为明显,在数字表述中,尽可能形成“小单元”或简单“组块”,更好地适应受众的识记“容量”范围,提高受众的识记欲望。
  5、运用“模糊数字”要在提高业务技能上下功夫。“模糊数字”运用恰当与否,与广播电视媒体从业人员的知识面有直接关系,驾驭“模糊数字”运用的能力,决定了作者对这一客观事件的认知程度,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从业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求,理解每个特定的数字与特定事件的内在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运用好“模糊数字”。
  总体说来, “模糊数字”的运用要本着两个基本的原则:一是要本着新闻真实性的原则,把握好客观事物中对数字表述的特定要求和一般要求,根据重要性、时效性、接近性等新闻价值要素来加以权衡,灵活恰当地运用“模糊数字”。二要本着广播电视媒体用声音这一特定的传播手段(稍纵即逝),使“模糊数字”在不失真的原则下,让受众听得更明白清楚,更容易产生记忆,并通过记住这些“模糊数字”,来回味整个事件的全貌,使之更加清晰,从而达到更理想的收听收看效果。
  
  (作者单位:桐城市广播电视台)
  责编:周蕾

相关热词搜索:模糊 视听 数字 视听媒体中“模糊数字”的运用 数字媒体硬件 视听媒体辅助教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