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监督_浅论民生新闻与舆论监督
发布时间:2020-02-2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凭借其群众参与性强、舆论监督平民化、微观化等鲜明的特点,受到了受众的广泛支持与欢迎。但在实际的操作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方面民生新闻要充分发挥党的喉舌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渴望为社会大众代言,在这二者之间民生新闻如何找到平衡是其发展的关键。本文将分析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的特色,并根据其特色阐释其存在双重身份的原因,论述民生新闻在双重身份下如何找到报道的平衡的方法。
【关键词】民生新闻 舆论监督 平衡
一、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
(一)新闻舆论监督的界定
关于舆论监督的定义,陈力丹教授认为“其广义是指公众通过这种集合性意见,对各种权利和其工作人员,以及社会公众人物自由表达看法所产生的一种客观效果。本质上来讲,舆论监督的主体是广大公众,但由于现代社会的复杂化和庞大化,作为分散存在的公众对监督的前提――信息获取存在较大难度,因而大众传播媒介以其突出的传播优势正可担任此重任。所以,现实操作中大众媒介通常被视为舆论监督的主体。”我们现在谈论的舆论监督,通常是特指新闻舆论监督。
(二)民生新闻舆论监督的界定
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自然也属于新闻舆论监督范畴,它分为“大民生”的舆论监督和“小民生”的舆论监督。本文主要探讨的是“小民生”的舆论监督。
“小民生”舆论监督,从内容上看,主要报道的是日常状态下百姓在衣食住行中所遇到的问题;从表达上看,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多采用一些符合普通百姓接受心理与接受能力的“软性”表达,一般以故事方式展现事件,由于其关注的内容多为具体的事件,因此在进行舆论监督的时候更应立足于问题的解决而不是简单地批评了事。
(三)民生新闻舆论监督的特点
“民生新闻通过‘百姓说话’,实现民众的话语权和监督权,并直接参与服务民生的活动,从而确立地方主流媒体在地域民众中的公信力,成为百姓心中的‘新闻联播’。”
1、民生新闻满足了监督主体的参与需要
随着传播技术的进步,民生新闻中一些监督性的新闻素材,除了由专业的新闻记者采集得到外,还有一部分是由非专业的普通受众提供的。通过开通观众热线进行有关话题的讨论等方式,使观众能更好地以自己的体验来判断是非。这样实际体现的是一种话语权的转移――由文化精英到平民百姓,彰显的是平民百姓的价值取向和草根情结。
2、民生新闻的监督内容趋于平民化与贴近性
民生新闻的报道题材大多是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社会问题,民生新闻抓住了这些问题,因此也自然抓住了受众的心。
3、民生新闻舆论监督报道方式的微观化
民生新闻的报道偏好人情味,并力求故事化地“原生态”呈现,新闻过后主持人恰到好处的点评,更使人感受到观点、见解的犀利和透彻。
二、民生新闻的双重身份
“民生新闻中的舆论监督满足了监督主体的参与需求,民生新闻节目在确定其传播内容时,民众的地位与价值取向始终处于主要地位。”笔者统计了天津电视台《都市报道六十分》节目的观众热线平台,从2007年的3月到2008年的3月,在这段时间里,共接到热线84000条,关于批评新闻热线多达72000多条。即平均每天接到热线数量为233条,批评新闻热线多达200条,占总数的90%多。这些数据表明民众对媒体的诉求不仅仅局限于了解资讯,更多的是希望通过媒体平台解决自己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基于此,媒体要想赢得更多的受众支持,就需要增加大量的舆论监督报道。而本土化特色,又经常会使其报道的内容触及到当地政府不作为等问题。陈力丹教授在《论我国舆论监督的制度困境》中认为:“从政体设计上看,我国的传媒是党、政府、人民的喉舌,但从舆论监督的本意来讲,党和政府的喉舌和人民的喉舌存在着法律界定的矛盾,政治上的二者关系早已解决,即党、政府和人民的利益完全一致,但在法律上“官”和“民”并不“一体”,而是两种主体,两者会有利益冲突。”
一方面民生新闻理所当然地代表着党和政府的利益,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具有鲜明的党性,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另一方面它又渴望为社会大众“代言”,反映社会大众的心声。因此,新兴的以本土化和舆论监督为特色的民生新闻,作为一种大众传媒显然具有双重身份。
三、如何在双重身份之间找到平衡
民生新闻利用其平民化视角,本土化特色为政府与民众搭建了一个信息交流平台,从普通百姓的视角来报道新闻,为党和政府的工作提供了一种民生视角的解读,这种解读,能很自然地将国计和民生结合起来,有利于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感情。
(一)媒体应该明确自身定位
1、以受众为主要出发点确定方向
以受众为主要出发点确定方向,决不能等同于“唯民众化”。“唯民众化”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对民众生活内容过于敏感,只要是关乎民众的事情,无论是邻里纠纷还是家长里短都详加报道,结果新闻成了百姓琐事的堆砌。媒体在连篇累牍地报道事件当中,无暇分析新闻事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只在事件的表象上做文章,却对媒体的责任和义务置之不理。”媒体应该从受众的需求出发,通过对暗含倾向性、目的性的客观事实的选择,为目标受众指明方向。
2、平衡传受双方需求做出最佳选择
平衡传受双方需求是媒介的最佳定位,尤其是民生新闻,它以民众生活中的种种遭遇作为报道的主要内容,如交通事故、家庭纠纷、弱势人群的遭遇等等,这些内容更多地涉及到了民众生活中存在的“不和谐”方面,对这些事件的曝光和揭露,呈现了这些普通而真实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体验,将会引起更多人关注,进而促使问题的解决,对于营造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从报道角度和报道内容上改进
一向以深度报道见长的杂志《南风窗》的总监陈忠曾经说过“你有一间房间,那里的空间只允许你跳交际舞,你想要跳华丽的芭蕾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以更多关注“小民生”为主要特色的都市民生新闻来说,要想在“八仙桌下耍猴拳”就得从报道角度和报道内容上下功夫。
1、抓准问题,把握好时机
要善于抓住最有代表性、最有典型意义、警醒意义的人和事。把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作为突破口,分析解剖,进行监督。而且,时机把握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如果所监督的内容,既是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又正好是党和政府下决心要解决的问题,那么这样的舆论监督肯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搞准事实,用事实说话
保证信息源的准确,保证信息的真实可靠,是媒体的责任,也是媒体赖以生存的根基。但现实总是纷繁复杂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媒体、记者们要弄清总体真实和个别真实、本质真实和细节真实。要抓住最有代表性、最有把握的事实说深说透。不能先入为主,被假象牵着鼻子走。丢掉了真实,监督也就失去了对象。
3、要把准批评方式
“有理需善论,感人赖情真”。媒体需借助于自身可信度与感染力的增强,通过有理、有利、有节的方式进行批评,爱憎分明但不夹私愤,批评尖锐但不失风度,用语措词恰当,分寸得体,尊重人格,从容大度,从而赢得受众的青睐。
4、准确把握揭露与批评的“度”,材料的运用应“有力”又 “有节”
新闻舆论监督要从客观事实出发,掌握批评的层次,对于严重违法乱纪、激起强烈公愤的人和事,要毫不手软地进行摧毁性的批评,但对更多的虽涉及大是大非,却不宜全盘否定当事人的问题,应进行有节制的批评报道。批评的层次不同,报道方式也应不同,批评不到位或者“过重伤害”都会影响舆论监督的效果。
民生新闻在揭露腐败现象时,不是要追求轰动效应,而要重视社会效益,要讲究科学性,要突出批评报道的建设性的作用,及时做好跟踪报道、查处报道和变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的报道,最大限度的发挥报道的积极效应。
(三)增强政府与媒体的合力机制
对于政府来说,解决民生问题既是其核心任务,也是根本职责所在。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与媒体建立联动机制,及时进行信息公开。这样不仅可以通过报道宣传政府的最新相关信息,而且其本身也是对权力的一种监督。不仅如此,“民生新闻也应该认真掌握政策,做好充分准备来把握导向,把老百姓的咨询求助、投诉举报、建言献策等问题传达给政府,借助政府官员和专家来引导回应,进行实时或延时的问答和对事件的跟踪关注,直至问题解决。”这样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搭建一个桥梁,促成问题的解决,也是舆论监督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①陈力丹,《论我国舆论监督的制度困境》[EB/OL].传媒学术网,2007-02-08
②黄校庆,《民生新闻是新闻舆论监督形式的创新》[J].《声屏世界》, 2006(7):29
③马希荣,《社会新闻的骄子》[EB/OL].人民网,2007-05-17
④朱寿桐:《民生新闻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25
⑤刘志杰,《警惕新闻唯民众化》[EB/OL].中华传媒网,2005-07-17
⑥蔡雯,《舆论监督:对媒介机制与传播技巧的挑战》 [EB/OL].传媒学术网,2005-11-28
⑦姬华强,《关于民生新闻的思考》[J].《新闻爱好者》,2006(11):15
⑧张从春,《民生新闻:营养决定影响》[J].《青年记者》,2006(10):29
(作者:马淼 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08级新闻学硕士研究生;李莹 天津电视台《都市报道60分》记者)
责编:姚少宝
相关热词搜索:民生 舆论监督 新闻 浅论民生新闻与舆论监督 新闻舆论监督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