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学网络写手的文体创新] 文体创新

发布时间:2020-02-23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有媒体报道说:“ 国内第一批‘科班’网络写手即将诞生。”上海社会科学院将开办网络文学创作高级研修班。写手从“学院派”那里学些什么,引起人们兴趣。   每天上网,我们看到的是网络红火不单是因为网络文学、网络新闻―时政的、体育的、娱乐的新闻才是主角。所以我想,先办的应该是网络新闻类的学习班或研修班。 记者出身的美国网络新闻学创始人丹•吉尔默写了一本叫做《我们即媒体:民治民享的草根新闻》的书,原著没读过,但从网上和一些杂志上零零碎碎读到了一些片断。
  吉尔默宣称:“我们正在开启一个新闻业的黄金时代。但是这个新闻业不是我们通常熟知的新闻业。媒体未来学家已经预言,到2021年,50%的新闻将由公众提供,主流新闻媒体不得不逐步采纳和实践这种全新的形式。”这是个宣言,还是一个科学的预测尚需时间证明,但传统主流媒体现在需要正视新一代的受众消费口味,则是一个躲不开的事实。
  网络的崛起带来了网络写作的繁荣,网络写作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写作。不仅是网络文学,包括网络新闻的写作方式都大大有别于以前出现的文体风格。新的载体需要并产生新的文体风格,从网上读到的新闻和新闻评论,单是写法就让我们耳目一新。以网络阅读为特征的新一代新闻受众是传统媒体流失群体,研究他们的口味,并适应他们才是聪明之举。
  读上海社科院办网络研修班的这条新闻时,我想到一个问题,办班,出发点不是让网络写手认祖归宗,而是经过学院派们的一番调教,互相借鉴,互相影响,渗透融合,形成新的、有活力、有活气的新闻文本和新闻样式。
  阅读网络新闻,每每感觉到对于事实的不尊重,评论的轻率,这是网络新闻的致命伤。但网络写手的敏感,评论的一针见血,单是那口气的肯定,就是传统主流媒体的评论所缺乏的。我倒想,各主流媒体都应该办办班,学习、研究网络写作。没有空话废话的虚张声势,没有装模作样的拖泥带水,没有八股说教的呆板,行文的机智轻松,平民式的亲近都是主流媒体应该学习的。
  网络写手们的意义目前还被囿于传播意义上的平民特征,它的文体意义的影响,特别是在青年读者中的影响却为我们忽略。比诸白话文的革命,可能有些不适当,但它的文体影响不可低估,无论你是否愿意,未来的读者肯定是现在阅读网络文学和新闻的年轻人。
  《中国劳动保障报》记者周晖说:“采访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采访时不能只听采访对象说,你也应该提供一些对他来说非常新的消息和情况,我常年在基层调研,有一些记者看到的现象采访对象不了解,但又是他很关心和惊讶的。说出这些,会使采访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代表委员开始时不太愿意对你提出的问题回答时,《上海证券报》记者苗燕说:“可以先谈谈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感受,引导他们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七、拉近距离。
  一些来自基层的代表委员,对一些问题都有自己的看法,但由于性格内向、表达能力不强等原因,接受采访时较拘谨,不容易打开“话匣子”。记者采访要有意拉近和采访对象的距离。
  《广州日报》记者徐锋说:“在全体大会期间,有一些代表委员会在休息大厅短暂休息,此时气氛比较轻松,你也可看准某个‘有新闻’的代表委员坐着,做到他旁边去休息,然后找机会攀谈,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上海证券报》记者苗燕说:“在休息大厅,看到‘有新闻’的代表委员,可以先提出要和他们合影,要签名什么的,他们一般都不会拒绝,待距离拉近之后,采访就很容易了。”
  拉近距离也包括感情沟通与交流。采访时,记者和采访对象之间并不应是简单的问与答的关系。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任会斌说:“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一些代表时,不单为了某个特定的问题采访,而是主动与代表进行多方位沟通,倾听代表诉求,了解代表思考,设身处地地为代表着想。既能完成了预定采访任务,还有大量额外收获。”
  以来自内蒙古的农牧民代表廷•巴特尔为例,他对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现代农牧业发展、农牧区保障和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等问题都有自己的思考,也有不少困难需要呼吁。由于廷•巴特尔较内向,接受采访时较为拘谨,思路也打不开。任会斌索性抛开采访提纲,与廷•巴特尔聊起了草原、牧民以及牧区的生产、生活,渐渐地廷•巴特尔精神放松了,话也多了起来,与记者一谈就是近两个小时,收获颇丰。后来6条稿件中都用到了采访廷•巴特尔的素材。
  拉近距离还包括尊重、倾听。记者与代表委员进行坦诚的交流,尽量少打断代表委员的思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扎西顿珠说:“与代表委员的采访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循序渐进,这样既可加深你对代表委员的了解,同时记者本身可以赢得代表委员的信任。”
  
  八、见缝插针。
  两会会期14天,要做大量精彩报道,还要为会后报道打下基础,关键要把握住点滴机会,利用各种场合,见缝插针地进行采访报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扎西顿珠说:“楼道、房间、大厅、餐厅、车上等场所都可以成为你开展工作的最佳时机。”两会,每个角落都有新闻。
  《广州日报》记者徐锋在委员驻地,不放过任何一个和委员攀谈的机会,包括电梯里、大厅里注意观察,先注意看清委员的胸牌名字,然后再问他的提案主题,并尽量问到该委员的房间号码、手机号码。这样偶尔也能挖到“好料”,为后期采访积累后备资源。到代表房间去串门,聊议案、建议或具体政策的落地。就餐时,尽量创造机会和代表委员坐在一起,闲聊时,引导话题,由此曾报道过独家新闻。他在报道小组讨论时,先选择一个认为会“出新闻”组旁听讨论,再挑选一个可能会“出新闻”的组,放个录音笔,会后再听录音,以免错过“好新闻”。
  
  九、预先铺垫。
  对于一些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代表委员详细作答。如果仅仅依靠在人民大会堂前台阶上的“堵”或者记者招待会后的“追”,就不能获得满意的回答。因此,记者需要借用这些时机,为下次详细采访做好铺垫。
  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最高法院院长肖扬参加山西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京华时报》记者田乾峰在肖扬刚准备落座时,拿着提前准备好的提问提纲,递到他面前,上面非常礼貌地写着:“肖扬院长:您好!打扰您,我有以下几个问题想请你会后答复……”,文末,还订上了一张自己的名片。由于当时时间较少,肖扬建议记者换个时间采访。后来,肖扬还派工作人员核对记者的采访提纲。直到3月14日,肖扬再次到山西团参加小组讨论结束时,记者再一次迎上去,说明采访意图,肖扬找到了田乾峰的提问提纲,欣然接受了采访。《京华时报》据此采写了整整一个版的新闻《“同命不同价”近期将改变》和记者的采访手记《肖扬兑现采访承诺》。
  
  十、创造机会。
  代表委员都是新闻富矿,一般来说,记者也别指望一次就把某个代表“挖干榨尽”,如果条件允许,应尽量主动创造和代表委员交流机会,以再次获取新闻素材;另一方面,与代表委员的交流熟悉,也能为会后采访打下良好基础。
  《广州日报》记者唐迎春知道广东省劳动与社会保障厅厅长方潮贵是明星代表,在今年两会重视民生的大背景下,拥有丰富的新闻源。3月2日,在采访写成独家新闻《广州即将推行全民医保》时,为了留下“后路”,在采访的同时问了方潮贵今年准备提交的议案,顺便借了他的U盘。第二天,又专程把U盘还给方潮贵,创造了又一个交往、熟悉的好机会。过了几天,就餐时,又主动凑到和方潮贵一起就餐,跟他约定采访“劳动和社会保障热点”。方潮贵一口就答应了。于是,又出了一个独家新闻《广东将争取今明两年全部解决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
  记者在采访后,注意将发出来的样报或者播出时间及时反馈给代表委员,反馈过程也是交流的机会,代表委员们看到自己的言论刊登出来非常高兴,与记者也由生变熟,不少代表、委员后来甚至主动约记者谈对一些问题的见解,记者也能有额外收获。此外,写出稿件后,如果有很多涉及到使用直接引语时,必要的情况下要让代表委员审阅,一是防止稿件见报后引起代表不满,获得信任;二是也能创造再次交流沟通的机会。

相关热词搜索:学学 写手 文体 学学网络写手的文体创新 网络诗歌的文体学创新 网络小说的文体特征研究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