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绣在衣服上的历史】 在衣服上绣简单的图案
发布时间:2020-02-2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大山深处的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石门坎地区,世代聚居着苗族的一个支系――大花苗。“我们那个地方属于高寒山区,所以种的都是土豆、玉米,其他的都没有。种的玉米还用来养牲畜,其他的收入都没有。”石门坎乡苏科寨的吴玉庆这样描述家乡。由于地处偏远、群山阻隔,除了传统农业,当地居民没有其他收入。
但大花苗姑娘们喜欢花边与刺绣,她们把对爱情的憧憬、对生活的希望和对幸福的理解统统绣在衣裙上,每一套礼服都倾注了她们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心血。
吴玉庆身上图案粗犷的披风就是大花苗男女的盛装。她说,挂领的图案是苗族领袖蚩尤时期的京城,王宫、街道和四大城门都有;挂领下方的长带,代表四通八达的交通线和道路网;带下挂着的铜钱等装饰品,表示数不胜数的村寨臣民。据说,挂领上绣以密密麻麻的图案,不仅为了修饰,还可以在战争中遮护后心,类似于护心镜。
历史上的大花苗居无定所。披风上的菱形几何纹表示远古家乡的水田和道路,妇女褶裙上蜡染的纵横花纹是田埂与地界,横彩道代表迁徙所经过黄河和长江。他们利用服饰上这些鲜明的历史符号来实现“精神还乡”。
但是,经过多年不同文化的冲击,大花苗的大部分民族传统工艺已经失传。此外,
“过去在我们这里,女孩子要是不会做针线活都找不到好婆家,但现酗午多女孩子不会做传统节日盛装的纺织刺绣了。”吴玉庆说。
在繁华城市的诱惑下,特别是市场经济和机械化生产的冲击下,越来越多的民族传统文化正在退出历史舞台。
2010年,上海世博会欧盟馆惊现民族特色浓郁的“蓝草”编织工艺推介活动。许多游客挤到展台前,观看贵州、四川和湖南少数民族妇女的刺绣绝活儿。
“蓝草”项目是欧盟援华的重要内容,于2010年1月在北京正式启动。包括吴玉庆在内的黔、川、湘等地的苗、羌、壮族等少数民族妇女成为该项目帮扶的对象。与一般扶贫项目不同,“蓝草”是让妇女自己组织起来传承历史文化传统,同时减少迁移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新的负面影响。
项目实施之初由地区工作人员组织妇女培训,后来由妇女中心民主挑选出妇女负责人,负责记录材料和绣品,与工作人员沟通,组织大家讨论。她们必须学会表格式记录,今后还将学习使用电脑,以便在家也可以了解市场,从而成熟地走向市场。
2011年5月,培训第一次在苏可寨举行,吴玉庆被推举为代表。不到一年,她代表寨子里的姐妹来到北京参加乐创益组织的“iFALR公平贸易参与式体验活动”,了解将产品流通到市场的各个环节,学习一个持续性项目操作的过程。
借此,吴玉庆绣有老苗文的产品得以进入市场,让更多大山之外的人了解大花苗。老苗文是上世纪初英国传教士柏格里同当地苗族教徒共同创制的以石门坎地区大花苗的发音为标准的拼音文字。教授老苗文也是吴玉庆生活的一部分。
对于这些濒临消失的民族文化瑰宝,运用市场化手段将其传承下去具有极大的社会意义。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公益人致力于寻找民族手工艺与国际时尚品牌的结合之处,以此触动人们的心弦,并助力传统文化通畅地进入市场。当然,更重要的是,吴玉庆们逐渐找到自给自足的渠道,收获存在感和成就感。通过市场将这一行为变得常态化和可持续,一直是公平贸易的期许。
相关热词搜索:衣服 历史 绣在衣服上的历史 衣服上绣图案简单图片 适合绣在衣服上的图案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