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之光: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一水一圣人
发布时间:2020-02-21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山东省会济南,位于黄河南岸、泰山北麓。这个城市中心的地标性建筑――泉城广场,最吸引我注意的,是文化长廊中的齐鲁十二名人塑像,他们是:大舜、管仲、孔丘、墨翟、孟轲、孙武、诸葛亮、王羲之、贾思勰、李清照、戚继光、蒲松龄。
其实,山东古圣先贤绝不止此数;但每次驻足于此,面对诸先圣先贤,我会常常想起那个著名的哲学命题: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千百年间,人类对这一古老命题的追问与思考,从未间断;而答案也是常思常新。通过梳理作为“中华文化长子”的齐鲁文化,或许有助于当代人回答这一“天问”提供“钥匙”。这也是我们做“文化中国?文化山东”的初衷。
言及齐鲁文化,人们必先提到“一山一水一圣人”。山者,泰山;水者,黄河;圣人者,孔圣人也。从自然环境到人文历史,这句话粗线条勾勒出山东的大好河山与文化神韵,更凸显齐鲁文化的骨架。本期,我们也将以此主题作为“文化中国?文化山东”的开篇。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在《泰山安,则天下安》一文中,刘玉平教授指出:国泰民安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祈盼,泰山安则四海皆安;而泰山的崇高地位,不仅仅因为其自然高度,更主要的是因为它的文化高度,封禅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表现。
其实,在文化内核之上的政治层面,则可以说,泰山文化的高度,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历代帝王封禅泰山的政治活动。
礼者,国之重器也。泰山是古代中国的一个喻像,所以封禅泰山,古即为帝王之大礼,多在四海一统、天下太平时进行。历代帝王的封禅之举,既能向世人显示其文治武功泽被四海,又可昭告天下以期国祚永延,因此被视为沟通天、地、人三界的国之大事。泰山安则天下安,寓意在兹。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说泰山挺起了齐鲁文化的脊梁,那么泰山之阴的黄河则激荡了齐鲁文化的血脉。
在《黄河与齐鲁文化》一文中,贾国静博士以黄河为主线,采取截取横断面的方式,展示了齐鲁文化器物、制度和思想的若干片段;而这若干片段,宛如一幅幅历史画卷;如果把它们一一串联,细心的人们就可以触摸到黄河之于齐鲁文化的特殊脉络。
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从齐鲁大地走出来的儒家思想,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并且深深影响了周边国家乃至世界。
在人类二十一世纪的历史上,儒学是否真正能为解决人类现代困境提供智慧的明灯?这一观点虽有待时间的检验,但传统儒学对解决当下中国所面临的现实问题的哲学意义,却值得深思。
人法道,道法天,天法自然。从“人定胜天”的自负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视,人类从无数的历史经验和教训中,往往能总结出与自然相处的道理,从而泽被当下与后世。山东黄河河务局局长周月鲁先生在《黄河文化――中华民族的象征与旗帜》一文中,展示了治黄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认识。
作者总结历代治黄经验,得出“黄河的恩泽,需要通过我们的辛勤劳作,才能转化为物质财富;黄河的洪水,需要通过奋力抗击,才能够化险为夷”的结论,并提出“我们顺应自然,就会得到恩赐;我们悖逆自然,就会受到惩罚”,蕴含天人合一理念,其当下意义自不待言,耐人寻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句暗合了地域政治学观点的话,同样适用于山东。古圣先贤曾是历代中国人的荣耀,而在五四之后的中国,他们却面临“我为何要遵循孔子的教诲”的窘境。曾振宇教授在《孔子与现代中国“文化认同”》一文中不禁感慨道,就目前中国普遍的文化心态而言,“文化认同”正行进在路上。
正如曾教授所言,没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不可能真正产生现代公民,也自然不可能实现现代国家。“日新月异”固然说明世界的变化之快,但对处于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错综交合的当下中国而言,人们的灵魂能否跟得上躯体的脚步和日益变迁的时代,却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
近代以降,国人以齐鲁代之山东;然追根溯源,却齐是齐,鲁是鲁,泾渭分明。胡新生教授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秦时期的齐鲁文化》一文中,对此作了简明而洗练的概括:
濒临大海的齐国,其国民性格多表现为外向型的尚功好利、勇于任事、开放豪阔;与之相反,靠近中原的鲁国则呈现内敛型特色:尊儒重礼、忠君爱民、守道崇德。两者相辅相成,构成齐鲁文化的主干,并影响至今。
以人为鉴,可知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从这一层面而论,我们倘若不能对传统文化进行求真层面的探研,则无疑浪费了先圣先贤留给我们的历史遗产;传统文化也就不能实现现代性转化,更谈不上助推现代国家转型,而只能走进历史“博物馆”,那将是我们这代人的悲剧。
由是观之,“抢救国故”是当代人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也是我们选择并探讨“文化山东”的道义所在。我们期待这样的探讨,能在时空维度上回应“我是谁,7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从而助力“现代公民的成长”与“现代国家的壮大”。(作者为本刊特约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齐鲁 圣人 之光 齐鲁之光:一山一水一圣人 齐鲁一山一水一圣人 齐鲁之光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