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年华献给导弹阵地 飞毛腿导弹

发布时间:2020-02-21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在战略导弹部队方阵中,有这样一支特殊的部队,他们鏖战在深山密林,为大国长剑筑起一座座“地下龙宫”,被誉为“铁岩雄师”。   在这支英雄的部队里,有这样一个兵: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无人区”,独立担负的10余项重点工程测绘,次次达优;他熟练掌握26门导弹工程兵技术中的23门,深居大山革新出12项科研成果,成长为战略导弹工程部队唯一的战士技术员。他,就是第二炮兵某工程团战士技术员、四级军士长龚晓斌。
  
  如果说战略导弹工程部队是“钻山豹”,他就是豹的“眼睛”
  
  天刚泛白,迎着寒风,矮瘦的龚晓斌带着他的测绘班,又一次走进大山腹内。
  潮湿的坑道内,粉尘呛人,凿岩台车发出尖叫声,撕心裂肺。冒着坠石危险,龚晓斌一丝不苟地架起测绘仪,测量、计算、放样、标图,导引凿岩台车钻下一个个爆破孔……坑道精准地向山腹延伸着。
  测绘员是工程部队最核心的岗位之一。如果说战略导弹工程部队是“钻山豹”,测绘员就是“钻山豹”的“眼睛”,就像飞机的导航师一样,责任重大。1996年底,高中毕业的龚晓斌从湖南湘乡入伍,新兵下连后经层层选拔当了一名测绘员。由于肯吃苦、爱钻研,不到一年,就成为一名优秀测绘员。14年来,经他精准测绘过的数据,多次纠正了同行误差;由他负责的10余项重点工程测绘,次次达优。
  2005年,又一重点国防工程开建。这是一场硬仗,工区坑道多、轴线控制难、贯通误差大,测绘好坏直接影响到工期和质量。由于精度要求高,龚晓斌每天工作超过14个小时,吃住在坑道里。
  当同龄人躺在宽敞明亮的卧室休息时,他正在昏暗冰冷的坑道内繁忙地测绘着。对他来说,趴在岩层旁打个盹,已是惬意的事。当几条坑道先后贯通时,原本要求10公分的误差控制,被牢牢控制在1公分内。工程监理很惊讶地说:“这么浩大的工程,如此微小的误差,测绘员真是了不起!”
  战略导弹阵地工程建在大山深处,荒无人烟。由于测绘技艺精,龚晓斌成了团里“打前站”的专业户。“打前站”,就是“开荒”。在大部队到来之前,龚晓斌和战友要进行营区安设、洞口复测、道路勘测、水源寻找等前期工作,异常劳累。龚晓斌没有退缩,在他的脚下,一座座“地下龙宫”逐渐崛起于大江南北。
  历险也是常事。这一年,龚晓斌和战友又一次走进大山深处,执行“打前站”测绘任务。
  左边是湍急的河水,右边是悬崖峭壁。龚晓斌小心翼翼地支起测绘仪器开始测绘。忽然,一头野猪受到惊吓,朝着龚晓斌直冲过来。他本能地踹出一脚,硬是把野猪踹进了山谷河中。事后,惊出一身冷汗。
  山外笙箫伴霓虹,山内孤寂伴苦累,战友也一茬茬离去。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考验着龚晓斌。2008年,他参加了全国执业资格证书考试,取得了工程测量高级技工资格证书。探亲时,有个路桥公司老板找到他说:“到我的公司来吧,月薪不少于1万。” 龚晓斌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说:“工区的一草一木,一点一线都在我的心里,我不能在祖国最需要我的时候离开!”
  
  身居深山眼观前沿,他成为战略导弹工程部队唯一的战士技术员
  
  脸颊泛着红,不善言谈。说起山外的世界,龚晓斌就像大山一样沉默,一说起施工专业和革新成果,他便滔滔不绝――
  他的第一个革新成果是高扬程喷浆技术。2005年初,某重点工程切口时,口部悬崖高达四、五十米。由于石质风化严重,必须进行锁口喷浆支护。这时,难题出现了:传统的湿式喷浆机,只能喷10多米高。
  “从其他工区紧急抽调喷浆设备,时间太长。将喷浆设备运到20多米高的脚手架上,实施分层喷浆,又不安全。”工区指挥长郑军林把目光投向了龚晓斌。
  面对这一难题,龚晓斌迎难而上。他在喷浆管增加了一个带单向阀的加气管,将混凝土进行二次接力,彻底解决了高扬程喷浆难题。这个仅花了100余元的技术革新成果,一次性便节约施工经费14万元。
  “双脚扎在山沟里,双眼要长在山顶上。”龚晓斌常常对一茬又一茬的新战友说。山里的生活是闭塞的,就像“信息孤岛”,他把学习当成了“最解渴”的事。寒来暑往,十多本泛黄的笔记本和剪报本,见证着龚晓斌的勤奋。于是,在26门导弹工程兵技术中,他能够熟练掌握23门,还会操作6种工程机械装备,成为一专多能的“全能战士”。团政委陈宗华说:“爆破、钻孔、被复,他样样都会,随时都能顶上去!”由于素质全面,2008年3月,龚晓斌又被团机关特批到技术组――工程部队的“智囊团”,成为了唯一的战士技术员。
  2008年4月,龚晓斌所在工区迎来了国内最新的岩石监测仪器――移动式量测多点位移计,由中科院研制。然而,他在使用时发现,仪器有多处不合理设计,既造成安装难度大,又降低了监测精度。经过一番调研,他大胆提出了革新方案,提交给了中科院相关单位。
  一个月后,一封来自京城的信件千里辗转到工区,由位移量测项目负责人董万里亲笔撰写:“我单位从事地质工程位移量测技术30余年,提出改见建议的这是第一次,方案十分可行。”董万里夸奖龚晓斌说,“虽是普通一兵,但视野已超越兵的范围”。
  身居深山,点亮科技之光。14年来,龚晓斌先后有激光指向仪、破碎站多功能操作室等12项革新成果被推广应用,这些科研成果带来了近千万元的经济效益……
  
  为了大国长剑静卧深山,他坚守心中的大爱
  
  春去秋来,龚晓斌从一座山转战到另一座山。
  当了14年导弹兵,给导弹筑巢14年,却没有见过导弹。在他的睡梦里,经常梦见导弹枕戈待旦,守卫着祖国母亲的安全。为了坚守这份大爱,龚晓斌付出得太多,却从来不求回报。
  2006年11月6日,龚晓斌正独自担负着某重点工程的测绘任务。远在千里之外的湖南湘乡,妻子李剑辉躺在病床上疼痛难忍,额头上流下豆粒大的冷汗。
  “孕妇难产,需要剖腹产,谁来签字?”医生焦急地问。可身边只有姐姐一人。含着委屈的泪,李剑辉咬着牙自己签了字。儿子龚轶出生了,她盼呀盼呀,盼望着丈夫龚晓斌能够回来,看一下她娘儿俩。盼过了元旦,盼过了年夜饭,这一盼,就是8个月……8个月,对刚分娩的女人来说,是多么漫长的等候啊。龚晓斌终于盼回来了,小孩怕生,哄也不行,硬不让抱。妻子鼻子发酸,边打小孩,边流泪,龚晓斌头一扭,哭了。20天的假期一过,龚晓斌又要进山了。他借来照相机,给儿子拍了又拍。他要带些相片回去,施工累了能瞅瞅儿子,看看儿子的笑容……
  2009年12月9日,某重点国防工程“攻坚战”进入白热化,龚晓斌已三天两夜没有休息。此时,像一盏风中的残烛,患有肝癌晚期的父亲悄无声息地走了,家中的顶梁柱一下没了。临走前,父亲突然恢复了清醒,微弱地向屋外喊道:“回来……回来……”好似在呼唤龚晓斌这个唯一不在身边的儿子。
  闻听噩耗,龚晓斌捂着被子,号啕大哭。他太对不起父亲了。父亲临终也不知道,儿子是二炮的兵,儿子是给导弹筑巢的兵。龚晓斌把遗憾深藏在心中。
  劳碌的大山施工,让他无暇顾及感情,也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腹痛,拉肚子,从2008年初便一直折磨着他。战友们劝他去医院,他摇着头笑笑说,没啥大事,就是肠炎,然后又径直走上工地。有时疼痛难忍时,他一边捂着小腹指导战友施工,一边把止痛片扔进嘴里嚼起来。
  2008年9月,龚晓斌这个硬汉终于扛不住了,他去了成都军区总医院。会诊结果令他和战友震惊:直肠癌。
  30刚出头就患上直肠癌,战友侯国防有些怀疑。当他帮龚晓斌收拾衣物时,赫然发现13张转诊单躲在龚晓斌的床头柜里。这厚厚一摞转诊单,全是转诊到大山之外的医院,全被他悄然压下了。候国防潸然泪下:“龚晓斌真是个钢铁汉子”。
  洁白的病房里,龚晓斌又一次梦到大山工地。坚强的他在日记里写道:“虽然病魔剥夺了我曾经健康的肌体,但我还有健康的大脑。如果这个时候被击溃,那我就是弱者。我将要与癌症斗争,与时间赛跑……”
  他一边积极与病魔斗争,一边将目光投向传统的“孤线测绘法”。40多年来,战略导弹工程部队都沿袭此法,计算量大,步骤多,一轮测绘下来费时费力。能不能把时间再缩短一些,龚晓斌琢磨起繁琐的数学公式。病房的信筏上留下了他密密麻麻的计算。
  在组织的关怀下,龚晓斌的手术治疗很成功。术后不到一个月,他便执意回到大山工区,把革新构想进行实地验证……
  大山里,树绿了,花开了。2009年5月,龚晓斌发明出“圆坐标测绘法”,使测绘时间由原先的两个小时,缩短为40分钟,军事经济效益不可估量。为了表彰这一特殊贡献,团党委以红头文件形式把这个施工工法命名为“龚晓斌圆坐标法”。以战士个人名字命名导弹阵地工程施工工法,龚晓斌成为中国战略导弹部队“第一人”。
  手术后,龚晓斌仍有5年观察期。“按照国家政策,这5年内你可以评残,享受国家的终生保障待遇。”好心的战友提醒他说。要享受评残待遇,就得脱下心爱的军装。望着刚刚施工一半的工程,龚晓斌不忍心了,他在日记里写道:“只要活着一天,就要为导弹阵地建设作一天贡献。即使有一天我倒下了,也要倒在工区的阵地上。”
  山外的霓虹灯,依旧闪烁着。山里的龚晓斌,依旧守望着祖国万家灯火。

相关热词搜索:阵地 导弹 献给 青春年华献给导弹阵地 我要把青春年华献给主 扎根在导弹阵地的大枫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