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伟长:“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钱伟长传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2-19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钱伟长一生传奇而磊落,年轻求学时弃文从理,只因为“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作为“两弹一星”元勋,他与钱学森、钱三强并称“三钱”;时至晚年,他在上海大学倡导的学分制、三学期制都成为教育改革的里程碑……正如熟悉他的人所说的那样,“纯粹的爱国主义”是钱老的人生底色
98岁的钱伟长走了。
钱伟长的名字,是他的叔叔、国学大师钱穆所起,“伟长”乃“建安七子”中的徐干之字,徐干擅长诗赋,所写五言诗妙绝一时。钱穆希望侄子长大后能成为像徐干那样的学问家。18岁时,钱伟长以文史双百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但在他进入历史系的第二天,日本发动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侵占了东北三省。从收音机里听到这个消息,钱伟长拍案而起:我不读历史系了,我要学造飞机大炮。
就这样,中国少了一位史学家,却多了一位杰出的力学家和数学家。钱伟长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古稀之年,仍重履大学校长之职,一生桃李满天下。
钱伟长身上,凝聚了那一辈学人共同的精神,他常常说,“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九?一八”后“弃文从理”
钱伟长1912年生于江苏无锡七房桥村一个诗书家庭。因为父亲和叔父们皆为文人,钱伟长从小就浸淫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饱读四部备要和二十四史,以及欧美名著译本。
1931年,19岁的钱伟长,远赴清华大学求学,在四叔钱穆的建议下,他准备选择文史类专业。
但入学后,“九?一八”事件爆发,当时全国青年学生纷纷罢课游行,要求抗日,这种爱国情绪激发了钱伟长。
“我听了以后就火了,年轻嘛。我说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我要学造飞机大炮。我决心弃文学理。”数年之前,钱伟长回忆称,“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但入学物理考试5分的成绩让物理系主任吴有训把他拒之门外。随后一周的时间里,钱伟长执着地等候、说服让吴有训做了有条件的让步:试读一年,如果数理化有一门不到70分,就回文学院。
钱伟长曾在个人回忆录中感慨:“这是我一辈子中一个重要的抉择。”
钱伟长说他一门心思想着造大炮、造坦克,为国而战。一年后,他终于考到70分。毕业时,他成了物理系中成绩最好的学生之一。
1935年,钱伟长考取清华大学研究院,在吴有训的指导下做光谱分析。
为国家而留学
1939年初钱伟长经香港、河内到昆明,在西南联大讲授热力学。那一年,他考取了庚子赔款的留英公费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突发,船运中断,改派至加拿大。
1940年1月,钱伟长等人被派往加拿大留学,但在上船后他们发现护照上有日本签证,允许他们在横滨停船3天中可以上岸游览参观。
“我们同学当时决定,在日本侵略军侵占了大半个祖国期间,不能接受敌国的签证,当即全体携行李下船登陆,宁可不留学也不能接受这种民族的屈辱。”钱伟长在回忆录中说。
一直到1940年8月初,钱伟长等人第三次接到通知乘船去加拿大。他在甲板上起誓:我是为国家而去留学的。在太平洋航行28天,后改乘3天火车后钱伟长和同学一行抵达多伦多大学。
似乎老天要对钱伟长的民族气节做出嘉奖,他入校的第一天就发现他和导师辛吉在研究同一个课题,于是他们一拍即合,花了五十天的时间,完成《弹性板壳的内禀理论》,随即将论文寄到了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的手中。
因为这篇论文,钱伟长蜚声美国,这篇论文和爱因斯坦等著名学者的文章共同发表在一本文集里,并得到爱因斯坦的赞誉。
两年后,他转到美国加州理工大学学院冯?卡门教授主持的喷射推进研究所工作,并与冯合作发表《变扭率的扭转》。冯?卡门曾说这是他一生中最为经典的弹性力学论文。
这时的钱伟长在美国已经崭露头角,事业如日中天,前途一片光明,但抗战胜利的消息打破了局面――他执拗地想回国。
虽然历经波折,但以想念妻子和儿子为由,1946年,钱伟长回到国内。
1947年,钱伟长获得一个赴美从事研究工作的机会。当他到美国领事馆填写申请表时,发现最后一栏写有“如果中国和美国开战,你会为美国效力吗?”钱伟长填上了“NO”,最后以拒绝赴美了事。
“三钱”谱写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钱伟长开始从事行政工作,担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6年,在全国第一次自然科学规划会上,中央组织400多位专家教授,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十二年科技发展规划。就在这次史无前例的大会中,钱伟长和钱学森、钱三强一起,被周恩来总理赞誉为:中国科学界的“三钱”。
但回到国内后,钱伟长、钱学森两位大师从事研究都少了很多,成果远不如在美国时。除了行政事务,他们都投入大量精力在教学上。
“钱伟长他们那批学者都有类似的想法,他们认为做教学是更重要的事情。”钱学森的学生朱毅麟说。从那时起,学生们就经常听到钱伟长说:“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1957年6月,“反右”运动中,钱伟长因为此前“违背主流”的讲话,以及对清华照搬苏联模式的教学思想的批判,被打成“右派”。当时被打成“右派”的共有6人,只有钱伟长没有“北大荒”劳动改造,原因是毛泽东保了他。毛泽东说,钱伟长是个好教师,要保留教授职位。所以钱伟长继续待在清华园里,但已没有上课的机会。
“钱伟长先生的确敢于直言,敢于坚持自己认为对国家有利的东西。”朱毅麟说。
从被打成“右派”到1966年的9年间,钱伟长先后为各方提供咨询、解决技术难题100多个。有人戏称他为“万能科学家”。他曾在李四光的恳求下,研究了测量地引力的初步设想措施;为国防部门建设防爆结构、穿甲试验、潜艇龙骨计算提供咨询……
1968年,这位56岁的科学家又被分配到北京首都特钢厂做了一名炉前工。
邓小平任命他为“终身校长”
“文革”结束后,钱伟长得到了平反。1983年邓小平亲自下调令,调任他至上海工业大学任校长一职,并写明此任命不受年龄限制。
担任校长期间,钱伟长提出“三制”――学分制、选课制和短学期制,这些当时看来十分“前卫”的教改措施,如今许多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流方式。
钱伟长还倡议拆掉各系科、专业、部门,以及教育和科研之间的“四堵墙”,抓师资队伍、科学学制、办学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也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素质培养。
1994年,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大学组建新的上海大学,钱伟长继续担任校长。他曾是全国在位的最年长的校长。
就任大学校长的27年里,钱伟长一直是一名“义务”校长,不拿学校一分钱的工资,也没有自己的房子。
“从钱伟长院士的沧桑经历中,我们能够深刻理解什么叫纯粹的爱国主义。”上海大学常务副校长周哲玮说。
(综合7月31日《新京报》和《解放日报》)
生 平
1912年10月 生于江苏无锡
1931-1937 在清华大学物理系、研究生院学习,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
1940-1942 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应用数学系学习,并获博士学位
1942-1946 任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喷射推进研究所研究工程师
1946-1948 任清华大学教授兼北京大学、燕京大学教授
1949-1983 任清华大学教授、副教务长、教务长、副校长,民盟中央常委
1983-1987 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上海市应用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所长
1987-1994 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副主席、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等
2010年7月30日 在上海逝世
钱伟长语录
――我不是党员,不过我还是拿党的事业作为我的终生事业。为了我们的民族,我们个人吃点亏不要后悔,不值得后悔。
――我一辈子就是这样,所以有人说我不务正业,今天干这个,明天又干那个。我说我是看国家哪方面需要我,我就力所能及地去干。我的题目很杂,什么都有,因此有人说我是“万能科学家”。其实不是万能,不过我会去学一类东西,我会看人家的东西,看懂了我自己能下结论,并在这个基础上再做下去。我懂得爬在人家肩膀上,我要永远爬在人家肩膀上。
――我36岁学力学,44岁学俄语,58岁学电池知识。不要以为年纪大了不能学东西,我学计算机是在64岁以后,我现在也搞计算机了,当然不像年轻人那么好,不过也吓不倒我……我不是天才,我的学习是非常勤奋的,我发现很多东西我还不懂,需要,我就学。你们不要相信天才论,关键是在于刻苦和努力。没有学不会的东西,问题在于你肯不肯学,敢不敢学。
――应该觉得自己不懂的东西很多很多,那你就是很有学问;你觉得什么东西都懂,你大概是没有学问的。我们要培养这种人,满肚子都是问题的人,这种人是我们国家需要的。培养博士生就是使一个没有问题的人变成有问题的人,也懂得力所能及来解决问题。
――学校体育很重要。好处之一是自身健康,另外运动也可以培养人,培养人的分析能力、决策能力。运动场上情况瞬息万变,要应付环境,就要有分析、决策的本事。运动是培养人的体力,增强体魄,激发拼搏争先的斗志,形成合作的团队精神的最好形式。
――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
――那种把学科与学科之间界限划得很严、各种专业分工过细、互不通气的孤立状态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在我国形成的理工分家、文科和理工农各科分家的现象,业已明显地影响培养建设四化人才的质量,现在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时候了。我们主张理工合一,文理渗透,反对现在国内中学就文理分家的现象。
――什么是应试教育?就是学校忙于应付考试,小学应付考中学,中学应付考大学。现在的考试非常刻板,数理化都是硬碰硬的,差一分就落选,家长就要交许多钱。搞到最后,成了哪个学校升学率高的,那个学校就是好学校。即使仅就智育而言,这也是片面的。
(据新华社)
钱伟长的主要科学成就
1.在奇异摄动理论方面独创性地写出了有关固定圆板的大挠度问题的渐近解,国际力学界称之为“钱伟长方程”。
2.与世界导弹之父冯?卡门合作发表《变扭率的扭转》,成为国际弹性力学理论的经典之作。
3.用奇异摄动法解决了圆薄板大挠度的问题,这一工作是国际上有关奇异摄动理论的最早的著作之一。
4.给出圆环壳的一般解,解决了这个几十年来悬而未决的难题。
5.推动了有限元、杂交元和混合元等方面的研究活动和广泛的工程应用。
相关热词搜索:国家 专业 钱伟长 钱伟长:“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