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奥会,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起点_中国发展新起点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9月17日晚,随着“鸟巢”上空的圣火渐渐熄灭,北京残奥会的大幕也徐徐落下。回首过去的12天里,当我们早已习惯了赛会带来的各种奇迹和无数感动的时候,是否已经意识到,残奥会将使大步前进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再上一层楼?是否将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起点呢?
一种精神:
残健皆在改变生存状态
从进入奥运中心区的那刻起,刘飞的眼睛便不够用了,无论是“鸟巢”“水立方”,还是优美的景观、热情的民众,都让他感到新鲜和兴奋。“感觉和做梦一样!”此刻,刘飞已经完全沉醉其中,但就在前一天,他还在犹豫是否接受邀请。在和轮椅共同度过的20多个年头里,刘飞早已习惯了封闭的生活,他最害怕的是异样眼光和指指点点。
刘飞的这种不安和自卑,在他进入国家体育馆(鸟巢)后彻底烟消云散了。“刚开始还有点紧张,后来发现这种顾虑完全没有必要。”刘飞说,大家都会对他抱以友好的微笑,志愿者会征求残疾人的意见再决定是否帮忙。
残疾人张福来同样感同身受,“以前都不怎么敢出家门,现在独自出行就能畅通无阻。”张福来说,“残奥会太重要了!北京对于残疾人来说越来越方便了!通过完善的无障碍设施,残疾人同样有机会了解灿烂的中华文明,而社会助残尊残的氛围日益浓厚,健全人也对残疾人显现出了更多的理解和关怀。”
从9月8日到16日,北京的残疾人经历了多年来规模最大的出行,先后有上千人次像刘飞这样参加了“快乐残奥”系列活动,他们坐公交、乘地铁,进场馆、逛前门,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感受奥运魅力。
首都师范大学研究生逄晓鸣感触颇深地告诉记者:“我和很多同学都是第一次观看残疾人比赛,感到运动员们都非常乐观和坚强。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着感人的故事,每场比赛的场面都堪称励志大片,让人震撼,让人难忘。”
同样经历了北京残奥会的洗礼,来自北京大学的志愿者曹雪莲连呼“值得”。“这几周的辛苦劳累很值得,突然感觉自己长大了,那种锻炼是全方位的。”据悉,很多学生志愿者在奉献奥运的同时,并没有学分上的补偿,但是他们照样勤勤恳恳,因为这个“课堂”的内容让他们受益匪浅。
中国盲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杨佳表示,北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要得益于中国的战略眼光,她说,曾经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发展却比较缓慢,归根到底,缺失的是一种精神。残奥会为我们提供了停下来思考的阶段,也是一个将精神寓于运动的极好载体,带动全社会从意识的提高到责任的强化。
国际奥委会终身名誉主席萨马兰奇说,残疾人运动是唤醒人类良知的运动。杨佳认为, “超越、融合、共享”的理念非常恰当,残奥会正是通过意志、技能、体能的较量,向种种不可能挑战,向生命的潜能挑战,展示人的创造力和价值,这种形式不仅改变了残疾人自卑的观念,也在改变着许多中国健全人的生存状态,让他们走出身体健全却精神困惑的状态。
杨佳表示,感恩的心不要总挂在残疾人嘴边,健全人也应该有所感触。为了满足肢残人士的需求,才发明了遥控器,盲人坐车有所不便才安装了语音报站器,所以说,残疾人和健全人是一家人,永远要相互依存,整个社会也将和谐相处,共同创造美好的生活。
一份关爱:
民众的观念在悄然转变
这段时间,在新闻单位工作的崔先生的任务之一,就是不停地回答10岁女儿提出的各种“为什么”。“爸爸快看,楼梯扶手上有些凸出来的小点点,是盲文吗?”“爸爸,盲人眼睛看不见,他们怎么上网啊?”“那个人坐着轮椅,旁边人怎么不上前帮推一把呢?”
残奥会开幕式上,当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费力地摇着轮椅上台讲话时,女儿觉得十分不可思议,为什么站在一旁的人对此“视而不见”呢?
女儿能有这份对残疾人关怀的意识,让崔先生甚感欣慰,他也因势利导地告诉孩子,首先应从克雷文的行为中感受到残疾人的无上进取心,其次旁人的“袖手旁观”正是表达了对残疾人的尊重,是另一种形式的关怀。
与盲人运动员说话前,可以轻拍对方的手背,但不要拍人家的后背;与轮椅运动员说话时,应该蹲下来,让视线与对方处于同一水平面;帮助残疾人运动员之前,要先询问对方是否需要你的帮助……
由于要担任城市志愿者,外企白领宋佳也开始留意和残疾人交往的各种礼仪。“以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心存误解,总以为残疾人是弱势群体,对于他们应该抱以同情和怜悯。”宋佳说,“现在我知道了,残疾人需要的是平等和认可,而非被健全人当作另类对待。”
长期从事残疾人康复治疗的医师廖正义说:“我们没有理由总是抛去‘同情’,与残疾人交流的重要原则是,把他们当作健全人那样对待,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不能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否则就是施舍与强制。”
北京奥组委残奥会部部长张秋平认为,残疾人不是每时每刻都希望得到帮助,残疾人和健全人的区别就在于,健全人是无障碍的。“比如你可以用脚走阶梯,而我是用轮椅走阶梯,除此之外,我们没有任何其他的区别。”在培训残奥会志愿者时,张秋平不时地强调助残扶残意识和技巧的培训,比如“时刻准备帮助他,而不是主动去帮他”。
根据国际残奥委会的宗旨,残奥会在夏季奥运会后立即举行,其目的不是为了博取同情心,而是要让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获得平等参与体育竞技的权利,消除歧视、偏见与误解。
“可以说,残奥会的举行达到了预期目的,但是最为重要、最有难度、也是最为宝贵的遗产,是中国能否借这起重大的社会事件,引领和改变中国民众对残疾人群体和残疾人事业的观念改变。”中国残联研究室主任陈新民说。
“不是不理解而是不了解。”陈新民引用这句时常挂在残疾人嘴边的话举例认为,北京举行残奥会的契机,唤醒了更多民众关注残疾人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理解残疾人、尊重残疾人、关心残疾人、帮助残疾人等良好社会风尚进一步形成,这也是中国社会更文明、更和谐、更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一个目标:
致力于无障碍社会的建设
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北京残奥会志愿者培训师、曾给国际残奥委会主席克雷文担任翻译的关艳告诉记者,有爱或是无爱,关键在于无障碍,实现了无障碍,残疾人和健全人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前几年不敢出家门,好不容易出去一回净往地上看了,凡是碰到有台阶的地方只能选择不去。现在这些顾虑大大减少了,家人经常带着我进超市、逛商场。在首都机场,不需要别人帮助,自己便可以完成办票、登机。”在和轮椅共同度过的20多个春秋里,关艳深有感触。
据了解,筹备奥运7年来,北京市各级部门投入10多亿元人民币,无障碍设施建设总量相当于过去20年的总和。不但有5000多户残疾人家庭和1500多个住宅小区完成了无障碍改造,医院、商场、影剧院、政府等公共场所也都实现了无障碍,而畅游故宫、长城等名胜古迹,对残疾人来说也不再遥不可及。从点、线到面的改观,由单纯硬件建设到营造整体环境的转变,北京城乡的无障碍化进程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这是一个更加开放的城市。”中国残联理事长汤小泉将北京市在无障碍方面的努力形容为“突破性的”。她说,北京具备了接纳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残疾人和老年人的能力和胸怀。而北京市残联党组书记赵春鸾则认为,这些无障碍设施,让北京百姓的生活更便利和舒适,也让这座城市变得更加和谐和宜居。
不仅如此,残疾人的各种社会障碍,也在被八方爱心逐渐消融。
她告诉记者:“我在美国求学期间,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触摸过一些艺术品,当时感觉,这种服务在中国遥不可及。事实上,残奥会带给中国的变化,不仅是出行无障碍那么简单,认识上的无障碍更显重要。这个细节说明,中国已经跟国际接轨了,未来将有更多的残疾人从中受益。”
精通英语的关艳现在一家远程教育中心任职,这家单位的领导被关艳的坚定信念和顽强的毅力所打动,亲自登门拜访邀请她加盟。“按比例录用残疾人,不仅完成了政府要求,尽到了社会责任,残疾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时刻激励着我们!”一家单位的负责人如是说。
“中国残疾人事业处在加快发展的机遇期,残奥会的举行又给予了其新的发展动力,对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推动也将有巨大效果。”陈新民告诉记者,在他20多年的从业生涯中,从未见过社会各界像现在这样关注残疾人,这是基于30年改革开放、20年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厚积薄发的表现。
陈新民相信,借助这次残奥会的新起点,随着民族精神的深入、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组织将越来越活跃,社会资源将越来越丰富,加之政府加强主导性的引导,整个社会参与到残疾人事业的建设发展责无旁贷,也将成为中国的大势所趋。
(9月19日 “新华网北京频道”,作者为新华社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社会 新起点 残奥会 残奥会,中国社会发展的新起点 中国发展新起点 中国发展新起点 演讲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