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局表态发言 [环保局升格 从旁听席到发言席]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计划生育、耕地保护、环境保护是中国的三项基本国策,但是长期以来,前两项国策的主管单位都是国务院组成部门,唯有环保局不是。这次环保局升格为部,不仅仅是一种行政级别的调整,更是一种中国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承诺。”3月11日,当大部制改革方案最终揭开了神秘的面纱,环保局如大多数人所愿顺利升格为部后,最早在国内提出该项建议的国家环保总局环境规划院副院长王金南感觉很欣慰。
从1971年的国家计委环境保护办公室,到2008年正式成立环境保护部,37年间中国的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关系也几经调整、震荡。环境保护机构的调整,何尝不是这些变化的一个缩影。
从“三涩部门”到“内阁成员”
步入“十一五”规划的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进入了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资料显示,中国7555个大型重化工业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45%为重大风险源。2007年,国家环保总局接报处置的突发环境事件达到108起。在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成为升格后的环境保护部的应有之义。
在此次多方关注的大部制改革中,环境保护部的成立是意料之中。在此前流传的多个大部制改革版本中,环境保护部都被首先提及。
早在2006年,王金南就率先提出了成立国家环境保护部的建议。但在当时,这一建议更多的被误读为环保局的“争权”冲动。
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多次在公开场合解释,国家环保总局并非喜欢“环境部”这个听起来很大气的称谓,而是中国的确非常需要有一个能综合管理“林木水草土”与环保有关的职能部门,来面对当前环境事故的高发事态。
“此前,国际社会经常抨击中国行政力量薄弱,对环境问题重视也不够,环境部的成立,也可以算是对这种指责的回应。”王金南表示,成立环境保护部,既是国内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国内环境形势的需要,某种程度上看,也表明中国政府治理环境问题的决心,对关系人类命运的环境问题的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即将就任的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在接受采访时,曾以一句玩笑表达了环保部门地位的尴尬。“环保嘛,就是宣传起家,收费养家;国内说我们是‘三涩部门’,就是地位苦涩,关系青涩,囊中羞涩。”
对于此次升格,王金南笑称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发言权。“要从‘旁听席’坐到‘发言席’了。”曾参与制定“绿色GDP”、绿色证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多项环境经济政策的王金南,对此深有感触。
他告诉记者,环保总局近些年的工作正在从环保末端往前端移动。如“绿色风暴”是通过严厉的惩处机制,在末端对企业形成了高压态势。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则从前端卡住了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资金源头。而过去环境部门对区域规划等宏观问题都没有发言权,只能审查单个项目。这就造成了某些化工项目从个体上看是合格的,但是从整个区域布局上看,环境风险就凸显了出来。
“升格”仅仅是开始
尽管具体的机构调整方案尚未出台,但是不少人士预测,国家环保总局的人员配置将会增强。
曾考察访问过美国联邦环保总局的环保人士马军告诉记者,光美国环保总局在华盛顿的编制就有8000多人,而我国的国家环保局现在只有300余人,即使加上事业单位,也不过3000人。这显然无法适应当前我国的环境工作现状。
“很多电力、化工项目的施工方往往都财大气粗,可以动辄拍出几千万元做一份非常漂亮的可行性方案。而环保系统,别说花钱请专家论证方案,仅完成书面审阅,就要占用很长时间。”马军说,重大项目必须公布环评报告如今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和法律规定,但由于财力和人力的限制,往往制约了环保部门与地方势力、利益集团的博弈能力。
在中国推进环保项目并进行环境培训的伯尔基金会的喻捷指出,尽管成立了环境保护部,但是相关的职能整合尚未开始,这也会限制今后环境部的工作效率。
对此,王金南也表示,环境保护部的成立只是一个开始。“当前,传统污染防治依然是中国的一个主要问题,发达国家已经基本跨越了这个阶段。所以,社会对环境保护部的职能延伸与完善,也要有充足的耐心。” (杨磊)
55岁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下称国家发改委)又一次被重新定位。
3月15日,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第五次全体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批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决定草案,以大部制为核心内容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尘埃落定。
根据方案,国家发改委将进一步转变职能,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集中精力抓好宏观调控。此间观察人士称,发改委瘦身看似削权,实质上拔高了它的位置,使其能超脱于部门利益之外。
◆瘦身
位于北京市月坛南街的国家发改委有26个司局,1000多工作人员。在国务院组成部门序列中,发改委是一个地位独特的“超级大部”。内设司局包括工业、交通、能源、环境资源、社会发展、外资、贸易、就业等国民经济所有领域,职责范畴则包括国民经济规划、产业和投资政策、体制改革、价格等,并参与财政和货币政策制定。
按照已经公布的 《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草案)》,国家发改委的工业行业管理、能源行业管理职能将分别划入新组建的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此前,发改委工业司主要负责拟订主要工业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还承担盐业行政管理。能源局不仅承担能源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的提出,还实施对石油、天然气、煤炭、电力等能源以及石油储备的管理。
有专家分析认为,由于新组建的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均与国家发改委职能交叉,发改委交通运输司、就业司等内设机构的职能估计会有一些调整。
在国家发改委的职能中,投资管理、规划和产业政策管理权重很大。这次机构改革方案对此有明确的指向。3月11日,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华建敏在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中特别提及,今后将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继续缩小投资审核范围,下放审核权限,简化审核程序;同时,改进规划和产业政策管理,地方规划和专项规划、专项产业政策,除按规定需报国务院审批的外,由地方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在国家规划和政策的指导下分别制定。
“我觉得这个做法很好,实际上,改革并不是削弱了发改委,而是加强了,把它的位置拔高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告诉记者。
早在上世纪末,就有学者提出“国家计委”不应该承担具体项目审批,可以改革成类似日本企划厅的政府组成机构,它高于各部委,专注国家中长期规划的制订。魏加宁认为,如果能解决微观项目审批的问题,国家发改委就能从部门利益中超脱出来,这样去协调宏观调控,也就更名正言顺了。
◆惯性
过去20年来,国家发改委的调整均与宏观调控一词相关。
国家计划委员会1952年11月成立。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这个机构一度被看作“计划经济核心堡垒”。1988年,原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被撤,组建新的国家计委。此时,国家计委被定位为“高层次的宏观管理机构”,“不再承担微观管理和行业管理职能”。在1998年3月的机构改革中,它被更名为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当时的机构改革方案明确的宏观调控部门还包括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财政部和央行。
2003年3月,国家计委更名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名称几经变更,发改委也在寻求职能的转变,而核心目标是完善宏观调控。此次改革,将国家经贸委的行业规划、产业政策、经济运行调节、技术改造投资管理、多种所有制企业的宏观指导、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以及重要工业品、原材料进出口计划等职能,划归发展和改革委。
与此同时,积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减少行政审批和微观管理事务,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对经济活动的调节作用,也被明确为对发改委的改革要求。
但是也有学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几年,国家发改委强化审批的现象实际上有“回潮”迹象。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2004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对于一些投资项目实行地方政府审批、发改委备案。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一些备案类似于变相审批。
按照规定,3000万以上的项目必须报国家发改委批,为了避免在部委走审批程序,有些地方政府就分拆项目,一个一亿元的项目就会被拆分成三个以上。“这里面固然有地方政府逃避监管的责任,但是,我们也得思考思考他们为什么要担着风险去逃避。”上述人士表示。
◆角色
或许正因为如此,2008年的机构改革,对发改委的再定位,对财政部和央行定位的进一步明晰,目标指向了“合理配置宏观调控部门职能,形成科学权威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在正在进行的大部制改革中,发改委会做哪些调整,将会成为影响大部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这也将决定未来发改委在宏观调控体系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3月12日,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草案)亮相的第二天,在分组讨论中,国家发改委成了多位政协委员“炮轰”的对象。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讨论中发言称,“把改革机构放在发改委,是不合适的。发改委本身就是机构改革的龙头,最需要改革的就是它,它去牵头搞机构改革,这个怎么可能呢?”
李金华所说的“改革”是指200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并入发改委的体改委。成立于1980年的体改办后更名为体改委,在1998年的国务院机构改革中,由国务院组成部门改为议事机构。2003年3月,发改委体改司设立,从此,国家计委的名称上多了“改革”二字。
魏加宁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他认为,改革和发展的利益冲突容易导致发展优先、改革滞后的局面。改革往往看起来事情没有那么急,能缓就缓,发展往往非常紧迫,比如就业情况、物价涨跌、经济增长是高了还是低了都是各级领导非常关心的问题,所以很容易因为发展而耽搁改革。
魏加宁告诉记者,在计划经济时期,包括改革开放后第一轮经济过热时的经济调整,宏观调控的主角都是发改委。到了1993年经济过热时,宏观调控的重心就转向央行,当时央行行长由朱基副总理兼任。到了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主要以积极财政为主导。
有学者认为,以往发改委正是通过微观手段实现了宏观调控的目的。那么,在微观管理职能剥离后,国家发改委将如何实现宏观调控呢?
“关于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说明”指出,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机制,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税、货币政策,形成更加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提高宏观调控水平。
可以预见的是,财政部、央行亦将在改革完善预算、税政管理和健全货币政策体系上有新动向。
“这次机构改革提出要将更多职能让位市场的同时,还探索一种长期化的宏调方式,避免重蹈机构再膨胀的覆辙。”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鲁照旺说。(翁仕友、袁朝晖、程志云)
(3月17日《经济观察报》,作者为该报记者)
相关热词搜索:旁听席 升格 环保局 环保局升格 从旁听席到发言席 环保局升格 从旁听席到发言席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