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城隍庙豫园的楼匾楹联] 上海最值得去的5家餐厅
发布时间:2020-02-18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上海老城隍庙豫园,不仅景色旖旎,有华堂朱轩、嘉树奇石、曲水回廊,尽显“江南名园”雅韵。亦有古邑老庙、万商云集、美食荟萃,凸显“海派文化”风范。“去白相(玩)城隍庙”豫园,不仅成为上海市民难忘的人文回眸和生活形态,也是海内外宾朋申城之行的旅游首选和留恋之地。老城隍庙豫园可以讲是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的人文标志和文化名片。
上海老城隍庙豫园楼匾楹联笔墨精湛、气韵生动、风格多元,典型地展现了海派书艺,这也是老城厢漫长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所孕育,由此我们应追溯和确认这样一个史实:即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占有独特地位的海派书画,就是以老城隍庙豫园为发轫之地。在清同治、光绪年间,以胡公寿、任伯年、蒲作英、虚谷等为代表的海派书画家长驻于此,并创办了沪上第一个民间书画团体:海上题襟馆金石书画会。在其后的宣统年间,高邕、吴昌硕、王一亭等海派书画家又在此创办了豫园书画善会,使这块钟灵毓秀之地翰墨飘香、丹青瑰丽,弥散出勃发的艺术氛围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楼匾楹联的历史意义
老城隍庙豫园楼匾楹联作为物质文化载体,汇集了园林文化、民俗文化、商业文化、餐饮文化、市井文化诸因素,因而具有独特而丰厚的文化构建意义。那一块块楼匾,一副副楹联,是真实而客观的历史标本和人文记录。
豫园“三穗堂”是经典的古建筑,翘角飞檐、雕梁画栋、朱牖丹柱,而堂上的“城市山林”题匾系清代颇有政声艺名的陶澍所书。此位陶澍乃嘉庆七年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工于书法,精于诗文。道光五年任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后遇淮扬大水,他能体恤民意,亲勘灾情,疏浚河湖,革除弊端,在江苏以海运节省银20多万两,疏浚吴淞江、浏河、白茆河,深得民心时誉,极有开拓精神。此匾系道光六年所题,他看到上海自开埠后,豫园四周商铺簇拥、楼宇林立,一派繁荣景象,“觉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尘障为之一空。”因而欣然题写“城市山林”,折射出上海自开埠后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佐证了上海老城厢商贸的兴盛。
楼匾楹联的民俗记忆
老城隍庙豫园的楼匾楹联中,还积淀了岁月深处的民俗记忆和民间传说,具有“风”、“雅”、“颂”的市井之韵。
如书法大师沙孟海所书的“沈香阁”,乃豫园的建造者潘允端在办理漕运时,在淮河打捞沉船意外打捞出一尊沉香观音。潘悉知其老母信佛,甚为孝亲的潘就派人专程护送到上海,供奉于潘家祠堂佛阁内。而据考证此尊沉香观音是隋大业四年(608)赤士国国王赠送给隋炀帝的,因隋炀帝扬州看琼花,船行至淮河而沉没,潘允端意外获此,自然十分珍惜。沙老书此三字,在点画线条中仿佛融入了这些古老的历史渊源。
又如在老城隍庙大殿大门两侧的柱子上镌刻着这样一副隶书对联:“做个好人,心正身安魂梦稳。行些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此联中蕴含了一个流传甚广的劝人为善的故事:相传明万历年间,城隍庙香火鼎盛,香案前的“积德箱”内每天都塞入了不少银子、铜钱。然而庙的主管张先生在晚上清点“积德箱”总发现缺了不少。小偷原来是庙祝张儿,他见“积德箱”内塞满了钱,便起了贪心。这一天大雨如注,张儿见香客稀少,便要把手伸向“积德箱”,突然只见一块白手帕从城隍老爷的肩上飘下,张儿拾起一看,上书:做个好人,行些善事。张儿吓得胆颤心惊,赶紧逃开。夜晚他睡在床上取出手帕观看,深感自己罪孽不轻,便在手帕旁写上“知过改过,行善积德!”此时,他听身后传来低沉的声音:“心正身直,乃是做人之道。有过即改,乃是做人之训。”张儿慌忙回头,乃是张先生,他什么都明白了:“我错了,我再也……”张儿痛心地忏悔着。张先生以慈爱之心教育庙祝的故事被当时的文人莫秉德写成了此副对联,后由清咸丰举人、书法家杨岘所书,至今依然发挥着劝戒作用,给人以心灵的启迪。
楼匾楹联的艺术价值
老城隍庙豫园楼匾楹联不仅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亦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可以讲是集明清以来楼匾楹联的大观,其数量之多、品位之高在江南可算是首屈一指。在书法体式上涵盖了篆、隶、楷、行、草。在书法风格上多元并存、互为媲美,或雄健豪放、遒丽酣畅、高古朴茂,或清逸秀丽、温淳丰润、苍劲郁勃等。在书家名列上汇聚了由明及清至现当代的众多名家,如文徵明、祝枝山、王樨登、陆润庠、沈秉成、郭沫若等。
如明代“吴中四才子”之一祝枝山所书的“溪山清赏”,字势雄健而笔墨飘逸,特别是其运笔风神流动而洒脱劲秀,显示了其豪放不羁的个性和独到精深的造诣。如明代吴门派书画泰斗文徵明所书的“玉华堂”,原是豫园主人潘允端的书斋,出于对文徵明的仰慕,集文徵明的字而合成,从中可见笔墨劲健而跌宕奇崛,线条隽丽而气势郁勃。潘从万历十四年至二十七年(1586~1599)的日记就以“玉华堂日记”命名,子曰:“君子比德于玉”。可见“玉华堂”在豫园中的重要地位。而“玉华堂”对面即是豫园镇园之宝“玉玲珑”,此石是宋代皇帝花石纲遗物,那透、漏、瘦、绉中所氤氲的悠悠旧梦和缕缕幽情,令人感叹不已。而当代书坛大家启功所书的“凝晖阁”三字,凸显了这位当代大儒高远淡泊的襟怀。每当旭日初升、彩霞满天时,此阁乃得豫园第一缕朝晖,故得其名。另据清代上海乔钟吴所著《西园记》中载“出憩舫南渡石梁,入册洞,右折有阁,东向迎朝日,曰‘凝晖阁’”。可见,清时豫园西园有此楼阁。从艺术创作学上来看,楼匾楹联的书写难度是极高的,一是字少易显拙,二是悬挂高空有视差,这就需要相当高的笔墨驾驭能力和线条结构功夫。
楼匾楹联的导游作用
海上书坛耆宿蒋凤仪所书九曲桥中间的“湖心亭”三字,老笔纷披而气度雍容,此系上海最早、最老亦最有名的茶楼,也是整个老城隍庙中景色最优美之地,此匾内蕴着浓郁的沧桑之气。这座建造于清咸丰五年(1855)的茶楼,原系明代潘氏豫园的重要景点,当时是建在一个四面临水的小岛上,潘氏在《豫园记》中载:“池心有岛横峙,有亭曰‘凫佚’。”后潘氏家道中落,湖心亭由经营青蓝布的祝韫辉等布商购得,重建于湖心,并造了石柱木栏的九曲桥,湖中遍植荷花。当时的“竹枝词”唱道:“豫园花木未荒芜,九曲桥边似画图。一矗湖心亭屹立,居然风景赛西湖。”后几经易主,被商人刘慎良改名为“宛在轩”茶楼,这位儒商在茶楼中摆上了红木桌椅,挂上了名人字画,提升了服务档次。当时老城隍庙的茶楼有十多家,而湖心亭是人气最旺的,品茗赏景、以茶会友、声名远播,成为豫园的一处胜景。
而由同治甲戌状元陆润庠题写的“童涵春堂”是块百年老匾,童涵春作为上海最老的中药店几经兴衰沧桑。早在清乾隆年间,老城厢小东门有家小中药铺名为“竺涵春”,由于生意清淡而在乾隆四十八年(1784)被宁波商人童氏收购,更名为“童涵春堂国药号”。童氏从经营药材生意批发起家,因而批发、零售都做,并请了坐堂医生,使“童涵春”迅速崛起。清同治二年(1863),童氏第四代掌门人作了极大的开拓,在上海开出多家分号,并购买了用于海外贸易的4艘大帆船,把国药销往东南亚。为了进一步提高“童涵春”的社会声誉和地位,掌门人以百两白银作润笔,请陆润庠题写了堂名,制成金字招牌高悬于门庭,成为镇店之宝。在“文革”中此匾亦难逃厄运,险些被当作垃圾处理掉,正是一位颇有人文精神的市民的收藏保护,才在大地回春后重见天日。
老城隍庙豫园的楼匾楹联系统而全面地展现了海上翰墨雅韵,生动地凸显了老城隍庙豫园的历史长卷,弥足珍贵。
(2月25日《新民晚报》)
相关热词搜索:豫园 城隍庙 楹联 老城隍庙豫园的楼匾楹联 百百灵楼 豫园股份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