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对民族凝聚力的提升|构建和谐社会的原则是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集合体,民族凝聚力把中华各民族牢牢团结在一起,中国古代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又加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当今,中国在综合国力重新崛起的征途中,碰到不少问题和矛盾,这需要我们在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依靠人民,破解各种问题和矛盾,努力建设人尽其能、各享其所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巩固和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实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社会;民族凝聚力;民生问题
  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识码:A
  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就是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①和谐社会对国家、社会、民族的凝聚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又反过来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和谐社会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目标。
  一、中华民族的由来及凝聚力的索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炎黄创立华夏民族起,就逐渐把东夷等民族部落纳入中国政治范围内,组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在及后的文明发展里,中国出现了不少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政权,期间,也伴随过战火的洗礼,但文化经济的交流和融合始终是中国各民族发展的主线,从未中断过,所以中华民族是指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民族共同体,并不单纯是汉族。
   17世纪满族入主中原建立清王朝,再次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并强调“满汉一体”,祭祀黄帝和孔子以示认同。使清朝在近300年的统治中,加强了满族与汉族在文化习俗等方面的融合,与蒙古族、藏族也结成了非常密切的宗教和血缘关系,并日益淡化了民族区分意识,也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础。因此,上世纪60年代周恩来接见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时就说:清王朝干了很多坏事而导致灭亡,却也做了不少好事。第一件好事就是把中国各兄弟民族连在一起,把中国的版图确定下来。其实这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长期交往并形成相互依存关系的凝聚结果,清政府只是维系和延续这凝聚力的纽带而已。
   所以,中国自晚清以来饱受外辱欺凌,却仍能保持主体部分不分裂,这主要也是缘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依靠武力维持,而是依赖于各民族之间漫长历史文化沉淀而形成的强大凝聚力来维持。与之相较,人类历史上曾出现过许多单纯靠武力征服而形成的大帝国,结局却差不多都是分崩离析的。后来,梁启超考虑到中国是由多民族构成并日益走向融合的状况,将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英文“ethnic group”译成日文“民族”相结合,提出“中华民族”,以此来包含国内各个民族。中华民国成立后,袁世凯便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概念也很快被全国接受;② 孙中山随后又提出:“我们国内何止五族呢?我的意思,应该把我们中国所有各民族融成一个中华民族”。③ 孙中山这一进步认识,纠正了狭隘的汉族主义观念,为后来新中国汇聚56个民族共同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创造了理论前提,也进一步加固了中华民族凝聚力。
   当前,中国的经济、文化、军事等综合国力正不断崛起,正逐渐以一个强国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之上。但同时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也是异常艰巨的,国内极少数的“藏独”、“疆独”、“台独”、“东突”分子贼心不死,试图寻找机会破坏中华民族凝聚力,制造民族矛盾;部分国家又怀着害怕、妒忌的心理,不愿见到中国重新走向强大,竭力压制、打压中国,企图分化和瓦解中华民族凝聚力,阻止中华民族的复兴。虽然“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相继破产,但现在又出现了“利益相关者”和“责任论”的论调,所以巩固中华各族人民的团结,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提升民族凝聚力,仍是任重道远,首要任务之一就是坚持和发展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
  二、中国以人为本思想与民族凝聚力的历史演变
   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社会,中国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管仲就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概念。① 孟子也指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 对于战争也以大智慧阐释:“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③ 突出了“和”的重要性,这种和谐的人本思想影响了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在他们的治国策略中,都渗透了“民为邦本”的朴素人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当权者对老百姓的剥削和压迫,也促进了中华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巩固了中华各民族的联系和团结,推动了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为今天中国的和平崛起提供了理论基础。
   可是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是为君主专制统治服务的,它把重民、亲民看做是对老百姓的恩赐,把人民看作是无知无识的愚民,稍有异议则是刁民,所以当历史发展到近代,这种思想的落后成份就逐渐暴露出来。明代中国的火器制造水平已赶超世界水平,可清代统治者满足于3亿的人口资源、低廉的人力价值,中国人民吃苦耐劳的优点成了封建统治者漠视“以人为本”的最佳借口,结果17、18世纪的大清帝国利用低人权、低劳动力成本的人口红利创造了康乾盛世,但繁荣的下面,老百姓的生活质量没有提高。清朝统治者还自我陶醉于“天朝大国物产丰盛”的人力优势中,排斥科技创新和制度改进,扼杀工业革命的出现,放弃火器制造技术,沉迷于满人的弓马骑射。这种反人本制度在鸦片战争时吃尽苦头,清兵与英军交战时,清国民众站在两岸看热闹,每有清兵被火炮击中,或兵船开花起火,民众就鼓噪取乐。英国人大为不解问翻译,翻译说:这个国家不以它的民众为重,它的民众亦不以这个国家为重。最终清政府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下一败涂地,中华民族凝聚力也遭破坏,使近代的中国成了一盘散沙,任人欺凌。因此今天如果我们不能对中国古代的人本思想进行取舍,其中的糟粕极可能会成为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和提升民族凝聚力的障碍。
  近代的资产阶级人本思想吸取了西方古典人本思想的精华,反对中世纪的神学统治,高扬人的意义和价值,提出尊重人权的口号,结合西方国家人口少、劳动力昂贵的特点,创造出工业革命,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资产阶级的“以人为本”的本质是偏移到“以物为本”的轨道上,是一种脱离社会关系、脱离社会现实的抽象人性论。
   马克思主义继承了以往思想家的精髓,科学揭示了人的本质,为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奠定了理论基础,《共产党宣言》中“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起,就在纲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精神:以使广大劳动人民翻身当主人为己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更成为党的宗旨。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了把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是非得失的一个重要标准;江泽民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后,以胡锦涛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就把以人为本的治国方略提升到战略指导思想的高度,强调了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
   坚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价值,它通过社会机制自身的改革与完善,在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促进社会成员成为自由的人、自主的人、自觉的人,并将这种人的主体性不断提升融化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中。实现这三个层面的人的发展的统一,既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过程,④ 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巩固与提升的过程。
  三、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对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以人为本,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提升民族凝聚力,促成和谐社会与提升民族凝聚力的双赢局面。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注重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最大限度地释放人的潜能,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凝聚力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针对传统发展观“重物不重人”而提出的,这是吸取了国外的经验教训,结合中国国情而得出的科学结论。自20世纪50、60年代,一些拉美国家致力于经济发展而忽视了收入分配的公平,把经济增长等同于发展,片面追求GDP总量的增长。后来这些国家GDP虽然增加了,但由于是以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而取得,后续措施又没有跟进,最终导致贫富不均,政治不民主,社会不和谐,广大人民缺少基本的人身自由和生活保障,最终发生政局动荡,这种模式被人们称为“有增长而无发展”。
  我国当前由于主客观原因,“重物不重人”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一些地区、部门“唯GDP论”,人的劳动和创造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分配不公造成收入背离劳动的贡献。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0年城镇人口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口纯收入曾占GDP55.36%,2009年下降到42.8%。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一论坛上说,中国工人平均工资是美国工人的4%,即使墨西哥生产工人工资也是中国工人的3倍。清华大学白重恩教授做的一项研究显示,按世界银行2009年测算实际承受税率,中国社会保险缴费在181个国家中排名第一,为“金砖四国”其他3国平均水平的2倍、北欧五国的3倍、G7国家的2.8倍、东亚和香港、台湾的4.6倍。世界银行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是全球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1%的家庭掌握了全国41.1%的财富,高收入的上市国企高级主管与社会平均工资差距达128倍。① 这种高增长、高税费、低工资的经济模式对和谐社会的伤害是严重的,它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背道而驰,不尊重劳动者的劳动价值,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破环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其产生的两极分化更会导致民族凝聚力涣散。
  中国政府早已认识到这点,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自2009年末开始,中央相关部委派员奔赴各地调研扭转劳动报酬占比、财富分配机制失灵等问题。十七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再次强调:“坚持科学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对政府的考核指标从GDP转为偏重于考核公共产品的供应质量和水平。这种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模式将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和活力,加固中华民族凝聚力,减少社会摩擦,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终极价值取向,而不应急功近利,为追逐一时的金钱利益而违反人本思想
  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实力得到持续而强劲的增长,让西方老牌发达国家为之瞠目。于是有人认为国家实力的竞争就是金钱的竞争,国家有钱了就是建成了和谐社会,民族凝聚力就提升了。于是今天出现令人担忧的现象:从上到下都洋溢着有钱好办事,钱能摆平一切。结果带来了急功近利、用钱买路的逻辑和行为方式,完全忽视必不可少的长期细致工作及自我形象的提升。这是一种十分短视的行为,单靠金钱不但无法长期保有中国的国家利益,甚至不能保有国内的长期繁荣稳定。迷信金钱的民族是落后、愚昧的民族,只有拥有经济和文化双重优势的民族,才是值得拜服、有感召力的民族,才是有凝聚力、真正强盛的民族。无论何时,民族的竞争都是全方位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所以,决定民族命运的绝不仅仅是军事和经济力量,而是取决于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明形式本身,民族的生存也是取决于民族的以人为本的政体运行。
  人类社会以十年为度,可见政治兴衰;以百年为度,可见社会兴衰;以千年为度,可见文明的兴衰。苏联的教训任何时候都是中国的反面教材,苏联的失败主要在于内因,它没有被世界大战打垮,却在和平竞争中被摧垮。这是缘于苏联共产党偏离了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航道,在其后期的社会建设中,上层不能照旧统治下去,下层不能照旧生活下去,僵化的社会制度妨碍了社会的全面进步,禁锢了人的全面发展。苏联也曾强调稳定,把稳定看成了目的;把维持现状看作是实现稳定的手段,期望稳定压倒一切,金钱摆平一切,结果却激化了矛盾,一切反过来摧毁了稳定。
  苏联的解体是社会主义运动的重大挫折,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大悲剧,它深刻告诉我们:
  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抱负的民族,绝对不应迷信一时的金钱力量;① 一个制度如果不能以人为本地建设和谐社会,不能让人民自由地呼吸并最大程度地释放人民的创造力,不能把最能代表这个制度和最能代表人民的人放在领导岗位上,这个制度就会破坏民族凝聚力,阻碍社会的建设与发展,最终必然走向灭亡。
  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人们从事的一切商品经济活动中,都必须自觉地关注人文社会价值,注重人文精神建构,用是否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和谐进步作为根本价值尺度来支配、规范经济活动。在遵循价值规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兼顾经济活动的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人的权益,以追求人文社会价值作为最高目标;把是否有利于人文精神和社会和谐发展作为判断一切公共服务机构工作优劣、成绩大小的根本标准。②
  (三)民生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切入点,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民生问题是国民的生机与生活问题,不仅牵涉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且也影响社会进步和政权的稳定,所以民生无小事。民生问题还是一个持续发展的问题,解决民生问题不可能一劳永逸,过去计划经济没带来效率,人民处于贫困,温饱是最大的民生问题;现在我国在市场经济下已基本解决温饱,却显露出新的民生问题,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新的民生问题也将更突出,如不解决这些新出现的民生问题,中国的发展就会受阻。2010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是中国的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10,排在世界105名;还有1.5亿人未达到联合国一天一美元收入的标准,国民消费偏低,投资主要靠政府;城乡发展不平衡,差距日趋扩大,不仅有收入水平之间的差距,更有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发展方面的差距;③如“五险一金”占了不少劳动者个人工资收入的40%,使劳动者的报酬变成没法支配的收入,这等于削弱国民现在及未来的希望,阻隔他们提升优质生活得通道。④
  在就业中,部分用人单位更是私下设置重重违背人本思想的招聘条件,如年龄、身高、体重、性别、学历、地域等歧视,个别单位还制造“乳房不对称”、“乙肝携带者”、“地贫携带者”、“生肖或血型冲突”等令人耸闻的不录用条件;部分单位还借人事改革之机、打着灵活用人之旗、克扣劳动者工资来节约成本,在员工中分开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以及编制内、编制外,同工不同酬,编制内不干活拿大钱、编制外累死累活拿小钱乃至不发钱,这种碎片化的反人性管理严重违背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本质,极大损害普通劳动者利益,恶意增大群体收入差距,人为制造尖锐的矛盾冲突,使人民幸福感下降,人民内部出现离心力,又如何谈得上凝聚力?后果将是严重与可怕的。此外,一些地区、一些企业忽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在没有安全生产保障条件下,违法违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致使生产安全事故不断发生。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问题也日益突出,都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对此,党和人民政府已有觉察,2008年6月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时提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⑤ 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提出:让人民活得有尊严。明确把以人为本落实到人民的生存、发展等基本民生问题上。“十二五”规划明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劳动者在初次分配中的报酬比重,实现“藏富于国”向“藏富于民”的转变,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当然,社会公平正义不等于绝对平均主义,和谐社会也是会存在差别的,但这种差别应该是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可以接受的,而不是让大多数人心存不满、心生怨气和戾气。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应该是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在经济发展基础上由广大人民共享成果,使大多数人生活得更好,这样的社会才能保持良性的和谐发展状态。所以,高度关注民生问题,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
  (四)改革僵化滞后的机制和制度,一切以人为本,人性化地合理利用一切资源建设和谐社会,加强民族凝聚力的凝合一种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做好事,一种坏的制度也能让好人做坏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比资本主义优越得多,但由于社会主义国家是建立于发展中国家,基础薄,底子差,社会主义制度存在着不完善的地方,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出来。资本主义制度不是比社会主义制度强,但它运作了200多年,有着很多成功的经验可供社会主义借鉴。正如美国的成功秘密其实不在于华尔街,也不在于硅谷,而在于长盛不衰的法治和法治背后的制度,故美国的制度被自诩为“一种由天才们设计,使蠢材们可以运作的体系”。其制度下的美国式民主恐怕也是极为要紧,美国如果没有这种民主,也没有这么持久的崛起,所以制度的力量极其重要。①当今“中国制造”的产品遍及全球,许多人陶醉于“世界工厂”的赞誉中,但是我们要看到,我们的经济增长很大程度是以环保和廉价劳动力为代价的,一些国际上的自动化和集成制造技术引入中国非常困难,原因不是我们掌握不了那些技术,而是我们的一线企业觉得不值得,中国似乎有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与此相比,花钱在那些可以节省人工劳力的自动化系统显得很不划算。这是一种很可怕的预兆,如果不扭转这种观念,中国又有可能重履清末的历史怪圈。
   在发展经济学中,不少学者注意到一些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拥有大量石油或煤矿,却发展停滞,经济水平低,政治腐败,称之为“资源的诅咒”。的确,人类历史上只拥有资源的民族都只能维持生存,只有掌握了技术的民族才能发展强大。所以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地选择人才,不拘一格地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智慧发展科学技术,打破年龄、地域、性别等不合理的用人歧视和人为障碍,诸如超过35岁不让考公务员;拒绝录用超过28岁硕士生和35岁博士生等等,剥夺和浪费了多少人才的施展机会。有人形容21世纪的中国最缺的是人才,可最浪费的也是人才。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尚且出现了姜太公80岁遇文王、百里奚70岁当秦国丞相的事例,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更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在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以人为本加强社会建设与管理,积极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使13亿中国人都能在消除一切不合理、反人性的藩篱后,人尽其才、人尽其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同时,舒心、平等地享受和谐社会的一切成果,这样民族凝聚力的工作也事半功倍。
  四、结语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工程,出现问题、暴露矛盾并不奇怪,也不可怕,只要时刻以人为本,依靠群众,找准对策,无论多么尖锐的问题和矛盾都会迎刃而解。但如果害怕问题、躲避矛盾,对人民的要求视而不见,对人民的呼声充耳不闻,并打着“维稳”的口号去打压人民的合理要求,结果只会小事变大、大事成危,演变成大规模的群体性事件,破坏社会主义和谐建设,涣散民族凝聚力,后果也是最严重、最可怕的。所以,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们要一切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紧紧依靠人民,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增加和谐因素,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民族凝聚力才能更加坚固、稳牢,并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关热词搜索:凝聚力 以人为本 提升 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对民族凝聚力的提升 以人为本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