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备课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心得体会
发布时间:2020-02-16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备课在各教学环节中十分重要。由于备课主要是教师的个人工作而无法形成规范性的考核和评价标准,特别是一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对备课不重视,集体备课、教案评讲筹备课管理环节没有落到实处,因此本文提出备课问题,探讨如何加强备课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备课;备课环节;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提高教学质量要狠抓各教学环节。在各教学环节中,备课十分关键和重要,它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基础和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备课工作做好了,教学工作就成功了一半;反过来说,备课工作没做好,教学活动肯定没有好效果。备课是教师在授课前对教课过程、环节、内容所作的必要的准备工作。不管是新教师上新课,老教师上新课,甚至是老教师上旧课,都需要有一个备课的过程。如果没有充分的备课过程,教师上课总会出现这样那样的称之为“小问题”的问题,而这些“小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教学质量,而且长此以往,必然使得一个本来可以迅速成长起来的新教师或者本来可以取得更大成就的老教师始终难以进步。可以说,备课问题很多教师都没有引起重视,没有认真思考,确有必要探讨之。
一、正确把握备课的内涵
备课顾名思义就是准备上课,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依照指定教材,借助相关的教学参考书,结合教学对象的情况,为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准备、撰稿的过程。如果把教学比喻为做房子,那么,备课就是规划设计,而上课就是建筑施工。所以备课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不可混淆,不可陷入误区。
1 不能把备课与演讲稿、发言稿、报告的准备混淆。很多人认为二者都是一种讲述之前的准备工作,只需要提纲结领地把所需要的知识点搞清楚,并把所涉及的材料收集到就可以了,一切都在于根据现场情况来发挥,不必做过多过细的准备。这是完全把教学备课和演讲准备当成同一回事,这种认识很多教师有意识和无意识都存在。
2 认为备课就是抄写教材中的章节以及大标题,然后简单罗列一下就行了,备课的主要目的就是应付教学检查,然后在课堂上就是照本宣科,有多少就讲多少,这是一种传统的备课误区;现行的备课误区刚好相反,就是利用现代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把整本教材都做成多媒体演示形式,生怕一节课的内容不够,所以在备课一节课的内容中,往往做出的多媒体演示稿就有五六十页。这种误区的特点就是抄书,把教材换成了多媒体形式,必然在课堂上把学生搞得头昏脑胀,云里雾里。这是一种对备课片面、机械的错误理解。
3 以为备课的内容只应注重对上课内容本身的逻辑思维以及知识点的准备,不能有相关知识点的拓展,以及案例与实务操作的相关指引,认为备课只能限定在知识点以内,不得旁通,不得引申。这种备课既没有引经据典,也没有现实佐证,备课的内容十分的“纯洁”,缺乏厚度和广度,也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
4 备课中对教学重点、难点都能很好把握,分析也很到位,却缺乏授课完成之后的心得体会,或对经验与不足的总结,虽然从整体上看教案的设计并不会妨碍上课环节的顺利进行,但是却不利于上课环节的提高,同时也不利于教师教学的进步。备课必须有跳出备课的过程,评价备课内容,对备课的内容过去存在的争议,现在发展的动态要有客观的介绍,这样便于学生掌握和发展备课的内容,便于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然而,这个问题在备课环节中是最容易而且也是普遍忽视的。
二、充分认识备课的意义
之所以要正确把握备课的内涵,就是因为备课对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有时候甚至是直接的决定作用。以上列举了备课中容易出现的一些比较典型的错误认识和误区,容易出现的问题还远不止这些。如果对这些问题不重视,不认识,不避免,不克服,那么这些问题必然会产生一系列相应的教学后果,而这些后果绝对是不良后果。
1 演讲、做报告与教学是不同的概念。演讲以感染力为主,而报告则以思想观念、方向路线、总体战略为主,体现的是鼓动性、号召性、战斗性,所以演讲、报告的灵活性、跳跃性、自由度比较大。而教学确不一样,从教学大纲、教材、学时长短、教学参考书都有严格规定,教学对象也不一样。首先,所使用的材料是不同的。教学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是教材,备课内容不能过泛,否则会使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其次,受众对象也是不同的。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因此备课内容跳跃程度不能过大,否则学生会没有逻辑性,从而听的效果就是散乱无章;再次,备课的内容所设置的时间长短也不一致。教学的内容以学时计时,一般是45分钟。如果不按照此标准设置课程内容,则会使学生产生听课疲劳。而演讲与做报告则无此标准,可长可短,视具体情况而定。
2 传统的备课误区把教材章节抄写在教案中,执教者在授课中呆板按照教材章节写板书,从而使学生失去听课兴趣,甚至有的学生抱怨“老师是抄书的机器”。而现行的备课误区在于把整本教材搬人多媒体,采取电灌式教育,使学生不能把握重点,上课就象看电影,下了课脑子中就无任何实质性的内容,因此学生抱怨“老师是念书机器”。两种误区的后果就是必然使学生产生“教学不如自学”的结论,厌学现象、逃课现象必然十分严重,更谈不上什么教学质量了。
3 如果备课的内容缺乏趣味性、启迪性,尤其缺乏用有趣味性的现象说明理论实质的技巧,那么学生就会一味的接受老师的逻辑,“跟着老师的感觉走”,处在被动的学习情境中,从而失去主动学习的乐趣,更丧失了探索、挖掘其所以然的奥妙之趣。同时,单纯课本知识的讲授限制了学生融汇贯通的联想能力,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了孤立的片段。这种填鸭式教学只会让学生囫囵吞枣,不可能融会贯通,更不可能掌握和运用知识了,这种情形必然会导致学生成为只会应付考试的“书呆子”或“高分低能”。
4 备课中如果缺乏对授课内容的总结,缺乏对授课内容的评价,就丧失了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师成长的重要一环。因为教师要跳出备课内容来总结和评价这段内容,就必须学习和了解该段内容的历史和发展状况,就会历史地、发展地、全面地掌握该段内容,就会从感性到理性,深入地、理性化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以及系统化研究,摸索出教学的本质规律来,这就必然会提高教师的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同时,学生通过评价和总结,必然会消除对知识的神秘感,会主动萌发出对该段知识创新和发展的冲动,大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切实抓好备课环节
既然备课具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又有这么严格的内涵,我们就必须认真落实备课要求,严格规范备课行为,切实抓好备课环节,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1 备课首先要搞清楚授课对象,比如在高校中,授课对象是本科还是专科,都有很大的区别,要充分掌握教学对象的不同特点。从选教材到搜集教学参考书,到涉猎相关学术刊物都有很大区别,切实做到因材施教。 2 要认真研究相关的教学文件,特别是教学大纲要反复地学,认真地看,真正领会思想实质,切实把握教学精髓,并在备课过程中切实围绕教学大纲来进行,自觉地受其约束。通读教学大纲之后,要把教材中的内容吃透,搞清楚章与章之间的联系,节与节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选取重点、难点内容逐一击破。把章节的内在联系体现到教案中,层次清晰,逻辑清楚,重点突出。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授课,则更应该通过生动活泼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图标、动画等,文字不能太多。
3 要充分搜集故事性、启迪性的内容和案例,以便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这项工作相对而言更难,它反映了教师的知识水平,也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说谁的知识水平和教学水平高,无不是趣味性强,知识面广,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如果我们在备课中充分地做到这一点,使内容丰富而不乏幽默,可以大大增加学生与老师互动的可能性,理解也会更为深刻。所以,教师的备课不能仅限于教材的范围之内,要拓展,要延伸。
4 备课环节中应高度重视教学总结。没有及时的教学总结,则没有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在上完一章时应该进行该章内容的教学总结,包括教学重点、难点内容的再提炼以及教学经验的再总结。教师也可以在教学总结中逐步反思自己的教学,及时纠正偏差,从而保证以更好的方式和更精炼的内容呈现给学生,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总而言之,在备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这么几个步骤:第一,选好教材,既要注重教材的与时俱进,同时也要注重教材的编写质量;第二,写好教学大纲,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设计教案的内容;第三,研读相关专著、刊物,及时对教材内容吃透、搞懂,力争把教材读“薄”;第四,把基本概念、原理、定理、难点、重点体现在教案中,层次分明、逻辑性强,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插入相关的趣味性的具有启迪意义的故事、新闻、材料等,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不能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要尽量理论与实践结合,使学生所学知识能达到学有所用的效果。最后还要进行授课的教学总结。总结中可以包括教学内容本身的再理解以及教学方式的尝试与创新。这几个步骤缺一不可,任何一步缺少,都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的提高靠教师不断创新,而教师创新的源泉不仅来源于讲课,而且也来源于讲课之前的备课环节。因此,我们要重视教学中备课环节的研究,为讲课的高水准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备课 提高教学质量 环节 加强备课环节 提高教学质量 备课是教学的什么环节 加强备课环节提高教学质量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