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储蓄: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邮政储蓄银行查询余额

发布时间:2020-02-1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2009年3月20日是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成立两周年的日子。而事实上,邮政储蓄的诞生可以追溯到清朝末年。一个世纪的风雨后,邮政储蓄上演了一出“返老还童”的精彩大戏。   
  邮政缘何办储蓄?
  
  早在1910年,冯农等十几位来自大清的留学生,受当时邮传部尚书徐世昌的选派,踏上欧洲的土地,赴奥地利学习邮政业务,其中也包括邮政储金业务,即现在的邮政储蓄。
  据天津市邮政局史志办的有关材料,当时,西方很多国家已经开办了邮政储金业务,经营效益显著,成为通信主业的一种经济补充。大清邮政之所以动议筹办邮政储金并派留学生出国学习,有经济方面的原因,即希望学习、借鉴邮储的“生财之道”。
  况且,大清邮政当时在国内还面临着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民信局。彼时的民信局在日常送信的过程中,也自发地开始送钱、甚至存钱,也就是所谓的汇兑和储蓄,为了和民信局竞争,大清邮政必须开办储金业务。
  但是,由于各地币制不统一,银元成色又不同,兑换起来非常麻烦,同时限于政府预算,开办邮政储金业务的事就一直拖到了民国。
  1918年11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冯农起草的、经法制局审核修改的《邮政储金条例》;1919年5月,民国政府交通部(当时的邮政总局归交通部管辖)公布了该条例的实施细则;同年7月,北京、天津、太原、开封等11处邮务管理局开始开办邮政储金业务。
  当时,储金经费由邮政开支,所吸收的存款大部分用于最优生息事业投资,收支可以相抵。后来,由于战乱所致的动荡局势,加上邮储初创,缺乏融资技巧,所定方针偏重稳妥,不敢追求高利润的投资,据交通部通令载,1919~1929年的十年间,邮政储金共亏损65万元。
  1929年,时任邮政总局总办刘书藩在赴欧、美、日等地考察后,建议仿效外国,将邮政储金汇兑业务剥离出来,另设邮政储金汇业总局。次年,邮政储金汇业总局成立,和邮政总局处于平等地位,直属交通部。
  总局成立后,任用在银行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沈叔玉为会办,开始参与高利润投资、增加储种,增加网点,当年即赢利560万元。截至1930年底,全国的邮储储户达13万户,网点约480处。
  据中国邮政文史中心研究员谢成章介绍,1933年,在邮政职工提出“以邮养邮,邮储合一”的要求下,“邮政储金汇业总局”改成“邮政储金汇业局”,直属邮政总局领导。到了1942年,邮政储金汇业局被纳入国民政府“四行二局”的行列,和中国银行、中央银行、农民银行、交通银行、中央信托局一起,并称为当时的六大金融支柱。
  不过,和这些金融机构相比,邮储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储户多为平民。中国邮政文史中心研究员赵强告诉记者,“那时去银行存钱的都是富人,而从银行汇钱也需要有账户,穷人没有银行账户,寄钱不方便,所以邮政就来帮穷人寄钱,后来发现,老百姓手里有点零钱也想存款,银行不为他们服务,那么邮政就来做这个事。世界各国的邮储基本上都是针对平民的。”
  当时,中华邮政提出了“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的经营方针,满一元即可开户。中国邮政文史中心研究员谢成章说, “这是一种对市场的细分。”邮储基于网点遍布全国的优势和在百姓心中的良好信誉,有针对性地细分出适合自己特色的市场,才取得了民国六大金融支柱之一的地位。
  
  改革之路多艰辛
  
  1949年后,为了支持金融业务的发展,邮政停办了储蓄业务。中国邮储这一停就是30多年,直到1986年才恢复开办。
  根据国务院的指示,邮电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文宣布,于1986年4月1日正式开办邮政储蓄业务。恢复开办邮储业务,是为了积聚社会资金,支持国民经济建设,充分发挥邮政点多面广的优势。这一时期,邮政储蓄吸收的存款全部缴存人民银行统一使用,人民银行根据缴存存款的平均余额付给邮政手续费。
  从1990年开始,邮政部门和人民银行缴存存款的代理关系变为转存款关系。邮政储蓄将存款余额转存人民银行,由人民银行支付转存款利息。自此,邮政储蓄由代办转为自办。
  不过,正是这一“转存款”的运作模式,给央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当时,邮储将储蓄资金全额转存给人民银行,可以享受到4.131%的高利率,而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转存利率仅为1.89%。吸储与转存之间的利差就是邮储的主要收入来源。
  这种“吃利差”的盈利模式很自然地要求邮储以尽可能多地吸纳存款为营运目标,存款越多,利差收入就越多。到2003年,邮储在央行的存款已经超过8000亿元,这一大笔存款的利息支出成了央行的沉重负担。
  从2003年8月1日起,央行开始对邮储存款实行新老划段。“新老划段”是指,邮储的新增存款资金由邮储自主运用,新增存款转存利率下调至1.89%,原有的老存款继续按照4.131%的利率存于央行,但是要按照10%、15%、20%、25%、30%的比例,分五年逐批转出。“新老划段”标志着邮政储汇业务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向资产、负债、中间业务的全面发展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虽然其运作模式受到了一些批评,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邮政储汇业务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其中,邮储的计算机联网工程不断建设、完善,实现了全国邮政储蓄活期的通存通取,该业务深受客户欢迎。而且,当时邮局的营业时间比银行要长一些,网点又离社区很近,老百姓也觉得很方便。
  尽管邮储有着网点在全国遍地开花的优势,并可以开始自主运用存款资金,但离成为一个真正的金融机构的目标仍有相当的距离,这其中,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只存不贷”的业务局限。因为邮储没有银行的牌照,所以严禁办理任何信贷类业务。由于邮储有60%的储蓄网点分布在全国的县及县以下地区, “只存不贷”的局面导致邮储被称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由此,邮储的改革也是改变农村金融面貌的必然要求。
  据《中国经济时报》的报道,1997年至1999年,出于解决邮政储蓄“只存不贷”导致农村金融失血等问题,央行两度提出组建邮政储蓄银行,但均被搁浅;2003年,中国银监会成立之后,成立邮储银行的论证工作提上日程;直到2006年,邮储银行才正式获筹。
  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批复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次年3月20日,邮储银行挂牌成立。
  
  银行业里来了“新人”
  
  对于任何领域的新人来说,初来乍到的日子都是最艰难的。邮储银行诞生的头两年,其间的甘苦也是一言难尽。
  中国邮储银行总行行长陶礼明告诉记者,该行从2007年到2009年的两年时间里,主要傲了三件大事:“第一,邮银分设,把各 地分支机构设立起来,第二,把银行类的业务,特别是支农信贷业务做起来;第三,把银行基本的风险管理制度建起来。”陶礼明表示,这三件事,每一件都实为不易。
  从2007年到2008年,邮储银行基本完成了全国各地分支机构的组建。到2008年9月底,邮储银行在全国的36个省级分行、312个市级分行,1800多个县级支行,以及所属的机构网点都建设完毕,银行整体的组织机构逐步完善起来,妥善地完成了邮银分设。
  邮政在全国一共有59000个邮局,其中,36000个邮局办理邮储业务。这就意味着,邮储银行的建立涉及到36000个网点的改造,可以想见这项工程的规模和难度之大。虽然资金紧张,邮储银行仍积极加大投入力度,推进网点、网络的改造建设。银行成立两年来,全国新增网点达到638处;此外,还有近1000处全功能的精品网点和3000余处理财专区在全国各地投入使用,同时,邮储银行还新布放了8000余台ATM,目前全国邮储的ATM已经超过20000台。
  陶礼明说,“在组织机构建设的同时,我们不能等,还要把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抓紧办起来。”
  从前的邮政储蓄除了传统的储蓄、汇兑业务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金融服务。而现在,邮储银行陆续推出创新性金融服务产品,逐渐从基础性的大众金融服务向较复杂的金融产品转化,向全功能现代商业银行的转型已初现端倪。据不完全统计,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成立2周年来,共推出“华商联盟”、“账户管家”、“亲情汇款”、“淘宝绿卡”、 “商易通”、“好借好还”小额贷款、 “佳信家美”住房信贷、 “创富天富财富”人民币理财、 “储汇聚财”外币理财等金融新产品达上百种之多。
  目前,邮储银行已经拥有个人、信贷、理财、国际、公司、批发类资产、信用卡等全功能业务。其中,仅代发养老金、代缴水电煤气费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中间业务,就达到40余种。
  当然,邮储最为重视的服务之一当属小额贷款业务。为此,总行专门成立了小额信贷业务部(也即农村金融服务部)。陶礼明表示,今年将会把省、地、县级邮储银行的农村金融服务部建起来。
  机构到位,硬件齐了;服务开展,软件齐了;而协调运作软、硬件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也要一并跟上。对于一个全新的银行来说,管理和经营风险可以称得上是最有技术含量、最核心的工作。银行够不够好就要看管理和经营风险的能力够不够强。邮政储蓄在依靠转存款吃利差的历史中,可以说完全没有风险,在风险控制方面经验欠缺。由此,陶礼明特别指出, “学习现代银行的管理经验,是邮储银行成立初期的首要任务,同时也是长期的任务,一方面要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还要树立‘合规’的企业文化。”
  
  成功推行小额贷款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一号文件”形式提出,要“引导邮政储蓄资金返还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拿到银行牌照后,邮储银行首先推动的是主要面向农民的小额、零售、个人的信贷服务。
  陶礼明说, “过去我们有很多压力,邮储网点多、信誉好,农民愿意来存钱,但由于只存不贷,被批评是‘抽血机’。成立银行后,为什么我们先办小额信贷这件事?就是希望利用20多年积淀下来的零售客户、优势和经验,尽快地依靠农村网点,把支持三农的贷款服务办起来,向农村返还资金,给农村‘输血’。”
  挂牌三个多月后,邮储银行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分支机构的同时,首先于2007年6月在河南长垣县试点无抵押小额贷款。截至2009年1月底,小额贷款业务已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邮储网点开办,累计放贷50万余笔,金额达300多亿元。陶礼明说,“我们希望今年做到500个亿。”
  另一个数据也可以体现邮储银行在支持三农方面的努力:截至2008年底,在邮政金融网络吸收的2万多亿元存款中,通过银团贷款、协议存款、债券投资等多种渠道实现资金回流农村累计发生额7000多亿元。
  除了向农村注入资金之外,邮储银行的小额信贷服务也给农村的金融市场带来了竞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王曙光曾撰文指出,“(邮政储蓄银行的成立)能够引发农村金融市场的良性竞争,使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信社在公平的市场竞争的基础上提高各自的经营效率,增强创新意识,从而为农村经济提供更全面的金融服务。”
  事实也证明,适度竞争改变了以前农信社独家为农民提供金融服务的局面,农村金融服务的质量、广度、深度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陶礼明说, “今后农村金融服务的理想格局是,有小额信贷公司、有农信社、有邮储银行、有农行等等,让农民在一定程度上和城市人一样,享受到有竞争的存款、汇款、贷款服务。有竞争的服务质量就会好。当然,不同的机构有不同的优势,用不同的优势来共同为人民服务,这是件好事。”
  当然,办好事也需要有实力。前几年,出于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考虑,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继在农村撤点。那么,邮储留守农村,是否也面临着经济压力?
  陶礼明回答记者说,“除了小额贷款业务,我们也做面向大企业的大型批发类贷款,效益不错,宏观层面上也能促进经济发展,虽然农村小额信贷的规模不可能超过大型企业贷款,但二者并不矛盾。从经济效益上来说,去年放出的约300亿小额贷款,基本上收支平衡,略有盈余。”他强调,“我们的小额信贷要把握一条最根本的原则,作为一种产品、一种技术,小额信贷成功的原因在于盈利,否则就不可持续。现在,邮储银行的支农小额贷款这块业务没有亏损,所以就能可持续发展。”
  据邮储银行提供的材料,截至2008年12月3 1日,该行存单质押贷款业务全年实现利息收入超过1亿元,小额贷款业务全年利息收入超过6亿元。
  
  大众银行本色不变
  
  虽然邮储花大力气办小额贷款、支持新农村建设,但并没有把自己定位为“乡村银行”。邮储的目标是建设成一家全功能的现代商业银行,而不是仅仅着眼于农村。
  与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相比,邮储银行目前排在国内第五大银行的位置,但是,其网点的覆盖范围却远远超过了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这是邮储银行的特色和优势所在。此外,截至2009年2月底,邮储银行的开户数量已经达到了3亿户,20多年积累下来的零售客户群和良好信誉也为邮储银行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不过,由于历史原因,邮储在大城市对高端客户和企业客户的服务距离与竞争对手还有不小的差距。 “作为一个全功能银行,我们不能放弃在大城市的高端用户、企业用户的市场。邮储银行要用相当的时间来挤进这个市场、和大型银行竞争。”陶礼明如是说。
  虽然邮储银行也瞄准了大城市的高端客户,但现状是,其60%的网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城市的网点也多临近居民社区。有媒体概括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客户被称为“硬骨头”――服务对象数量庞大,服务成本高,利润微薄,客户群体中低收入人群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这些“硬骨头”客户对邮储银行来说就是上帝。
  民国时制订“人嫌细微,我宁繁琐;不争大利,但求稳妥”这一经营方针的人可能不会想到,这一理念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会继续保留大众银行的本色,这是企业文化的根基,要教育员工,有能力的一部分网点要去为高端客户服务,但是大部分网点,特别是农村网点,还是要为大众服务,为农民和城市的中低收入阶层服务。”陶礼明说, “现在中国的银行数量不少,但是批准我们组建这家银行,就是要求我们组建一家有特色的银行,如果和别的银行一样就没有意义了。”
  从2007年到2009年,邮储银行从过去的邮政内设的储蓄机构转轨成一个真正的商业银行,最艰难的一步已经走过,但这只是新长征的开始。用陶礼明的话说, “从一个全新的银行机构,到一个现代化的全功能商业银行,还将经历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一个艰苦努力的过程。”虽然前路漫漫,陶礼明依旧充满信心, “五年以后,我有信心邮储会成为一家很优秀的银行。”

相关热词搜索:邮政储蓄 历程 风雨 邮政储蓄:一个世纪的风雨历程 邮政储蓄银行发展历史 邮储银行发展历程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