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传统农业大区的现代化转身】 某镇传统农业到现代化农业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小作物的生长讲究生存环境,大农业的发展更要有好的“土壤与气候”。循着中央关于“三农”问题的多个“一号文件”的温暖记忆,铜仁人的思维与理念,始终与时代同步,与历史并跑。从“强农稳区”到谋划“现代农业新跨越”,近年来铜仁农业发展的两个渐变历程,昭示着走科学发展之路,正成为铜仁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主动力。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铜仁地区农业发展的内在潜力得到挖掘与发挥,铜仁农业人敢于向传统农业说“不”的勇气与信心得到激发,由此,铜仁农业渐入佳境,迈进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拐点”上。
  一组组不断刷新的数据,极具分量地展示着铜仁农业之巨变:
  农业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9年,在受干旱影响下,区内农业总产值仍达129.6亿元,粮食总产量148.5万吨。
  农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农业产业化经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到2009年底,全区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719个,共有固定资产14.16亿元,实现年销售收入14.62亿元,带动农户46.8万户,促进农户户均增收246.3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19.8%。
  一大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走出铜仁、走向全国。茶叶、山野菜等一些特色农产品还出口到欧美、非洲、日本等地……
  
  土地流转: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催化剂
  
  铜仁地处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的武陵山地区,是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在这片长期浸染了传统农业色彩的土地上,要让农民转变落后的生产方式与观念,不亚于攻打一座异常坚固的堡垒。
  盘活土地资产,让土地“流”起来,“转”起来,突破一家一户的局限,实现规模效益,这是土地的一次“涅?”之旅,它的浴火重生,标志着现代农业的起锚远航。
  早在2002年,铜仁地区农业局就把土地流转纳入议事日程,起草了《铜仁地区土地流转指导意见》,要求各县市特区农业部门,引导农民规范操作土地流转程序,变口头协议方式为契约制,从村民组到村委会至乡人民政府,层层备案。
  2007年,思南县瓮溪镇引导农民集中流转,连片开发。并以司都坝村种植800亩烤烟,1200亩辣椒,400亩经果林和300亩种草养畜为示范点。土地流转涉及8个村民组460户1915人,形成了初具规模的特色农业产业带。
  一石激起千层浪,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出现了,各地纷纷效仿。
  为了走出传统分散种植的模式,摆脱历史以来一直挥之不去的贫困帽子,2007年冬,印江县杉树乡通过农户与村委会、村委会与种植户层层签订土地流转书面协议的办法,按照每亩荒空地每年一定的租金进行土地流转,一定25年不变。
  这一份以书面形式出现的《土地流转协议》。各村把非耕地资源、撂荒地和低产林地进行改造,集中转包给种植户,规模发展茶园。合理的土地流转推进了该乡农业产业化发展。在整个杉树乡,土地流转面积达4600多亩,用于发展茶叶、烤烟、经济林、畜牧业。目前,全乡通过土地流转已经涌现出了37户种茶大户,21户种烟大户,30户养猪大户。
  铜仁地区有耕地面积261万亩,到目前已流转45.32万亩,在这些流转出的土地里,支柱产业生态畜牧、烤烟、生态茶叶形成了鼎足之势。
  现代农业的目标是产业化,要实现产业化必须达到规模化,土地流转就是农业结构调整的破题之笔。目前,全区有17.89万亩土地流转用于畜牧业的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结构调整,改变了传统的饲养方式,朝着规模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2007年全区出栏生猪300多万头,牛26.57万头,羊146.93万头,产值45.05亿元。2009年,全区共建存栏能繁母猪50头以上良种猪场158个,获得《种畜禽生产许可证》的15个。建有猪改良点1457个,羊改良点142个,建牛改良点50个;建立存栏母羊100只以上种羊场61个,已取得《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3个;建设种牛场4个;完成了沿河山羊保种场和江口萝卜猪保种场建设。已规范建设了30个特种野猪规模养殖场,共存栏野猪3342头;已建立30个大鲵人工养殖场,存池量已达到13000尾;完成了5个竹鼠养殖基地建设,存栏8000多只。
  土地流转为规模化种养殖提供了先决条件,而规模化则提升了科学水平和标准化的管理,提高了生产效益。
  
  调整结构:打开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大门”
  
  如何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近年来,铜仁地区逐渐摸索出“品种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产业链调长、区域布局日趋合理”的农业工作思路。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铜仁坚持以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特色优势产业(产品)为重点来发展农业。
  “十一五”期间,铜仁地区加大对农业主导产业的扶持力度,着力发展优质水稻、名优茶、油茶、中药材、特色蔬菜水果、有机农产品,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扩大信贷规模、跟踪服务龙头企业等有力措施,促进农业主导产业做大做强,进一步提升各大主导产业的发展水平。
  抓优质水稻,铜仁以粮食增产工程为依托,以发展种粮大户为抓手,确保优质水稻生产上新的水平。
  从卖粮小户到种粮大户再到“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 铜仁市滑石乡坪升村谭再康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换。2006年,谭再康除种好自己的17亩责任田外,还承包了该村外出务工农民撂荒的55亩稻田。田广稻多,这时,经常上门提供服务的农技人员让谭再康心里踏实,感到自家的稻子真有福气,有专门的“科技保姆”。当年,72亩水稻喜获丰收,粮食总产36吨,销售34吨,他破天荒地收入了5.1万元。示范效应,让周边农户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如拔节的秧苗一样猛长。2006年12月,谭再康受到国家农业部表彰,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获此殊荣的全国仅有15位,他是贵州省的“唯一”。
  江口县闵孝镇鱼良溪村是铜仁远近闻名的西瓜种植地,该地种植的西瓜味美香甜,市场销路一路唱好。可谁知道,如今誉满黔东的鱼良溪在几年前还是个远近闻名的烂杆村,那时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加上没有好项目,群众常年守着一坝好田地受穷。2007年,穷则思变的鱼良溪人在他们的支书杨再练的带领下,找项目,求转变,流转土地,培育大户,一改过去种水稻、玉米的习惯,改种瓜果和蔬菜,几年下来,效益凸显,2009年,全村种植西瓜460亩、甘蔗140亩、大棚蔬菜120亩、果园6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6%。
  “以前种植粮食,每亩产值2000元不到,现在种植西瓜,每亩产值13000元,净增11000元。仅西瓜一项产值就达到近600万元, 净增506万元,人均增加1176元。”鱼良溪村支书杨再练不免自豪告诉记者。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实现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突破口。铜仁地区根据各地资源、行业特点和质量安全状况,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
  生态茶,正成为铜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中坚力量。自古好山出好茶,以梵净山为中心的广大区域,生态保护完好,无工业污染,是发展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的理想基地。2009年,铜仁名优茶产量达562.3吨,名优茶总产值实现1.29亿元。近年来,铜仁名优茶生产水平得到了提高,成功打造了“梵净翠峰”、“石阡苔茶”两支“贵州十大名茶”。 “梵净翠峰”、“石阡苔茶”双双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仅2009年,区内研制的一批茶叶相继在国内外评比中获得8金1银的各种奖项,提高了茶叶品牌的知名度。
  截至今年6月底,全区新建茶园49.4万亩,茶园总面积达63.2万亩,其中无公害茶园11.05万亩, 有机茶面积1200亩;种茶乡(镇)达到110个,种茶村达到577个,村民组达到3128个,涉及农户10万余户。按此发展速度,100万亩生态茶产业的目标将提前实现。
  铜仁地区气候条件适宜蔬菜生长,为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逐步解决本土蔬菜供给不足的问题,围绕打基础、搞试验、抓示范这个中心,今年铜仁地区将蔬菜产业作为农民持续增收的重点产业加以发展。截至目前,已种植蔬菜面积53.52万亩,同比增加2.14 万亩。今年,铜仁地区加大了公路和河流沿线土地流转力度,重点打造1万亩蔬菜核心示范基地。目前示范区内的早熟蔬菜已全面售罄,夏秋冷凉蔬菜也已上市。
  为真正让示范区内的蔬菜成为真正绿色、健康、放心的蔬菜,农业部门加大了农残抽检力度,在农业部门的指导和要求下,示范基地的农残指数大大降低,抽检合格率达99.65%以上。种植蔬菜尝到甜头的农户纷纷表示来年一定要加大种植规模,那些对种蔬菜持观望态度的农户,也纷纷签下了种植合同,三个季度不到,该地已形成了争相发展蔬菜的良好势头。
  通过努力,今年上半年铜仁共完成了蔬菜基地无公害产地环境认定和无公害产品认证15个,占全年任务的75%。
  农业结构的调整,带来了农业发展的新格局。农民也实现了身份的华丽转变。告别自家一亩三分地的劳作,走入田野工厂,开始尝试与父辈们截然不同的种田生涯。印江新寨乡后坝村,农民用土地256亩入股新寨茶场,农民入股后,又在茶厂当工人或者搞管理。后坝村黄金夫妇一个当工人,一人承包10亩茶园管理,俩口子一年在茶场收入3万多元。在印江,农民用土地入股茶叶产业发展后,不用外出务工就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万山高楼坪青年湖村民杨昌登流转土地4600亩,种草养牛。他与湖南省新晃老菜牛食品公司签订了每年供应1000头商品牛合同。2008年销售额达到300多万元,纯收入40多万元。
  近几年来,通过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铜仁农业效益大大提高。到2009年,农民收入比上年总增收58051万元,按361万农业人口计算人均增收160.8元。目前,全区已经通过优质稻、茶叶、水果、蔬菜等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定37个25.5万亩,通过认证的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共23个。印江梵净山翠峰茶、沿河空心李、德江天麻等13个特色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
  
  产业经营:迈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这是一个市场为王的时代。农业产业要真正成为富民兴县的支柱,将取决于农产品在市场上最终良好的表现。
  铜仁要由传统的农业大区“转身”为现代化农业的强区,市场化就是一道必须跨越的“门槛”。
  多年来,铜仁农业褪去了过去的羞羞答答的面纱,开始大大方方地走进市场的前台。“农业会展”更成为铜仁人推荐与宣传农产品寻求产业合作的绝佳平台。仅2006年第二届“中国梵净山稻香节”,就吸引了美国、香港、上海、深圳、浙江、江苏等区外20多家企业前来洽谈,达成产品销售合同18份,贸易成交额达到了2.55亿元。意向性协议与合同项目的签约资金近4亿元。
  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铜仁农业产业化一路昂首前行。近年来,铜仁以扶持培育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为突破口,切实抓好产业基地建设、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和农产品品牌的开发与培育,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建设进程。目前,全区初步形成了以铜仁和泰茶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国家级龙头企业,贵州华力农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省级龙头企业,以江口梵净山粮油经营有限公司、石阡县黔龙蒜业有限公司、印江净团茶叶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一批地级龙头企业。以这些龙头企业为骨干,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网络,全区产业化经营体系日渐完善。
  为打造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引擎”,近几年来,铜仁地区不断地争取省级农业产业化资金支持,重点扶助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引进和改造升级,提升产业化发展的质量和层次,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同时对各个县(市、特区)的产业进行规划布局,集中优势资源,加快“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着力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茶叶生产、中药材加工等特色产业,打造了一批颇具市场潜力的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
  构建农产品市场体系,铜仁地区加大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力度,加快了中介服务组织、农村经纪人、农业大户的培育进程。从2007年前的“零”到2009年底发展到222个,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成员3万余户,带动非成员农户4万户,资产总额近2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更好地衔接了生产与消费,在市场中把握更多的话语权,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2009年,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户户均增收246.3元,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19.8%。
  回望来路,铜仁地区粮食连连增产,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优质、高效农业不断涌现,人才培养和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在行业内工作评比中,铜仁农业工作年年名列前茅。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突破3100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十二五”期间,铜仁地区农业将围绕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的发展方式,以打造营养健康产业基地为契机,制定了“1153”发展目标,即:建设100万亩生态茶园,100万亩高效优质蔬菜,50万亩珍珠花生,30万亩名贵中药材,在巩固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加大培育和发展新新产业的力度,力争在十二五期末茶叶产值由现在的5.5亿元增长为17亿元,蔬菜产值达到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300元。
  党和国家出台的一项项惠农利农政策与措施,如春风雨露,滋润着黔东这片沃土,释放了铜仁乡村每一方田每一寸土的内在活力,激发了农业科技人员改变农业落后面貌的激情与斗志!尤其在当下国家不断增加农业投入、各级党委政府对农业工作更加重视、农业战线的干部职工劲头更足的大背景下,铜仁农业,必将一步一个台阶,走向新的彼岸。

相关热词搜索:铜仁 大区 现代化 铜仁:传统农业大区的现代化转身 传统农业大区的现代化转身 传统农业与现代化二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