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贵州文化体制改革攻坚之年】贵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按照中央明确提出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贵州必须在2010年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因此,2009年可谓是“关键年”、“攻坚年”。与此同时,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复杂性逐渐显现,改革难度加大。
当前,全国文化体制改革正处于由试点向面上铺开的关键时期,进入破解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攻坚阶段,改革的步伐不断在加快。与之相映,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更为紧迫而严峻,改革欠账多、转企改制进展不大的僵局亟需打破,全省文化总体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不强,文化产业“散”、“弱”、“小”的状况依然严重,切实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突破关键:打造文化市场“领头雁”
文化产业要发展,龙头文化企业是关键。以文化产业大国美国为例,正是由于迪斯尼公司、20世纪福克斯公司等电影巨头的大手笔运作,才有了《功夫熊猫》、《泰坦尼克号》等好莱坞大片的风靡全球。
同样,近年来,国内一些省份文化产业的风生水起也离不开大型文化企业的支撑:“电视湘军”火爆荧屏的背后是在国内率先上市的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江苏出版业持续领先全国的“秘密武器”是“百亿企业”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反观贵州,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头雁”却屈指可数,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整个产业的发展壮大。“一个地区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若干家文化企业或集团以雄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实力参与文化市场竞争的能力”,省委宣传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主任袁华对本刊记者说: “没有一批文化企业尤其是骨干文化企业的崛起,文化产业发展只是一句空话。”
2009年,这一局面有望被打破。记者从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了解到,2009年贵州将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加速打造一批合格的市场主体:
一批文化单位将可望转为企业,如省内最大的时尚生活类周报《新报》,贵州门户网站金黔在线、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科教出版社和贵州教育出版社、省电视剧制作中心等;
党报、党刊和电视台、电台的经营部分将剥离出来,单独组建为企业;
《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将组建经营总公司;
将整合省内部分期刊成立当代贵州期刊集团,并把经营部分剥离出来组建公司;
贵州电视台和省广播电台将实行“制播分离”,把制作部分剥离出来,分别成立贵州电视文化传媒总公司和贵州大众广播传媒公司。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逐步打造一批贵州的文化企业,同时不断做大做强这些企业,让它们来共同支撑贵州文化产业。这样,贵州文化产业发展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袁华告诉本刊记者,上述一系列改革将初步改变贵州文化市场主体缺失、竞争力不强的状况。
近年来,为彻底改变文化产业“散”、“弱”、“小”的现状,贵州省不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如重组广电网络,跨区域成立贵州新华文轩有限责任公司,整合省、市资源组建贵州省京剧院等。2009年,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大。“我们既要考虑到贵州文化产业本身底子较薄的特点,稳步推进改革;但是,也不能只是求稳”,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一位领导对本刊记者说,“如果一味求稳,我们就可能会失去全国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机遇期而落伍”。
此外,2009年初,中央又给贵州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下达了新任务,明确要求贵州在2009年“必须完成一个剧团、一个网站、一份非时政类报纸、电视剧制作中心和部分出版单位转企等,必须完成一些城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改革”等。以前,中央下达任务一般只做原则要求。可是,今年的任务却非常明确具体。这进一步增强了贵州2009年在文化体制改革上重拳出击的决心。
产业突破口:好山好水有“好戏”
在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如何突出自身特色,找准突破口和落脚点呢?贵州的答案是:让文化与旅游携手共进。
“推进文化和旅游的结合发展,把文化有机融入旅游产品的开发制作、经营管理和旅游服务之中,把发展旅游业与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重视和借助相对成熟的旅游业已搭建起来的市场平台,在更大范围内促进娱乐演艺、节庆会展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推进重大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2008年底,在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会议上,省委副书记、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富玉对文化与旅游“联姻”的战略作了清晰阐释。
各市(州、地)纷纷围绕自身文化特色为旅游发展定位:遵义主推红色文化,安顺主打屯堡文化;黔东南用苗族侗族文化为旅游增添人文内涵,铜仁凭生态文化为旅游带来绿色气息……
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上,贵州并不是片面地把文化作为搭台工具,而是强调文化自身的“唱戏”功能。
不久前,随着电视剧《绝地逢生》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热播,黔西南自治州引起了省内外观众的关注和向往,不少电视业内人士认为:《绝地逢生》充分展示了贵州的风土人情,完全可以成为一部推介贵州旅游的宣传片。
然而,《绝地逢生》之所以广受欢迎,不仅在于对美丽的喀斯特风景的展示,更胜在剧情的紧凑和情节的动人。“《绝地逢生》史诗似的叙述、真实化的场景、生活化的人物,让我接触到了贵州的真实面貌,触摸到了当代贵州农民的心路历程,这真是一部难得的好剧。”一位网友的留言印证了这一点。
“不具有主体地位而只承担‘搭台’功能的文化,一旦曲终人散,也便完成了它的使命,根本就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省社科联副主席徐静认为,正是通过对“文化搭台”的反思,贵州不再片面地把文化作为搭台工具,而是走出了一条“为文化搭台”的新略。
被誉为贵州文化“名片”的大型民族歌舞诗《多彩贵州风》,2009年迎来深化改革的洗礼。据了解,2009年,《多彩贵州风》将进一步创新运营机制,提升品牌影响力,从剧目变成产品。“《多彩贵州风》是省委省政府倾力打造出的一张名片,但它必须真正走进市场,才能成为强劲之风。”袁华说。
“我们坚信,优秀作品只有转化为持续的经济效益才能长久,政府不可能天天贴钱给你,那也是不现实的。”《多彩贵州风》运营商、多彩贵州文化艺术公司副总经理宋伟宗告诉本刊记者。
好山好水有好戏,贵州文化体制改革找准了自己的着眼点。
终极目标:润泽文化“民生”之渴
近年来,一些民间演出队伍在贵州各地农村悄然走红。在安顺,由当地农民成立的“屯堡山歌队”受到了村民们的欢迎。山歌队成员之一、来自安顺市西秀区蔡官乡鼠场村的农民王斌告诉本刊记者,仅是春节、中秋 等节日到周边村镇演出,他一年便能挣几万元,“靠着演出的收入,我盖起了房子,还供孩子读书”。
民间演出队伍的红火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基层群众的文化“饥渴”。无独有偶,采访中,不少农民向记者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我很想多读些书报,多学点文化,可应该到哪里借书呢?”
对此,有关专家指出,长期以来,省内不少公共图书馆“有馆无书”或“有馆缺书”,有的县所谓的“图书馆”甚至有名而无馆。而由于缺乏人、财、物力支撑,农民文化家园、农家书屋等的建设仍处于点上试验阶段,无法向全省推广。倘若这一局面不能及时改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便无法得到满足,文化“民生”问题堪忧。
“脱贫决不仅是解决肚子的温饱问题,文化的温饱同样不容忽视。”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麻勇斌认为,对贵州这样的“两欠”地区而言,解决好文化温饱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文化温饱不解决,反过来又会影响经济上的脱贫,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为破解这一难题,贵州除继续加大公益性文化投入之外,更日益重视运用市场的力量,而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正是释放市场力量的关键。“通过打造一批合格的市场主体,同时扶持发展一大批民营文化企业,进而把文化市场做大,才能够更好地满足老百姓的文化需求。”袁华表示,我省文化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让群众得实惠”。
“有了市场竞争,企业就有动力给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贵州省首个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经营管理人才、贵州金黔报业发行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邓国超给记者讲述了―个真实的故事:
2001年,刚刚到贵州日报发行中心主持经营工作的邓国超发现,很多读者无法买到当天的《贵州都市报》,乡镇的读者则大多只能买到三天前的报纸。报纸以“快”取胜,一份三天后才姗姗来迟的日报对读者而言无异于废纸。那么,按时出版的报纸为何总是“迟到”呢?问题就出在发行上。邓国超和同事们自己动手建设全省都市类报纸零售网络。很快,全省95%的读者都能看到当天的《贵州都市报》了。而随着2009年贵州日报全省自办发行物流网络的启动建设,未来3到5年,省内所有县城和80%的乡镇读者都能在当天看到《贵州日报》。
2009年4月15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的公告显示,《当代贵州》杂志期发行量突破13万份。为了切实保证党和政府声音及时传递到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中去,当代贵州杂志社主动、积极投身文化体制改革事业,于今年5月12日挂牌成立了当代贵州图书报刊发行物流有限责任公司。
此外,贵州省还将组建电影放映集团、延伸农村电影院线,充分满足城乡群众看电影的需求;加强电视网络建设,力争年内实现村村通电视;同时,进一步活跃文化市场,满足老百姓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解决好文化“民生”问题,让文化甘霖润泽百姓,是贵州文化体制改革自组最终目标。
攻坚克难:在面上推开,向纵深发展
按照中央明确提出的“路线图”和“时间表”,贵州必须在2010年全面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因此,2009年可谓是“关键年”、“攻坚年”。与此同时,随着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体制改革的特殊性、复杂性逐渐显现,改革难度加大。
努力解决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推动改革攻坚克难,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表示,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要明确重点、落实责任、真抓实干,加大力度、加快进度,着力推进国有文化单位加快改革创新,着力完善和落实改革配套政策,推动改革在面上推开、向纵深发展,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
――切实落实“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要求,把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摆上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组织领导。
――采取明确责任制的方式,将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省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并加大了督办通报制度。据了解,2009年起,贵州省将对省直单位和市(州、地)文化体制改革进展情况进行定期通报,“两周督办一次,一个季度通报调度一次”。2009年下半年,省里还将组织省文化体制改革督察组到各地各有关部门检查督促。
――认真贯彻执行国办发[2008]114号文件,研究提出贯彻落实的具体办法,抓紧完善有关政策,确保措施更优惠、更具体,切实解决好改制过程中离退休人员待遇、土地资产处置、转制成本筹措、人员分流安置、税收减免等重点问题。“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省编办、省人事厅、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工商局等部门都积极参与相关部门改革方案的修改,积极解决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从各自角度提出了合理建议,推动各项改革工作和改革政策制定,财税、国土等部门还积极支持落实相关优惠政策。”省文改办有关负责人说。
此外,据了解,2009年起,省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尝试建立以效益为导向的资金分配使用管理机制,“哪里的改革主动、有成效,就扶持哪里的项目”,此举旨在用经济杠杆来激励、撬动改革。
相关热词搜索:贵州 攻坚 之年 2009:贵州文化体制改革攻坚之年 贵州文化体制改革攻坚之年 贵州省文化体制改革纪实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