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的小试验大方向】农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一      1978年,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在中国大地上拉开了序幕。10年后的1988年,毕节试验区建立了。   毕节试验区,是1988年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国务院批准建立,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和全国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联手推动,全区各族群众合力共建的综合改革试验区。
  今年,毕节试验区走过20年了。这20年,雄辩地验证了毕节试验区的“小试验,大方向”;这20年,毕节试验区按照“近期作示范,远期探路子”的要求一路阔步前进。
  
  二
  
  毕节试验区的建立,是统筹解决毕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大决策,是毕节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方向标。
  位于川、滇、黔交界处的中国贵州毕节地区,是中国西南岩溶山区的腹地,是云贵高原的屋脊,是乌江、珠江、赤水河的发源地。巍巍乌蒙绵延逶迤,十万大山纵贯全境。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当时的全区二万六千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发育完整的岩溶山区地貌:山高坡陡、河谷深切、地形破碎、土地贫瘠。就在这岩溶山区,1987年,全区人口密度达每平方公里218人,总人口近570万,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184元,是中国突出的大面积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经济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是毕节贫困落后最显著的特征。
  毕节的贫困状况和发展要求,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出来,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得到了贵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1985年到1986年,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在深入全省地、县、乡、村考察后,深邃的目光投向了贫困面积最大的毕节,坚实的脚步踏进了贫困程度最深的毕节。一个综合性解决毕节贫困问题的宏大思路,在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毕节人民实践经验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基本成形。
  经过认真研究,在各方共同努力下,1988年6月8日,毕节试验区建立大会在毕节召开,胡锦涛同志在大会上作重要讲话,要求毕节试验区要牢牢把握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这个主题;要以改革总揽全局,加快改革步伐;要注意智力开发和培养、引进人才;要全方位扩大开放;发扬艰苦奋斗、扎实苦干的精神。毕节试验区由此开启了贫困地区探索科学发展之路的大门,踏上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征程!
  
  三
  
  2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的支持下,在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的帮助下,试验区干部群众围绕“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大胆探索试验,大胆改革创新,奋力破解“人民贫困、生态恶化、人口膨胀”三大难题,谱写出了再造秀美山川、奋力治穷治愚的高原交响曲,使毕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
  以下这些数据,对于毕节来说是自豪、是骄傲:一是全区粮食增长方式从广种薄收到少种多收的变化。1988年,全区粮食产量为103.83万吨,全区人均占有粮食203公斤,不能解决温饱人口为312万人。而到2007年,全区粮食产量为263万吨,全区粮食基本实现了总量的富余。二是全区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从1987年到2007年,全区国民生产总值从17.8亿元上升到325亿元,财政收入从1.96亿元上升到55.06亿元。20年间,毕节经济发展保持了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速度,经济总量在全省九个市州地中从最后一位跃居第三。三是贫困人口从312.12万人下降到56.6万人的巨大变化。通过实施开发式扶贫,转变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的生产方式,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重点,扶贫成效显著。在250万绝对贫困人口脱贫的基础上,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1987年的184元上升到2007年的2458元。四是全区少出生人口139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130万人的巨大变化。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减轻了人口对土地、生态的压力,毕节试验区的发展日益融汇到全国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去,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五是全区森林覆盖率从14.9%上升到36%。各种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和农业综合开发,为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创造了条件,生态建设基础支撑的农业结构调整及循环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既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经济。从1987年到2007年,因为生态恢复,全区水土流失面积从16000多平方公里下降到8000平方公里,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使生态基础更加扎实。
  
  四
  
  毕节试验区的建立和发展,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超前探索和实践。毕节试验区的创造性实践,包含了许多宝贵的创造性经验、方向性经验。
  毕节试验区始终坚持不断解放思想。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的20年,始终伴随着解放思想的步伐胜利前进。在1994年和2000年,毕节全区开展了两次解放思想的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坚持改革开放的思路和目标,进一步推进了深度开发优势资源的发展战略。在2007年,提出了“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的解放思想号角,在2008年初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就进一步解放思想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和部署。通过解放思想来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创新思维方式,转变文化价值观,形成浓厚的改革开放氛围,形成发展市场经济的良好环境,是毕节试验区最可宝贵的经验。
  毕节试验区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开发扶贫上,坚持开发式扶贫,转变过去输血扶贫、救济扶贫的方式,把对贫困人口的生活消费型扶贫转变为生产发展型扶贫,开发优势的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力资源、植物资源,形成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为手段、以实现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济社会格局,实行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城镇化、农业工业化、农民现代化。按照开发式扶贫的思路,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逐步培育和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业系列,包括烤烟、卷烟、油菜、辣椒、中药、茶叶、洋芋、畜牧等特色产业,也逐步培育和形成了优势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工业产业,包括煤炭、水电、火电、化工等优势产业。
  毕节试验区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在生态建设上,坚持寓经济建设于生态建设之中,以经济建设的理念推进生态建设,使生态建设获得经济和生态两个效益,确保生态建设能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顺利推进,着力于生态有机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并使这一过程成为经济资源的开发和蓄积过程。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的生态建设,包括世界粮食计划署中国3356工程、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生态建设工程和水土流失防治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和荒山开发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水土保持工程等,都充分体现了寓经济建设于生态建设之中的理念,促进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
  毕节试验区着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在人口控制上,坚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实现人口价值。控制人口数量,主要是采取有力措施,提高人口计划生育率,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使人口增速回落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主要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提高人口知识素质;发展体育卫生事业,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开发人力资源,主要对农村劳动力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为转移劳动力和培养乡村科技人才创造条件,促进开发扶贫和生态建设。实现人口价值,主要是提高人口的劳动生产力,提高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毕节试验区着力体制机制创新。从试验区建立起,全区努力搭建改革试验的政策平台,敢于突破政策规定进行试验探索,制定出台了关于招商引资、荒山开发、植树造林、引进人才、林业产权等方面的改革试验政策,并在小区试验中进行了成功运用。“山顶植树造林戴帽子、山腰种地埂树和经果林系带子、山脚种植绿肥铺毯子、基本农田种稻子、乡镇企业挣票子”的“五子登科”经验广泛推开,农民“票决”扶贫项目的新机制正在形成。进入新世纪以后,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发展旅游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大发展的政策更新和机制创新进一步强化。
  
  五
  
  毕节试验区方兴未艾。毕节试验区20年,科学发展的思路深得人心,试验区三大主题深入人心,试验区精神振奋人心,试验区建设成就激励人心,试验区发展经验鼓舞人心。毕节试验区得人心的关键在于,毕节试验区在解决贫困问题中促进了自然资源的增长,毕节试验区使毕节的发展思路从传统农业时代跨越到了生态文明时代,毕节试验区对科学发展理念进行了成功探索和实践,毕节试验区的发展道路成为毕节人民踏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征程的科学道路。
  毕节试验区明天会更好。在党的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毕节试验区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继续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和促进社会和谐,抢抓毕节试验区特有的发展机遇,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借助“坚定信念、艰苦创业、求实进取、无私奉献”的试验区精神动力,进一步立足实际、总结经验、完善机制、促进发展,走出越来越宽广的科学发展道路,创造出全区人民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作者单位:毕节地委宣传部)

相关热词搜索:大方向 试验 科学 科学发展的小试验大方向 生物科学发展方向 未来科学发展方向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