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古朴的萨玛节:萨玛节
发布时间:2020-02-12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序号:473类别:民俗编号:Ⅸ―25 项目名称:侗族萨玛节 发布时间:2006年 申报地区或单位:贵州省 榕江县
简介:侗族萨玛节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时间多为每年农历正月、二月,或其他被认为需要举办祭萨活动的时候。
侗语“萨玛”可译为“大祖母”之意。萨玛节是一个历史悠久、有着母系氏族社会遗风的侗族节日。母系氏族社会经历了曲折漫长的文化变迁走到今日,已经遗落了绝大多数的基因,然而,在南部侗族的这一隅,却还保留了萨玛节这样一个独特的习俗,实为不易。在强悍的大自然面前,侗人先民是脆弱的。对萨的信仰和崇拜,长久地主宰了南部侗族社区人们的精神生活。平常日子,凡是寨上要出征、玩龙灯、斗牛、“月也”集体做客等,男人也必须去祭萨,请萨赐茶,邀萨同去,才能圆满而归。
由于侗族地域分布广阔,萨玛节的习俗各有千秋。
榕江县车江村有诸多的萨玛祠,每个萨玛祠都有“登萨”主管。传说“登萨”是“萨”的孙女。萨并没有一个绘画或雕塑的实体神像,而是以一把半张开的纸伞作为意象符号,伞下垒有一堆石头。每年的正月初二和每月的初一、十五,登萨都要虔敬地给萨上香敬茶。车江村3组有5个萨祠,即有5个宗族,但不一定按姓氏划分。这意味着侗人由祖灵崇拜上升到对神的崇拜。
到2000年,寨头音塘村78岁的萨进奎老太做登萨管萨玛祠(又称小圣母祠)已经几十年了。老早以前,欧家刚在这个寨子住下来,就由欧家的女人来管萨玛祠;到她这一辈,她是贤惠有福的大嫂,重任就由她承担了。萨进奎说:“让我下辈子再做登萨我也愿。这是为大家做好事,我喜欢。萨玛节比过年还热闹。”这是一个神圣而又充满了内心愉悦的节日。
“萨”是维护本族利益的精神支柱,人人都要祈求她的保护。祭萨敬香都是妇女的神圣职责,男性中只有德高望重的老者才能参与祭萨。老者们身穿寿衣,手执芭茅草引路,接着是芦笙开道,举伞的祭萨队伍则转萨堂、转寨子。那位担任看时辰和作法的鬼师告诉我:“女人们可以一天到黑都举起那把伞,手不会发酸的!”为什么?他神秘而得意地说:“这伞我已经作了法!”
在这天,男人只帮忙做些服务,承担了平时都由女性承担的做饭做菜的任务。这一天性别角色的易位,给女性带来了终身难忘的快乐。女性的权利还体现在衣着打扮上――七八十岁的老太太过萨玛节也可以头戴鲜花,花枝招展而不会招致非议,那也是她们平凡人生中最亮丽的时刻。而平日里,恪守传统的老年女子是万万不可如此打扮的。
1996年,占里寨上出现一连串的不祥之兆。经鬼师用鸡占卜得知,寨上的萨已经不在其位了!这个震撼侗寨的消息不胫而走,大家终于在鼓楼议定,秋后要举行一个盛大的祭萨仪式将萨迎请回堂。这是一次非常的祭祀。祭萨用的伞是专派两名使者去榕江县城订做的油纸伞,烧茶用的水也是两人步行14里路到河的岔口去取来。然后每家出一点米,并将年长者衣裳的线扯一丝下来敬献到祭坛上。还要栽上芭蕉竹、小葡萄、千年矮等常绿植物。祭萨就由一连串不可忽略的细节组成,对每一个细节的认真和谨慎,都体现了侗人内心的虔诚。
祭萨在上午进行,由祭师念词,将伞安放于萨堂里,倒茶。并大声呼唤萨归来,那声音映山映水,传向浩淼的天宇。唱主角的女性则在萨堂里高唱赞美萨的歌,祈求保佑,牵萨过河。大家“多耶”,载歌载舞。男人在外面吹芦笙,并上鼓楼重新占卜,看看萨的动向,是否已经回来了。据传,古代有一次请萨,是在人们唱了5天的赞歌后萨才姗姗回堂的。而这次请萨很顺利,只用了两只鸡占卜,祭师就判定,萨已经回来了。这边唱歌的妇女们却沉浸在歌声中意犹未尽,只想一直唱下去。男人们则闷杀一头黑毛猪来做饭菜供大家享用。猪的毛色必须是黑色,因为黑色代表邪恶,将其闷杀,以求吉利。
信仰和历史的雾岚弥漫着山寨,这是一次真正的祭祀。封寨三天,出嫁的女儿要提前回娘家,外人一律不能进入寨子,就连本寨子出去守田、守禾仓的汉子,当天都不能进入寨子。
当旅游业蓬勃发展起来的时候,这样纯粹的民俗活动已经极为难得了。要保持节日的本意,村民不能为眼前的花花绿绿而放弃信仰;而对旅游策划者来说,必须了解和尊重当地民俗,保持节日的神圣和古朴,不要让“孔方兄”主宰一切。真难呵。
相关热词搜索:古朴 神圣 萨玛节 神圣古朴的萨玛节 侗族萨玛节 萨玛节是什么时候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