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对农户信息需求及决策行为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9-08-20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和政府提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举措,而农村信息化是完成这一目标的关键手段。把握信息化影响下的农户的行为,通过信息化过程中农户的行为来体现农户的信息需求,这是农村信息化的最终目的。信息化可以通过改变农户的思维方式和市场意识,从而改变农户生产行为,最终加速农户的非农化转变。
  关键词:信息化;农户视角;信息需求;农户行为
  中图分类号:F3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09)04—0043—03
  
  随着我国经济的深入发展,信息不仅是政府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广大农户从事生产、经营的桥梁和纽带。推进农业信息化,不仅是农业适应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文对人口相对集中的河南省3个信息化程度不同的镇(村),即新郑市孟庄镇耿湖村、开封市兰考县仪封乡胡寨村、信阳淮滨县台头乡贺店村进行了抽样调查。每村抽样调查70—80户,共发放问卷220份,回收有效样本的数量216份。本次调查对河南省不同层面的农户对待信息的态度、需求何种类信息、使用科技信息的情况和获得信息后农业生产行为如何转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农户信息需求分析
  
  1.农户信息需求的现状
  随着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广大农户的信息意识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信息农业”、“科技农业”、“依靠信息脱贫致富”等意识逐渐被广大农户所接受。一部分头脑灵活、反应敏捷、市场意识强的农民,通过生产实践已尝到了应用信息的甜头。但也有一部分农户,因为对现在农业信息的可信度产生怀疑而止步不前。在调查中,关于科学信息对致富奔小康是否有作用的问题上,88.4%的农户认为有作用;在是否想学农业新技术的问题上,80.3%的农户对农业新技术感兴趣。可见绝大部分的农户对信息的需求是强烈的。一部分农户对科学信息和农业信息持怀疑态度,一方面是因为目前我国农村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条件较差,交通条件、通讯手段落后。调查中有54.4%的农户认为现在获得农业政策和科技信息有困难,其中97.3%的农户家里没有安装有线电视,只能通过几个有限的电视频道了解相关信息,因此获取有效信息十分困难。另一方面是因为当今农民刚从传统体制下解放出来,适应市场能力还很弱,缺乏鉴别信息真伪及其价值大小的有效手段。调查中,我们发现63.9%的农户遇见过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假饲料、劣质农机等假冒伪劣农业技术产品的问题。由于目前信息服务机构尚不规范和完善,信息队伍鱼龙混杂,许多信息未经去伪存真的加工就流入市场,虚假信息泛滥,使农户真假难分,结果使不少农民不仅不能依靠信息致富,反为信息所误。
  2.农户信息需求的内容
  农户需求信息比较广泛,在调查中,我们把农户目前最迫切需要的信息分为:政策信息、市场信息、适用技术信息、农资供应信息、优良品种开发及高新技术信息、农副产品加工信息、气象变化信息、防治病虫害信息等8个方面的信息。
  
  从图1可以看出,被调查的3个村子的农户对市场信息和优良品种开发及高新技术信息都比较重视,一方面,体现了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户有了充分的自主经营权,因而急需掌握农业生产经营的信息,以便对路生产和经营。农户迫切需要预先了解市场行情,包括市场走势、预测、投入和产出的经济效益、成本利润、热销品种、销售趋势、走俏地区等,以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另一方面,体现了农民需要高产、优质、高效经济作物和市场畅销的畜禽养殖新品种方面的信息,以及能解决关键问题、提高产品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信息。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使农民认识到要想致富,整天埋头田间劳动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随时观察市场走向,瞅准市场空档,巧钻市场冷门,引进新品种,运用新技术,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努力培育出新的农产品,做到推陈出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鲜,出奇制胜,才能获得好的效益。
  
  二、科技信息对农户农业生产行为的影响
  
  在对科技信息感兴趣的农户中分析,发现这些农户在获得科技信息后,对农业经济效益是否会提高的认识问题上,55%的农户认为经济效益会变好,38%的农户认为变化不大,7%的农户认为经济效益反而变差。在问及获得农业新政策和科技新信息后,是否愿意对以往的家庭生产行为进行改变的问题上,60%的农户回答会,13%的农户回答不会,27%的农户回答不一定。
  在调查中,我们把农户生产行为加强或改变的选择倾向分为:种植业、养殖业、贸易批发零售业、加工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餐饮业、建筑业、外出务工及其他行业。因为诸多原因,3个村子农户生产行为改变的倾向有所不同。当地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耿湖村、胡寨村,农户获得农业新政策和科技信息后,大多对农业本身及相关产业感兴趣,所以侧重于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贺店村农户在本地获取有效的农业信息并不容易,许多农户的父辈或亲戚朋友多有外出务工的经历,大都选择外出务工来改变家庭以往的生产行为。
  信息化影响农户的农业生产行为是显然的,在信息化程度较高的耿湖村,由于政府在传播农业信息及其他信息做得比较好,信息市场发展比较完善,农户可以及时获得所需要的信息,能够根据市场调整家庭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种植,同时信息化也促进了当地企业的发展,形成了比较规范的农户—市场—企业的发展模式。在信息化程度较弱的胡寨村和贺店村,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信息市场不完善的客观因素存在,在农业生产上农户很难获得有效的信息,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滞后于市场,农户农业经济效益比较差,所以农户多选择建筑、加工制造等其他与农业生产没有多大关系的行业。
  
  三、不同信息化程度下的农户非农化行为
  
  农户的非农化生产活动是指农民由农业转移到其他产业,从事农业劳动生产以外的生产活动,包括建筑业、工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一般情况下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是劳动力的转移。
  根据托达罗劳动力转移理论,农户转移的主要动机是寻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劳动力之所以会从农业生产部门转移到非农业生产部门是因为他们认为,非农业生产部门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在户籍制度和传统观念等障碍因素逐渐改善的情况下,信息对农户转移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充分的信息可以让农民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提高自身素质,更有利于农民获得广泛的尤其是跨地区的就业信息。据调查中显示,信息化程度最高的耿湖村23%的农户家庭收入以非农业收入为主;信息化程度一般的胡寨村49%的农户家庭收入以非农收入为主;信息化程度最低的贺店村75%的农户家庭收入以非农业为主。从中不难发现:信息化程度越高的地区,农户就地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就越强,这样能够更好地发展农业;而本地信息化较弱的地区,农户在本地把握和利用农业科技信息的能力较弱,农业经济效益较差,为了家庭利益的最大化,许多年轻有为的劳动力就选择到较远的发达地区寻求发展,以求改变家庭现状。
  1.不同信息化程度下农户务工选择地域分析
  由于社会成本不断提高,农户的非农化行为正在逐步加强,笔者认为农户从事非农化生产活动表现是:一是从事农业劳动的同时兼职经营农业生产活动以外的劳动,二是农户在农闲时间长期驻外从事非农产业,三是农户长期在外从事非农产业基本脱离农业生产行为。在本文中,笔者设计问卷以外出务工的远近来区分农户非农化行为:在本地(市)务工被视为兼业行为;在本省内务工被视为农闲时长时期驻外,但农忙时回家的务工行为;在外省务工被视为长期在外务工行为。据调查显示,耿湖村外出务工的总劳动力的76%选择在本地(市)或本省,在省外务工的劳动力24%,而胡寨村和贺店村的农户多选择在省外务工,在省外务工的占所有在外务工劳动力的比重为分別为63%和86%。

相关热词搜索:农户 信息化 决策 需求 影响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