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拿垄断行业开刀祭旗?

发布时间:2019-08-20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编者按:一个时期以来,行业收入差距、特别是某些垄断行业收入偏高的现象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显示,目前我国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特别是某些垄断行业员工工资过高、增长过快的问题比较突出。前些天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步正发说,当前垄断行业员工工资过高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中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职工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差距更大。
  
  
  收入分配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不久前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地区间和部分社会成员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看来,改革劳动分配制度,垄断行业收入偏高的问题是到了该加以解决的时候了。
  
  行业收入差别到底有多大
  
  谈到收入,许多人讳莫如深,特别是身处垄断行业的利益既得者们。在不久前召开的第三届中国薪酬管理高层论坛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步正发演讲时指出,企业分配和薪酬管理改革关系职工切身利益,随着改革力度不断加大,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取得了积极成效,企业工资分配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具雏形,但当前我国企业分配及薪酬管理中还存在较多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特别是行业间工资差距过大,垄断行业员工工资过高、增长过快问题比较突出。
  其实,垄断行业工资畸高,这已是公开的秘密。同样8小时工作制,可是同工不同酬。许多比垄断行业更辛苦、劳动强度更大的行业,工资却远远低于垄断行业。据媒体报道,时下电力、电信、金融、保险、水电气供应、烟草等行业职工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职工平均工资的2-3倍。而某电力集团公司普通职工的年薪可达到15万元,相当于全国职工年均工资的10倍。
  那么,在追求以公平、正义为目标的社会,垄断行业工资凭什么高出人均工资的10倍?按劳取酬,一直是社会理顺分配秩序和分配关系的基本原则。可在行业垄断下,这种原则往往被彻底践踏。谁拥有垄断权、掌握垄断资源,谁的工资福利就高、待遇就好,这已是工资分配秩序的“潜规则”。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合理地拉开工资差距,因岗定薪,更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其中也体现了按劳取酬的原则。然而,垄断完全抛弃了合理分配的公平秩序,收入水平与其贡献和价值出现了明显背离。既使是在一些亏损的垄断行业,职工们依然可以高枕无忧地实现高工资、高福利及垄断带来的种种好处。如此,高工资不是促发了高效益,而是助长了垄断行业的沉疴陋习及不正之风。
  
  垄断福利是如何制造出来的
  
  对于垄断行业利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机,不顾社会各界的反对和声讨肆无忌惮谋取暴利的行为,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两会上,一些人大代表纷纷给予痛斥,并拆穿了垄断行业谋取垄断福利的惯用伎俩。
  其一是利用管理体制上的漏洞,吞噬国家资产和公共资源。天体物理学中所称的“黑洞”的引力无比强大,在其半径内,任何东西能够被它吞噬掉,人们称此为“黑洞”现象。以此观察垄断行业,不难发现,企业内部的多层级核算制度,就是这种“黑洞”。这样的“黑洞”掩盖了企业效率低下、冗员众多的现实,也使公众无法准确地观察到这些企业自身内部的结构和运行情况,因而“垄断大鳄”们偷吃的胆量和胃口也会越来越大。“黑洞现象”愈发活跃,其对国家资产和公共资源的吞噬力就愈大,危害愈烈。由于历史原因,在当前市场经济尚未完全规范的情况下,许多行业在管理体制上存在着政策漏洞,这为垄断行业在经营和管理上刻意制造出一个个“黑洞”创造了条件,结果导致“大河没水小河满”。
  其二是靠辅业和多种经营变相转移利润。表面上看,企业是国家所有,但其辅业和多种经营的利润却没有被纳入政府监控。企业利用国家投资建设的基础设施和政策条件所经营的辅业,实际成为企业丰盈的福利“小金库”。
  其三是借行政之手搞市场垄断。他们常常是明知道老百姓的生活离不开企业所提供的公共性服务,却偏在关键时刻制造紧张空气,与群众讨价还价。一旦群众要求政府开放市场,允许多家企业竞争,就会来“软”的,放下身段,以痛心疾首状的百般辩护,博取群众同情,但绝不会想方设法降低商品价格,提高服务质量。一些行业表面上看似具有天然垄断的性质,但实质上是在借行政之手搞市场垄断。
  其四是浑水摸鱼,乱中取胜。在缺乏竞争的情况下,垄断行业制造了一个赢者通吃的“神话”:利润最大化,成本最大化。因为“成本越算越多”,涨价的理由就越充分。像魔术师一样,垄断行业都练就了一身“绝活”:在分散观众注意力的同时,乘乱“走私”。在近1年的时间里,全国有数百个城市以“亏损”为名对水、电、煤气等民生用品的价格做出了不同幅度的提高,但对企业的运行成本和利润核算等则讳莫如深。更有甚者,利用垄断特权,公然让公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企业福利“埋单”。
  其五是混淆公益性与市场性的关系。不彻底公开成本,往往导致听证会形同虚设。作为承担着公共服务责任的这些单位,一味借口亏损,继而用涨价来解决问题。垄断行业提供的价格成本、财务等相关数据,都应当尽量透明、详尽,以便得到社会的监督。这是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解决打破垄断的一个好出路。如果只有价格的改革而不触动垄断体制,改革的结果只能是强化垄断部门和企业的利益,从而形成更为严重的社会不公。
  
  谁为垄断行业的高福利“埋单”
  
  有的行业收益高,员工收入也高,比如金融业,因为单位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员工的人力资本投资也比较高,所以员工有条件有能力获得较高收入。但现在这些行业的收入普遍远高于其他行业,只能说明其中很大部分收入来自垄断地位。有的资源垄断性企业对资源收益无偿占取。以石油为例,我国的国有垄断性石油公司是无偿获得石油开采权,本来应当属于全民的资源收益,实际变成了企业的收入。有的国企不再向政府上缴利润。国有垄断企业本来应当属于投资人全民或政府的投资收益,但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企就不再向政府上缴利润,这些利润全部留在企业,也成了企业管理层可以支配的资金。这样,企业可以发给员工的资金规模更大了,那些有能力获得利润的企业的员工收入相对大幅度提高。有的不存在有效约束。垄断企业员工收入过高的一个根本原因,是这些企业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而企业所获得的收益又由国有垄断企业的管理层控制。在不存在有效约束的情况下,他们当然倾向于向员工发放补助、奖金,以换取某种利益。这就是国有垄断企业在正常工资之外,容易为员工提供福利、发放奖金的制度根源。另外,垄断企业由来已久的“垄断福利”也成为收入分配不公的重要方面。譬如,电信行业就可以免费打电话,电力行业就可以用电不花钱,公交系统就可以免票乘车,医疗机构就可以看病免收挂号费……一些垄断性行业利用自己的垄断地位和优势,以福利的名义将掌握的行业资源无偿或者廉价地向本行业的职工和家属提供,大搞“垄断福利”。
  那么,亏损不盈利的垄断行业是否就没有“垄断福利”了呢?事实上恰恰相反。而且是“亏损”不断福利长流。因为垄断行业都善于不断“挟亏损以令诸侯”。他们以成本提高、企业亏损、经营难以为继为由,要挟社会、提高价格,将相关成本强加给公众。尤其令公众抨击的是,一些垄断性行业打着企业亏损的名义随意滥用价格听证,几乎将听证会变成了“涨价会”。而人们在听取“涨声”一片时,却惊异地发现,这些“亏损”行业的员工,依然享受着高工资、高福利。“亏损、涨价、高工资”,这些关键词之间匪夷所思却根深蒂固的关系似乎让很多人释然:自己对“垄断福利”的不平,可能并非源自“眼红”,而是因为它与我们每个人的利益相关。这些表面上的单位内部福利,最终都会变成服务成本,由政府和公众埋单。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垄断福利”继续存在一天,公众福利就会继续受损一天。这个道理很简单。电信行业可以免费打电话,电力行业可以用电不花钱,公交系统可以免票乘车,其实都是白白地占有社会公共资源,是慷国家之慨,行损害和侵吞公共利益之实。这些成本最终将会一一转嫁到公众头上,由公众为他们的“垄断福利”埋单。

相关热词搜索:分配制度 开刀 垄断行业 收入 改革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