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
发布时间:2019-08-14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区别于以往的科研单位,高校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当今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更好地适应新时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传统的高校人事管理显然已经滞后。为此,迫切需要一系列改革,适当转变高校人事管理制度。
关键词:高校人事制度 改革 对策
人事管理是企业和员工处理相关事务的工作。人事管理的出现是为了能够提高工作的效率,避免员工工作效率低下而创新的一种管理方法。作为高校的一个最要部门,高校人事处主要从事人事管理工作,包括新进教职工的招录、工资发放、劳资福利等工作,同时制定人事考核制度等。
一、高校人事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就近几年发展而言,高校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一般就事论事,对人的关心则相对较少。第一,从某种角度上讲,高校人事管理在处理人与事的关系上,一般习惯强调以事为本,价值观的天平倾向于事,往往看重各项事务的完成度和处理结果上,还未能很好地将人力当做一种资本和资源来看待,就是我们常说的管理概念相对落后,违反了以人为本的准则。第二,缺乏良好的人才流动与竞争机制,人才的供应与需求矛盾十分突出。现在的很多高校,存在着大量高层次人才流失。在同一所学校中,又由于各个岗位、各个层次、各类专业之间的教师分布不均衡,存在着师资结构与学科布局的不合理的现象。第三,人事管理制度需要更加规范。在高校人事管理中,大多数人仍然遵循着传统的一致认同的管理模式,并未真正做到岗位管理。同时,以教师所拥有的学术权力在人事管理中的地位也渐渐得不到重视。
二、解决高校人事管理问题的对策
1.合理的岗位管理
根据竞争发展理论,人才要得到充分发展,在一定的环境中,往往离不开竞争。传统的身份管理身份评上了有些终身不变,这就造成了有些教师在评上高级职称后,就高枕无忧了,会造成不重视接下来的教学科研,也没有再与他人竞争的动力了。在这种轻视人的现实才能,仅仅注重人的身份,因人设岗,而轻视人的现实才能的大环境里,人才常常缺乏竞争机制,而不利于人才积极参加科研创新,施展才华。因而根据实际的岗位要求,高校应当适当引进竞争机制,先设岗后聘人,通过岗位管理,只要符合基本岗位要求,人人都有资格参与竞争这些岗位,靠自己的能力竞争上岗,同时享受到与该岗位相对应的待遇,而且要规定一定的聘期,在聘期进行考核,聘期结束再重新聘,这样,在岗者就会有比较大的压力,也能促使每个在岗者以百分百的精力投入到岗位中来,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岗位资格。
2.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重在对现有的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也注重在考虑如何对人力资源进行重组与提升,强调人力资源的质量。而传统的人事管理在管理理念上只是一种静态的管理,它只对人的所作所为进行管理与评价,而缺乏深层的思考。因此,作为新时代的人事管理制度,要向人力资源管理发展。
3.职称、职务、岗位的动态管理
在以往的人事管理中,往往取得了高级职称或成为领导后,就一层不变了。一个人的工资、职称、职务往往是静态的,这样非常不利于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科研创新性。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将教职工的工资待遇与绩效考核有机地统一起来,每一个教职工都能充分发挥出他的创造性与工作效能。同时,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也与实际教学成果有机挂钩。随着教学质量的好坏、科研能力的高低,职称也相应的变化,不再一职定终身。管理人员的行政级别也可以动态化,做了相应的工作则享有相应待遇,反之取消其相应待遇。
4.岗位的差异分配
中国人民一贯喜欢在分配上的平均主义,这个倾向在全国高校中也很普遍。高校由于体制上的原因,岗位设置过多,人员之间吃大锅饭,富余人员分流不出去,外面高层次的人又进不来。这就迫切需要高校尽快实行分配制度改革,不同的岗位对应不同的收入,通过设置多种科研教学上的奖励,拉大岗位间的差距,对作出重大成绩者、有突出贡献者可以给予重奖。这也是高校更好地留住、吸引人才的重要保障。
5.岗位设置的科学管理
在高等教育大力发展的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能因人设岗,在人员的比例、岗位设置、机构职责、分配工作量等方面都必须有一个系统而科学的制度,要依事设岗、因岗择人,必须依据科学的理论与模式进行师资与其他资源的科学配置,按照学校实际情况,形成充满个性又自主的管理制度。
总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确保本身地位不动摇,不断地发展壮大,高校必须尽快实行大刀阔斧的人事管理改革,以适应时代与社会的需求,使高校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陈宗银,李端阳.高等学校职员职责与任职条件[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2(4)
[2]教育部人事司.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Z].1996
[3]吉贻详.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和发展趋势[J].南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4]亓智斌.新时期高校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探析[J].人力资源开发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