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大省和高等教育强省的评价与分类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实现高等教育大省向高等教育强省的转变是建设教育强省、文化强省、经济强省的迫切需求。本文在辨析“高等教育大省”和“高等教育强省”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高等教育大省”和“高等教育强省”的评价指标,并依此对我国31个省(市)进行“高等教育大省”和“高等教育强省”的分类,为各省级区域高等教育规模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省;高等教育强省;分类
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区域竞争日益表现为科技、人才和教育的竞争。就省级区域而言,富民强省关键是人才,基础在教育。高等教育以其人才和技术优势为地方人口质量的提升、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善、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经济持续发展的智力需求提供服务,成为夯实富民强省的重要基石。据此,江苏、广东、山东、湖南等高等教育规模相对较大的省(市)相继提出建设“高等教育强省”的目标。那么,何谓高等教育强省,其标志性的指标是什么,哪些省份是高等教育大省或强省,二者有何关系,这一系列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本文在辨析“高等教育大省”和“高等教育强省”的概念之后,确定了“高等教育大省”和“高等教育强省”的评价指标,并基于2006年我国高校发展情况的统计数据进行“高等教育大省”和“高等教育强省”的分类。这将有助于各省(市)对本省高等教育规模和实力进行定位,并制定合适的高等教育强省的目标,从而促进高等教育大省向强省的转变,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一、“高等教育大省”和“高等教育强省”的概念
“高等教育强省”和“高等教育大省”是一对很常见、很普通的概念,经常出现在各类文章、报告和媒体中,但在不同情形下的内涵不尽相同。王金瑶认为“高等教育强省”的概念涵盖四个方面:在校大学生数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率位于全国前列;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综合性大学和重点学科点,拥有一定数量的有特色的名牌本、专科院校;高等教育总体结构和资源配置合理;高校承担的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较多,科研成果转化率较高,能明显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科教兴省”的表率。“高等教育强省”的主要特征之一是“大”。[1]陆连军认为:“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应围绕“量大”和“质优”展开,该省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水平以及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应在国内位于前列,并接近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且能与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或基本实现良性互动。[2]叶春生将“高等教育强省”的内涵分解为两个层次,一是利用高等教育来强省;一是指一个省的高等教育在发展水平、质量水平和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比较高,是一个强省。[3]凡此种种,表明我国对于“高等教育大省”和“高等教育强省”的概念尚不明晰。为了对我国“高等教育大省”和“高等教育强省”进行评价与分类,首先需要界定“高等教育大省”和“高等教育强省”的内涵。笔者认为,大众化是高等教育强省的基础,“强”需要“大”的积累。“高等教育大省”强调高等教育的数量和规模,而且高等教育规模应当与当地人口、经济发展规模相适应。“高等教育强省”是指高等教育规模较大、质量好、水平高的省,具体地说是指: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重点院校规模)丰富,本专科生与研究生比例结构合理,高等教育总体经费充足,具有一定数量的优秀师资,教师队伍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学科结构合理、层次高,科研能力居于全国领先地位的高等教育大省。
二、“高等教育大省”和“高等教育强省”的评价指标
指标是评价目标在某个方面的规定,是具体的、可测的、行为化和操作化了的目标。本文将“高等教育大省”的评价指标分解为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两个一级指标,分别用高校在校生数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每万人口高校在校生数来表示。将“高等教育强省”的评价指标分解为教育规模、学生结构、经费投入、师资力量、学科层次、科研水平6个一级指标,具体指标说明如下。
1.“高等教育大省”的评价指标
评价省级区域高等教育规模一般有高校数、高校在校生数、校均大学生数、每万人口高校数、每万人口高校在校生数等多个指标。本文认为高校数量难以作为评判“高等教育大省”的依据,“高等教育大省”的评价主要应考虑高等教育总体规模,以及与当地人口规模的适应性,因此从高等教育绝对和相对规模两方面,选取高校在校生数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和每万人口高校在校生数两项指标来评价。
2.“高等教育强省”的评价指标
(1)教育规模
高等教育规模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前提。“量大”是“高等教育强省”的基本特征之一,另一基本特征是“质优”。因此,“高等教育强省”的规模评价不同于高等教育大省规模的评价,应主要考虑优质高等教育(即重点院校)规模及其与当地人口规模发展的协调性。本文选取的具体指标为重点高校在校生数占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和每万人口重点高校在校生数。
(2)学生结构
学生结构的合理性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学生结构包括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两方面。学生结构层次越高,表明该地区的高等教育水平越高。本文采用重点院校在校生数占该地区高校在校生总数的比例来衡量横向学生结构的合理性,用研究生与本、专科生的比例来衡量纵向学生结构的合理性。
(3)经费投入
经费是高校赖以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是进行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本保证,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根本支撑,可以从总体和生均两个层次加以考察。为此,本文选取了3个指标:生均高等教育经费与全国生均经费之比、生均预算内高等教育经费与全国生均预算内经费之比以及省级区域高等教育经费投入占区域财政支出的比例。
(4)师资力量
人力资源作为最活跃的因素,对于区域高校的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质量和科学研究的水平。高校师资包含教师、行政人员、管理人员以及后勤服务人员。本文紧密联系高校育人和科研两大功能,选取了副高以上职称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和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两项指标作为评价师资状况的主要因素。
(5)学科层次
学科层次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指标。学科层次包括一级博士点、二级博士点、一级硕士点、二级硕士点以及本、专科教学点。不同区域高等教育质量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博士点和硕士点规模和层次的不同上,尤其是博士点的差异,校均博士点越多的省(市),其学科层次相对较高。因此,本文选取校均一级、二级博士点作为衡量学科层次的指标。
(6)科研水平
科研水平是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另一核心指标,主要体现为高校科研人员和在校师生的创新成果,包括著作、论文、科研课题、专利和获奖情况。据此,本文设置了师均论文数、师均国际三大检索论文数、师均R&D项目数、师均专利授权数4项指标作为衡量区域高校科研水平和学术能力的依据。
基于上述说明,本文列举“高等教育大省”和“高等教育强省”的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三、“高等教育大省”和“高等教育强省”的分类
根据教育部提供的2006年我国高校发展情况的统计资料及《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借助SPSS统计软件,采用乘积分析、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方法,按照上述指标对我国31个省(市)进行“高等教育大省”和“高等教育强省”的分类。
1.“高等教育大省”的分类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