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大众化对社会流动功能的弱化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 要 高等教育是促进社会流动的重要动力之一。随着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已于2002年底已步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但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的功能却呈现弱化态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源于在大众化背景下各阶层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生涯教育发展的滞后。
  关键词 高等教育大众化 社会流动 阶层 生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2.011
  Abstract Higher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driving forces to promote social mobility.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igher education has entered the stage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in 2002. But the func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in promoting social mobility is weakening. On the one hand, in the context of mass higher education, the children of all classes are not equal to the opportunity of higher educa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development of career education in China lags behind.
  Keywords mass higher education; social mobility; level; career education
  1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趋势
  1.1 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
  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一概念首先出现在美国著名的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所撰写的《美国高等教育民主化》一文当中。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将高等教育的规模和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结合起来,其基本观点为:根据一个国家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来衡量该国家高等教育的规模,并据此将高等教育划分为“精英、大众、普及”三个发展阶段。[1]具体来说,当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时,该国的高等教育就处于精英化阶段;当毛入学率大于15%小于50%时,该国的高等教育便处于大众化阶段;当毛入学率达到了50%以上,该国的高等教育就达到了普及化阶段。同时他还指出,高等教育不同的发展阶段,不仅规模大小有所不同,其模式和性质也会发生改变:“一些国家的精英高等教育,在其规模扩大到能为15%左右的适龄青年提供学习机会之前,它的性质基本上不会改变。当达到15%时,高等教育系统的性质开始改变,转向大众型;如果这个过渡成功,大众高等教育可在不改变其性质下,发展规模直至其容量达到适龄人口的50%。当超过50%时,即高等教育开始快速迈向普及时,它必然再创新高等教育模式”。[2]
  1.2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现状和趋势
  我国高等教育在文革结束后才开始逐渐恢复发展,规模较小,毛入学率也较低。因此,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论在我国影响非常深远。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是我国社会生产和综合实力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社会需求,同时也是我国“科教兴国”政策的必由之路,是延长青年就业时间,延缓就业速度,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必然选择。我国高等教育从1999年开始扩招,2002年跨进大众化的门槛。随后,高等教育规模扔继续扩大。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数量已居世界第一。教育部发布的报告指出,2017 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779万人,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2613所,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45.7%。[3]我国精英化高等教育转向大众化的跨越式发展。
  2 问题提出
  教育是影響社会流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两者关系密切。兰德尔·柯林斯指出:“在现代美国,教育在取得职业成就的过程中已变得极为重要。因此,在分析产生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的原因时,教育占据了中心地位”。[4]在教育系统中,高等教育对社会成员的流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促进社会流动的推动器。在我国当代,接受高等教育是非常重要且最受认可的帮助个体向上流动的方式之一。有研究者基于多项Logit模型原理针对教育对我国居民个人收入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具有高中学历的居民将比仅具有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居民获得高收入的机会高8.388倍;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居民将比仅具有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居民获得高收入的机会提高29.843倍;具有大学及以上学历的居民将比仅具有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居民获得高收入的机会提高175.327倍。[5]显然,高等教育为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居民提供了更多获取丰厚收入的机会,成为他们向更高阶层流动的推动器。
  步入21世纪后,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规模的大众化,给人们带来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满足了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但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发展也相应地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在我国扩招之初,人们关心的是整体教育资源的不足,虽然如今此问题并未得到最终解决,但新的难题已经步入我们的视野,即大学生普遍就业困难的问题。原本对高等教育扩招的动因之一就是高等教育可以延缓学生步入社会的时间,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但随着每年高校毕业人数的逐年增高,大学毕业生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想将接受高等教育作为敲门砖而进入更高的社会阶层是难上加难。
  相对比于我国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前景可以说是天地殊途。精英时期,有幸争取到高等教育资源的人可以被称为社会的“天之骄子”,越来越多的人坚信“知识改变命运”这一信条。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人们总体上相比以往有了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却发现,现今的大学生却没有了精英化时期大学生强劲的社会竞争力,出现了大学生形象“矮小化”、大学生就业难等现象,甚至有着“毕业即失业”的说法。相比精英化时期,如今高等教育促进社会流动,特别是促进个体向上流动的功能明显减弱,这让人们开始质疑原本坚信的“知识改变命运”的信条,出现了“读书无用论”。甚至有越来越多的父母选择让孩子辍学打工,放弃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相关热词搜索:弱化 高等教育 大众化 流动 功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