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人性假设下”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
发布时间:2019-08-11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 要] 高等教育管理理论是一项研究高等教育管理过程和规律的科学,把教育管理问题当作对象,以教育学和管理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为基础。为了更好地探究“人性假设”下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把握高等教育管理理论演化的轨迹,选取历史上具有代表性意义的几个人性假设,结合当前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互相分析,展示管理理论背后被隐藏的一些人性基础。
[关 键 词] 人性假设;教育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8-0223-01
道格拉斯·麦格雷戈(Douglas M·Mc Gregor)是美国的一名著名的管理心理学家,他在《企业的人性方面》一书中提出了“人性假设”的概念。书中说道:“在每一个管理制度和措施的背后,都隐藏着某些关于人性及其本质的基本看法,即人性假设。”
一、高等教育管理理论与“人性假设”的渊源
(一)“经济人”假设
在18世纪,英国有个著名学者叫亚当·斯密提,他提出了“理性经济人”的假设,这一假设对现代管理学说和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此后的两百多年里面,人类社会的管理活动都受到来自于此的重大影响,这个假设导致这段时期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金字塔式的层式结构管理体现在学校的组织结构上面,强调下级对上级的服从;(2)管理采取刚性管理,大量采用制度和规范的管理方法;(3)实践中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而是过于强调老师的权威。
(二)“社会人”假设
人性善是“社会人”假设的基础,这个假设对于人性的要求十分重视,对于参与人的人际关系,社会和心理的需求也十分重视。“社会人”假设认为人际关系才是提高学校管理效率的主要因素。这个时期受到“社会人”假设影响下的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采用“民主参与式”的领导管理模式,对于学校的各种事物,人们有权发表自己的看法;(2)采用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方法,把管理的重点集中在如何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上,通过一定的鼓励和引导,更多的以自律性管理为主,以此达到学校的管理目标;(3)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教学实践目标,认为学生在学校不仅仅是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更多的应该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个性。
(三)“文化人”假设
迪爾和肯尼迪在20世纪80年代才提出这一假设,他们强调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就是“文化”,人处于文化管理的中心地位,学校通过文化的不断建设来发挥文化的功能,提升和加快学生和学校的双向发展,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加强学生价值观和信念等文化要素的培养,这也渐渐成为当今人们的共识。
二、人性假设和当下高等教育管理理论
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们对于人性的认识各不相同,而在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下,人们也一直在开展对于人性的探索。
“伦理人”假设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主要特征,是以人格和伦理的完善为主要价值目标,它的观念是伦理至上。从某些方面来讲,这也是影响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长期停滞不前,逐渐由盛转衰的原因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逐渐深入,中国的人性假设受到了大范围的冲击,人们仿佛由传统的“伦理人”或者现代计划经济下的“政治人”转变成了“经济人”。金钱的观念达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成为社会不断进步的重要发展力量。人性假设也在不断地变化,他们提出了“文化人”“复杂人”等来对“经济人”不断进行补充和修复。
三、“现实人”人性假设
以如今的社会经济条件,现实生活中的市场经济在人性假设中具有怎样的本质和特点,对于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管理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人性假设理论还是高等教育管理理论都取决于经济条件。
我们可以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异样性特点,借鉴东西方不同的人性假设理论,去其糟糠,大胆批评、传承,从而进行综合创新,才能提出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性假设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人性假设还是“现实人”,而这种人性假设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管理说到底就是对人的管理,管理的量和人性相结合,并且以人为本是和谐管理高等教育的基础。如果说之前的管理理论要素是系统内部管理的话,现在人们的关注点更多的是集中在系统内部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甚至是系统本身整体和外界环境的关系。
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代表着人们对自身的认识也在不断增加,不同管理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人性假设的引导。而人类对于自身认识的不断科学化和全面化也引导着高等教育管路理论的不断科学化。
四、总结
高等教育管理理论的核心是以人才的培养和科学研究为核心任务的。知识的生产不应该依靠数量和成本来计算,应该以培养的人才质量和产生的成果大小来确认。因为高等教育环境的强制和严格控制性,新学术、新技术和新观念很难在其中产生。
参考文献:
[1]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2]冯忠良,伍新春,姚海林,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