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8-10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高等教育发展观影响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决定着高等教育建设规划以及具体实施措施的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观主要是指针对高等教育问题的主导思想和基本观点。本文在分析高等教育发展观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论述明确高等教育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有效落实发展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发展现;问题
  一、关于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基本概念
  发展观是指从发展的角度分析和看待问题,是以发展的思路讨论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解决事物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高等教育的发展观是指关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情况、如何改进并有效发展系统性、全面性的观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在不同时期、以及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都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本文重点讨论的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处于主导地位的、普遍接受的发展观。
  高等教育发展观并不是抽象的、纯理论的概念和想法,而是与具体的工作任务、具体实践相关联的,一方面会影响到大学建校目标、办学理念,另一方面学校办学过程中,在对理念和目标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也会不断影响和改变高等教育发展观。这说明,发展观一方面影响着具体事物的发展,同时也受到事物发展的反作用,从实践中获取如何更好发展的知识,即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模式。
  二、影响高等教育发展观的主要因素
  (一)社会政治经济情况
  高等教育是为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提供有用的人才,因此,高等教育发展观必须与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相符合,要紧跟社会发展潮流,抓住机遇,不断转变办学理念,一方面与高等教育的现状和要求相符合,另一方面,也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与世界的接轨与同步。
  (二)教育的基本理论
  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具体类型其发展观也必须满足教育的基本理念,其一是在社会大环境的制约下,为促进社会的发展提供力量,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其二是不断培育有用人才,促进人才的自身发展,并推动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三)实践和理论的协调
  高等教育发展观必须满足理论和实践的协调,绝不是孤立的、抽象的、纯理论的概念,而是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等。实践和理论之间的协调关系表现为,一方面实践必须以理论为指导,另一方面实践可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不断提出改进的建议。
  三、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演化过程
  (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这个阶段在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下,主要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总量为主要目的的,将经济指标作为衡量一切的指标,弱化人的地位和作用,强调经济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发展观也是以数量的增长作为主要目标,包括提高入学率、增加招生数和高校数量,不断扩张高校规模等。这种发展观并没有实现高等教育的显著改进,相反由于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不到位,造成了学生质量不过关、不能满足实际工作需要等问题,出现了大量降级使用、大学生失业等问题。
  (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
  这个阶段随着国际竞争的加剧,高等教育逐渐变更为以质量的提升为主要目的,包括了办学结构的调整、教学水平的提高、效益的增强等。强调高等教育质量和数量并重,不断调整办学结构,对办学质量的衡量从单一的学术角度评估逐渐转变为全面、整体的发展和评估重视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和个人生存能力的培养。在强调整体性、全面性的基础上,强调人才的个性化培养。
  (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
  这个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以及国家技术实力的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提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即高等教育必须在强調知识教育的同时,强调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的教育,在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同时,加强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观的理念下,人才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强调人才对不同工作内容和环境的适应性。因此高等教育逐渐摆脱传统的学历教育、专业教育的模式,逐渐改变为培养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四)二十一世纪
  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最基本观点是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观点是坚持以人为本,即在满足人的基本要求和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而经济社会的发展反过来能够推动和促进个人的更好发展,更好地满足人的各方面需要。科学发展观基础上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是指在不断提升办学结构、教育模式、教学质量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实现教育发展的可持续性。
  四、落实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途径
  (一)摒弃高等教育的“工具”意识
  落实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需要首先协调以人为本和以社会为本办学理念之间的矛盾和)中突。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社会工具,并不是完全以社会经济目标的实现和经济总量的提升为目的的,而要强调高等教育的以人为本的育人模式。前者培养的是教育期望的人才,而后者培养的是具有独立世界观的、全面发展的个性化人才。我国不同时期的高等教育都容易被贴上“物化”的标签,沦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具。新时期落实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改变对教育理念的物化,明确和强化教育的育人理念。
  (二)切实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
  高等教育除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要重视对个人需要的满足,即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人是高等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对人性的充分尊重和肯定,对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基本欲望的满足。因此,高等学校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师资力量投入、资源整合和加强学生服务能力等具体措施和手段,关心学生、帮助学生进步,以促进和满足学生发展作为办学的宗旨和理念。以国际化的眼光教育和培养学生,建立满足未来发展要求的现代化人才,着力打造自己的办学特色,提高整体实力,满足高校内部发展和对外联络的需求。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相关热词搜索:高等教育 发展观 思考 我国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