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临摹在书法教育学习中的意义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 要]临摹作为书法学习的重要途径,既是书法入门的必由之路,引领我们进入书法的殿堂;也是我们不断提升书法水平与汲取养分的土壤;更是我们追摩古人心迹,跨越时间空间与古人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索引。但就目前的书法教育而言,无论是社会导向还是教育方式方法都普遍缺乏对临摹的正确认识,特别是高校书法教育中,临摹这一基础的缺失,使学生在通过艺考后长期处在较为茫然的学习状态中,使高校书法教育或沦为各类展赛的簇拥,或成为又一轮漫长的变相集训(或言之高考集训2.0版)。因此,我们有必要再一次重新认识书法临摹这一基础却又伴随书法学习全过程的命题,重新定位临摹的地位与意义,以便为我们的学习实践指明方向。
[关 键 词]临摹;五遍临帖法;应用;教育
临摹在书法学习中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通过临摹,我们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笔法技巧与结字规律,在一遍遍的临摹中不断深入了解和掌握形象语言,将他人的笔墨形象内化为自主的语言,进而出帖创作,使笔墨与神交,使个人与天地交。这是我们一贯意义上的临摹。然而,临摹仅仅是进入书法殿堂、学习技法的辅助吗?掌握了基本的形象语言,可以自主创作后就不需要临摹了吗?换言之,在高校中,书法专业的学生拥有了一定的书法基础后,临摹又当何去何从?而要讨论这些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临摹对于书法或者中国传统艺术的意义。
临摹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与手段,这一点对于各个领域的学习都是肯定的。
一、王羲之五遍临帖法的重新解读
“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手脚,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五遍临帖法是王羲之在《笔势十二章》中提出的书法学习方法,虽然历代皆对其真伪存疑,多疑为唐代韦续假借羲之之名所做,但不可否认的是其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同时为我们还原了唐代习书之法的重要讯息。其中五遍临帖法更是论述之基,在开篇进行论述,为其之后的论述提供可能,由此足可见其重要性。因此,对五遍临帖法的解读对我们回答本文开篇所提出的问题,具有切实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价值。
1.一遍正手脚而去其习气
“正手脚”在很多场合被解读为是对于书写姿势、用笔方法的纠正和规范,笔者窃以为基本姿势与概念的强调固然重要,但并不值得在每一次临帖之前都细加强调和重新纠正,难道每一种书帖的书写姿势还有较大的出入吗,即颜体由颜体的执握笔姿势、褚体有褚体的执握笔姿势,甚至《多宝塔碑》《颜勤礼碑》的熟悉姿势也有不同?这显然是荒谬的。因此,这里的“正手脚”不仅仅是字面的理解,而应当有更深层次的解读,即对习气的去除。在书法的临习和书写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沾染一些习气,这固然有所临法帖的引导,更是我们用笔的习惯使然,这是每一个书法学习者都会面对的问题,因此,借新书之手革故鼎新,成为临帖的第一个步骤,所谓“除其习气而见其本心”是也。
只有将旧有的书写习惯加以修正,我们才能及时纠正自己的书写陋习,摒除习惯性用笔带来的观察错觉和理解谬误,更好地进入对新的字帖的理解中来。这一点对于当代的书法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身处信息大爆发的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学习者都更接近书法真迹,都更接近每一位书家、每一个流派,这种距离上的拉近既为我们提供了学习临摹乃至借鉴的便利,更为我们流于诸体,信笔随性,提供了可能,因此习气顿生,也成为困扰和阻碍我们学习的一大障碍。因此,“正手脚”之“手脚”不仅仅是人之手脚,更是字之手脚,即为书写习惯和习气的纠正。
2.二遍少得形势而重其形
去除习气后,我们正式进入对法帖的临摹中,我们开始陷入像与不像以及如何像的徘徊中。“像”固然是临摹的主要目的,但“像”不是唯一的目的,這一问题我们另做它叙。如何去临摹像,采取怎样的步骤去像就成为我们学习的重中之重。很多人在临摹之初,会被法帖多样的风格面貌以及丰富的笔法应用、精妙的映带关系所吸引,流于对此的模仿且深以为信。然而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些精微纤巧的表现仅仅是书写的自然流露,而不是书写本身。因此,我们初步临摹的重点就出现了,即对书写本体部分的分析与模仿,换言之即为对形势的分析与临摹。
何为形势,即字的形体与势态,所谓形体者,盖书写主题之形貌,所谓势态者,盖由形而得之向。那么少得形势之所指就显而易见了,即对所临法帖的初步认识和整体把握。在研习基本笔画的书写和应用的基础上,暂不关注精微小巧的用笔特点,而是更多地关注其结体带来的势态以及整体协调性,首先完成对所临习法帖的初步把握和整体感知。
3.三遍微微似本而观其微
当我们对法帖有了初步的把握和整体认识后,我们可以开始进入更为细致的研习中,即从形体和势态的整体转到对其细节的追求中。因此,这里的“微微”的些微之微,当是精微之微。即我们所谓的精临阶段,而这一阶段又大致可分为两个步骤:结体的精微和笔法的精微。
首先结体的精微既是对之前形势临习的继续,更是进一步的深入。由整体的体态向细节的形态乃至局部的大小、高低、粗细等关系进行深入,不断调整局部乃至上下笔的关系,为之后的笔法精微提供形象上的支持。
其次,当外在形态基本确立后,我们转而向内对其笔法成因进行分析和梳理。所谓笔法是中锋引领下的笔法,而起、收、转、承的外在形态也是笔法正常书写的产物,因此精研笔法首先是建立在对于其中锋的坚持和上下笔画关系的梳理上。力求衔接的顺畅与笔画外在形态的合理。而这种衔接与合理恰恰也是接下来遒润的基础。
4.四遍加其遒润而成其气
当我们完成“正手脚”“得形势”“微似本”之后,我们对于一本法帖的基本面貌就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对其笔法也有了较为熟练的应用,即完成了所谓形似的基本学习。那么紧接着我们继续沿着形似的脉络,继续深入,继续追求形象之上的深层次内容,即所谓“形质相合”后的“气韵生动”。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