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议合作教育学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发布时间:2019-08-09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合作教育学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产生于苏联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理论。它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苏维埃进步教育思想家阐述的人道主义精神作为理论依据,且吸收了国外进步教育家著作中的进步主义思想,提倡在教育过程中建立合作式的师生关系,强调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重视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能力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上述主张可为我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其有关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索也能为我国中小学教师提供操作路径和实际指导。
关键词:苏联;合作教育学;理论价值;实践意义
中图分类号:G40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7)11000103
一、合作教育学的产生及论争
20世纪70年代以来,苏联教育理论和实践在不断发展并且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掩盖在蓬勃发展下的教育矛盾也日益凸显,主要表现为教育思想的僵化、教育理论的停滞不前、教育管理缺乏民主性。在实践层面,教育者往往只关心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单纯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的培养。教学成果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学生实际的学习能力并未达到应有水平。由于过度强调教师的权威性和“灌注式”的教学方法,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家长与学校的矛盾不断升级。
上述种种皆反映了落后的教育观念已经不能为当时的苏联教育指引前进的方向。针对这样的现实,一些思想先进的教育家开始尝试提出一种新的教育理论,但他们的观点并未得到守旧教育者的认同,于是便产生了新旧两派的大论战。1986年10月18日,苏联《教育报》整版刊登了由С.Н.雷先科娃、В.Ф.沙塔洛夫、Щ.А.阿莫纳什维利等人联合署名的题为《合作的教育学——关于实验教育教师会晤的报告》。该报告指出在教育和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应该是相互配合、彼此尊重和信任的,爱是支撑整个教育活动的支柱,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遵守并且贯彻的原则,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不能很好地践行这一原则。“我们需要与从前的教育学截然不同的新的教育学,这种新的教育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特别注重使儿童乐意学习,使他们乐意参加到教师和儿童共同的教学过程中来。我们可以把这种教育学称为合作的教育学。”[1]
实验教育家们认为他们的教育改革是“为了争取实验、探索的权利,为了获得教育、训练、培养好全体学生的权利,为了获得真理的权利”[1]。然而苏联教育科学院的学者们先发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批评:“每当在教学和教育的方法中有了一些革新,就宣布创立一门新的教育学,这是轻率的。”[2]认为师生合作的基本思想不是什么新的东西,因为古往今来的杰出教育家也都主张确立人道主义的师生关系,反对强权主义。
二、合作教育学的基本主张
1教学要以儿童的发展为目标
基于人本主义强调“儿童的潜能是无限的”的认识,实验教育家们提出应当努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起他们对于获得各种知识的渴望,而不仅仅是教给他们教学大纲范围内的知识。后来受到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教育思想的指导,又进一步确认了“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他们号召教学的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不应该只注重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更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实验教育家们经过长期的教学观察发现,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愿望,而是教师是否能够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对学习产生积极的、自觉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我要学习的”学习愿望,使学习成为儿童生活的需要。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两者的关系联系紧密,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学习热情以及学习行为,当学生在心里树立了“我要学习的”的主观学习动机,遇到学习困难时更容易迎难而上,保持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业成绩。反之亦然,良好的学业成绩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业自我概念,更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动机。
3提倡“不打分”的评价方式
阿莫纳什维利长达17年的教育实践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成绩优异的学生还是成绩差的学生都会对考试充满莫名的恐惧感,而考试结束后学生对于考试分数的关注远远超过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错题原因的分析。实际上,“不给学生打坏分数”不仅可行而且大有益处。特别是小学生,因为年纪小,还不清楚分数意味着什么,当他们不断获得低分时,不仅会严重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还会降低其在教师、家长、同学心目中的地位,从而压抑学习兴趣,导致厌学心理的产生,最后的结果很可能使他们沦为学习困难生。
学生和教师单纯关注分数,追求分数,将教学评价局限于分数,实际上是一种形式主义。对分数的过度迷恋,使教师和学生不能关注到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以及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不利于教学的改进和提高。并且学生单纯追求高分数,为了获得高分数而学习,这样的学习动机会偏离学习的真正目的。此外,分数也成为了导致不和谐师生关系的导火线。由于学生并不知道教师的评分标准,常常认为教师评分不合理、不公平,存在偏见,因而可能会对教师产生敌对心理,将教师的批评教育视为教师的针对性行为,容易产生师生之间的隔阂,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基于以上認识,合作教育学的积极倡导者们提倡“不打分”的评价方式。他们认为目前学校教学过程中通用的“分数”,只是一种外部的、形式的评价手段,它不仅不利于激发学生特别是学前儿童的内在需要,而且有碍儿童的长远发展。但同时他们也指出,取消分数并不等于对学生的学业不做评价,而是以有利于形成学生良好学习态度和行为习惯的形成性评价代之,且形成性评价也被列为学习活动整体结构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3]。
4建立合作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凌驾于学生之上,运用不恰当的方式如训斥、责备、惩罚等,逼迫学生服从于自己的管理,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也极易引发冲突,导致师生关系恶化。因此,教师必须转变观念。首先,承认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教师要做到尊重和爱护学生,让学生体会到快乐和存在的价值;其次,要认识到教师和学生之间不仅仅是师生关系,也必须是合作的关系。教师要促使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稳定的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将被迫学习变为学生的自我教育。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