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是高职教育肩负的历史重任,当前高职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价值取向、培养模式与途径以及教学资源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或不利因素。以满足社会、企业、职业和个性需求为价值取向,以职业能力为基础、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课程与项目为载体、以制度创新为手段,构建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培养模式、培养路径和保障体系,是高职教育培养和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
  [关键词]高职教育 实践 创新能力 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傅伟(1965— ),男,江苏扬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高级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岳金方(1978— ),男,河北兴隆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唐菲(1982— ),女,江苏扬州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工程系,助理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江苏 扬州 22512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基于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333’实践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JSJG43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9—0090—03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国家经济的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的推动,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关键是教育。作为肩负着生产第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重任的高职教育,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已成为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但是,在当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目标、模式和途径还有许亟待研究与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高职教育中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价值取向与培养目标缺失
  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人们在决策过程中对行为方向的选择与把握。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是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学生的谋生,“功利性”特征十分明显。然而,随着社会发展、技术进步、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社会、企业、职业以及学生个性发展对高职教育的要求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生产第一线的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仅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更需要能够不断提供具有价值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发明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他们不仅要能够解决一般性的生产问题,还要能够以创新的方法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显然,“功利性”的价值取向无法实现这一目标。正是由于“功利性”使得高职教育实践创新能力价值取向缺失,直接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选择与把握,在宏观上是人才的层次“高端”不“高”,在微观上是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制约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一结构的方式。首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结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高职教育为学生构建的知识结构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能力结构重技能而轻创新、素质结构重共性而轻个性等问题,使得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产生了偏差。其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方式”问题,由于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依然存在重灌输、轻引导,重传授、轻训练,以及实践教学内容和手段不多甚至流于形式等问题,从而造成学生知识单一、实践能力差、创新能力弱的现象。总之,人才培养模式“结构”失衡和“方式”失当已成为制约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
  (三)载体与途径的缺乏
  实践是创新之源,是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和最佳途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活动是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它由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手段三个方面构成。在高职教育领域中,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活动主体毋庸置疑是教师和学生,而实践活动的客体即实践载体或项目却存在形式单一、功能不强和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现有的实践载体仅能实现预设的、可知的目标,有限地实现主体客体化,却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的手段是将主体与客体联系起来的工具、手段以及操作、控制工具的程序和方法。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无论是物质手段还是非物质手段均相对缺乏。在物质手段方面,实践教学仪器设备偏少、功能相对单一、经费投入不足,使实践创新活动缺少有效途径;在非物质手段方面,师资还存在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尤其是具备职业教育特色的“双师型”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严重短缺,教师自身动手能力不强,就很难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实践活动的载体与途径缺乏,使得实践活动的目标与手段不一致,创造者与被创造者不协调,师生无法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也无法在活动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能力和需求,从而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高职教育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价值取向与特征
  (一)实践创新能力的价值取向
  高职教育应以推动民族进步的社会需求、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需求、开展技术应用的职业需求和健全独立人格的个性需求为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价值取向。第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国家创新能力不仅要靠高层次的专职研究人员,更要靠那些直接的社会实践者的积极和有效参与,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正是直接的社会实践者的骨干。第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全体员工的创新能力。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企业生产的中坚力量,他们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工作中那些技术含量较高、劳动复杂程度较高的岗位工作,他们需要结合复杂的工作场景和具体问题,去积极、主动地改进制造工艺,进行技术革新,完善服务流程,丰富管理内涵,以此保障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提高产品的性能和服务的能力。第三,高职教育是就业导向的教育,岗位的层次决定了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不仅要制造、使用技术装备,还要通过实践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还要去完成一些技术突破性不强,但比原有产品有更好的性能、更高的效益、更广泛市场需求的所谓“螺丝螺母”型创新活动,要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企业经营中遇到的一切问题。第四,高职教育也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人是创新的主体,健全独立的人格是创新能力的基础,个性发展则是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相关热词搜索:创新能力 实践 培养 高职教育 学生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