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百年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综述
发布时间:2019-08-08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外国文学作品进入中小学语文课程已近百年,人们对其教学研究日渐重视。縱观研究样本可以发现,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教材编选、教学方法等三个方面;研究方法主要有历史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以定性研究居多;研究人员主要是高校教师、硕士研究生和少量中小学一线语文教师。今后研究需要增强语文课程论学理审视意识、定量研究意识、语文课程论专家与一线教师的合作意识,促进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理性开展及语文价值的有效呈现。
关键词:中小学 外国文学作品教学 教学研究 综述
胡适翻译的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等4篇外国文学作品于1920年进入了中国第一套中学白话文教材《白话文范》。自此,外国文学作品进入语文课程已近百年,并由此改变了语文教材的结构,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内容,开阔了母语教育的视野,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情感培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随着外国文学作品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占比越来越重,人们对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研究也日渐重视,尤其是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诸多研究者从不同维度对此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研究,拓展了研究视域,在教学内容的确定、教材的编选和教学策略的选用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因此,对近百年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有利于促进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理性开展及语文价值的有效呈现。
一、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研究进展
相关研究大致可以以1979年为界,分为两个阶段。
1.1979年以前
通过查阅知网全文数据库、晚清和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及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翻阅《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二十世纪前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二十世纪后期中国语文教育论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母语教材研究》等资料发现,1979年以前关于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尚未形成明确的研究意识,偶尔的只言片语也只是附着在其他关于教育教学的文章或资料中,未发现完整意义上的相关研究成果[1~6]。
2.1979年以后
真正成文的研究成果始于1979年。为了比较全面地了解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研究情况,首先以“语文”并含“外国文学”作为主题检索词,对知网全文数据库进行精确检索后,手工剔除了不符合的条目,最终1979-2015年间的141项成果被确定为研究样本,其中期刊文章65篇、硕士论文76篇。在相关信息的甄别过程中发现,1979-1999年间有关论文共有13篇,其中1979年1篇,1980~1989年3篇,1990-1999年9篇;2000-2015年间有关论文128篇,其中期刊论文52篇、硕士学位论文76篇。研究成果年度分布具体见图1。
3.研究进展分析
(1)数量增加
以1979年为界,之前还没有真正成形的研究成果,之后至1999年21年中研究成果仅13项。但21世纪以来,主要是新课程改革之后成果明显增多,2001-2010年10年间成果有51篇,其中期刊论文35篇、硕士论文16篇。2011年之后,每年的成果更是都超过了10篇,5年成果总数达到77篇,超过了前面31年成果数量的总和。仅2014年的成果就有24篇,是20世纪80-90年代20年成果总数的两倍。
(2)质量上升
1979年之前普遍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形成专项研究成果。1979-1999年部分研究者有所关注,但还没有形成专业研究的自觉。1979年仅有1篇相关文章是针对青年教师对《竞选州长》的写作背景、文化常识和主题认识等方面的困惑进行解答;1980-1999年间的成果基本是以漫谈感想和总结经验为主,部分成果甚至还带着较为鲜明的思想政治色彩。2001年以后开始了有意识的研究,不少成果显现了真知灼见,成果质量自此明显有所上升。
(3)发展趋热
研究的自觉始于2001年,这既与不断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有关,也与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关。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不少高校的硕士生对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开展了研究,仅2014年有关硕士学位论文就多达19篇。从研究成果年度分布的总体趋势来看,今后一段时期内,这将成为研究者开展研究的新的热点领域。
二、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研究内容
纵观样本中的141项研究成果,其内容大致可以分为教学内容研究、教材编选研究、教学现状与教学法研究等三大类,其中以教学现状和教学法研究居多。以近五年77项研究成果为例,其中教学内容研究9篇,教材编选研究9篇,教学现状与教学法研究59篇,各占五年成果总数的11.7%、11.7%、76.6%,可见研究者加强了对语文课程中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的关注和反思,其试图通过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探索来改变现状的愿望非常迫切。
1.关于教学内容研究
教学内容的确定一直是困扰语文学科教学的难题,也是进行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研究首先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而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外国文学作品的进入本身就具有特殊性和争议性,其教学内容的确定更显迫切和必要。实际教学已近百年,但如何确定教学内容,也就是中小学外国文学作品到底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却一直没有真正得到有效的讨论和研究,教师基本是凭着个人的认知和判断在进行教学。事实上,教学内容先后已经经历了多次变化:五四至建国前,其作为白话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传统文言的不足,满足语言学习和培养学生表情达意能力等诸多需要;建国后到2000年,主要藉此进行思想政治教育;2000年以后,意在“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近年来,孔松红等人从语文课程的思想性、人文性角度,在渗透文化精神、人文精神,利用外国文学作品进行审美教育、伦理教育、品德教育和生命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索[7];周洪和陈淑芳分别提出了对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文化身份建构的主张[8][9]。这些研究成果拓宽了语文教育研究的视野,体现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对语文教育的特征和功能变化的思考。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