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命题的多学科审视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 要] 陈鹤琴提出的命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在当前面临诸多误读。以对此命题的误读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标准将损伤教师的专业自尊、教学效能感,甚至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最终祸及教育的健康发展。结合时代发展背景,把此命题置于哲学、心理学、社会文化学、课程论和教育评价学等学科框架中进行反思,我们能够在理解此命题本意的基础上获得正确的现代解读。
[关键词] 教育名言;误读;多学科视角;现代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19)01-0023-06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19.01.004
《中国教育报》官方微信公众号曾盘点过“最坑教师的教育名言”,其中命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名列第一。此条教育名言在实践和理论层面都有着较大的影响,很多中小学教师对它不认可甚至是非常反感,理论领域每隔几年都会有相关的争论。如陈桂生曾两次发文对此观点及其相关问题进行过剖析。陈鹤琴提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命题的本意是为强调教师的教育责任心,提醒教师要相信每个学生的可教性,不要轻易对所谓的不好的学生丧失信心,提倡永不放弃的精神,把每个学生尽量教好,这本是职业道德要求之下教师工作的应有之义。中小学教师对此名言产生反感,实是因为当前社会各界对此命题多产生误读,甚至以其作为对教师工作的评价标准。如此,极大影响了教师的专业自尊、教学效能感及其整体的专业发展,甚至可能祸及教师的身心健康,最终殃及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使社会大众正确解读此观点,笔者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背景,从哲学、心理学、社会文化学、课程论、教育评价学等多学科视角出发,辨析、审视此命题的可能意蕴。
一、哲学视角下的命题解读
师生双方首先是以人的身份存在于教育活动中的,都有着人的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和实践性属性,只是双方在这些属性方面的水平有所不同。第一,自然性。人首先是客观实在的自然存在物。人来源于自然界,生存和发展也离不开自然界。人的肌体器官、自然力、生命力,无一不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所能创造出来的带有人类标记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都是在自然界给予的生物基础上于自然环境中完成的。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1]”自然性是影响人生存和发展的因素链条中最为基础的一环,同时人的自然性也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步发展的。相对教师已经成熟的自然性而言,学生的自然性是处于逐步展开和成熟过程之中的。
第二,社會性。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更是社会存在物。马克思曾言:“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往、分工等)。所以他们必然要求发生相互关系”[2]。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3]。人的存在及其活动具有社会性特征,教师和学生是带着社会痕迹来到学校的,且在学校也不可避免地与社会中的他者产生社会关系。人自出生之日,便被抛入社会环境之中。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社会经验的不断丰富,个体的社会性日渐丰满。教师作为年长者,与学生相比,社会关系更为丰富和复杂、社会性特质更为丰满。第三,意识性。人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马克思曾言: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有着高明之处——他已经在头脑中把它建成了。人的意识性是人区别于一般自然存在物、一般动物的关键属性。人的意识包括对象意识和自我意识。人能够把自身同外部世界区别开来,有目的、有选择性地把外部世界作为意识反映和加工的对象,形成对象意识。人还可以把自身同自身的活动区别开来,把自身的需要与追求,甚至把自我意识活动本身作为自己意识的对象,形成自我意识,以此对自我的各种活动进行自觉、有目的的控制和调整。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着主观意识的个体,但教师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优势使其在对象意识的能动水平和自我意识的能力方面优于学生。第四,实践性。恩格斯曾把人类意识誉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并指出人类思维着的精神会不断地转化成丰硕的果实,并积累下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深刻阐明了实践在人的社会生活和人的意识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实践是检验人思维的真理性标准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的论断,“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4]。学生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现阶段对自我主观认知的改造及对未来社会实践的改造,而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专职的人,其意识的实践对象就是教育领域中的学生,对学生的精神世界进行塑造。
人的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和实践性既相互区别又彼此关联和渗透。教师和学生在此4个属性上显现出来的差异为我们思考“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提供了前提基础。一是教师相对于学生来说,自然性较为成熟,这种差异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处于主导和引导地位,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教促学,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该层面而言,“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强调的是教师的教学影响力,强化教师教的责任心,警醒教师要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是非常有道理的。但不可忽略的是,不同学生的自然性基础有所不同,其展开过程也有早晚和快慢的差异,这为老师把学生教好设置了障碍,即使是一个很会教的教师,面对具有较大个体差异性的学生群体也会有暂时教不好某些学生的可能性。二是教师的社会性更为丰满,而教学内容是社会文化的承载和体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自然就更为深刻。从此角度而言,教师理应承担教的职责,对教学效果承担主要责任。但学生在社会性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社会经验丰富的学生可能更容易成为被教好的学生,而社会性发展相对滞后的学生可能就会成为教不好的学生。三是教师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理解和加工,即对象意识能力优于学生,同时对自我活动的过程及效果也有着更高水平的觉察和调控。“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强调教师对于自我教育教学能力的责任与自我调整是很有道理的,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学生是有着对象意识的个体,教师的教学之于学生是其外部客观世界。学生对于外部客观世界的对象意识是有目的、有选择性的,且有着反映和加工能力的高低之分。当学生倾向于把教师的教学作为对象意识的主要内容且有着较高反映和加工能力,那么学生就能从教学过程中获得更多收获,也容易被教好。否则,更容易成为没有被教好的学生。当然,对于学生意识的目的性、选择性及其水平的差异,会教的老师可以有所应对,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以吸引学生意识对于教学的选择性,提升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但不可否认,这里就有很多施教的难度及教学效果不佳的可能性存在。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