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视野下的大学隐性课程建设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摘要 隐性课程同显性课程一样对学生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是学校中持续不断的、无时无处不在的教育资源,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素质具有巨大的作用。在学校文化的视野下看待隐性课程建设,就是要从学校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建设上开发隐性课程。
  关键词 隐性课程 学校文化 精神文化 物质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Hidde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ampus Culture
  LU Yun
  (Public Administration College, Hehai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00)
  AbstractHidden curriculum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s overt curriculum. It is the continuous and ubiquitous education resources that play a huge role in training and developing students. In the perspective of campus culture,hidden curriculum should be constructed from spiritual culture and material culture .
  Key wordsHidden curriculum, campus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material culture
  
  1 隐性课程与学校文化
  1.1 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一词最早是在1968年由美国学者菲利普·W·杰克逊正式提出的,他在《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中说道,“任何人,或稍加思考的人都了解:学生在读、写、算或其他学术课程上的进步并没有完全说明学校教育的结果。除了这些外,学生正从学校生活的经验中获得态度、动机、价值和其他心理状态的成长。而且,这些形式教育之非学术的结果比学校主要任务之教学更具有影响力。”①我国学者认为隐性课程就是那些没有在课程计划或学校政策中显现,但却是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结果中必不可少并且有效的组成部分。②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它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会得到一些非预期和非计划的结果,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范围包括价值、态度、信仰、情感、社会交际技能等方面,它通过无意识的方式对学生在学校的成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隐性课程和学校文化的关系
  学校文化是指将学校师生员工凝聚在一起的学校价值观、学校信仰、学校规范等等。季诚钧认为,学校文化属于学校教职员工与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活动和物质形式。③简单的说学校文化就是指“我们学校作为一个整体在这里做事的方式”,主要包括学校精神文化和学校物质文化。
  隐性课程与学校文化在内容上有相似的地方,两个概念的共性很多,他们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也比较相似,以至于一段时期以来,一些学者往往把学校文化当作隐性课程。但是这两个概念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隐性课程是从课程的角度出发,阐释和强调课程背后隐藏的内容;学校文化是从文化的角度出发,强调学校里各种精神氛围与活动。现在我们讨论基于学校文化的大学隐性课程开发,就是要将大学学校文化和隐性课程展现在人们的意识层面,使大学学校文化和隐性课程显性化,最终形成大学文化的合力。
  2 基于学校文化的大学隐性课程开发
  根据以上对隐性课程与学校文化关系的分析,我们要从学校文化包含的两个方面入手去探讨大学隐性课程的开发,即从大学精神文化和大学物质文化方面去看。
  2.1 从大学的精神文化看
  学校精神文化主要是指渗透在学校的精神氛围,包括校风、班风、人际关系、心理氛围等。一所大学的精神面貌无疑会影响学生的人格与品质的形成,是学校教职工共同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风尚及传统习俗等的综合,是学校的灵魂。④在一个精神氛围较好的班级或学校中,学生容易耳濡目染一些健康的价值观念,自觉遵守必要的规范,相反不良的文化氛围如学校内的歧视现象、官僚作风等则易于导致学生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念。所以学校精神文化建设是隐性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如金耀基先生所说,“一所大学的文化生活常决定这所大学的风格,常影响学生的气质品性和有文化情调、有生命意义的生活方式。”⑤
  学校精神文化以隐性课程的面目出现,通过创设一种能唤起学生高尚情感、激发他们健康成长的文化环境、教育情境,来感化和陶冶学生以达到深层次的教育效果。建构学校精神,对内可以创设出一个积极健康、团结向上的教育环境;对外则体现学校的魅力和个性,表达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要求。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开发隐性课程呢?
  2.1.1 树立正确的治学理念
  一所大学的精神文化很大程度上受到治学理念的影响,正确的治学理念不仅对治校有直接的指导功用,而且能营造一种有利于治校的大学精神文化,而这种精神文化对支配大学及其成员行为最具有影响力。
  蔡元培先生在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他致力于把北大办成“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大学,按这个治学理念,他塑造出了北大的科学与民主精神、自由与独立精神,蔡元培以“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博大胸襟改造旧北大,形成了新北大的大学精神文化;梅贻琦先生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之后,提出了要把清华办成国家的学术中心和具有国际水平的大学,因此他致力于塑造学术自由的精神文化,重视教授治校的民主办学理念、培养通才,他强调“通识为本,专识为末”,“社会所需要者,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这些成为清华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张伯苓在担任南开大学校长期间,始终坚持爱国主义,践行“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办学理念,使南开大学形成浓厚的紧密结合社会需要、密切联系中国实际的大学精神文化;竺可桢在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以“去伪存真,不懈求是”的理念办学,使浙江大学形成了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的大学精神文化。
  从以上众多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治学理念在创建大学精神文化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办学理念对于全校师生来说就是一种隐性课程,而大学能否通过隐性课程建设来培养大学精神文化是其重要的使命。
  2.1.2 建设大学良好的校风
  大学应该致力于形成优良的传统与文化,其中校风、校训、校歌、学校精神与特色的提炼概括是重要的表征。良好的校风必须是一所学校的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环境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经过集体的长期奋斗逐步形成的。一般说来,校风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学校领导的作风、学校教师的作风与学生的学风。优良校风的形成无疑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全校的师生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恰恰就是隐性课程的目的。
  学校精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的外延更宽,具有多极性;而学校精神则是学校文化体系中高度成熟并已经被学校及其师生一致认同的主体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它的集中体现就是校训。⑥校训作为高度浓缩与概括的学校文化与精神,体现了大学独特的追求与办学理念,也往往成为学生精神与文化认同的坐标,而当前体现的学校精神的校训具有很强的“泛化”倾向,比如勤奋、自强、严谨之类的词语比比皆是,虽然这样的表达无可厚非,但这样千篇一律的校训表达方式使我们很难看出各个学校之间的区别,很难体现出学校的精神文化。⑦校训作为隐性课程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精神文化积淀,应该能够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华中科技大学的校训“明德、厚学、求是、创新”、中山大学的“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浙江大学的校训“求是”等等对学生有重要的影响。

相关热词搜索:隐性 视野 课程建设 学校 文化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