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发布时间:2019-08-0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1991年,17岁的我从海门师范学校毕业了。从小痴迷教育工作的我,决心在三尺讲台开始我的工作生涯。这一年我走进了家乡的农村小学。尽管不是天资聪颖,也不是才华出众,但我总愿意以百倍的热情对待工作。镇上的每一次教研活动,我都积极参加,多花时间,多看多想。即便是小型的活动主持,我都会反复练习无数遍。对自己带的班级,我更是全身心投入,每天总是第一个来到学校等待孩子们,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孩子们也以最好的成绩回报我,只要有活动、比赛,我们班级总获最高奖项……渐渐地,我的课堂、演讲、主持、发言开始得到大家的认可。
我的教育生涯自农村开始。农村生活的宁静使我得以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上。尽管当时思想还很稚嫩,受益于这种宽松宁静的环境,我有了丰富的沉浸体验,这样的教育生活让我的梦想变得越来越清晰,我开始渴望另一片天空,渴望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在课堂里扎根,向着更高处
2000年,我被调到了海门市东洲小学。从村小来到市直小学,我一下子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压力。但是过去的农村生活经验又使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坚信,不管在哪个单位,只要埋下头来,任劳任怨,必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我深知,课堂是教师耕作的田地,只有把根深深地扎在这块肥沃的土地上,结出的果子才会香甜。
2001年,我拥有了一次执教海门市研究课的机会,得到消息后,既紧张又激动。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设计这堂课。那时学校正在研究“活动教学”,我认真学习同事们的教案,反复揣摩,领会“活动教学”的策略,几经思考最后确定了执教二年级的语文综合性学习《小小旅行家》。然后,一次次地试教,一次次地反思,一次次地修改,一次次地完善。记得第二天就要上公开课了,下班后我一个人留下来做最后的试讲。我把那一排排空空的座位当作学生,由于太投入了,竟忘了去幼儿园接儿子。幼儿园的阿姨等不及了,帮我把儿子送到了学校,可是当时我的课还没讲完。于是,我让他在教室里坐着,我拿着粉笔继续演练……直到儿子伏在桌上睡着了,我才发现早已过了吃饭的时间。看着儿子,看着板书,眼泪夺眶而出。那一段时间,深知自己和市直小学的老师差距太大了,我必须努力,于是自己给自己上足了发条,几乎每晚都是零点以后入睡。经常有人问我累不累,而我,却始终感觉自己的生活充实而又丰富。某种程度上,我已经把教育事业与自己的生命紧紧融合在一起。
2008年4月,我有幸参加江苏省赛课。如果说,前些年教学是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这个时候,对语文的思考,虽然有所进步,但也仅仅是停留在懂得怎样把一节课上得让学生喜欢,让听课的教师喜欢。那一次,我执教了《天鹅的故事》这一篇课文,教学设计前后修改了近20稿,试教了15次。在这期间,当自己千辛万苦琢磨出教案,却被备课组几乎全盘推翻时,精神上也倍感痛苦。但我知道必须要改变!我开始思考:一定要走出“教课文”的泥潭,迈出“教语文”的步子,践行“学语文”的方式。我告诫自己以一种“归零”的心态重新开始,以“归零”的心态重新挖掘教材,以“归零”的心态重新设计,以“归零”的心态仔细研读教学设计。慢慢地,我的内心少了一些焦躁,多了一些从容。在学校的开课教室、自己的教室、家里的书房、卫生间的镜子前,我一次次地试讲,自己既做老师,也当学生。我经常用录音机把自己的教学过程录下来细听,仔细琢磨,不断改进……终于,在比赛中我夺得了最高奖项。特级教师孟晓东评课说:“跟着课堂的节奏在乐声中漂浮沉醉,那天鹅‘克噜克哩、克噜克哩’的叫声始终萦绕在我的耳畔。”有了名师的鼓励,我信心满满。从此,我有了更多的机会在市级、省级公开课中历练。
2015年4月,江苏省“杏坛杯”苏派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展评活动进行改革,确定了比赛内容是“一次主题演讲,一篇主题论文,一节主题研究课”。尽管已经年过40,再三犹豫后,我还是决定再去挑战一下自己。这次我选择了识字课,因为我总觉得当下的识字课缺少了某种属于灵魂的东西。识字课不能仅仅停留在识记与书写上,而要在教学中借助汉字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向传统文化的窗户,让他们看到汉字背后一个博大精深的世界。于是我尝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音韵、形态、意蕴,进入神奇有趣的汉字世界。一开始备了很多内容,在不断的磨课中删减再删减,我反复追问自己:每一板块到底需要孩子学什么?为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最终收获什么语文能力?在一次又一次的修改中,我突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历经两个月的精心准备后,我发现我在课堂上已经不再依赖教案,可以自如地和学生对话了,自己上得轻松快乐,学生也学得自由欢畅,最终,我在决赛中荣膺特等奖。孟晓东老师听完课高兴地说:“王敏成熟了,和7年前的课大不一样,简约灵动、清爽实在!”薛法根老师也评价说:“课堂内涵丰富、大气和谐。好课!”似乎从这一节课开始,我才渐渐明晰了自己的课堂追求:大气、简约、通透。
2016年12月,在江苏省教科院主办的“江苏省中小学师陶杯教科研论文颁奖暨综合学术活动”中,我和其他几位名师受邀就《少年王冕》进行同课异构的教学。一拿到课题,校长就与我一起讨论:小说教学到底应该给孩子什么?怎样才能让课堂大气、简约、通透?最后,我们决定,结合五年级的孩子刚刚开始阅读小说的学情,以“三要素”统领学习内容,从小说的阅读价值谈起,以“体认语言”为轴心,以“体悟意蕴”为旨趣,以“体察形式”为取向,用名作欣赏的方式阅读小说。一位听课老师激动地说:“我很庆幸自己听到了这样一节充满智慧的语文课,它给了我一种‘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感觉。”盐城市教科院副院长马群仁教授说:“王老师关注文体的特质,确定了合宜的教学内容,设计了生动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的学习行为得以真正发生!”
课堂是我的阵地,讲台是我的舞台。我付出了极大的热忱去坚守自己的教学岗位。每一堂好课都是个人教学思想的一次绽放。
在童心中沉醉,聆听成长声音
一切教育活動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2000年我来到了东洲小学,从一名普通的教师干起,带了一个班,尽管工作依然忙碌,但我非常幸福。我关心着班上的每一个孩子,我与他们一起跑步,一起游戏,一起聊天。孩子手上开裂了,我会细心地给他涂上护手霜;孩子生病了,我会关心地问候;孩子得奖了,我会给他一个鼓励的拥抱……每次出差前,我总是先给家长写信,详细安排好几天的学习;暑假了,我会通过微信来关注孩子们的假期生活;出差期间,我最挂在心上的就是给孩子们带什么礼物……我尝试着创造一个温情的校园生活气氛,让孩子们爱上学习爱上学校。一位家长曾写信说:“我无法用笨拙的笔来描写王老师这样的好老师,我只知道,在孩子们的眼里,王老师就是他们幸福的源泉!”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