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摘抄
发布时间:2017-02-05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资本论摘抄篇一:马克思主义原著节选学生摘抄内容
马克思主义原著节选学生摘抄内容
1、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我们知道什么是一小时或一米,但是不知道什么是时间和空间!仿佛时间不是实实在在的小时而是其他某种东西,仿佛空间不是实实在在的立方米而是其他某种东西!物质的这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仅仅存在于我们头脑之中的空洞的观念、抽象。的确,据说我们也不知道什么是物质和运动!当然不知道,因为物质本身和运动本身还没有人看到过或在其他场合下体验过;只有现实地存在着的各种物和运动形式才能看到或体验到。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运动无非是一切感官可感知的运动形式的总和;“物质”和“运动”这样的词无非是简称,我们就用这种简称把感官可感知的许多不同的事物依照其共同的属性概括起来。因此,不研究个别的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就根本不能认识物质和运动,并且通过认识个别的物和个别的运动形式,我们也就相应地认识物质和运动本身。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56-557页 人民出版社1972年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
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转化为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217-218页 人民出版社1972年
3、恩格斯:《反杜林论》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
逝。······在形而上学者看来,事物及其在思想上的反映即概念,是孤立的、应当逐个地和分别地加以考察的、固定的、僵硬的、一成不变的研究对象。
选自《反杜林论》单行本第18-19页 人民出版社1972年
4、毛泽东:《实践论》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选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296-297页 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
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这里所说的对抗,不是指个人的对抗,而是指从个人的社会生活条件中生长出来的对抗;但是,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胎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因此,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
选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83页 人民出版社1972年
资本论摘抄篇二: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读书报告
马克思《资本论》
第一卷
读书报告
学号:201301634216
姓名:田晓航
班级:工程管理132
内容摘抄:
第一篇 商品与货币
第一章 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实体与价值量)
社会形态无论是怎样,丰富的物质内容总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在我们现今考察的社会形态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之物质的担当者。
第一,一种商品的各种有效的交换价值,表示一种等一物;第二,交换价值一般只是某物的表现方式或现象形态,这某物含于其中,但可与其区别。
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即是在社会标准的生产条件下,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与强度,生产一个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的劳动量决定使用价值的劳动量。
当作价值来看,一切商品,都只是凝固的劳动时间的一定量。
商品的价值量与实现在商品体内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例,与实现在商品体内的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例。
在商品中表现的劳动的二重性
那种种商品体,皆是二要素的结合,即自然物质与劳动。
从一方面看,一切劳动,就生理学的意义说,都是人类劳动力的支出。它,当作同一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便形成商品价值。从他方面看,一切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合目的的形态上的支出。它,当作具体的有用的劳动,便生产使用价值。
价值形态或交换价值
它们是商品,却仅因为它们是二重物,即是使用对象,同时又是价值相当者。所以,必须有自然形态与价值形态的二重形态,它们才表现为商品,才有商品的形态。
A、单纯的,单一的,或偶然的价值形态
价值表现的二极:相对价值形态与等价形态
B、总体的或扩大的价值形态
C、一般的价值形态
D、货币形态
劳动的社会性,取得对象的外表。这便是商品界的拜物教性质。
第二章 交换过程
货币这个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的结果。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货币只用作价值尺度时,它只是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
当作价值尺度和当作价格标准,是货币的两种全异的机能。
金的价值变动,不会妨碍金的价格标准的机能。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取得了流通手段的机能。
商品第一形态变化,固不仅表现为货币的运动,且表现为商品自身的运动。但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却仅表现为货币的运动。货币运动虽只是商品流通的表现,但从外表看,商品流通似乎只是货币流通的结果。在流通过程的一定期间内,我们有 商品的价格总额/同名称货币的流通次数=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量。
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第二篇 货币的资本化
第四章 货币的资本化
商品流通是资本的始点。G-W-G’是资本的总公式。
流通或商品交换,不创造任何价值。
它必须在流通中发生,但又不在流通中发生。
让渡劳动力,才不致放弃劳动力的所有权。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章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劳动过程的基本要素,是(1)人类的目的活动(即劳动),(2)劳动对象和(3)劳动手段。 生产物不仅是劳动过程的结果,同时还是劳动过程的条件。
一个使用价值,究竟是表现为原料,是表现为劳动手段,抑是表现为生产物,要看它在劳动过程中的机能和地位而定。
劳动过程。被视为资本家消费劳动力的过程,提示了两种特殊的现象。第一,劳动者的劳动,属于资本家,他也就在资本家的管理下劳动。第二,生产物是资本家的所有物,不是直接生产者(劳动者)的所有物。
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与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便是商品的生产过程;当作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便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或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形态。
第六章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同一生产手段,当作劳动过程的要素,是全部算在生产过程中,当作价值形成的要素,则在同一生产过程中,仅一部分被计算。
生产手段,哪怕在已加入劳动过程之后,也受反应而在价值上发生变动,那也不会改变它的不变资本的性质。又,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间的比例虽发生变动,但这种变动,是同样不会影响它们的机能上的差别。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劳动力的榨取程度
剩余价值对可变资本的比例,等于剩余劳动对必要劳动的比例。换言之,剩余价值率m/v=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价值率,正确地表示了劳动力由资本所受到的榨取程度,即劳动者由资本家所受到的榨取程度。
剩余生产物
代表剩余价值的生产部分,我们称之为剩余生产物。剩余价值率,是由剩余价值对可变资本部分的比例决定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决定目的。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总和,换言之,劳动者生产劳动力的代置价值和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总和,构成他们的劳动时间的绝对量,即劳动日。
第八章 劳动日
劳动日不是不变量,而是可变量。其一部分,固然是由劳动者自身继续再生产所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的,但其总量,随剩余劳动的长短而有不同。所以,劳动日是可以决定的,但其自身是不定的。
资本主义生产,在本质上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是剩余劳动的吸收。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由二因素而定,其一为剩余价值率,其一为所垫支的可变资本之量。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由劳动日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我把它叫做绝对剩余价值。但若剩余价值是由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产生,由劳动日二部分在量的比例上发生变化而产生,我便把它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第十一章 合作
合作可使劳动的空间范围扩大。
合作是与一切大规模的生产相联系的,但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法一个特别发展时期的特征的固定的形态,
第十二章 分工与制造业
制造业由手工业生成,其发生方法,是二重的。一方面,制造业由异种独立手工业的结合而成。 一方面,制造业把分工导入生产过程内,或使其进一步发展;他方面,他又把原来分开的手工业结合起来。
制造业的两个基本形态——混成的制造业与有机的制造业
社会内部的分工(那或以或不以商品交换为媒介),是各种经济社会组织所共有的;制造业的分工,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法的特有的创造物。
制造业最完成的产物之一,是生产工具的工作场所。
第十三章 机械与大工业
机械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虽发展了社会生产过程的技术,促进了社会生产过程的结合,但同时它又破坏了一切财富的源泉——土地和劳动者。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不仅劳动之历史发展的社会的生产力,表现为吞并劳动的资本之生产力;即以自然为条件的劳动的生产力,也是这样表现。
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上的量的变化
劳动力的价值,是取决于平均劳动者习惯上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第十六章 剩余价值率的种种公式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v)=/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剩余劳动/必要劳动
剩余劳动/劳动日=剩余价值/生产物价值=剩余劳动/总劳动
剩余价值/劳动价值=剩余劳动/必要劳动=无给劳动/有给劳动
第六篇 工资
第十七章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工资化
在资产阶级社会的表面上,劳动者的工资,显示为劳动的价格,即对一定量劳动支付的一定量的货币。因此,人们说劳动的价值,并把这种价值之货币的表现,称为劳动的必要价格或自然价格。在另一方面,他们又说劳动的市场价格,即在其必要价格上下摇动的价格。 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 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 第二十章 工资之国民的差异
第七篇 资本的蓄积过程
蓄积的第一条件是,资本家必须售卖其商品,更把售卖商品所得的货币的大部分,再转化为资本。
第二十一章 单纯再生产
如把资本家的生产过程,作为再生产过程,就其相关联的方面来考察,那种过程,就不但生产商品,生产剩余价值,且还要生产并再生产资本关系自身。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商品生产由它自身内在的法则,发展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同时,商品生产的所有法则,以同一程度,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占有法则。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蓄积的一般法则
剩余价值生产的一切方法,同时就是蓄积的方法,而每种
蓄积的扩大,都要成为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发达的手段。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蓄积
所谓原始蓄积,不外是生产者与生产手段分离的历史的过程。
第二十五章 近世殖民学说
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度,必须把以自身劳动为基础的私有财产破坏,必须把劳动者剥夺。 作者的观点:
马克思在《资本论》开篇就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法支配着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集’,而以单个的商品为元素形态。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从商品的分析开始。”为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资本主义,马克思从整个体系的最小的元素——商品着手,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领着读者们进入他的资本论中。
资本论第一卷第一、二两篇的研究,是由商品到货币,由货币到资本(商品—货币—资本)。在商品运动过程中,其内在的矛盾运动,产生了货币。到这时不只有商品流通,同时有货币流通。商品流通与货币流通,是交织在一起的。商品继续运动,其内在矛盾的发展,到货币能够购买劳动力的时候,就产生资本。这是商品经济的历史的发展过程,同时又是其理论的发展过程。这种研究方法,是历史的方法,又是理论的方法,是分析与粽合的方法,同时也是由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由筒单到复杂的方法,由低极到高极的方法。
资本的生产过程,其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其内在矛盾的生产过程。马克思阐述剩余价值的生产,首先是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开始的(第三篇),然后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四篇),再进到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结合论述,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第五篇)。
我们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三、四、五篇里,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如何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资本家用哪些方法剥削无产者的剩余劳动。剩余价值在这几篇里和以下的地方,同时可以看到,随着查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其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如何走向尖锐化,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如何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而束搏生产力发展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又如何经过社会主义革命为生产力所突破,而重新建立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资本论》第六篇写的是工资,这一篇直击工人阶级最关心的问题,“工资”两字是亿万劳工毕生所奋斗的东西。此篇细致的将工资如何来的,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等问题阐述得极完整。计时工资、计件工资两种计算方法最终都是资本家获取工人们的剩余价值的手段。第二十章谈及工资之国民的差异,举了英国、法国、俄国、瑞士等国的例子,具体严谨地论述了价值法则。
第七篇篇幅最长,系统的研究了资本的蓄积过程。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进一步的研究。在这里也是采取由抽象到具体,由简单到复杂,由分析到综合等等的方法。首先考察的是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接着考察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来看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并说明资本的蓄积对无产阶极命运所发生的影响,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矛盾如何展开。他又进而探求资本的最初起源即原始积累,来看由封建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时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如何产生以及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倾向如何。最后阐述近世殖民学说,以殖民地的生产情况和资本主义的生产对此,来说明资本主义的生产成立的条件。由此也可见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于世界的影响,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里,不只是研究了如何由资本生产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如何资本化,并且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的必然联系,运动规律,如关于剩余价值生产的规律,工资规律,商品生产的所有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的占有规律,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等等。他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以前,首先研究了商品和货币,同时也指出了商品性质、价值性质、货币性质、流通性质等等规律。
在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过程中,以剩余价值生产规律为中心,其他经济规律围绕着起一定的作用。他又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生、成立、发展、死亡和向较高极生产方式过渡
资本论摘抄篇三:日积月累的名言1
日积月累的名言
指事物逐渐聚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习需要日积月累,成就事业也需要积累,不懈地努力奋斗。积累是一种毅力,是由微小到伟大的必经之路,是成功的前提,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名人名言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也可证明“毅力”)
2、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百丈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5、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6、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阳修
事例1 锦囊出珍品
唐朝“鬼才”诗人李贺,他的成功在于积累。为了搜集素材,他早上背上锦囊,骑着毛驴,外出游历,观察生活,一有灵感便记在纸上,放于锦囊中。一天下来回到家中,将锦囊中积累的纸条拿出,在灯下选择整理,将有用的纸条再存入另一个锦囊中供以后写作用。
事例2 陶瓷积累知识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为了积累诗作素材,准备了许多陶罐,并分门别类的贴着标签,整齐的放在一个七层的架子上。他把平时收集到的资料按不同门类放到各自的陶罐中。等到资料积累的可以写作时,便函将陶罐倒空,将资料整理成文。
事例3 日积月累终成伟业
革命导师马克思,为写《资本论》,阅读了1500多种书,在书中引用了十几个学科、数百个作的观点,留下了一百多本读书笔记。列宁在《列宁全集》中引用自已看过的书竟达1.6万多册。他在研究帝国主义专题时,读了148本书、49种期刊中的232篇文章,写下60多万字的札记。
事例4 “厚积”者的楷模
列夫托尔斯泰如果没有那一叠厚厚的审讯记录,如何写出那原汁原味的俄罗斯下层劳动人民的语言。
李贺如果没有那个装诗的锦囊,怎能写出那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姚雪垠如果没有那万张专题卡片,就不会有今天的长篇小说《李自成》。
宋代大诗人梅尧臣,他满腹经纶,出口成诗。很多人对他横溢的才华感到惊讶,便留心观察他的“秘诀”何在。后来发现他无论走路,吃饭,还是游玩,手里常常拿着一支笔,时而在一张纸条上写几下,而后就把小纸条装进一个布口袋中。待到有人打开那个布口袋细看时,嗬!发现上面写的全是一联、半联的诗句,从这可以看出梅尧臣的秘诀就在于“积累”。
元末明初,陶宗仪在教学之暇将自己的教学心得刻于叶上,放于瓮中。久而久之,积少成多,他将叶上的文字加以摘抄,完成了长达三十卷的《辍耕录》。
俄国著名作家果戈里为从事文艺创造,总是随身带笔记本将所接触的传说、故事、民歌、谚语及各地风土人情所摘抄下来,使其底蕴丰厚。中国科学院研究员贾兰坡很注意收集资料。
文革初期,他辛苦收集的资料却被毁弃一空。1969年,他又开始重新收集,善于积累使他攀上了科学的高峰。
俄著名化学家门捷列夫将一生精力用于科学,他是在书桌上逝世,临死时仍握笔摘抄,他以勤奋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何为天才?终生努力,便得天才。只有积累者迈着坚定不移的脚步,终于沐浴到胜利的光辉。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骐骥千里,非一跃之功。要著书立说,就必须研究,积累。就必须研究古人和现代人的思想、学说、观点、经验。总之,要成就事业,就必须注重平时的积累。
怎样积累?
鲁迅说过,无论什么人,如果不断地积累材料,积上十年,总可成一学者。但积累不是来者不拒的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不是吹毛求疵到鸡蛋里去挑骨头,积累需要眼光,需要判断,然后才能投沙拣金,去粗取精,从而真正学会积累。 积累靠勤,靠恒。积累能够补拙救愚,能够抑傲挫躁,当你由于积累而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经纶了,你才会领悟到积累的真谛。一鸣惊人的人,肯定是默默无闻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豁然开朗的境界,必须经过一段昏暗狭窄的路程,这之间,最重要的是积累。积累的昨天叫立足,积累的今天叫进取,积累的明天叫成功。
相关热词搜索:资本论 摘抄 马克思资本论摘抄 资本论第一卷摘抄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