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美文

发布时间:2017-02-03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听书美文篇一:有关读书的文章

篇一:关于读书的文章

关于读书的文章

3. 既是不知归,也就不必归去,在阅读里进行一番探险,别有一般风味。辛巴达带领我拜谒了所罗门的神殿,绕过巨蟒盘桓的山谷,穿过巨鲸出没的世界尽头;凡尔纳却又把我装在潜水艇中航行了两万里带到了神秘岛;在康桥的柔波中,我看到了忧郁的小王子正在拼命地追问着问题。我从无数巨人的胯下走过,无数的小人又从我胯下走过。呵,多么奇妙的旅程。

6. 闲时沏上一壶茶,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书,品着茶香,嗅着书香,反复咀嚼,品味着每一个字,每一句话??这便是我闲时的最大乐趣。有人说,读书是一种艺术。

7. 读书是一种享受生活的艺术。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当你枯燥烦闷,读书能使你心情愉悦;当你迷茫惆怅时,读书能平静你的心,让你看清前路;当你心情愉快时,读书能让你发现身边更多美好的事物,让你更加享受生活。读书是一种最美丽的享受。

8. 读书是一种提升自我的艺术。“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人生折射一个世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正是这个道理。读诗使人高雅,读史使人明智。读每一本书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悬梁刺股”、“萤窗映雪”,自古以来,勤奋读书,提升自我是每一个人的毕生追求。

9. 读书是一种充实人生的艺术。没有书的人生就像空心的竹子一样,空洞无物。书本是人生最大的财富。犹太人让孩子们亲吻涂有蜂蜜的书本,是为了让他们记住:书本是甜的,要让甜蜜充满人生就要读书。

10. 读书是一种感悟人生的艺术。读杜甫的诗使人感悟人生的辛酸,读李白的诗使人领悟官场的腐败,读鲁迅的文章使人认清社会的黑暗,读巴金的文章使人感到未来的希望。每一本书都是一个朋友,教会我们如何去看待人生。

13. 这是你一个人的记忆,像清晨接在指尖的一颗露珠,你闻到它的芬芳,但抓不住,道不清。看吧,阅读就是这样的。

14. 有时你读着读着,好似拥抱了整个世界,你不仅仅是你,你可以旁观,像一个饱经沧桑的游吟诗人,看着一切在眼前发生。故事开始,起伏,辗转,最后落幕。你收集它们,将它写成或轻快或忧伤的歌,细细传唱。读着读着你就读到了生活,读到一种味道,读出一种境界。那时的你像一个豁达的老人,从容的看着生活悲喜交加的表情。或许人生不过是一弯幽静夜色中的下弦月,看似清冷,残缺,其实它一直都是满的,它只是一颗静静转动的遥远星球。当然有时你会纵情的投入其中,不可避免的被命运摆布,被七情六欲所占据,这是因为我们需要爱,需要恨,谁也不能免俗。你专注的读着,紧张得连呼吸都快要忘记,这不正是人生的激越,它拉着你疯狂的奔跑吗?你被一种心情牵引着,盲目地向前跑,风在耳边呼啸,这一刻湮没了理智,你一下抛开了生活的面具。像个孩子一样真率的呐喊,冲撞,无所顾忌。

15. 那一刻你忘情的哭了,泪水打湿书页,你才发现你仅仅是在读着别人的故事。

16. 很久以后你再拿起那本书,回想起当时的感觉,你困惑地摇了摇头。

17. 这就是阅读了,你从未功利地想从它那里获取什么,没有预谋,没有压力,你只是在那里模糊地品味了生活。你哭,你笑,你恨,你爱。你读过它,然后你忘记,转过身,回到忙乱的现实里。

18. 阅读如此,生活如此。

19. 人类自从蒙昧的动物世界分离出来之后,先有语言,再有文字,然后有了文章,最后

有了书籍——有时一想到这个漫长的过程,心里不禁生出一种惊心动魄,因为没有了这个过程,便不会有“阅读”,而在今天,这是一个多么不堪承受的缺失啊!

21. 一种境界是为考试求取功名。这种阅读在我看来是“下品”,因为它已经不能算是真正的求知,当然也就没有真正的快乐可言。当阅读者眼里总是有着功名利禄在闪闪发亮,任何知识都只好沦为“敲门砖”,敲开功名的大门就不免于被随手抛弃的命运,这难道不能算是对知识的亵渎?这种阅读,远有科举士子为证,今有前赴后继参加各种考试——高考,考研,考证,考公务员——的国人为例。君不见每场考试前,考场外手捧“真经”或坐或立皱眉苦读的各类考生乎?此种阅读,毋宁说是阅读者人生经历当中的一场恶梦,只有痛苦,没有快乐。

22. 另一种阅读的境界是为穷尽知识和真理。这种阅读可以列为“上品”,因为它已挣脱了一己的名利,而源于人类伟大的好奇心。古今中外多少科学的巨人,为探究某一问题,皓首穷经,孜孜不倦;更有一些旷世罕见的“通才,同时涉猎多门学科,在阅读中探索世界和人生的奥秘。这是自动自主自觉的(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听书美文)“阅读”,在穷尽知识和真理的道路上,他们是勇敢的旅行者和探险家,我们没有理由不对他们表示深深的敬意。

23. 然而,庄子说过一句话:“人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这不失为一种“局部的真理”。所以,在我眼里,上述第二种境界虽算“上品”,但不能臻“极品”之境。堪称“极品”的阅读,是无求无欲的阅读,是一种心灵的散步,灵魂的漫游。这种阅读者,不但没有从书中求富贵的欲望,也没有从书中挖掘知识宝藏的追求,更没有从书中提炼道德箴言以济苍生救天下的冲动。他从书中看到善良,看到美好;他为书中的精彩而感动,为书中的幸福而哭泣。

35. 且听书语,且听人生!

36. 阅读哲学,并不是坚涩文字中苦思冥想,更不是如看盲文,而是能在哲人的深奥里找到一些真谛。

37. 一一研读,我也一一听取。

38. 阅读,并不仅仅让眼畅游于字里行间,并不仅仅让情飘逸于情节迭

有关读书的故事

1.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

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 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 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 刻苦学习的精神。

2.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

3.囊萤映雪

“囊萤映雪”这则成语的囊萤是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 篇二:关于读书的文章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冕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 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

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

的世界。

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

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

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

寂寞闲读书

千世界,红尘滚滚,多少人为功名累,为金钱苦,为情感囿;又有多少人为胜败谋,为盛衰

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读书也一样,不必具有寻章摘句,精剖细理的能 力,只要心有所动,有所感悟即可。

倘若想从平淡的生活中寻求快乐,摆脱世事的烦扰,抚平心头的褶皱,读书或许是每颗向往

读书还有一大优点在于可以放飞思绪,任意联想。

日高窗下枕书眠,腹有诗书其自华。

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读书是淬锻心灵的过程。

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

深思者莫属。

灵剖析史,也是读者的心灵锻造史。

以纵容你的冥思,文字同你一起飞翔,树叶一片片羽化??你被卷入作品的精神内核,合情

寂寞时,书是一个宿营地,能安置你的灵魂,放飞你的梦想;空虚时书是一个百草园,

找到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能有所得、有所收获、有所感悟,能使你的情感得以撞击,得以

品一杯香茗,读一本好书,寄情于山水,相忘于江湖,这是何等快事,何等惬意之极!因此,

没有书的家,是一片没有鸟的树林;没有书的家,是一个没有草的山坡;寂寞中读书,

寂寞心情好读书

文 / 花间一壶茶

那一天一觉醒来,我忽然感到了时间流逝的可怕,已经四十岁了,再数,就该往五十奔 了。“记得少年骑竹马,看看又是白头翁。

境界。

的小船,远走天涯的行者,等待恋人的情侣,荒寺古刹的老僧,雪夜闭门的书生,还有柳梢 上滑落的一抹夕阳,遥看近却无的点点新绿,甚至不期然地打湿你衣襟的雨滴,都是一道道 寂寞的风景。

旁鹜,意无他涉,窗外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床头泻下柔柔的灯光,或背靠松松软软的大枕,

读书。

当然了,人总要生存,还要工作,不可能为了保持寂寞心情而不去上班,或是为了读书

这样,自然就会获得一种寂寞心境。

常对朋友说,我渴望做一个纯粹的文人,凭我的底气,我完全可以保持一份寂寞的心情

因为生计。

中、卡拉ok的聒躁中耗掉那宝贵的时间。

心想一想,又得到了什么呢?酒桌上的真诚与承诺大半都忘却了,不仅是别人,甚至也包括 你自己。

寞的心境,还能做成什么呢?

要读书!

改变,从读书开始

水之湄

这个民族的人口只有1400万左右,仅占世界人口的0.2%,可诺贝尔获奖者却占到29%,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巨大非凡的成就,与这个民族重视教育、崇尚学习、热爱读书有密

听书美文篇二:书香伴我成长 贺凯歌

书香伴我成长

贺凯歌 六四班

有人认为,书如同滋味醇香的美酒,令自己回味无穷;有人认为,书如同意境优美的画卷,令自己浮想联翩;还有人认为书如同旋律优美的音乐,令自己沉醉其中。而在我眼里,书则是我们的伙伴......三四岁时,我一字不识但我已经爱上了听书。每天晚上都让我妈妈为我讲故事。童话让我的童年充满了神奇和幻想......

上幼儿园后,老师教我识字说话,我不再让妈妈讲故事,自己可以读书《安徒生童话》等这些书成为了我的好朋友,丰富了我的想象开阔了我的眼界,增长了不少见识。

上小学后,我成了书虫,一有空闲时间就读书。我如蚕吃桑叶大量的进行阅读。书,不仅交给我许多知识,而且教我做人的道理。书就像一架高高的云梯,带你攀岩上知识的巅峰;书就像一座坚固的桥梁,带你走向成功的篇;书就像一把金灿灿的钥匙,为你打开智慧的大门。

听书美文篇三:如何让作文充满音乐的美感

如何让作文充满音乐的美感

大千世界,精彩纷呈,不仅具有图画美,色彩美,还具有音乐美。不知你们有没有注意过周围的声音?天空中雷声隆隆,风声萧萧;大地上车轮滚滚,歌声飞扬;海洋上惊涛拍岸,海燕高唱,就是潜身海底,回游大洋的鲸群,也会吟出奇妙动听的“鲸歌”!如果我们的作文,在描绘生活的时候,除了刻画出事物的轮廊和色彩,还记录下它们的声音,那不是做到“绘声绘色”了吗?那么,怎样才能逼真地描摹出自然界、人世间的各种各样的声音,让你如闻其声,绕耳不绝呢?

一是妙用拟声词,描绘自然中最真实的声音。作文中妙用拟声就是恰当地选用拟声词。拟声词就是一些专门用来摹仿自然声音的词语,如“隆隆”、“噔噔噔”,还有“哦——哦——哦”等等。巧妙地借用生活中原汁原味的拟声词摹绘声响,是描写声音最常见、运用最广泛的手法。准确地使用拟声词,将会使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大大增强,给文章注入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谢雪畴的《“老虎团”的结局》一文中,有这样一些句子:

“地上是冰凉的,身子一贴着地皮,那寒气飕飕地直往肚皮里钻。”

“那双堆集上的榴弹炮,咕隆隆,咕隆隆地轰响起来。”

“中午过后,天边忽然响起了飞机的嗡嗡声。”?

“在大炮轰鸣中,坦克出动了,排成横队吱吱嘎嘎地轧将过来。”

文中“飕飕”、“咕隆隆”、“嗡嗡”、“吱吱嘎嘎”等几个拟声词,就把当时大王庄阵地上的天时、地利和战斗气氛活生生地描绘出来了。

有的同学在作文中也擅长运用拟声词来表现丰富多彩的生活,如一同学在作文中写道:“我听见咚咚咚的敲门声,噔噔噔地跑过去,吱扭一声地把门打开。”文章都是借用形象活泼的拟声词,模拟了生活中真实的声响,使其声跃然纸上,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作文中是否运用拟声词以及拟声词运用得是否得体,直接影响到文章的表达效果。下面是一位同学描写班级开学第一天情景的一段文字:

“听说这一学期我们要换班主任了。新班主任可是全校有名的‘老先进’,他穿着夹克衫,瘦瘦的,剃着平头。当老师走到黑板面前的时候,大家说话的声音就停止了,课堂里只听见翻课本的声音??”

这一段文字虽然描写了老师的外貌,但写得却让人感到非常平常,没有特色。文中提到了讲话的声音和翻书的声音,但由于没有使用拟声词,没能给读者留下什么印象。如果把气氛写得更逼真些,其中的两句可改写成这样:“老师走到黑板面前,‘嗡嗡嗡嗡’说话的声音就立刻停止了,只听得‘沙沙’的翻书本的声音??”大家看,这两句话只加进了两个拟声词,可效果就不一样了。“嗡嗡嗡嗡”写出了上课前大伙儿交头接耳相互交谈的情形,反映出新学期开始同学们激动的心情;“沙沙”翻书本的声音,正好反衬出课堂的安静,突出了同学们认真的学习态度。可见,用拟声词写声音能起到别的方法所起不到的作用。

事物是复杂的,描写声音也不那么简单,要把周围各种各样的声音描绘好,单靠拟声词是不够的,还有别的“绘声”方法。

二是巧用比喻,描绘自然界中最美妙的声音。写声音时我们也可以用比喻来描绘。用比喻绘声,一般是通过联想、想象,把无形的声音,外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常常是用人们比较熟悉的形象、可想的各种声音去比喻比较陌生的难以用拟声词摹拟的声音,并能较具体地描绘出其中的区别。例如,同样是说话的声音,小孩子如银铃,少女如莺啼,中年汉子如铜钟,也有的人像闷砂罐,这样就细致分明地再现了声音形象。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两句诗:“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你看:大弦嘈嘈,小弦切切,交错杂弹,就像大珠小珠泻落在玉盘。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耳不暇闻。

再请大家欣赏陆定一《老山界》里一段文字:

“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作者一连用四个比喻句写声响,调动读者以往的经验,引起读者多方面的联想,由于处于山谷,有的声音,分明来自远处,很低微,但由于寂静,听起来仿佛近在咫尺,而且响亮;有的声音分明起自近处,很洪亮,可是由于山峰重叠,反响回荡,愈传愈远,愈变愈细。作者就是这样以形象贴切的比喻,用耳朵里感觉到的声响,烘托午夜雷公岩的寂静,生动具体地将自己的深切感受细腻入微地描绘出来,并使读者也似乎调动了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去感受它,以便体会当时的寂静情景。

下面两段用比喻写声音的语段也相当优美,我们来共同欣赏:

①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 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的心里。(叶君健《看戏》)

②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的,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 ;像落花飘在水上。(鲁彦《听潮》)

声音是无形的,人们看不到也摸不到。相较鱼有形的事物,声音的摹写是多么困难;可是这一语段却将音乐形象具体化了,通过比喻出现了清晰可现的画面:动的“珠子”,“一笑一颦”的表情,“优雅的水袖”及“婀娜的身段”,这些生动的画面,根据这些视觉形象,可以联想到音乐形象,使人觉得美不胜收了。例②同样是描绘声音,也连用了五个比喻,连续出现了五个画面和形象。声音的形象具体实在的诉之于视觉。

一些同学用比喻来描绘声音的笔法也相当老练,相当优美,也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一同学模仿白居易的《琵琶行》,写到:

天不知什么时又阴了起来,雨说着说着也就来了。起初,雨不大,叮叮咚咚,好像无数珍珠落到玉盘上。尤其是敲在屋瓦上的古老的音乐,似乎柔和而又铿锵,似乎远远又逼近。重重轻轻,密密细细,点点滴滴,仿佛俞伯牙《高山流水》中的沉吟。似水柔情,雨仿佛在诉说着婉转的心声。后来雨越下越大,大得砸在梧桐叶上啪啪作响,房檐上飞流下来的水嘈嘈切切,清脆悦耳,真可谓‘大珠小珠落玉盘’,使人心旷神怡,偶尔来阵风,树枝便扭着身躯,叶子呼呼地响,挤出了千万点水珠,飞落而下,与檐下的滴水一唱一和,创作一曲大自然的交响曲。”

这里小作者写声音时奇妙地运用拟声词、比喻的手法,十分形象具体地写出了雨声的特点。我们在写声音的时候经常运用一些比喻,如把优美的女高音独唱比作“夜莺歌唱”,把雄浑的大合唱比作“汹涌的波涛”;又如把抒情的小提琴独奏比作“淙淙的流水”,把激越的琵琶声比作“奔腾的万马”。运用比喻来描写声音,能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需要指出的是,用这种方法,比喻一定要贴切,不要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三是善用侧面来写,间接表现声音之美。侧面写声音即把听众的感受,通过自己的动作、神态、嗅觉、视觉等感觉外化出来,也是描写声音的又一手法。例如,林嗣环的《口技》中,作者一方面着力描写表演者口技的高超,另一方面又注意写听众的反应,从侧面显示表演者技艺的高妙,如第一处写观众的反应“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描写他们专注、入神及叹服的神态、动作,有力地表现了声音那夺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又如《明湖居听书》在王小玉演唱完后,就用“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等描写,从侧面写了歌声的美妙绝伦,并用台下听众的议论(感受)——“见古人形容歌声的好处,有那‘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话,我总不懂??及至听了小玉先生说书,才知古人措词之妙。每听他说书之后,着有好几天耳朵里无非都是他的书??”,烘托了小玉的歌声是何等的美妙、何等的悦耳、何等的动听。

侧面描写如同回音壁,将所描写的声音映射出来,让读者从回音中品味其声,这种手法往往能创造出“深山藏古寺”的奇妙效果,是直接描写所无法替代的。

四是巧用通感写声音,状美妙声音如眼前。声音本来是无形的,极难描摹,巧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可将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形容或比喻勾连起来。高明的作者写声时往往会巧用通感将无形之声化为可见之物——让我们见到栩栩如生之声。刘鹗《明湖居听书》就运用通感描写了王小玉美妙的声音——“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这段文字,作者先是把听觉范畴的歌声用味觉范畴的吃人参果描绘,表现了歌声的悦耳动听,接着又用触觉范畴的浑身畅快表现了歌声之美妙令人心旷神怡,最后又用视觉范畴的钢丝抛入天际描绘了音调之高令人叹为观止。由此可见,用通感描绘声音,不仅能化无形为有形,还让人可见、可触、可感、可品。如此写声怎能不让人拍案叫绝?又如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一文中“远处的钟楼上飘来了温暖的歌声。”歌声本来是听到的,用的是人类的听觉;温暖本应是人感觉到的,用的是人类的触觉。可是作才在这里却说歌声是“温暖”的,这种把人类的各种感觉相互挪移,相互通用的修辞手法,我们把它叫做通感。在这里,作者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就写出了人们听到声音之后的那种得意,舒畅的心情。

相关热词搜索:听书 美文 听书网有声小说 喜马拉雅听书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