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过那座山摘抄
发布时间:2017-01-29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翻过那座山摘抄篇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四年级)小学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龙》一课“我看过赛龙舟,看过舞龙灯。我知道北海有九龙壁,东北有黑龙江。”这四句使我们感受到()。
2、“可是,谁见过真的龙?”这是一个( 反问 )句。
3、奶奶讲的龙的特点可以分为( 变化奇特)、(出入神秘 )( 威力无边 )这样几点。
5、爸爸用( 秦始皇修长城 )、(八国联军侵略中国 )两个典型事例,讲述了中国历史的辉煌,揭露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罪行。
6、课文列举了(长江工程 )、( 京九铁路 )、( 三北防护林)、( 火箭升空 )等多个典型事例,赞颂了中华民族(聪明勇敢 )、(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
7、这篇课文是一首( 诗歌 )。作者通过写(龙的传说)、(龙的神奇),赞颂(伟大的中华民族 ),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 )和( 民族自豪感 )。
9、“我们都是龙的传人,有龙的精神、龙的气魄”。这句话说明()。
10、“他说长城像巨龙一样卧在崇山峻岭,它是我们民族历史的见证。”这句话说明( )。
11、“中华巨龙已经腾飞,它英姿勃勃让全世界震惊!”这句话说明( )。
12、《龙》一文中,出现了很多龙,这些龙分别指的是()和( ) ()、( )。
13、《山沟的孩子》这是一篇( 散文 ),描写了山沟里的孩子们( 起早贪黑地去上学 )的情景,赞颂了山沟里的孩子们( 不怕困难 )、( 刻苦学习 )的精神。
14、“山沟沟是黑的”“天渐渐的黑了,夜雾笼罩着山沟。”说明()。“从这座山,翻过那座山”“从这座山梁,翻过那座山梁”说明( )。“远远近近,初升的红日把他们拥抱”“远远近近,说说笑笑”说明()。
15、“神奇的钥匙”指的是( )。
16、“日日夜夜,夜夜日日,在辛勤刻苦的寻找。”指的是( ),( )。“智慧的宝库”指的是()。
17、“他们一定能迎来灿烂的黎明??”结尾用了省略号,表明对( )。”
18、《山沟的孩子》一课中,描写天色变化的语句很有特色,请你写出天色由黑变亮的一句话。( )
请你写出天色由亮变黑的一句话。( )
19、《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 )的( )。课文饱含着( )的悲痛,包含着( )、()的强烈愿望。
20、“临上飞机前看我和妈妈时那深情的目光。”说明“爸爸”是一个()的人。“等爸爸回来,我一定送你一顶‘蓝盔’”。说明“爸爸”是一位()的人,对()充满信心。
21、“和平之神并没有永驻人间。”“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这两句说明只要( )。
22、“我们与爸爸相约,等爸爸凯旋的那一天,我们要带着最美的鲜花去迎接他。”这句话说明()。
23、“让21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这句话表达了( )的情感。
24、《春日》是( )朝()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抒发了( )。
25、《忆江南》是( )朝()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表达了()。
26、《清明》是()朝( )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抒发了()。
27、《春日》描写的是( )春天的景象,重点描写春天( )、( )的景象;《忆江南》写的是( )春天的景象,重点描写在( )照射下()的颜色和( )的颜色;《清明》描写清明时节( )、()的景象。
28、“能不忆江南?”是()句,它的意思是( )。改称陈述句是( )。
29、“欲断魂”三个字写出了诗人()、( )的心情。
30、“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写出了春天景色的( )、( )。
31、写出四句你记忆中描写春天的诗句:
() () () ()
32、《小珊迪》是按()顺序写的。不同的地点是()、( )、()。赞扬了小珊迪()、( )的品质。他是一个孤儿对吗?( )
33、抄写描写小珊迪外貌的句子: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小善迪是个()的孩子。
34、“他转身就跑了。”说明小珊迪( ),他要( )。
35、“我可以一便士卖给你两盒。”说明小珊迪此时非常()。
36、“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中的“那种人”指的是( )。
37、“当我想起孩子那诚恳的面容,那使人信任的神情,我断定他不是那种人。” 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
38、“珊迪听了,目不转睛的看着我”他的目光中流露出对( ),也对( )。
39、“这是您那个先令找回来的四便士。”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小珊迪是一个()的孩子。
40、从“乞求”这个词可以体会到( )。
41、《爷爷的芦笛》课文告诉我们:( 。) “啊,爷爷的芦笛!”这句话中的“!”更充分地表达出强强( )心情。
42、“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表面的意思是:()。这句话包含的深层意思是:( )。
这句话中的“海水”可以引申理解为( ),“结实”可以引申理解为( )。
43、从文中摘抄描写风浪的句子:
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表现出强强( )的心情。
44、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强强独自一人在小闸屋中过夜时恐惧和紧张的心情,请抄写三句。
45、《威尼斯的小艇》课文介绍了( )的重要交通工具——()。作者通过对小艇的()、( )和( )这三方面的介绍,展现了威尼斯这个古老的( )的风土人情。
46、《威尼斯的小艇》介绍了船夫的( )。这段话运用了( )的写法。先概括的写出在“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的情况下,船夫“()”。然后列出三种情况具体的说明:( );();()。这三个“能够”具体写出了船夫( )。
“古老的威尼斯又安静了”和“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相比,第二
翻过那座山摘抄篇二:六单元
21 站在世界地图前的少年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本课 9 个生字及相关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少年毛泽东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读、导读、讨论交流,理解课文内容。
2、联系自己实际与毛泽东的优秀品质,受到启迪。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少年毛泽东的伟大志向、理想、抱负,启迪学生从小树立远 大的理想。 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感悟少年毛泽东酷爱读书、善于思考的优秀品 质。
难点:感悟毛泽东胸怀祖国人民,陶冶学生的情操。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点拨、导读法。
学法:朗读、感悟、交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课前预习。要求:不懂的地方画上横线,并打上“?”;不会读 的字查字典;你喜欢的语句画上“~~~~”并写出理由;自学生字 词。
2、查找毛泽东的资料:可以是他的诗词、小故事。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 课时年 月 日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导入新课
1、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诗,这首诗是毛泽东在他十六岁外出求学时写给父亲的。 (课
件:孩儿立志 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
2、读诗,你从诗句中感受到了什么?有理想、有志向。
3、今天我们一起走近少年毛泽东,追寻他的读书之路。 (板书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画出文中的生字。
2、自学生字词,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了解字义。
3、出示生字,认读正音,辨别多音字、形近字。
(1)薄 bao 单薄 bo 微薄 间 jian 间隔 jian 中间
(2)柜(书柜) 拒(拒绝) 籍(书籍) 藉(慰藉)
4、通过查字典,联系课文具体语言环境相结合的方法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聚精会神、争分夺秒、鸡犬不宁、千方百计、深渊
5、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叙述了毛泽东少年时代在湖南图书馆读书的一段经历并由此开拓视野,树立救国救民的远大志 向。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自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
第一部
分(1-3)少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中学退学后,决定自学自修,坚持学习。第二部分(4-7)少年毛泽东到湖南图书馆如饥似渴地读书学习。第三部分(8-13)读书开拓了毛泽东的视野,站在世界地图前面引发了他救国救民的远大抱负。
四、质疑问难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2、在朗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你能归纳吗?都来说说吧。
第二课时 总第 课时年 月 日
课时目标
1、进一步感知文章的内容。
2、理解、品析重点语句。
一、初入读书境界。
1、默读课文,想想文中第一部分哪些地方表现少年毛泽东喜爱读书,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交流汇报。
3、情境补白:你能想象少年毛泽东是怎样挤出时间读书,千方百计读书的情景吗?
4、毛泽东从书中汲取了知识,开拓了视野,也坚定了走出家门,外出求学,去干一番大事业的决心。
二、沉浸读书天地。
1、自由朗读课文第 4-7 自然段,寻找毛泽东读书足迹,你从哪些地方看到毛泽东对书籍的酷爱。
2、小组交流学习。
3、汇报讨论。
4、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谈谈感受。引发学生对少年毛泽东刻苦自学精神的敬佩之情。
5、带着敬佩之情朗读第 5 自然段。
6、毛泽东后来回忆这段生活时,也说:那时进了图书馆,就像牛闯进了菜园子,尝到了菜的味道, 就拼命的吃。你能从文中感受到毛泽东的读书之乐吗?
7、体会第五自然段中描写的毛泽东读书的兴趣与收获。
8、小结:在湖南图书馆自学期间,少年毛泽东广泛阅读中外名著及政治、历史、文学、艺术、哲学、 神话,几乎什么书都读。
这一段少年时期求知的经历,对他以后走上革命道路、具备过硬的本领起 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读书的思索
1、自学使毛泽东收获了许多知识,开拓了视野。而每天经过图书馆墙壁前,他都要停下来仔细看一 看一幅世界大地图。驻足凝望让这个少年思绪万千,有了新的认识和决心。
2、读课文第 8-12 自然段,说说毛泽东站在世界地图前想到了什么。
3、交流汇报:地图前的思索 由世界的广大-人民生活的痛苦-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少年要担当变革改造世界的责任。
4、用“他想到??他进一步想??他又想??”句式来说一说少年毛泽东站在世界地图前的思考。
从中体会到毛泽东在读书中有了严谨深刻的理性认识和救国救民的思想。
5、通过朗读比较句子情感表达效果。
6、怀着胸中的澎湃之情来朗读少年毛泽东的豪情壮志。导读文中“世界的变化??贡献自己的全部 力量! ”感受少年毛泽东的远大志向和救国救民的思想。
7、小结:从这时起,他觉得要做的事情真多,要走的道路真长!毛泽东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四、读书的收获
1、谈谈你从少年毛泽东的读书故事中收获了什么?
2、分组进行“读书”活动。读一读毛泽东传记。
22 只要翻过那座山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些本课的 4 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少年战胜困难,战胜自我的信念。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自渎、抓住重点句子品读,在读中感悟,畅谈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少年战胜困难和自我时所表现出的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课文,明确课文的主旨。
难点:品读重点语句,感受少年的坚定信念,受到启迪和教育。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点拨法
学法:朗读、感悟、交流
教学准备:搜集摘抄励志的格言警句或故事。学生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 课时年 月 日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一、谈话导入
1、你有爬山的经历吗?说说你的经历和感受。
2、我们要学的文章将会给我们启迪。
3、揭示课题:只要翻过那座山。
二、范读课文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翻过那座山摘抄篇三:2005——2006学年度上期终考八年级语文试卷
2005-2006学年度八年级(上)语文期末考试试卷
亲爱的同学,如果把这份试卷比作一片蔚蓝的天空,你就是那翱翔的雄鹰;比作一片碧绿的草原,你就是那奔驰的骏马。请自信地举起你的笔,尽情施展你的才华,也许你会比雄鹰飞得更高,比骏马跑得更快。
答题时请注意:1.本试卷共十页,满分为12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答卷前将密封线左侧的项目填写清楚。 3.答案须用蓝色、黑色钢笔或圆珠笔书写。
一、积累与运用。(30分)
1、根据拼音把相应的词语用正楷字写入田字格中。(书写正确2
分,整洁美观2分,共4分)
lí
ncìzhì bǐ sì wújìdàn
2.根据下面画线部分的意思,改为相应的成语。(2分)
(1)对于蛮不讲理的人,你就让点步,不与相争就是了.( )
(2)这座雕塑,不但造型奇特、流光溢彩,而且富于象征意义,真是另有一种灵巧的构思。( )
3、下边是一位同学写的总结中的一段话,其中有许多毛病,请帮他修改。
我从自己的学习中体会到,要学好功课,是否认真听讲是关键①。我们上课时只有集中注意力,就能把握重点,攻破难点②。以前,有时老师讲到什么地方都不知道(A),我上课搞小动作(B),思想开小差(C)③,身在课堂,心在操场,肯定不能学好功课④。后来,我接受以前的教训,在预习的基础上,认真听好每堂课。老师讲到哪里,我的思想就跟到哪里。重要的地方,我还在书上做好记号,为了课后复习⑤。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下课及时问老师或同学,不留问题过夜。(5分)
(1)文中①处应删去的一个词语是 。
(2)文中②处关联词语搭配不当,应把改为。
(3)第③处语序不当,应把分句A、B、C的顺序调整为 、 、 。
(4)根据上下文意,把④处改为反问句式,应该是:
(5)第⑤处“为了”这个词使用不当,应改为。
4.古诗文默写(10分)
①造化钟神秀,.
②,甲光向日金鳞开.
③如好逸而恶劳, , 则事不举而水利不兴矣.
④ , ,盖竹柏影也.
⑤《望岳》中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曾楼”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 。
⑥:夏完淳的《别云间》中抒发对山河沦丧极度悲愤之情的一联是: , 。
5.请你从下列书目中任选一本(部),从作品特点和读后感悟两方面谈谈你阅读文学名著后的收获。(5分)
[备选书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繁星、春水》、《西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童年》、《鲁滨孙漂流记》、《昆虫记》《爱的教育》。]
6、仔细揣摩下面两段文字,按照其内容和形式再仿写一段话。(2分)
如果你能使一朵鲜花快乐,请不用自己的手随意折毁它,那么鲜花也会使你快乐,在你苦闷烦恼时为你送上一束醉人的温馨。
如果你能使一条小溪快乐,请不把生活的污秽随意践踏它,那么小溪也会使你快乐,在你口干舌燥时为你送来一捧甜蜜的甘露。
7、将下面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用一句话表述出来,字数在20字以内(含标点符号)(2分)
北京时间6月5日凌晨,中国奥运会冠军刘翔在美国俄勒冈尤金举行的普雷方丹世界田径精英赛中,击败7个美国跨栏高手,以13秒06的今年世界最佳成绩夺得男子110米跨栏冠军,并将约翰逊和韦德1998年创造的普雷方丹田径精英赛13秒12的赛会记录提高了0.06秒。
二.综合性学习。(6分)
8.探索、发现:(2分)
法国一位名叫切尔西的女记者走访了在二战中遭受浩劫的一些城市。她对日本的广岛和中国的南京两个灾难深重的城市记录得比较详细,现摘抄一些,请你阅后谈谈有何发现。
广岛:被原子弹轰炸的残骸都保存完好;南京:难以找到当年屠城遗址。
南京:大屠杀死难人数36万人以上,纪念馆“哭墙”上只剩有3000个死者的名字;
广岛:2001年8月6日,公布原子弹受害者221893人,精确到个位。
广岛:每年8月6日,举行悼念大会,8月15日,钟声汽笛鸣响,工厂、学校、机关停止一切工作,全城哀悼;南京大屠杀纪念大会从1985年才开始,1997年才有了拉响防空警报和车船汽笛的做法,除了悼念大会会场,鲜见肃立默哀场面。
南京:参加纪念大会人数2000左右,最多不到1万人,占人口的1/2800或1/500;
广岛:参加纪念大会的有5万多人,占全市人口的1/21??
《读者》2004年第19期
探究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选择家乡的一处名胜古迹,设计一段简炼生动的解说词(以导游身份、口吻).(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53分)
(一)我眼中的苏州园林
人们常说“苏州园林甲江南”,这不无道理。在我眼里,苏州园林的美就在于她的细腻、古拙与灵动。
苏州园林的布局设计是很细腻的,她宛如一个蒙着许多层面纱的清秀女子。当你层层深入,并慢慢地撩起她那薄如蝉翼的面纱时,秀丽清纯的美便自然地呈现在你面前。那是一种恬淡的美感。淡而有味,甜却不腻,它既沁人心脾又让人回味无穷;是那般的真切,却又是那般的不可名状,真的好美。
苏州园林只是细腻吗?当然不,你就看那网师园中的形状千奇百怪的假山,虽是那般的小巧精致,可它毕竟是山啊!那层峦叠峰、峰回路转的情趣,难道不让人有一种置身山林之中的感觉吗?山顶那小小的一块平地,给人一种细致而又不乏狙犷的感觉,极目远眺,又何尝不让人宠辱偕忘、心旷神怡呢?苏州园林真是一幅画,一幅景致隽永的山水画。
苏州园林又是那样的古朴典雅。那镂花的窗,古朴的桌,细致的椅,精美又不显呆板,虽是“雕栏玉砌”,却又“朱颜不改”。苏州园林是与文人雅士相提并论的,她总能让人从中感悟那沧桑的历史与深邃的底蕴。
那靠水的水榭,临池的亭子,妩媚又不乏端庄。俯身,便可看到映在水中的蓝天白云,还有那些活泼的鲤鱼??那“”的灵动,早已悄然跃入我的心头。
那宁静的池沼,活脱脱一个文静的女子,依傍于青山翠柳,是那样的优雅。一涓细流注入池中,水面漾起小小的晕圈,灵气活现。
更有那四季的花木装点着一切,为假山池沼披上了应时的彩衣。
细腻、古朴、灵动??苏州园林引人入胜。不是吗?(10分)
10、结合上下文,用《苏州园林》中的一个短语填在文中横线上。(1分)
11、本文的中心句是哪一句?(1分)
12、文章是哪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的?(1分)
。
13、写出下面两句话所用的修辞(2分)
更有那四季的花木装点着一切,为假山池沼披上了应时的彩衣。()
细腻、古朴、灵动??苏州园林引人入胜。不是吗?()
14、文章末段有什么作用?(2分)
15、与课文《苏州园林》相比,两文有什么异同?(3分) 。
(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7——22题(14分)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在外地工作的姑父回来看望太婆,带来的礼物中,有七八个又圆又大、又红又香的苹果。我和哥哥第一次见到苹果。我们眼巴巴地看着那鲜红的苹果,闻着那诱人的气息,一口一口地咽着口水。
吃罢早饭,姑父走了。太婆把我和哥哥喊到跟前,拿起两个大苹果,塞到我和哥哥手里。她乐呵呵地地对我们说:“早就看到你们俩馋猴儿似的盯着苹果。快到一边吃去,别让你们妈看见了。” ........
我们拿着苹果,来到院子外的一堵矮墙边。哥哥看着苹果,眼睛乐成了两个弯弯的小月牙。我呢,不时地把苹果凑近鼻子,一边闻,一边连声说:“好香,好香。”
哥哥说:“咱们吃吧。”
我说:“咱们吃吧。”
不知说了多少遍“咱们吃吧”,可谁也没舍得在苹果上咬一口。哥哥说:“咱们别吃,等晚上爸爸回来,你的和妈妈分着吃,我的和爸爸分着吃。”
相关热词搜索:摘抄 翻过 座山 翻过那座山 翻过那座山记叙文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