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文学

发布时间:2017-01-2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北美文学篇一:美国各文学时期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美国各文学时期重要作家及其主要作品

美国文学的发展历史虽然只有200多年,但是它在这段时间里所取得的成就却是十分辉煌的。美国文学业已形成的民族性、时代性和社会性,使它成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文学的发展和美国历史的发展几乎是平行的。

美国殖民主义时期三个代表诗人

1.安妮·布雷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 (1612-1672)

美国第一位作品得以发表的女诗人。她出生于英格兰,1630年时随父亲和丈夫来到北美马萨诸塞湾殖民地。诗的风格与同时代的英国诗人John Donne、Edward Taylor有相似之处。她最著名的诗集是《第十位缪斯》(The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1650),这也是她生前出版的唯一诗集。一般认为,她最优秀的诗作,主要收录于她去世后由罗杰斯选编的《布雷兹特里特诗集》(Several Poems 1678)。《写在我家失火之际》On the Burning of Our House)反映出殖民时期生活的侧面,《灵与肉》(The Flesh and the Spirit)向读者展示了作为一名虔诚的清教徒,在面临新大陆恶劣的生存环境时,诗人内心深处肉体与灵魂、世俗与信仰之间的斗争。

2.爱德华·泰勒 (Edward Taylor,1644?-1729年)

美国清教派牧师和诗人。他被公认为美国19世纪前最重要的诗人。在他有生之年仅发表过两首诗歌,直到1937年人们研究他的手稿时才认识到他那虔诚的诗歌的优美绝伦。 像约翰·多恩和乔治·赫伯特以及其他英国玄学派诗人一样,泰勒擅长运用精心选择的暗喻和丰富而唯美的比喻,也采用日常生活中的寻常措辞和比喻。《爱德华·泰勒诗集》(1939年)收录了他的杰作,包括写于约1685年的《上帝对其选民有影响的决定》,和写于1682-1726年的《内省录》(Preparatory Meditation)中的部分。《内省录》其他部分出版于《爱德华 泰勒诗选》(1960年)。

3.迈克尔?维哥斯沃斯 (Michael Wigglesworth)

是一位重要的殖民诗人,他的阴郁诗作《最后审判日》(The Day of Doom)广受当代人民的欢迎。《最后审判日》(The Day of Doom) 首次发表于1662年,描写了末日审判的那天,也就是当上帝决定人类命运的日子。大多数人会被送进地狱,少数幸运儿能被上帝选中进入天堂。根据威格尔斯沃思(Wigglesworth)的诗句,届时半夜里将亮起一盏明灯,那就是末日开始的信号,它会唤醒所有作恶多端的人:

他们头昏脑涨地从床上匆匆爬起,

匆忙朝他们的窗户跑去,

观看这盏巨大而无比明亮的灯,

此时比中午的太阳更加光明。

许多人尝试着逃避末日宣判,虽然徒劳无功:

有些人隐匿于洞穴之中,

钻到地下去藏身;

有些人轻率地跳进深处,

结果被水淹死;

有些人逃向石丛(哦,毫无意义的拦路之石!)

逃进深山老林。

在那儿可能看不到那亮光,

看不到那可怕而恐惧的情景。

威格尔斯沃思(Wigglesworth)最后说,逃避是不可能的。最终,在“末日”那天人必须也将会接受他的命运。

独立革命时期的文学

1.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

美国著名政治家、科学家,同时亦是出版商、印刷商、记者、作家、慈善家;更是杰出的外交家及发明家。他是美国革命时重要的领导人之一,参与了多项重要文件的草拟,并曾出任美国驻法国大使,成功取得法国支持美国独立。富兰克林曾经进行多项关于电的实验,并且发明了避雷针。他还发明了双焦点眼镜,蛙鞋等等。富兰克林是共济会的成员,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他亦是美国首任邮政总长。由于1928年以后每张百元美钞上都印有富兰克林的肖像,再加上美元身为世界主要流通货币的重要性,导致富兰克林的长相广为世界各地不少人所熟悉。

其主要代表作有《穷理查历书》(Poor Richard's Almanac),《自传》(The Autobiography)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亦助之 ,自己放弃的,不要指望神会帮你。总之就是叫你自己动手,丰衣足食。最初出自于美国政治家,科学家,文学家Benjamin Franklin(本杰明.富兰克林)的 Poor Richards Almanack。这部作品里包含很多哲理性的名言. )、「懒人动作太慢,所以贫穷才能很快地追上他」(Laziness travels so slowly that poverty soon overtakes him)、「留意小钱的支出,小漏水能让一艘船沉没」(Beware of little expenses; a small leak will sink a great ship)。

2.菲利普·弗伦诺Philip Freneau (1752--1832)

“Poet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Father of American Poetry”。 He was the most significant poet of 18th century America. Some of his themes and images anticipated the works of such 19th century American Romantic writers as Cooper, Emerson, Poe and Melville.美国独立革命诗人,美国诗歌之父18世纪美国意义最重大的诗人,他诗歌的一些主题和意象在19世纪美国浪漫作家爱默生、坡、朗费罗等人作品中流传。 是爱默生、坡、朗费罗等人的文学传统的先驱His works are the following:

a) The Rising Glory of America1772《美洲光辉的兴起》

b) The House of Night1779, 1786《夜之屋》

c) The British Prison Ship1781《英国囚船》

d) To the Memory of the Brave Americans1781《纪念美国勇士》

e) The Wild Honey Suckle1786 〈野金银花〉

f) The Indian Burying Ground1788 印第安人殡葬地

g) The Dying Indian: Tomo Chequi《奄奄一息的印第安人:托姆?柴吉》

3. 托马斯·潘恩(1737~1809)Thomas Paine

北美独立战争时期的独立思想启蒙者,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的政治活动家、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1737年1月29日生于英国诺福克郡塞特福德镇的一个手工业者家庭。13岁辍学后

做过裁缝、侍童、税收员和帮工。1774年,经B.富兰克林介绍来到北美费城,任家庭教师,后任《宾夕法尼亚杂志》主编。1776年1月,发表《常识》小册子,号召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为争取美国独立而战斗。独立战争爆发后,他来到N.格林将军的司令部工作,在行军途中,又以《北美危机》为题,连续发表文章,鼓舞士气。美国独立后于1787年重返欧洲,定居英国。1791年发表《人权论》,痛斥英国保守主义者E.伯克在《法国革命感想录》中对法国大革命的攻击,因而受到英国当局的迫害。1792年9月他逃亡法国,被选为法国国民议会代表和制定法兰西共和国宪法的九人委员会委员。1793年,因与雅各宾派政见分歧,被捕入狱。1794年11月出狱,并写出了《理性时代》。1802年他再度返回美国,美国当局以他写的反对宗教和教会的《理性时代》受到教徒们的反对为由,拒绝他参加政府工作,并不承认他的美国公民资格。1809年6月8日在纽约逝世。潘恩的代表作有《常识》(1776)Common sense、《林中居民的信札》(1776)、《人权论》Rights of Man(1791第一部,1792第二部)、《理性时代》The Age of Reason(1794第一部分,1796第二部分)。

《常识》一书几个月内销量超过50万册,为后来《独立宣言》的通过铺平了道路,其民主主义思想在《独立宣言》中得到充分的反映。

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

1.华盛顿?欧文(Washington Irving)(1783-1859)

欧文是美国首位作家,是第一个以文笔典雅引起英国文坛注意的美国作家,他本人更被尊为“美国文学之父”. 其生涯多数时间贡献给了文学,在他的短篇故事中,通常从一个普通的角色开始 – 像是一个懒惰的老公、唠叨的太太;然而,它能够将这些故事主角放入如家庭中的情境、又能找出能带给故事更多活力的情境,欧文在事件与细节上的描述,运用符号象征的手法在基础情节上,创造出近似于歌德作品的氛围。

欧文的第一部重要作品是《纽约外史》(1809)。1819年,欧文陆续发表许多散文、随笔和故事,共32篇;于1820年结集为《见闻札记》出版,引起欧洲和美国文学界的重视。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欧文最知名作品《李伯大梦》(Rip Van Winkle) (又名《瑞普?凡?温可尔》)的灵感,来自于德国一个关于国王(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北美文学)的传说,在此作品中他在最后加上了一段虚构的学者注记,注记中说明该传说是由一位人在纽约的荷兰老人Diedrich Knickerbock 1819年,欧文陆续发表许多散文、随笔和故事,共32篇;于1820年结集为《见闻札记》出版,引起欧洲和美国文学界的重视。这部作品奠定了欧文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er所传述的,而这个人也是一个欧文杜撰的角色(而该荷兰老人的名字,后来还被一群纽约作家在作品中运用,包含欧文自己、詹姆斯芬尼墨古柏、威廉库伦布莱恩都包含在内)(译注:Knickerbocker一字之意为「最初向纽约移民的荷兰人子孙」)。《李伯大梦》在欧文较长的一本书《见闻札记》(The Sketch Book of Geoffrey Crayon, Gent.)中也可看到,该书以系列方式在1819-20年之间在美国陆续出版。

2.詹姆斯?费尼莫?库珀(James Fenimore Cooper)(1789-1851)

库珀的作品包含小说跟社会评论文章,他以小说闻名于世,但其批判自己国家民主缺陷的著作也是值得注意的作品;他是第一个批评美国时政的重要作家,但不可能是最后一个,而他的小说是更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

《最后的莫希干人》(The Last of the Mohicans)于1826年完成,是库珀《皮袜子故事集》(Leatherstocking)五部曲中的第二部,内容是关于Bumppo从年轻到老的故事;其它系列中的著作还包括:《拓荒者》(The Pioneers, 1823)、大草原》(The Prairie, 1827)、《探路人》(The Pathfinder, 1840)、《杀鹿者》(The Deerslayer, 1841)等。

《皮袜子故事集》只有《拓荒者》谈论的是血腥冲突。

3.威廉姆?卡兰?布赖恩特(William Cullen Bryant)

布莱恩特是第一位享有很高声誉的抒情诗人。他能让他庄严肃穆的诗转变为可咏唱的诗歌,像是《死亡观》(Thanatopsis)的温柔旋律、《水禽颂》(To a Waterfowl)其激动人心的旋律以及《马里恩的人类之歌》(Song of Marion's Men)其一惯优雅却从未令人感到腻烦的旋律。其他作品还有The fountain, The White-Footed Deer, A forest Hymn.

4.埃德加?爱伦坡 (Edgar Allan Poe) (1809-1849)

爱伦·坡,十九世纪美国诗人、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在世时长期担任报刊编辑工作。其作品是在任何时代都是“独一无二”的风格。语言和形式精致、优美,内容多样。侦探小说鼻祖、科幻小说先驱之一、恐怖小说大师、短篇哥特小说巅峰、象征主义先驱之一,唯美主义者。受到过爱伦·坡影响的主要人物有:柯南·道尔、波德莱尔、斯特芳·马拉美、儒勒·凡尔纳、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希区柯克、蒂姆·伯顿、江户川乱步等。爱伦·坡最著名的文艺理论是“效果论”。坡力图在自己的作品中先确立某种效果,再为追求这种效果而思考创作。他在《怪异故事集》序中称“自己的作品绝大部分都是深思熟虑的苦心经营”。 爱伦·坡(1809~1849)、安布鲁斯·布尔斯(1842~1914?)和H.P洛夫克拉夫特(1890~1937)并称为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

爱伦坡的才华显现于诗中。他的诗旋律如布莱恩的诗一样优美,不过戏剧震撼力更甚于后者。《以色拉非》(Israfel)是爱伦坡为自己所做的代言诗歌,而《安娜贝尔.李》(Annabel Lee)则是哀悼一位美丽女孩之死,是爱伦坡作品中不断出现的主题。

主要作品

故事

? ?

?

?

?

?

?

?

? ?

?

? 诗 (The Black Cat) Amontillado) 《大漩涡历险记》(A Descent Into The Maelstrom) 《The Facts in the Case of M. Valdemar》 《阿夏家之傾倒》(The Fall of the 《金甲虫》(The Gold-Bug) 《莉姬亚》(Ligeia) 《红死神的面具》(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 (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椭圆画像》(The Oval Portrait) 《陷坑与钟摆》(The Pit and the Pendulum) 《活葬》(The Premature Burial) ? ? ? ? ? ? ? ? ? ? ? ? ? ? 《艾尔·阿拉夫》(Al Aaraaf)《钟声》(The Bells) 《海中之城》(The City in the Sea) 《The Conqueror Worm》 《A Dream Within A Dream》 《Eldorado》 《Eulalie》 《The Haunted Palace》《Lenore》 (Tamerlane) 《乌鸦》(The Raven) 《尤娜路姆》(Ulalume)

?

?

?

? 《失窃的信函》(Purloined Letter) 《The System of Doctor Tarr and Professor Fether》 《告密的心》(The Tell-Tale Heart) 《威廉·威尔逊》(William Wilson)

其他作品

《Politian》 (1835) – 爱伦·坡唯一一部戏剧作品

《The 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 of Nantucket》 (1838) – 爱伦·坡唯一一部完整的小说

《The Balloon-Hoax》 (1844) – 报章记者的恶作剧,以真实事件之名刊登

《创作哲学》(The Philosophy of Composition) (1846) – 评论

《Eureka: A Prose Poem》 (1848) – 评论

《诗歌原理》(The Poetic Principle) (1848) – 评论

《The Light-House》 (1849) – 爱伦·坡最后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5.纳撒尼尔·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 1804~1864)

美国小说家,是美国19世纪影响最大的浪漫主义小说家和心理小说家。在他的小说与短篇故事中,霍桑多以道德家的角度出发,对于人类在知道自己作错事情时、在心灵与思想上的变化,有很大的兴趣;他将检验重点放在人类道德与心理的操控上,检验人类的虚荣、憎恨、自私、野心以及骄傲,他对人类这些特质、以及因应错误之后的反应,相当好奇。艺术上,他擅长揭示人物内心冲突和心理描写,充满丰富想象,惯用象征手法,且潜心挖掘隐藏在事物后的深层意义,但往往带浓厚的宗教气氛和神秘色彩。他称自己的作品是人的“心理罗曼史”,故文学史家则常把他列为浪漫主义作家。其代表作是以殖民时期新英格兰生活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红字》(1850)。小说通过一个受不合理婚姻束缚的少妇海丝特·白兰因犯“通奸”罪被监禁、示众和长期隔离的故事,暴露了政教合一体制统治下殖民地社会的冷酷虚伪,探讨了有关罪恶和人性的道德、哲理问题。其他著名作品,有描写祖先谋财害命其罪孽殃及子孙的长篇小说《带有七个尖角楼的房子》(1851),讨论善恶问题的长篇小说《玉石雕像》(1860),揭示人人都有隐秘罪恶的短篇小说《教长的黑面纱》和表达作者正面理想的短篇小说《石面人像》等。

主要作品:《海地格医生的试验》(Dr. Heidegger’s Experiment), Mosses from an Old Manse, The Scarlet Letter, The house of the Seven Gables, The Blithedale Romance,The Marble Faun.

6.拉尔夫·瓦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 1803-1882)

美国散文作家、思想家、诗人。 1840年爱默生任超验主义刊物《日晷》(Dial)的主编,进一步宣扬超验主义思想。后来他把自己的演讲汇编成书,这就是著名的《论文集》。《论文集》第一集于1841年发表,包括《论自助》、《论超灵》、《论补偿》、《论爱》、

北美文学篇二:美国文学简述

美国文学概述

真正的美国文学,其历史可谓短矣。但其辉煌的成就,却羡煞世人。作一个不大公平的统计:从1930年美国人第一次获诺贝尔文学奖到1980年的半个世纪内,美国是诺贝尔文学奖最丰产的国家。在此单位时间内,美国人获得9次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是刘易斯Sinclair Lewis,30;奥尼尔Eugene O?Neill,36;赛珍珠Pearl Buck,38;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49;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54;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62;贝娄Saul Bellow,76;辛格Isaac Singer,78;米沃什Czeslaw Milosz,80),法国人获得5次(分别是纪德Andre Gide,47;莫里亚克Francois Mauriac,52;加谬Albert Camus,57;佩尔斯Saint-John Perse,60;萨特Jean-Paul Sartre,64)苏联人获得4次(分别是布宁Ivan Bunin,33;帕斯捷尔纳克Boris Pasternak,58;肖洛霍夫Mikhail Sholokhov,65;索尔仁尼琴Aleksandre Solzhenitsyn,70)英国人获得4次(分别是高尔斯华绥John Galsworthy,32;艾略特T.S.Eliot,48;罗素Bertrand Russell,50;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53)。如果说诺贝尔奖代表世界文学的高峰,那么,喜欢高、大而又自大的美国人有理由又很容易产生“一览众山小”的感觉。但不管怎么说,这种短期内创造的文学奇迹本身就是值得研究的。其成因也许要等我们研究完美国文学的历史才有发言权。

殖民地时期

哥伦布(1492年8月 3日从西班牙出发,10月12日凌晨登陆巴哈马群岛Bahamas。以后又进行3次航行,向南发现了南美大陆)发现新大陆已经500多年,但美国文学的历史只有200年。欧洲人没来之前,美洲大陆的主人是印第安人,据说他们是一万多年前越过白令海峡来美洲大陆定居的亚洲蒙古人。

第一个踏上北美大陆的白人是意大利的卡伯特John Cabot,他住在英国的布里斯托Bristol,受雇于英国的商人。他于1497年5月带领18名水手乘小船从英国出发,7个星期后他看到了陆地,他到达了北美的加拿大。他们后来又到北美探险,几乎到了我们今天称之为弗吉尼亚的地方。但英国国王对他们的成绩漠然视之,因为他们既没有找到去东方的捷径,也没有带回黄金。英国国王做梦也没有想到,在未来的日子里,英国人要为保有这块土地而浴血奋战。在英国人蹉跎岁月的时候,西班牙人已经捷足先登了。他们的探险家庞塞德莱昂Juan Ponce de Leon(1460——1521)随哥伦布到达美洲(在哥伦布第二次到美洲时)。后来,他指挥军队征服波多黎各Puerto Rico,成了波多黎各的第一任总督。再后来,他听印第安仆人说起奇妙的“不老泉”Fountain of Youth。1513年3月,他带一批士兵从波多黎各起航,复活节时,他们认为到了要找的地方。复活节在西班牙语中叫“花节”,因此,他们把这块鲜花盛开的地方叫做弗罗里达Tierra Florida,意为“Land of Flowers”,弗罗里达这个美丽的名字沿用至今。几乎同时或稍后,又有西班牙探险家到了墨西哥、得克萨斯以及密西西比河流域,因为有了这些探险,西班牙把弗罗里达、墨西哥和南美洲大部分据为己有claimed。

法国人也比英国人早一步到了北美。1534年初夏,勇敢的加蒂埃Jacques Cartier(1491——1557)船长率两艘小船横渡大西洋,到达了圣劳伦斯河St. Lawrence River流入大西洋的地方。次年,他沿河上行,来到了山脚下一个印第安人小村。他称那地方为蒙特利尔Montreal,法语意为Mount Royal,蒙特利尔城后来就建在该地(蒙特利尔如今是巴黎之外讲法语人口最多的城市)。另一个法国探险家尚普兰Samuel Champlain(1567——1635,后成为加拿大的首任法国总督1633——35)1608年在魁北克Quebec建立了堡垒,魁北克

是美洲的第一个法国城市。拉萨尔La Salle(1643——87)是另一个著名的法国探险家,一个富有的皮毛商人。1682年,拉萨尔和他的人马最后到了密西西比河河口。他随即把北起加拿大,南到墨西哥湾,西到落基山脉the Rocky Mountains的广大地区称为路易斯安那,为法国占有了这片土地。这片地区要到杰斐逊执政时才由法国人手中买来。

而英格兰在北美的第一个永久性移民区是在约翰·史密斯(1580——1631,英格兰探险家。1606年12月20日出航,带领一批准备到北美建立殖民地的人横渡大西洋,于1607年4月26日到达切萨皮克湾Chesapeake Bay。5月14日来到詹姆斯敦,旋即成为这个新建殖民地的首领。1608年任总督,1609年回国,1614年航行到他称为新英格兰的地方。次年在航行中被海盗俘获,三个月后逃脱,只身回到英格兰。著有《新英格兰记》A Description of New England1616等书)船长的领导下于1607年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建立起来的。史密斯在自己的书里不无夸张地描述了自己的冒险经历:一次,他出去探险,被印第安人包围。他杀死两人,但自己在逃跑时陷入沼泽he stepped into a swamp and sank into the mud up to the waist。印第安人把他捉住带回。几天以后,酋长Powhatan和他的勇士们决定处死囚犯。他被反绑双手his hands were tied behind him带到两块大石头前,他的头被按到石头上,一个印第安人勇士手握沉重的木棒准备击打。就在他闭目等死之时,美丽的公主——酋长最喜欢的女儿Pocahontas站出来救了他的命。史密斯与酋长成了好朋友。公主经常到詹姆斯敦看望她的朋友,带来食物做礼物,她也得到珠饰和其他小玩意beads and other trinkets作为回赠。

其他殖民地陆续建立起来。英格兰东部一些人不喜欢英国的教会,要建立自己的教堂,以自己的方式崇拜上帝。国王不准,他们便逃到荷兰,被称为pilgrims。过了约10年,他们怕自己的孩子忘掉祖国的语言和习俗,就决定渡海到新大陆。1620年,102人乘上了名叫“五月花”的船。登陆前,人们在船上定了协议,这是美洲第一个宣布殖民地的法律必须是为了所有人的共同利益而公正、平等的协议It was the first agreement written in America that stated the laws of the colony should be just and equal for the common good of all。签了协议的人许诺要遵守法律。这个被称为“五月花号公约”Mayflower Compact的文件成了美国民主的发端。1620年12月21日,他们到了普利茅斯。很多人生病死了,包括他们的总督。他们选了新总督——布拉福德William Bradford(1590——1657,参与组织清教徒移民新大陆。在船上参与制定“五月花号”公约。1621年被选为总督,任职直到1656年。)他明智地统治了多年,他因为写了讲述普利茅斯殖民史的书《普利茅斯开发史》History of Plimmoth Platation而被称为“美国历史之父the father of American history”。1628年——30年,近千名清教徒来到新大陆,建立了麻萨诸塞海湾殖民地Massachusetts Bay Colony。威廉斯Roger Williams(1603——1683,罗得岛殖民地的创建人,宗教自由的先驱。他于1636年建立普罗维登斯城和罗得岛殖民地。1654年,他求得英王特许he persuaded the king to give him a charter for the new colony。)建立了罗得岛殖民地。潘(William Penn,1644——1718哲学家和殖民地领主。他看到占有土地的好处,便向英国国王申请,取得宾夕法尼亚洲的特权,时间是1680年.It was suggested to be Sylvia,meaning wooded land. The king?s council added Penn to it ,meaning Penn?s Woods.)建立了宾夕法尼亚Pennsylvania殖民地。1682年,国王又特许他建立了马里兰殖民地。

贵格派、清教徒与清教思想

Quakers,a member of the Society of Friends,a Christian sect founded by George Fox about 1650,whose central belief is the doctrine of the Inner Light,they rejected sacraments,ritual and formal ministry ,hold meetings at which any member may speak。They believed in religious freedom ,and that the spirit of God is present in everyone as a guide to the truth in all matters. W hen Fox was arrested for preaching, he said to the judge, “Everyone should tremble at the word of the Lord”——this is the origin of their name Quakers. Customs: wicked to wear fine clothes, they wore plain dark clothes and simple dark dresses, they never wore ribbons, feathers or jewelry of any kind. War was wrong and they refused to fight in the king?s army. They thought any person was as good as another and the king and the noble men were no better than the poorest workmen.

清教主义是16世纪末到17世纪英国基督教圣公会内部的宗教改革运动,主张清洗天主教残余影响。1534年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分离,亨利自己成了英国国教the Church of England,or Anglican Church的首脑,而坎特伯雷大主教则是教民的精神领袖,新教徒致力改革。玛丽女王上台后1553年恢复了天主教,对新教徒进行迫害,圣公会领袖被处死的达288人。1558年伊丽莎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英国国王之一,她的统治是英国历史上辉煌的一笔:文学艺术上达到了空前的繁荣——莎士比亚、本·约翰逊、马洛;军事上英国舰队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the Spanish Armada,国人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即位,恢复新教,但不彻底。女王要求教牧人员穿统一服装,许多人认为这是天主教遗迹,他们号称清教徒。英国的清教徒受到了来自法国神学家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1509——1564,法国神学家、16世纪西欧宗教改革最重要的人物之一。1532年,加尔文改信新教。1534年定居瑞士,钻研《圣经》和神学1536年发表《基督教原理》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他宣称人与上帝之间有着巨大的无法弥补的鸿沟an immense and unbridgeable gulf between God and humanity,上帝造人是为了让人们去执行上帝的旨意,但由于有了伊甸园的原罪,人便失去了这种执行旨意的能力,而且没有任何办法跨越上帝与人的区别。原罪传布到人类的后代transmitted to the generations of humanity,我们都生活在“完全的堕落”中we live in “total depravity”,他认为罪恶的根本是人们的动机是自我控制而不是上帝控制 essence of sin is that our motives are self-oriented rather than God-oriented。他接着论证,所有的人,由于这种天生的罪恶,应得到永久的惩罚。耶稣的死便是赎罪atonement。但耶稣是为谁而死的?显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耶稣的atonement中得到好处。只有上帝选出的才是“上帝的选民”the elect)的直接影响。实际上,自15世纪末,教会由于它的世俗、官员的腐败以及无视信徒的精神要求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抨击。16世纪的法国和德国都出现了宗教改革,法国有加尔文,德国有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26,德国新教改革领袖、德文《圣经》的的译者1521——1534。他对德国、奥地利、匈牙利以及斯堪地那维亚地区的宗教界影响深远。)英国清教徒认为,英国是一个道德沦丧的社会morally bankrupt society,政治腐败、卖官鬻爵the buying and selling of public offices、失业人口和贫困人口急剧增加等是上帝的愤怒降临英国的迹象signs that God?s wrath would come upon England。

英国的清教革命是经过内战和所谓的“光荣革命”完成的。历史上教会斗争和政治斗争是非常激烈的。我们提到过的玛丽女王是个天主教徒,她统治时便大肆迫害新教教徒。她的继任者伊丽莎白女王,恢复了新教,但她对天主教的有限让步使两派教徒均不满意。伊丽莎白之后的詹姆斯一世时期,政治宗教矛盾更加激烈,

由于他拒绝进一步的宗教宽容,一伙天主教徒便计划炸毁国会,炸死国王、王后、王太子以及来开会的议员。1605年11月4日夜,他们的阴谋败露,盖伊·福克斯Guy Fawkes被捕,严刑拷打之下,他供出了同伙,他们都被杀掉(有人拒捕resist arrest被杀,有人被判死刑)。11月5日成了英国的公共节日。詹姆斯一世对天主教和新教都进行歧视和迫害,致使新教教徒外逃,最著名的当属1620年的“五月花”了。1625年,詹姆斯去世,查里一世继位,他倾向天主教,内外政策均告失败,与议会矛盾无法解决。1642年初,伦敦各界的新教教徒武装起来支持议会。8月22日,内战爆发,1649年,1月30日,查里一世被杀。这次内战也称清教革命,因为参加者一方主要是清教徒,其领袖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1658)即是清教徒。革命时期的另一个清教徒弥尔顿写了很多激情洋溢的小册子鼓吹新闻自由。克伦威尔死后,查里二世回国复辟restoration,对清教徒进行了大肆反攻倒算settle old scores。1685年,查里二世死,詹姆斯二世上台,3年后,王后生了儿子,天主教徒继位的可能几成现实,新教势力联合起来,请詹姆斯二世的女儿玛丽与丈夫威廉出兵英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光荣革命”。它最终解决了英国的宗教问题。

在殖民时期的北美,清教势力发展很快,尤其是在新英格兰,而据估计,最早的13个殖民地,80%的教会都有清教主义倾向。清教徒有自己的一套生活方式:他们强调勤劳、简朴、虔诚和宗教严肃hard work, thrift, piety, and sobriety。他们也有值得赞许的特质:勇敢、热诚和实现目标的意志courage,earnestness and sense of purpose。这些观念占据了早期的美国作品。人们一再认为It has been maintained on innumerable occasions ,清教徒诅咒文学和艺术,使美国至今仍受其害the Puritans lay curses upon literature and arts from which America is still suffering。殖民时期的新英格兰没有小说和戏剧,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诗歌。有人断言,美国文学在其诞生之日便几乎被扼杀了throttled at birth。20世纪20年代后,对清教的过火攻击over-stated变了个方向,转而成为大加颂扬。可以说,这两种倾向都是不负责任的。我们不否认清教的传统,但这个传统的影响似乎并不是一个强大积极的力量a strong positive force。19世纪作家中,只有霍桑Hawthorne、哈里耶特·比彻·斯托Harriet Beecher Stowe、约·格·惠蒂埃J.G.Whittier和罗威尔J.R.Lowell,算是或多或少受到了这种传统的影响。朗费罗60多岁时承认,自己很想读一读乔纳森·爱德华兹Jonathan Edwards的作品,却一直没读过he admitted that he had not read ,though he meant to。要知道,朗费罗可是一个博览群书的人。

殖民地最流行的文学体裁是诗歌,绝大部分是宗教性的。北美出版的第一部书是1640年出版的《海湾圣诗》The Bay Psalm Book,它是由希伯来文翻译成英语的民歌圣诗集。北美人写的第一本诗集是1650年在伦敦出版的,书名是《美洲新崛起的第十位缪斯女神》The Tenth Muse Lately Sprung Up in America(该书由作者安妮的姐夫带到伦敦出版,反响之好,让作者吃惊),作者是安妮·布雷兹特里特Anne Bradstreet(1612——1672),是美国最早写出真正有价值的英文诗歌的一位女诗人。她的宗教组诗《沉思集》Contemplations受到20世纪文学批评界的重视,被认为是一部不朽作品。她在养育8个孩子和料理家务的同时坚持写作,当真难能可贵。

最好的清教徒诗人是爱德华·泰勒Edward Taylor,1645——1729。一般认为他是北美殖民地杰出的诗人。年轻时从英国来到新英格兰,167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后成为牧师entered ministry。他一生默默无闻,临终还嘱咐后人不要出版他的诗歌。他的诗歌意象生动,如他描写人那卑鄙的心灵的诗句:

A sty of filth,a trough of washing swill,一个泔水槽,一个藏污纳垢的地方,

A dunghill pit, a puddle of mere slime,粪坑一个,臭水一汪,

A nest of vipers,hive of hornet?s stings, 毒蛇一窝,蜂刺一巢,

A bag of poison, civet box of sins. 一盆子罪孽,一袋子毒药。

1883年他的后人把诗稿捐献给耶鲁大学,他最好的诗歌在1939年才得以发表。而他的诗歌全集要到1960年才出现。他精巧的隐喻,和奇特的想象让人想起另一位隐居新英格兰的女诗人艾米莉·狄更生Emily Dickinson。如他的诗句:

乘着传谕上帝法令的马车,Thus in the usual coach of God?s decree

如果不受虚伪的诱惑, They bowl and swim

他们就轻快地驶向 To glory bright, if no hypocrisy

灿烂幸福的天国。 Handed them in.

另一个片段颇具想象力:

谁用翠玉丝带般的河川Who laced and filleted the earth so fine

把地球编织得这样好看? With rivers like green ribbons smaragdine?

谁为海洋装饰上织边 Who made the seas its selvedge, and its locks=selvage

象银盆内绣球般的璀璨? Like a quilt ball within a silver box?

谁为它覆上华盖?织好垂帘?Who spread its canopy? Or curtains spun?

谁在这滚球场上把太阳滚转?Who in the bowling alley bowled the sun?

中国古代的诗人中,也许李贺的想象力堪与他匹敌,我们不妨看一看李贺的“梦天”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jade pendant ;sweet osmanthus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三山:传说中蓬莱、方丈和瀛洲三座神山。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当然,李家的前辈诗人,卓越的浪漫主义大师李白,也以其奇诡飞腾的想象力著称,而且更为雄奇,不信,读一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巧的是,和李贺一样,李白也在诗歌中提到“烟涛微茫信难求”的“瀛洲”。

爱德华兹(1703——1758)是北美殖民地最大的神学家和哲学家。他13岁就进入耶鲁学院学习,后来在耶鲁学院获得硕士学位。他在纽约短暂传教。在1751年后,在马萨诸塞州作牧师,写出了使自己名垂青史的著作:《意志自由》Freedom of the Will(1754),《原罪说辩》The Doctrine of Original Sin Defended(1758)以及《真正德行的本质》The Nature of True Virtue(1765)。爱德华兹在1720s——1740s年间北美殖民地兴起的“大觉醒”运动时成为其重要的理论家。

所谓的“大觉醒”The Great Awakening是北美殖民地兴起的基督教奋兴运动Christian revival。“大觉醒”运动的一个重要人物是怀特非尔德牧师George Whitefield(1714——1770)。他是英国基督教圣公会的传教士,在牛津大学与卫斯理Wesley兄弟(查利,1707——88卫斯理宗传教士和圣诗作者hymns;约翰,1703——99

北美文学篇三:论北美文学城牛虻二世

北美文学城的“牛虻二世”

前几年我因挑战北美文学城俩斑竹,被网管封了ID和 IP,不仅再无法注册网名,连在自己家用别人的账号也无法登录,简直是对享受言论自由的“北美”俩字的莫大讽刺。文学城网管“牛虻二世”在封我ID时得意地说:“你发了这些文章是出名了,但是你挑衅“废话多多”(文学城海外原创女斑竹)绝对死定了。”(我记得他是说‘死定了’,可他说是‘输定了’)。就算他说的是‘输定了’,更可以证明他就是女斑竹“废话多多”看家护院的狗腿子“老四”,谁敢对“废话多多”牙蹦半个不字,立马叫你在文学城消失。

看来,我有必要澄清一下,是文学城让我出名了,还是我让文学城出名。北美文学城是个面向北美华人的中文网站,成立于1997年。如果我在范围比它广,成立比它早的媒体,网站,单位露过脸,出过名,那就是我让文学城出名了。那我就按编年史顺序,从远往近说。 1966年8月,红卫兵席卷全国,三辈贫农,“三革子女”(革干,革军,革烈)掌握了对“黑五类”的生杀大权,鼓吹“血统论对联”“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我们班的红卫兵把对联贴到我的课桌上,我忍无可忍,回敬了一副对联贴在教室黑板两侧:“英雄好汉须经革命实践考验,反动混蛋并非几人能下结论,横批:晚点再说。”我身为黑五类敢向不可一世的红卫兵叫板,立刻回击了我两幅对联,“狗崽子想翻天死路一条,红卫兵挥铁拳迎头痛击”,“左中右早已界限分明,反革命休想混淆视听”。全院贴满批判我的大字报,班里开的批判会挤满了各系的红卫兵,我一下成了全院“名人”。我是1963

年考入北京工业学院无线电系的,这学校比你文学城年头长。名气大吧。

1968年军宣队进校,把我1964年质疑毛泽东搞个人迷信的言论翻出来,把我打成“反革命”,欲置之死地而后快。因毛泽东对北京的大学生网开一面,允许他们随便说,我才逃过死罪。然而活罪难饶,发配东北当混凝土工修水电站5年。文革期间,解放军带领全国人民高呼“四个伟大”,敬祝“万寿无疆”,我却质疑毛泽东在搞个人迷信,这名声就是想捂都捂不住,军宣队还等着镇压反革命立功提干呢。像我这样有胆量见识的,你文学城找的出来吗。

再说近点的。27年前,中国有几个“小爬虫”想走“要当官,造反受招安”的路子,在北京造反挑事。那些公派留美学人立刻看到了政治避难的机会。为了绿卡,四万精英齐倒戈,到中国驻美国使,领馆前示威游行,然后宣称,我们被领馆拍了照片,回不去了,要申请政治避难。我早就看出来这几个挑事的混混不过是投机份子,野心家,想步文革五大派头头后尘,搞政治运动投机,一举成名,升官发财,就写了一封信反对他们,登在人民日报海外版。这下可惹恼了那些因贫农出身,政治可靠而通过出国政审的公派生。因为他们持J-1签证来美,必须回中国服务两年,根本没机会留在美国,他们和当年文革红卫兵抄家一样,半夜闯进我的公寓,气势汹汹地“勒令”我“认罪”。然后宣称,我是中国政府的“间谍”,已经把他们汇报到领馆,被列入“黑名单”回不去了,要求政治避难。因为他们的行为违法了美国法律,威胁我的生命安全,惊动了校方,警察和FBI。本地报纸和大

学校报都刊登了我的遭遇,大学校长在校董会上说,这是大学建校一百多年的历史上首次对不同观点采取暴力行动,是大学的耻辱,如果再有中国学生对不同观点者采取暴力,立刻开除,并写亲笔签名信对我的遭遇表示慰问和支持。美国名校一百多年的光荣历史,被一帮中国学生给毁了。

为了得到绿卡留美国,在美国的三辈贫农,共产党员,国家公派,机关干部,转业军人一起倒戈,到中国驻美国使领馆前示威游行。只有我这一个文革的“反革命”,坚守家族祖训,“做适儒正士,以忠义为本,社稷为重”,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大无畏气概,再次站在“逆之者亡的民*主潮流”对面,成为全世界唯一在人民日报海外版发声,痛斥野心投机分子对国家的祸害的海外华人。“牛虻二世”,你不会说北美文学城比人民日报影响还大吧,我还收到美国一流大学校长亲笔签名信,文学城里有获得此殊荣的吗?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文革把我当“反革命”批斗的“文革积极分子”,和在美国因为我逆“民*主潮流”反对他们的泼皮无赖行为而对我下“勒令认罪”的“民*主精英”,都是三辈贫农出身的土鳖刁民。 再回过头来再说说我在网络的活动。

1996年,我为《华夏文摘》写了《忆北大文革旧事》,被收入“网上文革博物馆”。那时候你文学城在哪里?还红白两下分着。

1999年,我写的《评王伯庆》发在《cn21》网站上,戳穿了他吹牛装蒜的伪装,被王的粉丝恨之入骨,黑了人家的网页。后来登在《新语丝》读书论坛,又被一堆垃圾跟帖给淹没。最后《枫华园》向我索

稿刊登。那会文学城刚创立两年,还没几个人知道,没在我的考虑之中。

2000年,我写的小说获《新语丝》第一届海外留学生网络文学奖一千美元。“废话多多”不是原创斑竹吗,你那里的才子才女有几个获过网络文学奖的,也让我拜读一下他们的大作。

2005年我回中关村创业,我写的《海归看中国》系列登在《中关村》杂志,那可是海淀区政府的杂志,投稿要经编辑挑选,审阅,付稿费,不像你文学城的“海外原创”,自己发上去就登出来了。 说完我的中文作品,再说说英文的。

1989年,我写的论文入选美国管理学会(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年会,创下了作者持中国护照,单独署名论文入选年会的记录,而且至今27年无人能破。管理学院的教授都感觉十分意外,因为他们的论文也只有三分之一的入选率。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是世界管理界最高水平的学术组织,年会代表了最新管理思想动向,被称为“世界管理学之父”的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年年都出席。美国管理界排名第三的Mintzberg教授也通过他的秘书向我索要论文。这个学会名气比你文学城大吧,持中国护照单独署名论文入选年会只有我一人,你文学城有这人才吗。

2002年,我以英文报纸记者身份采访州长,成为建州一个半世纪以来第一个,也是唯一在州长办公室单独采访州长的中国公民,而且至今无人能破此记录。此后,我参加州长访华代表团媒体组,为报纸写出了一系列报导州长访华的新闻。你文学城要是有我这样的双语记

者作家,也介绍给我认识认识啊。

“牛虻二世”当了个有权删除别人ID,文章的网管,就觉得老子天下第一了。以为能在文学城横行就算是名人了。这种从小混在社会底层的下三滥基本都是“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有点小权就不可一世,夜郎自大,井底之蛙。给他扣顶土鳖的帽子还真没冤枉他。我说怎么我的文章一有土鳖俩字就被删除,原来文学城有人听见土鳖俩字就和阿Q听见“亮了”一样忌讳,必欲删之而后快。

这个网管估计是看了电影《牛虻》,很羡慕那个身残毁容依然有美女仰慕的革命者,所以起了“牛虻二世”这么个网名,希望自己长残了也有此桃花运。不过估计他只知小说名而没看过小说。小说结尾这位革命者对牛虻的解释是“:大苍蝇”,那“牛虻二世”就是小苍蝇了。是你自己自愿钻进了毛泽东那首词充当脚色,“小小寰球,有几个苍蝇碰壁,嗡嗡叫,几声凄厉,几声抽泣”。可能你老家的公社中学没有这部外国名著,没看过不是你的错,《水浒》总该有吧。“牛虻二世”叫顺嘴了就成了“牛二”,《水浒》里有这么个人物,外号“没毛大虫”,其做派倒是和网管“牛虻二世”很般配。在北京到饭馆吃饭,菜单上也有“牛二”,那是“牛栏山二锅头”的简称。还有“扁牛二”,你别怕,没人要扁你,那是“扁瓶牛栏山二锅头”的简称。“绿牛二”也不是要给你戴绿帽子,那是“绿瓶牛栏山二锅头”的简称。看来没文化还要装13真的很坑自己。

相关热词搜索:北美 文学 北美文学社区 北美文学小说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