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1-27 来源: 美文摘抄 点击:
英美文化研究篇一:英美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差异比较
英美文化与我国文化的差异比较
摘要:中国和英美的文化都可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和英美的文化都是自成体系,却又互相交融。如今,科学技术都在不断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国家和国家之间也在不断的进行逐渐深入的交流。在西方国家中,英国和美国堪称是其中的经济支柱,其存在显著地带动了全球的众多的国家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中国和英美的文化互相融合,但是对于双方的文化研究却并非易事,尤其是在外国文化研究的方面。相互之间联系和发展是事物存在的特点,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有着太多的不同,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异存在,才使得我们可以更好的研究英美和我国之间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中国文化 英美文化 差异 社会意识
一、社会意识的含义
社会意识主要反映社会精神领域中的社会存在,汇总了精神现象,包括了一切来自社会的一是要素以及观念形态。
同时社会意识还是属于精神层次的社会生活,集中反映了社会存在。其中,政治、泛绿思想、哲学、艺术、宗教等人类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以及风俗习惯,都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社会意识基于社会的经济结构的基础来建立,由社会的政治结构来管理,其自身具有特有的结构、特点以及作用,
二、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的差异之处
之前摘要中就提到,美国和英国作为西方资本主义的倡导者和经济支柱大国,所以其在西方影响甚广,绝大多说的西方国家都是参照了英国和美国的文化,所以在其他西方国家中,与英国和美国文化之间都存在着很深的渊源。比如对于西方而言,他们的社会文明行为的认定、在日常交际中尺寸大小的把握、倡导的礼貌性的优先权让给女士以及在男士中流行的绅士风度等。此外,在西方的国家正统文化比我国封建主义时候的正统思想还要浓厚,这应该感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执政党的管理,他们将社会上的群体分为不同的等级,坚持要依法治国,并且在国家以及个人的文化素养的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正是因为在英美国家的教育方式较为优良和科学,才能够那么高比例的产生高文化素质的人才,所以,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确是存在着非常大的区别。
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还在顺利传承的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的历史非常
悠久,传承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思想,才孕育出“百善孝为先”、“四书五经”和“三纲五常”等传统的文化思想,正是这些思想才帮助中国人民树立了勤劳勇敢、刚直不阿的良好品德,这也是使得中国人民为之自豪的原因。悠久的文化教导了中国人民,又有了优秀的品质的中国人也是保证了文化传承不息的根本,也是五千年文化所形成的原因。中国的传统华中对于伦理道德极为看重,将和谐统一作为第一选择。虽然中国一直都享有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美誉,但是其所养育的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较低的人均收入、较低的文化层次,让中国不得不长时间的处在一个发展中的初级阶段。此外,虽然中国目前已经步入社会主义社会,但是,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熏陶使得中国人民现在仍然被封建主义思想所影响着,而且中国虽然拥有五十六个民族,但是由于不同民族之间所存在的不同的文化思想,而且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传播较少,所以很难达到融合,更是无法达到精神上的和谐统一。
1、英美国家和中国之间的发展态势存在差异
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文化是一种静态文化,更偏向于家国文化。
因为中国地处于亚洲的东部,更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优越的地理环境导致人们可以长期的定居和生产。也正是长期的定居生活,才使得家族发展繁衍的很快。家族的世代繁衍和家族思想的世代相传以及越来越复杂的家族关系所形成的日益复杂的家族的纽带,此外,由家族所衍生的尊老、祭祖等现象,以及家族观念和宗法制度,都在逐渐的在家族成员的心中形成并且根深蒂固。也就形成了后来的安土重迁的思想,这样的发展所形成的必然结果就是逐渐形成了一个静态文化,人们更偏向于安居乐业,不再轻易的举家搬迁。例如,从千百年来中国文化所形成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可以看得出家对于中国人而言的重要性。所以对于中国人而言,国就是国,家就是家,两者中间除了规模以外没什么不同。也正是这种所谓的静态文化和家国文化,才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以及以贵和尚的中庸思想。
而对于英美文化而言,则是动态文化,而且更偏向于一种争斗文化。与中国的适宜人们居住的环境不同,英美国家的气候和环境无法让人们可以长久的定居于某地,所以频繁的搬迁也就造就了英美国家的人口的流动性很强,于是在这种环境下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具有动态特点的文化。也正由于人口流动较为频繁,
所以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民来说,家庭的观念较为稀薄,英美国家的文化中所倡导的价值观念更趋向于个人主义以及自由主义。正是由于个人主义以及自由主义的不断发展,以及英美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较为迅猛,过快的发展产生了更多的竞争,竞争所形成的争斗也就在英美国家的文化中见怪不怪了。
2、伦理观念方面的分歧
对于中国人民而言,家庭伦理是被放在首位的,而英美国家的文化侧明显的不同,他们更加提倡个人思想。家国文化影响了中国文化几千年,已经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其中家国文化的基于家族建立,在家族中依照年龄等来区分层次,形成老幼有序、夫妻有别的现象,每一个家庭成员都是各司其职、各安其分,共同维持整个家族的日常运转。此外,在中国文化中,还较为提倡纲常思想,并且有三纲五常之分。对于三纲有“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就意味着做臣子的要无条件的对君王表示服从,做子女的要绝对对父亲表示服从,做妻子的要对自己的丈夫表示绝对的服从,而且,君、父、夫要为臣、子、妻做好榜样;此外,还诞生了五常的思想“仁、义、礼、智、信”,无常的存在是为了给君臣、父子、兄弟、夫妻和朋友之间的人伦关系定下标准。“孝”字在中国文化的家庭伦理中所占的地位非常的重要,孝道是中国文化中的国粹,是中国文化的根本,所以才会形成这句“百善孝为先”。孝顺自然是好,但是过分的看中“孝”,就逐渐的让家庭观念趋近于畸形,扼杀了个人的自由发展,崇尚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必须要向集体奉献自己的一切。
而对于英美文化而言,其更加追求“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英美文化的追求是人格上的独立,所以才会产生后来的个人主义、骑士精神以及英雄主义。在英美国家,主张的是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作为本位。这种情况不仅局限于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甚至对于亲人之间也是界限很分明,例如现在经常出现的,就餐时候的AA制、年满18岁的子女就要搬出家门单独生活等。这样的思想,其实就是主张人人平等,就算是在家里,每一位成员之间也都是人人平等,互相之间不是采用等级分明的命令,而是平等的沟通。
3、对待人和自然之间的观点有分歧
有位著名的教授有过这样一个观点:“中国文化关注的对象是人”。而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的确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和基础。儒家思想一度占据着传
统的中国文化。而且儒家思想中也是将”仁”作为重中之重。中国文化中,”仁“主要是代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友爱、帮助以及同情等情感,”仁“对于中国文化而言是一种标准,只有达到了这个标准的人际关系才能称得上完美。但是在英美国家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崇尚的是平等,平等也就造就了竞争的关系,所以,在机会面前,人与人的关系也是平等的,就看你的竞争力是不是足够的强。
中国有个词语叫”三教九流“。儒家思想倡导的是人们要努力为社会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而道家则是更追求长生,佛家比较偏重于个人的觉悟,此外还有比较适合封建主义的”三纲五常“的伦理关系,但是无论如何,这些都是针对于个人而言,可以说,中国文化中从来没有重视过对自然规律的科学研究,就算是出现了一些,也基本是凤毛麟角,昙花一现。在面对自然的时候,中国文化更愿意把大自然神话和人格化,提倡”天人合一“以及”顺天应物“,而不是后来的改造自然,推崇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
在西方国家,尤其是英美国家,很早时候就开始逐渐对自然进行探秘,努力开发自然资源,求得为人类服务。与中国文化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不同,英美文化所追求的的是站在自然的对立面,与自然进行各种斗争,最终把自然控制,进而利用自然。
4、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的礼仪文化不同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所必备的,这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工具。因为文化的差异,所以由文化诞生出来的礼仪也就不尽相同。例如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的礼仪就存在者很大的不同。
首先是在交际语言的差异上。“吃了没?“、”上哪儿去啊?“在中国文化中,是人与人之间较为亲切的一种问候,但是,从英美文化的角度来看,这就是在打探别人的隐私了。在英美文化中,日常的打招呼仅仅是”你好“而已。
在人与人之间的称呼上,中国人在面对长者时候,一般会称”爷爷“或者“奶奶“;在称呼领导时候,则会加上领导目前的职务以示敬意;而对待与自己平辈分或者亲密的朋友时候,则会直呼其名。而在英美国家,称呼不知名的陌生人,一般是使用”先生“或者”夫人“;在称呼未婚女士时候,一般都称之为“小姐”,而在称呼已婚的女性时候,一般选择是“女士”或者“夫人”。不过,在家庭成员的称呼方面,英美文化倡导的是直呼姓名或者昵称。
其次是在日常的餐桌礼仪方面。热闹的地方是中国人用餐的首选,中国人很喜欢很多人一起吃喝聊天。而英美人在用餐时候,更喜欢安静和优雅的地方。在用餐时候的座位方面,中国人是以左为尊长,客人要坐在靠左的上座以示尊敬,然后依照辈分等顺序落座;在英美则是把右边作为尊长,而且同性之间不可以连着坐,此外,男宾要帮助女宾拉开椅子,这样才能体现出来对女性的尊敬。
三、中国文化受到英美文化的影响
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相比,存在着诸多的差异,而且,两种文化之间影响甚大,互相冲击。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之间的确存在着诸多的分歧,但是,既然两者之间存在着可比性,那就意味着两者之间还是有共同之处的。所以,在对比英美文化和中国文化之间存在的不同之处时候,要以文化类同作为基础。
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之间都有着共同之处,虽然说,英美两国所处的地域及环境和中国完全不同,信仰的宗教也更是不同,但是基本的生活却都是一样的。每个人都希望的是,自己的生活可以更加的安逸和舒服,无论是什么文化,人们都在为自己的目标不懈努力,希望可以互相的理解和互助。所以在这些方面,英美文化与中国文化乃至全世界的文化都是相通的。此外,近年来,英美和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正在不断的加强,也就意味着英美和中国之间的文化的相通之处会越来越多。
逻辑思维方式的不同是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中所存在的最大的不同,思维方式的差异性的分水岭应该是从西方提出黑格尔哲学体系开始,行为的差异由逻辑思维的差异所决定。中国所推行的是社会主义,注重的是集体利益,提倡的是团结合作;而英美国家则是走的是资本主义道路,其主要是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可以说,在价值观方面,中国与英美的完全相反,这基本都是由于双方文化之间的不同,以及所受到的不同的历史、宗教以及地理原因所影响而导致的。
四、结论
世界在不断发展进步,英美国家在文化输出方面表现的较为强势,强烈的冲击了中国文化,这也意味着现代的中国文化已经无法再保证其传统的特色了,甚至很多的宝贵的文化精髓都已经随着盲目接受国外思想而被抛弃。所以,我国必须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本着世界和谐的原则,从英美文化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所用,并且加大本国文化的输出,让那个中国文
英美文化研究篇二:文化对比融入在英美文化课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
文化对比融入在英美文化课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
摘要: 以往的传统英美文化课程教育表现出块状分割化和概念僵硬化等问题, 使得英美文化课程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通过文化对比融入的方式,能够增强英美文化教学的系统性,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使文化教学和实际教学相联系, 促进了英美文化课课程教学效率的转化。本文依据英美文化教学当前的实际情况,对融入文化对比的教方法如何在英美文化课上发挥重要作用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 英美文化;文化对比;英语专业教学
英美文化课程,将英语国家差异性的社会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作为主要讲授内容。英美文化作为英语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中极为重要的课程,是促进学生加深对英美文化了解的主要途径之一。依托文化对比融入的教学当法, 对英美文化、中西方文化、现代和传统文化进行对比,可以明显改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效果。但是对比融入教学方法的应用,在目前的英美文化课教学中面临着一些问题,发展的并不顺畅,因此对于如何促进比对融入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是今后的英美文化课教学需要认真思考和严肃对待的,应提高重视程度。
一、目前国内英美文化课对比融入教学中的问题
(一)“轻文化”倾向显著,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一直以来,国内的英语专业教学中显露着“重语言教育、轻文化介绍”的情形,依托近年来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国家地域文化的交流密切,尽管这一问题已经出现改观,但英美文化教学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对文化教学内容较为匮乏,在英美文化教学中教师以讲解英语语言的语法、发音等作为主要内容,学生在课堂上学得的知识一般停留在概念理论层面,而对于深层内容缺乏宏观概念,无法设身处地的认识到中西方文化存在的不同。英美文化课内容作为英语语言学习的辅助理解途径,在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英语语言内涵极为重要,而文化对比融入作为英美文化课学习的有效手段,仍然缺乏足够的重视,是目前英美文化课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过分注重专业八级统考,对丰富的文化知识缺少拓展
在学校硬性规定和教师要求下,专业八级统考作为英语专业学生必须通过的“标杆”。虽然英语专业八级统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在日常教学中课堂在该“标杆”的压力下受到了限制,表现出很明显的应试教育通病,忽略了学生素质养成。学生在浓厚的应试教育氛围中,必然会产成学习主动性、创造性缺乏的问题,在学习中对知识的接受比较被动,对于知识领域的选择比较盲从,导致很多学生在产生不了兴趣的英美文化课课堂上,或是阅读其他读物,或是背记英语单词、做考试题目,完全与课堂脱离开,把英美文化课上成了自习课。
教师面对定量的课时安排,对于量大类别多的教学内容很难正确筛选、有效甄别,对于考试范围之外的内容存在笼统带过走形式的情况,教学中没有发挥创造性。英美文化课教学还因此表现出拓展不够的弊端,对于相关内容没有进行丰富和联系,教师查阅资料不积极,无法实现知识的全面理解把握,对于跨文化交际素养的培养效果不明显。
(三)对比教学法运用不足,存在改进空间
实际的英美文化教学中,对于对比教学法运用不足,以往常常将英国文化与美国文化分开成两个板块进行讲授,没有做到有机整合英美两国的文化背景上的
建议和区别,对于英美文化共性与个性的讲解不够深入。此外,在教学过程中一般仅对教材既有的知识有所涉及,缺乏多媒体素材的有效搜集利用,对于相关的课外读物或影视资料缺少推荐,满足不了部分学生继续探究的兴趣。并且,知识更新不及时,与当下国际时事新闻的联系不足,做不到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错失了许多当下更容易被学生关注和理解的话题。
(四)未立足中国文化视角,学生难以完全理解
在运用对比融入法进行英美文化课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仅仅对英国和美国文化进行直接比较,忽略了学生深受的中国文化浸润,而存在的中国文化思考方式的固有模式。少部分有条件的高校聘请外教进行英美文化课讲授,不可否认,这种方式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教对于自己国家的文化的了解和体会也更加深入和贴切。但在另一方面外教讲授英美文化课的听课对象是中国的学生,外教对于中国学生认识事物和理解知识、感悟文化的根基无法完全了解,不能现在学生的角度给予适合的教学思路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对于英美国家某些文化现象的阐释没有结合中国的文化现象作对比,在缺乏中国文化提供参照的情况下,教学效率实际上没有显著改善。
二、改进英美文化课对比融入教学方法的对策
(一)转变观念,认识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文化对比融入对于英美文化课教学中的有效方法,符合外语教学的文化原则要求,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英语语言孕育、成长、应用在何种文化背景中,设置贴切的教学情境体会英语语言独特的交际模式,切实提高英语语言应用的跨文化概念。不仅能够指导学生在既定课时里更新自身原本的文化贮备,拓展文化视域,从而完善文化知识体系。
(二)改进现有的对比融入教学方法
对于现有的对比融入教学,应当加以改进,一方面将英国、美国的文化渊源相互联系,依托历史学知识对两国文化演进概况进行有机整合和区别,打破原有的分模块、割据化教学的弊端;另一方面,利用先进的科学网络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进行大量查阅和精心筛选,以受学生欢迎的多媒体课件形式进行展示,并且要照顾到有深入探究兴趣的学生,为他们推荐相关资料或探究方向,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及时给予方法和思路指导。
(三)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对比融入教学
虽然中美文化课围绕英国、美国为代表的英语国家文化特点展开教学,但是教授对象为中国学生,必须针对具有中国传统文化长久教育中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在中美文化课上,不仅尊重中国传统文化的逻辑思维模式,合理有序组织教学程序和教学需要,而且要充分运用中国文化的丰富资源,将中美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使学生能够以中国文化为参照,更好的理解英美国家的异域文化风情。
三、英美文化课教学中,文化对比教学方法的列举
(一)英美文化对比的融入
英美两国文化因为历史原因,表现出比较明显的共同性,但随着美国独立后自身的不断发展而产生了原有文化上的分化和差异,因而也就具有了可比性。相对于狭义的美国本土印第安文化而言,广义的现有美国文化在孕育之处,很大程度上受到随殖民活动进入美洲地区的英国文化影响,全面渗透到美国民众的各个
生活细节中,涵盖了语言表达、宗教信仰、人际交往、社会风貌,节日特征等等方面。也是由于殖民活动,数量巨大的非洲等地区的黑人也进入美国地区并繁衍生息后裔,给美国带来了殖民文化中的多民族特色,因此美国文化逐渐培养除了富有自身个性特点的美国文化。英美两国的文化也由此,产生了差别表现。对英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教学进行对比融入,能够更好的使学生达到理解和掌握的学习目标。
英美文化的对比思路可以从政治制度、法律法规、宗教文化、民族结构、风俗习惯的对比等进行展开。例如在节日方面,细致比较英美两国在圣诞节、万圣节、感恩节等共有节日中的共同之处和细微差别,包括英美两国与节日来源有关的故事情节异同、英美两国对于过节饮食的食材选择和烹饪方法异同、英美两国在节日庆祝中亲友往来礼节的异同、英美两国对于同一节日的重视程度异同、英美两国节日在两国流传演进的发展过程异同、英美两国在节日种类和数量上的异同等等。通过这种联系生活细节的有效对比,能够清晰明了的梳理思路,引用丰富的英美文化资料,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学习和讨论兴趣。
(二)中西方文化对比的融入
中国学生长久处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定向特征。在对中美文化的学习过程中,离不开中国文化作为基础和参照。
以不同国家文化中宗教和政权的关系为例进行对比,宗教作为几乎覆盖全球的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深刻影响着民众的精神内涵、道德准则和行为表现,与社会文化面貌密切联系,具有重要学习研究意义。同一个宗教派别,在不同国家的发展演变中,受到国家政权的左右,或多或少的被赋予不同的政治目的。西方兴起的圣战运动,其目的是发展宗教、为上帝正名而发起的战征。但在我国奉行“君权天授”的观念,君主定期进行“祈雨”“祭天”等宗教仪式,一般只是将宗教作为巩固统治、教化民众的政治工具,对于宗教本身并不是像西方那样重视,对于佛教、道教等宗教派别都进行了政治改良,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因此农民起义为了推翻原有的君主取而代之,往往是借着“天数有变”等宗教上的名义,以说服起义参与者和其他民众。其实,我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民众自古以来对于等级观念给予了更高的地位,对于神学观念没有西方对宗教的重视程度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走马克思主义道路,宣传无神论。所以,依托对中西方宗教与政治关系间的对比讲授,能够在促进学生对政教合一的英美文化进行深入理解的同事,也使学生认识到了文化之间存在的微妙差异。
此外,我国高校学生虽然长期收到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但是对于自身的传统文化缺乏系统的归纳和科学的理解,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又表现出不知怎样使用英语的表达方式对自身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恰当阐述的情况,例如在近几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改革中,设置了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段落句子的翻译题目,以期提醒和督促高校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同时,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避免在学习他国语言文化的情况下而对自身文化逐渐疏远。引入中西方文化对比,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感受和包容文化差异的存在,提供中西方文化有效交流联系的纽带。不仅能够加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而且可以使学生更明确的认识西方文化特点。
(三)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对比的融入
文化不是已经成型固定的物品,而是在社会不断的发展演进历程中随之变动的动态过程。所以,对于英美文化课教学,需要及时捕文化动态变化中产生的新现象。教学中要注意联系当下,对当今文化的新时期特点与此前历史渊源中的区
别,使学生对英美文化产生直观感受。
以英国政体为例,新闻中英国的威廉王子与凯特王妃大婚,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世界范围内对于英
国独特的政治制度引起了新一轮的关注热潮,再一次对英国君主制的发展历史、现状、未来发展前景进行了热议讨论:在共和体制下,英国的君主制存在的必要与否;伊丽莎白女王在英国民众中较高的支持率;英国副首相克莱格的王位继承改革措施;英国财政部门每年给英国皇室分拨的巨额费用;英国皇室内部的种种关系网传闻;英国皇室成员的日常生活。在英美文化教学中教师可围绕这些热点话题,追寻英国政体现状的历史渊源,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互相交流讨论。学生能够提高对英美文化课学习培养很高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深入理解英国文化在政治方面上的特征。四、结语
把文化对比融入应用到英美文化课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对英美文化形成更加具有系统性的理解认识,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传承与传播中也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此外,通过对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对比、英美文化学习和时事政治的有效结合能够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英美文化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发现和解决文化对比融入中的问题,思考有效的解决途径,实现文化对比融入在英美文化课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为英美文化课教学成果带来改观。
参考文献
[1]肖春英.浅析英美文化课教学中的文化对比融入[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03):P54-P55.
[2]韩福领.论英语教学中的英美文化教学[J].海外英语,2014(12):P1-P2.
[3]梁玉莹.新形势下英美文学课程摆脱边缘化困境的对策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13(04):P91-P5.
英美文化研究篇三:英美文化
Unit 3
2. Puritanism
Puritans were those who followed the doctrine of John Calvin and wanted to purify the Church of England. They believe that human beings were predestined by God before they were born. Some were God’s chosen people while others were damned to hell. No church nor good works could save people. The sign of being God’s elect was the success in his work or the prosperity in his calling. They also argued that everyone must read the Bi8ble in order to find God’s will and establish a direct contact with God. These beliefs had great impact on American culture.
3.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was mainly drafted by Thomas Jefferson and adopted by the Congress on July 4, 1776, when the people of 13 English colonies in North America were fighting for their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from the British colonial rule. The document declared that all men were equal and that they were entitled to have some unalienable rights such as life, liberty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It also explained the philosophy of government: the powers of governments came from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and the purpose of governments were to secure the rights mentioned above. The theory of politics and the guiding principle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mainly came from John Locke.
4. George Washington
George Washington was one of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he American Republic. He was the Commander-in-chief of the Continental Army in the War of independence against the British colonial rule and the first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Unit 5
5. Service industries
Service industries are industries that sell a service rather than make product. Service industries range from banking to telecommunications to the provision of meals in restaurants. As more and more people are employed in service industries in the US, it is sometimes said that the US has moved into a “post-industrial era”.
7. Agribusiness
Because American agriculture is big business, people coined the term “agribusiness” to reflect the large-scale nature of agricultural enterprises in the modern US economy. The term covers the entire complex of farm-related businesses, from the individual farmer to the multinational maker of farm chemicals. It also includes farmer cooperatives, rural banks, shippers of farm products, commodity dealers, firms that manufacture farm equipment, food-processing industries, grocery chains and many other businesses.
Unit 7
3. Moby Dick
A novel written by Herman Melville. Moby Dick is the name of a big white whale. In this book the author uses a story of a whaling voyage to explore profound themes such as fate, the nature of evil, and the individual’s struggle against the universe.
8. The “Lost Generation”
In the aftermath of World War I, many novelists produced a literature of disillusionment. Some lived in Europe. They were known as the “Lost Generation.” Two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writers of the “Lost Generation” were Hemingway and Fitzgerald.
Unit 6
2. The Baptists in the US
The Baptists are the largest Protestant denomination in America. They believe in adult baptism by immersion, symbolizing a mature and responsible conversion experience. They are concentrated particularly in the Southern Bible Belt. White Baptists and black Baptists go separately to their own churches.
4. Three Faiths in the US
By the 1950s, the three faiths model of American religion had developed. Americans were considered to come in three basic varieties: Protestant, Catholic and Jewish. In terms of numbers, the Protestants are the strongest, the Catholics are next to the Protestants and Jewish are the smallest among the three groups.
相关热词搜索:英美 研究 文化 英美文化教学实证研究 英美文化差异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