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3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李世民历史篇一:李世民的一生
李世民的一生
唐太宗即李世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谥号为“文皇帝”,但后人称呼最多的是“唐太宗”,有时也称“文皇帝”。“世民”的含义是“济世安民”。从公元599年1月(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出生到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去世,唐太宗终年仅五十岁,他是一个在隋末乱世中成长起来的成熟早、功绩高、寿命也短的封建名君,受到历代帝王将相和百姓的推崇与赞美。
李氏家祖是关陇贵族集团之一,李世民的曾祖父李虎在西魏时官至太尉,这是最高武官。后来因辅佐北周代替西魏有功,被封为八柱国之一,死后追封为唐国公。祖父也任北周的柱国大将军,父亲李渊还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姨侄。 母亲窦氏,聪明而善于书法,模仿父亲李渊的笔迹,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 李世民兄弟四人,哥哥建成,弟弟玄霸、元吉和智云,玄霸幼年早亡,智云在太原起兵后被隋朝官吏杀死,年仅十四岁。
李世民十六岁时和十三岁的长孙氏结婚,这就是后来贤明的长孙皇后。少年时期的李世民虽然也读书,但他最喜欢的还是练武。
在十八岁时,李世民应募参军,当时隋炀帝被围在雁门,就在这次解围战中李世民出露过人的军事才华。
攻克长安后,李渊立隋炀帝孙代王杨侑为帝,改元义宁,是为恭帝。恭帝进封李渊为唐王,以李建成为唐王世子;李世民为京兆尹,改封秦国公;封李元吉为齐国公。义宁二年(618)李世民徙封赵国公。三月,隋炀帝被杀。五月,李渊即位,国号唐,建元武德,是为唐高祖。李渊以李世民为尚书令。不久,又立李建成为皇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在唐朝统一全国的过程中,李世民军功甚多。他首先打败了据有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的薛举,迫使举子薛仁杲降唐;接着又打退了倚仗突厥势力南攻河东的刘武周、宋金刚;武德四年(621)又打败窦建德,消灭夏政权;同时迫使盘踞洛阳的王世充出降,郑随之灭亡,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李世民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功业超过李建成和李元吉,但身为次子,不能继承皇位;太子李建成亦知李世民终不肯为人下,于是以李世民为一方,以李建成、李元吉为另一方,展开了争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武德九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李建成、李元吉,逼唐高祖李渊
退位,自己称帝,是为唐太宗。次年(627)改元贞观。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的升平景象,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中国封建时代最著名的“治世”。贞观四年(630),唐太宗遣李靖平定东突厥,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九年,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十四年,又派侯君集平定高昌氏,于其地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唐太宗对东突厥降众及依附于突厥的各族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受到他们的拥戴,因而被尊为“天可汗”。十五年以江夏王李道宗送文成公主和亲于吐蕃的赞普松赞干布,发展了汉、藏两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但唐太宗亲征高句丽的战争给两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最后无功而还。唐太宗最初立长子李承乾为太子,后来又爱重第四子魏王李泰,李承乾由此产生了夺嗣之惧,企图发动政变刺杀李泰,没有成功,被废为庶人。唐太宗为防止身后发生兄弟仇杀的悲剧,贬魏王李泰,改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以后的唐高宗。
太宗晚年著《帝范》一书以教戒太子,其中总结了他一生的政治经验,也对自己的功过进行了评述。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病危,令长孙无忌、褚遂良在其身后辅佐李治。去世后,葬于昭陵。
李世民历史篇二:如何评价唐太宗李世民
评价李世民的一生究竟应该几几开?
——《李世民原来是这样一个人》第十四章
李恒昌
李世民是中国最伟大的皇帝,没有之一,只有唯一。
——题记
【李世民的一生,共分几个阶段?他都是建立了哪些功绩,又犯了哪些错误?如果给其功过评分的话,应该是几几开?对于自己的功过,李世民是怎样自我评价的?后人又是怎样评价的?】
公元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六月,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政治家、伟大的军事家李世民同志,因病医治无效在首都长安去世,享年50岁。
万众山呼万岁,并没有延长他的生命;
长期服用不老药,也没有真正益寿延年。
因为,人去世,是谁也改变不了的自然规律。
他的去世,是大唐帝国的一个重大损失,也是全国人民的一个重大损失。全国人民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哀悼这位伟大领袖。
八月,李世民治丧委员会举行隆重葬礼,将其安葬在昭陵“革命私墓”。
他苍苍的墓碑是美的。因为,他的虽然死了,但是他的思想流淌着无尽的生命之水。
对于李世民来说,一切都到了画上句号的时候,到了盖棺论定的时候。
不错,地球离开谁都照转。但从此之后,李世民的地球不转了。
分析李世民的一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以玄武门之变为界限,前期为武功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他跟随父亲李渊起兵,靠武力一统天下。在此期间,李世民为大唐帝国的建立和统一,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后期为玄武门之变之后,为文治阶段。这一阶段,李世民主要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在此期间,随着不断开创经济建设的新局面,李世民也建立了一些新的武功。最主要的是消灭了最大的敌人,也是最大的竞争对手东突厥。
李世民的人生第二阶段,如果细分,也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小阶段。前期,主要是虚心纳谏,励精图治;后期,转化为独断专行,好大喜功。
李世民晚年的这种转变,主要有三大因素:
1、国家建设和经济建设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让其有些摆不正自己的位置,有些小骄傲;
2、更年期的到来,特别是晚年多病,改变了他的某些性格和秉性,使他不再葆有清醒的头脑;
3、魏征等谏官的相继去世,让他失去了知得失的“镜子”。
世人几乎都承认,李世民是“千古一帝”,是最伟大的皇帝,只有唯一,没有之
一。那么,他的这种伟大究竟表现在哪里呢?换句话说,就是李世民究竟建立了哪些不朽功绩呢?概括来讲,主要有五大功绩:
1、他创立了以“存百姓”为核心的“民本”思想。也可以称之为“李世民思想”。这一点非常重要。思想成就人的伟大和尊严。李世民伟大,首先就伟大在这里。如果他没有自己的思想,或者说他的思想观点没有形成体系,他只能算是一个英明君主,根本谈不上伟大。
李世民的思想,涵盖很多方面,既有执政思想,也有军事思想,还有法治思想,而这一切的一切,最根本的还是他以爱民为核心的“民本”思想。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这是他全部思想最闪光、最核心、最有影响的字眼。仅此一句话,就充分揭示了君主与人民群众的辩证关系;仅此一句话,便是他日常工作的座右铭和行为指南;仅此一句话,就足以证明,他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一个堪称伟大的人物。
李世民的这一思想,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渊源。隋朝末年,朝廷黑暗腐败,社会动荡不安。李世民虽然出身于官宦家庭,但在干戈不断、民不聊生的年代,他同下层老百姓接触较多,对普通老百姓的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曾经说过“朕年十八,犹在民间,百姓艰难,无不谙练。”
2、他帮助父亲李渊,推翻了腐朽的隋炀帝统治,建立了一个新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3、他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道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这一点,后来的统治者,多数努力企及,但都未达到他所创造的高度。尤其是在社会治安和反腐败方面,更是令后人肃然起敬。
4、他消灭了当时的超级大国东突厥,使边关安定,获得了天可汗的伟大名号。这也是其伟大的关键所在。这一点上,英明如汉武帝者也望其项背。
5、他确立了大唐帝国世界头号强国的地位,使周边诸国俯首称臣,与中国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当然,李世民不是圣人,也不是完人。他有很多优点,也有一些不足。他建立了伟大功业,但晚年也犯了一些错误。他的错误主要体现在:
一是好大喜功,东征高丽,劳民伤财,无功而返。
二是不再听得进不同意见,变得固执和偏信。
三是迷恋金石丹药,误入歧途。
除此之外,他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亲弟兄,也是一生中不光彩的一页。甚至是他执政后兢兢业业努力所试图淡化的一页。
当然,还有其他。
但是,这些错误和不足,毕竟是白玉上瑕疵,遮蔽不了他作为一代伟人的光辉。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所幸的是,李世民对自己取得的功绩的原因,认识非常到位,并不把功劳完全记在自己身上。
. 《贞观政要》论慎终第四十曾记载:
贞观九年,太宗谓公卿曰:“朕端拱无为,四夷咸服,岂朕一人之所致,实赖诸公之力耳!当思善始令终,永固鸿业,子子孙孙,递相辅翼。使丰功厚利施于来叶,令数百年后读我国史,鸿勋茂业粲然可观,岂惟称隆周、炎汉及建武、永平故事而已哉!”
房玄龄因进曰:“陛下撝挹之志,推功群下,致理升平,本关圣德,臣下何力之有?惟愿陛下有始有卒,则天下永赖。”
太宗又曰:“朕观古先拨乱之主皆年逾四十,惟光武年三十三。但朕年十八便举兵,年二十四定天下,年二十九升为天子,此则武胜于古也。少从戎旅,不暇读书,贞观以来,手不释卷,知风化之本,见政理之源。行之数年,天下大治而风移俗变,子孝臣忠,此又文过于古也。昔周、秦以降,戎狄内侵,今戎狄稽颡,皆为臣妾,此又怀远胜古也。此三者,朕何德以堪之?既有此功业,何得不善始慎终耶!”
《资质通鉴》第一百九十八卷亦曾记载:
庚辰,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
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
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
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与,盖谦谦之志耳。”
对于自己的过失,李世民也有很清醒的认识。临去的时候,李世民曾撰写《帝范》12篇,以期教育太子李治。帝范,不是他成功的典范,而是他的过失和错误。
他曾对太子说:“你应当再寻求古代贤哲的帝王作为老师,不要效法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不免为下。我即位以来,不好的地方很多,锦绣珠玉不断,又不停地修筑宫室台榭,犬马鹰隼无论多远都网罗而来,行游于四方,使各地供给烦劳,老百姓不堪其苦,这些都是我的大过错,不要认为这是对的而去效法它。”
对自己的错误不回避,这一点,李世民比任何帝王做得都好。
当年,一代伟人毛泽东曾自我评价为三七开。
邓小平先生曾对“四人帮”打零分。
那么,李世民一生,究竟应该几几开呢?
大约应该是二八开。
三七开,显然有点偏低。
如果三七开的话,估计一般帝王都能做到。
如果达不到二八开,那他就根本算不上是“千古一帝”。
评价一个人的一生,自我评价和当世评价很重要,更重要的是看后人究竟怎样评价。实践证明,李世民是一个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人物。因为,无论时光过去多少年,一代代后人都给予他极(转 载 于:wWW.ZHaoqT.nEt 蒲 公英文 摘:李世民历史)高的评价。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曾对李世民作如此评价:
“立嫡以长,礼之正也。然高祖所以有天下,皆太宗之功;隐太子以庸劣居其右,地嫌势逼,必不相容。”
这段文字,对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的合理性,作出了恰当评价,算是从历史学家的角度,还李世民一个清白。
蔡东藩先生《唐史演义》中高度评价了李世民的功绩:
“唐太宗为一代贤君,当即位初年;犹觉励精图治,如恐不逮,故本回不欲从略,特就君臣相儆之词,凡关系重要者,撮要录述,明致治之由来,为后世之橅仿,其寓意固甚深也。然于封德彝之好佞善谗,亦不肯略过;萋斐贝锦,职为乱阶,明如太宗,犹且为佞臣所蒙,况不如太宗者乎?惟太宗既勤内治,复善外攘,国未靖则姑与突厥言和,敛锋以避之,国已靖则始与突厥言战,声罪以讨之,且册夷男,纳突利,以夷攻夷,卒雪前耻而告成功,驭外之道,莫善于此,太宗其可与言文治,抑可与言武略者乎?”
范文澜《中国通史》中有一句话,特别重要。他说:
唐太宗登帝位,唐朝才可使盛大起来!
这是对李世民和李渊不同功绩的最清晰分割。
范文澜先生对其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有公正的评价:
“唐太宗杀李建成、李元吉,对本身说来是必要的自卫,对国家说来是有利于大局的行动。”
不仅肯定其是正当防卫,还充分肯定对国家的好处。
范文澜先生还说:
“唐太宗是中国皇帝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击败了侵略中国的突厥族,建立起疆域广大、超越前代的大帝国。”
在范先生眼里,李世民的最大攻击,在于击败了了最大的侵略者,建立了强大的大唐帝国。“出类拔萃”这个词用得好!
钱穆先生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说:
“若论武力扩张,依照唐人国力,正可尽量向外伸展。但即在唐太宗时,一般观念已对向外作战表示怀疑和厌倦。中国人对国际,只愿有一种和平国际性的武装。唐代虽武功赫奕,声威远播,但中国人的和平头脑始终清醒。……中国人既不愿在武力上尽力扩张,向外征服,同时又不愿在财富上尽量积聚,无限争夺。”
这段文字,充分肯定了李世民走“和平崛起之路”的历史事实。
黄仁宇先生在《贞观之治》中说:
李世民历史篇三: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唐太宗与李世民)
七年级:科 目:历史
“三步”即:课前、课中、课后。“七环”即: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示方法、学生独立学习)、学中知识质疑(记录学习困惑、问题等)合作交流探究(教师课堂导演,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交流展示)、课堂达标检测(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检查评价)、知识拓展梳理(师生归纳梳理、拓展延伸)、师生课后反思(师生课后对教学知识反思总结)、课后巩固训练(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三步”即:课前、课中、课后。“七环”即: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示方法、学生独立学习)、学中知识质疑(记录学习困惑、问题等)合作交流探究(教师课堂导演,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交流展示)、课堂达标检测(学生独立完成、小组检查评价)、知识拓展梳理(师生归纳梳理、拓展延伸)、师生课后反思(师生课后对教学知识反思总结)、课后巩固训练(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相关热词搜索:历史 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历史评价 李世民历史有声小说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