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必修二

发布时间:2017-01-14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高二历史必修二篇一:高中历史必修2基础知识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1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

【知识梳理】

1. 农作物品种

(l)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2) 西周时期, 后世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3. 耕作方法和技术

(l) 原始农业: 刀耕火种。

(2) 商周时期: 懂得开沟排水, 除草培土,沤制肥料, 治虫灭害。

(3) 春秋战国: 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4)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 西汉: 实行二牛三人耦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6) 魏晋南北朝: 北方旱地耕耙耱 技术形成 , 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 耕作工具

(1) 刀耕火种:①使用石刀、石斧砍树木焚烧。②用石犁翻土播种。③神农氏创制耒耜。

(2) 石器锄耕:①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农具, 但很少使用。②木制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重要工具。

(3) 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 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②西汉: 赵过推广耦犁, 后来又出现犁壁;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③东汉: 使用藕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④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 安装了 犁评, 可调节犁耕的深浅。

4. 耕作制度

(1)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2) 宋朝以后, 江南形成一年两熟制, 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5. 水利灌溉

(1) 水利工程:①战国: 都江堰。②汉朝: 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2) 灌溉工具:①曹魏: 翻车。②唐朝: 筒车。③宋朝: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④明清: 出现风力水车。

6. 经营方式

(l) 集体劳作:①原因: 工具简陋, 生产力水平很低。②表现: 商周时期, 土地国有, 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 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①原因: 铁农具和牛耕推广, 生产力提高,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②特点: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小农经济。③条件: 农民有一定土地、农具或耕蓄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经营规模很小;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 精耕细作。④困难: 经营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⑤地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封建社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

【学习探究】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征。

提示:

①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②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③“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④中国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的世界农业起源中心之一。

第2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知识梳理】

1. 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

(l) 冶金业:①原始社会晚期, 中国人已掌握了冶铜技术。 ②商周时代, 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③西周晚期, 中国已有铁器。 ④两汉出现高炉冶铁和炒钢技术 , 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⑤南北朝出现灌钢法。

(2) 制瓷业:①商朝时已烧制出原始瓷器。②东汉时烧出成熟的青瓷。③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④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远销欧非。⑤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 瓷窑遍布全国各地, 出现了五大名窑。⑥明清瓷器种类丰富, 青花瓷、彩瓷、法琅彩争奇斗艳。江西景德镇是著名的瓷都。

(3) 丝织业:①距今四五千年, 我国已有丝织品。②商朝已有织机, 能织多种丝织品。③西周时能生产斜纹提花织物。④西汉在长安设东西织室, 中国丝绸远销亚欧。⑤唐代吸收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⑥宋朝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⑦明清官府在苏杭等地设织造局, 技艺超过前代。特别是细密精致的缎,成为清朝丝织品的代表。

2. 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

(1) 春秋战国和秦汉的不断发展。

(2) 魏晋南北朝遭受摧残。

(3) 隋唐得以恢复和发展。

(4) 两宋以后在艰难曲折中发展。

(5) 元朝时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

(6) 明中叶后,民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纺织业中出现了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江南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7) 清朝时, 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

3.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

(1)西汉开始,中国向亚欧运送丝绸产品的商路被后世称为“丝绸之路”, 中国获得“丝国”的誉称。

(2) 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远达欧洲、非洲。

(3)明清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此其对外销量更大,西方国家称中国为“瓷器大国”。

【学习探究】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

提示:

(1) 生产部门不断增多, 分工日益细化, 技术不断进步。

(2) 长期领先世界, 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还远销海外、享誉世界、广受欢迎。

(3) 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明朝中后期, 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4)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5) 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 以后逐渐转移到南方。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 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知识梳理】

1. 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l)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

(2)春秋战国:①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②商人社会地位提高。③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3)秦汉以来:①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②商人经商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4)隋唐时期:①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②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5)两宋时期:①特点: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②表现:商品种类迅速增加,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6)元朝:交通发达,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7)明清时期:①城镇上也依然呈现繁荣景象。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成为商品。③长途贩运贸易发展快 , 出现了“商帮”, 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2. 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①宋朝以前: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管理, 按时开市、闭市。②宋朝时期: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草市”更加普遍, 出现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等四大商业名镇。经营时间不再受限制,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2)城市的发展:①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 大运河的开凿, 经济重心的南移。②表现: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商业中心, 扬州、成都等南方城市空前繁荣, 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3.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l)概况:①西汉: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②唐朝: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 设有市舶使, 专管对外贸易。③两宋: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④元朝: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 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⑤明清: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对外贸易渐趋萎缩, 只开广州一处通商, 特许“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是一种朝贡贸易, 其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

【学习探究】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有什么特点 ?

提示:

(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相辅相成。

(2)阶段性特征明显, 各个时期发展极不平衡。

(3)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城市逐渐增多, 城市的商业性和经济功能逐步加强。

(4)在明前期之前对外贸易兴盛, 特别是以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主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 并促成了沿途商业城市兴盛, 但此后衰落。

(5)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6)商人群体活跃, 到明清时期, 出现实力雄厚的大商帮如徽商、晋商等。

第4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 课堂检测

【知识梳理】

1. 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 氏族公社 所有。

(2)夏商周时期:井田制。①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国家②国王把土地层层分封, 受封者世代享用, 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①公元前 594年, 鲁国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②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 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危害: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两极分化。

2.“重农抑商”

(l)原因:社会上出现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甚至危及封建统治等问题。根本原因:适应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需要。

(2)根本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税征派和地租征收, 巩固封建统治

(3)产生: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首倡。

(4)发展:①西汉:汉武帝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②明清:封建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继续实行专卖制度, 对民营商业加征商税, 危害: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海禁”与“闭关锁国”

(1)明朝“海禁”

①原因:由于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 危及统治, 明太祖下令实行 “海禁”。②表现: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 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2) 清代“闭关锁国”

①原因:为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②危害: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 , 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 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 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二单元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第5课 开辟新航路 课堂检测答案

【知识梳理】

-、开辟新航路

l. 背景

(l) 原因:

①经济根源: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②社会根源: 欧洲人“寻金”热、《马可·波罗行记》的诱导。

③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控制了东西方商路。

④政治需求:葡萄牙、西班牙统治者掠夺财富以加强在欧洲的地位。

⑤思想动力: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2) 条件:

①主观上: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的统治者支持海外探险。

②客观上: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增加;优越的地理位置。

2.

3. 结果

(l)西班牙、葡萄牙从海外掠夺了大量的财富,成为欧洲的富国。

(2) 荷兰、英国法国等也加人海外探险的行列。

(3)欧洲人称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为 “地理大发现”。

4. 影响

(1) 对欧洲:

①贸易中心由原来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引发了“商业革命”。

②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 对世界:

①结束了世界各地相对孤立的状态,各地文明交流会合,日益连成一体。

②地区性的贸易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开始出现。

【学习探究】郑和下西洋与迪亚士、哥伦布航行比较

第6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知识梳理】

1. 荷兰的殖民扩张

(1) 表现

①成立殖民机构:政府特许成立东印度公司等垄断性贸易机构。

②参与殖民掠夺:在非洲、亚洲和美洲夺取大量的殖民地。

(2) 结果17 世纪的荷兰成为世界海上马车夫。

2. 英国的殖民扩张

(1) 殖民战争

①1588年, 打败西班牙的“无敌舰队”, 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

②三次英荷战争,荷兰战败, 夺取荷兰在北美的新阿姆斯特丹, 改名为纽约。

③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法国,从法国手里获得北美的加拿大和新法兰西,侵占了更多的印度土地。

(2) 结果:英国形成“日不落”殖民帝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

3. 世界市场的拓展

(l) 途径

①抢占殖民地和进行殖民掠夺。

②屠杀印第安人, 掠卖黑人奴隶

(2) 影响

①为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

②给遭到殖民侵略的地区和人民造成极大的破坏和灾难。

③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

【学习探究】英国确立殖民霸权地位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第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综合国力最强大。由于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程度和速度有不同,原有的工商业基础及世界航路转移所造成的影响不一致,导致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各具特点,这决定了在争霸战争中的胜负。

西班牙虽然最早走上殖民扩张道路,但其殖民掠夺的财富并未转化为资本,因面其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荷兰最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17世纪成为最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但其资本主义发民的物占是其对外贸易远较工业占优势,稍后就成为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弱点;

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程度最高,工业实力最为雄厚,政府颁布《航海条例》积极发展海上运输,使英国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其实力明显优于荷兰;

法国资本主义在18世纪发展较快,成为欧洲大陆最发达的国家,但其经济发展受到落后的生产关系的严重阻碍。

第二、英国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这一制度极大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因面在争霸战争中法国的失败是必然的。

第三、英国的军事实力强大。

第7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

【知识梳理】

2. 过程: (1)开始标志:18世纪60年代, 英国棉纺织业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 (2)主要发明:①纺织领域: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阿克莱特发明水力纺纱机;克隆普敦发明骡机;卡特莱特发明水力织布机。②动力领域:1785年, 瓦特研制成改良蒸汽机。导致“蒸汽时代”的到来。③交通运输: 蒸汽机车和轮船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条件。 (3)完成标志:1840年前后, 英国的大机器工业 基本上取代了工场手工业,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法国和美国等国也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

3. 影响:★

(1)生产方式:一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2)经济结构:农业比重减少,工业发挥了日益重要作用。

(3)生活方式: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工业城市形成,地位日益重要,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

(4)社会关系:社会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

(5)上层建筑:工业资产阶级为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纷纷进行社会变革,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6)意识形态: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

(7)世界市场:加快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19世纪中后期, 一个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最发达的英国已经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

(8)对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一方面欧美的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把越来越多的亚、非、拉美地区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加剧了当地的贫困和落后;另一方面,客观上也传播了先进的思想和生产方式,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学习探究】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提示:①提供了物质基础,使世界上绝大部分落后国家和地区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②密切了国际交流,使世界各国各地区间的交往更加频繁,联系更加密切。

③为推动国际交流提供了技术和经济条件,联结世界的经济纽带逐渐形成。

④改变了世界格局,促进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基本形成,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第8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知识梳理】

1. 条件

(1)欧美各国科学家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

(2)19世纪中后期, 科学家把科学

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

高二历史必修二篇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

(1)原始阶段 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 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

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P6

(1)商周: 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3)战国以后: 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

(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附 一:战国以后中国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

① 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 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④ 君主土地私有制

附 二:土地兼并问题 P6

(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

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

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

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

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

(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

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

(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

②民众暴动: 提出均田口号

3.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战国以后):

(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

高二历史必修二

为主要经营方式。

(2)以鉄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

(3)主导的土地制度是地主土地所有制

(4)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精耕细作。

4.列举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1)主要经营方式: ①家庭手工业 特点:与小农业紧密结合,是小农个体经济的组成部分;大部分产品和原

料自给自足 P10 ②田庄手工业 特点:在汉代豪强地主的田庄中进行,

也是自然经济活动的主要内容 P10 ③官营手工业 特点:盐铁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官办,政府垄断;

皇家工场专门制造官府专用和皇帝私用物品;

制作工艺水平高,但生产不计成本,使国家财政支出大等 P11 ④私营手工业 特点:民间富人创办,面向市场生产民用产品,属于商品经济性质,后期

出现雇工经营的手工工场即资本主义萌芽。(明中叶后超过官营占主导)

(2)工官和匠户:P11 ①秦汉时管理官府手工业的官署叫做工官。 ②中国古代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专业人户,称作匠户。他们在官营手工业作坊中定期服役。

(3)古代纺织业的发展:P12

①新石器时代:萌芽,原料最初麻、葛,出现育蚕和丝织技术 ②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③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 ④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4)古代冶金业的发展:P13

①商周:以青铜器为代表。西周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代表权力秩序。

②春秋战国:铁器、炼钢、淬火工艺 ③汉代:用煤炭做燃料,水力鼓风的水排

④南北朝:灌钢法

⑤北宋:有用煤冶铁的明确记载

(5)古代陶瓷业的发展:P15

①原始时代:彩陶和黑陶

②商中期:原始青瓷

③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出土青瓷器 ④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越青邢白、景德镇和大邑白瓷、唐三彩

釉下彩绘

⑤清代:粉彩瓷器 ⑥唐宋以来:多名窑、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

5.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①起源较早,历史悠久,持续发展。

②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③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日益细密。

④有着长期领先世界的先进技术和精湛的工艺。

⑤地区分布广泛且与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作相应变化。等

6.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

(1)商运和商人:P17

①春秋战国:出现富足的巨商和繁荣的商业中心

②汉代: 商运活跃,商人为追逐利润往来奔波。

③唐代: 俞大娘航船;客舍、邸店、车坊等商运辅助性经营场所兴隆

④宋元: 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海外贸易税成为国家财政收入重要来源之一,北宋益州出现纸币交子

⑤明清: 会馆和商帮,晋商和徽商最强大

(2)市场:P18

①秦代: 法律规定明码标价、当面付钱

②汉代: “市”有专门管理机构,有亭楼门墙

(只设在国家规定的大都市中的固定场所,并且交易时间固定在日中至日落前) ③南北朝:草市形成,特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

离城镇稍远

位于交通便利地点

政府也实行行政管理

④唐代: 草市作用十分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⑤宋代: A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市分散于宅屋之间;沿街列铺形成商业街,

城郊和乡村也出现市。

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直接监视。

B 草市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措施。

⑥明清: 商业区相当繁华。

(3)城市(商业都会):P19

①战国:

②汉代:全国性商业中心已经形成;长安、五都、五均官

③唐代:长安的市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

大都会:长安、洛阳、扬州、杭州、湖州 ⑤宋代:汴京:夜市晓市庙会集市

⑥清代:苏州,汉口、佛山、景德、朱仙四大名镇

(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兴盛)

7.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运输和交通发达

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市、庙会、草市、早市、夜市)

③商业城市兴起和发展

④海外商运发展迅速(明以前)

⑤商人群体活跃(明清时期结成商帮)

⑥商业长期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

⑦商业经济作为农业经济的补充,未能在古代中国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

8.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P22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②统治者认为可以安定人心,保障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3)表现:①战国:商鞅变法和《吕氏春秋》提出

②西汉:①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②商人的赋税加倍; ③汉武帝开始盐铁官营制度

④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

③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由朝廷命令,交易时间受限制(4)影响: 使社会

经济活力受到压抑,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

的萌芽长期得不到发育。

9.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P24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2)表现:①明朝维护朝贡贸易体制,禁止民间外贸

②清朝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

③清朝乾隆22年后,只准粤海关一口贸易

(3)原因:①西方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非法活动猖獗。

②封建专制的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③自然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④(清朝)防范汉人反抗,维护满洲贵族统治。

⑤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⑥明朝为了抗击倭寇、清初防范大陆居民与郑成功等抗清武装勾结

(4)影响:①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②使中国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10.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P25

(1)发展条件:古代中国的经济进步特别商品经济的发展

(了解:具体条件有: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专业化商品化的发展,商品市场的扩大、国家对劳动者人身控制的松弛、自由劳动力市场的出现发展、转向征收银两的赋税改革等)

(2)出现:①时间:明代(中后期)

②地点:江南 ③行业:丝织业

④表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的雇佣与被雇佣关系产生。即雇工

生产的手工工场出现。

(3)发展:清朝(鸦片战争前),规模、行业部门、地区扩大或增多。

(4)影响:冲击并侵蚀着传统的经济形态。

(5)缓慢原因:①明清王朝抑制工商业和闭关锁国政策。 ②实力强大的经济传统的压抑。

(自然经济根深蒂固、商人买田置地导致工商业缺乏扩大再生产资金、封建

制度下的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底下等)

③根本原因:落后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P30

(1)变动起因: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

经济侵略条件:①西方机器制成品物美价廉,竞争力强

②通过战争、条约获得通商、控制海关、航运等特权

经济侵略主要方式:①商品输出

②资本输出(在华设立企业)

③低价收购农产品和原料等

(2)变动表现:

①工业:(从东南沿海起)中国手工棉纺织业(包括农民家庭和城市私营)衰败,外商工业

企业兴起。

②农业: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发展,部分开始受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即

农业生产日益殖民地化、商品化)

③商业和金融业:外商在华设立洋行、银行、轮船公司等企业

(贸易中心由广州转移到上海)

总之: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一部分

(3)变动影响:

①阶级:农民和手工业者大批破产

中国无产阶级产生

买办出现

②经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商品市场

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等

2.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附:近代民族工业的含义:近代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使用机器生产、雇工经营的工业企业。广义上的民族工业即包括近代官办工业也包括近代民营工业;狭义上的民族工业仅指近代民营工业企业(即近代私人资本主义或民族资本主义工业)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后起

(2)途径:①洋务派创办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企业

(其中军事企业为官办;民用企业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多种形式,

以官督商办为多)

②部分官僚地主商人等投资于近代工业企业

如:陈启沅创办的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③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

如:方举赞等创办的上海发昌机器厂

(3)概况及特点:

①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

②部门和地区分布不平衡,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③受外资和本封双重压迫又与之有一定依赖关系等

3.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高二历史必修二篇三: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结构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基本结构与特点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涉及古代农业、古代手工业、古代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古代经济政策四部分内容。古代

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形态。小农经济是古代农

业经济的基本模式。古代手工业主要有三种形态: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古代手工业发展技艺世界领

先。在重农抑商的古代社会,商业及明朝中后期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压抑,发展缓慢。、农业的起源:“神农”的传说 “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耕作技术的演进②生产工具:汉代的生产工具、牛耕的演变、灌溉工具。

一、农业经济①商周时期的井田制;

、古代土地制度②封建土地所有制的三种形式;

③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现象

、古代赋役制度

、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三种形态: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

古①纺织业:类型、发展概况

代二、手工业经济、主要成就②冶炼业:类型、发展概况

中③陶瓷业:发展概况

国、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济、古代历朝商业活动概况:

在三、商业经济、历代“市”的发展:

基、商业都会的崛起:

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构①含义:

与、重农抑商政策②产生标志:

特③产生原因:

点四、经济政策④特点(表现):

⑤评价

①秦朝:统一度量衡和统一货币

②历代对私营工商业的管理

、工商业的管理含义

③ “海禁”政策产生原因:

影响

①产生概况:

、资本主义萌芽②特征:雇佣关系

③发展状况及原因: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本单元包括三节内容,主要涉及中国民族工业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三

个方面的内容,学习过程中重点把握民族工业发展历程:①产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创办一批军事

工业企业。②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③短暂春天:一战期间;④短暂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

⑤陷入困境:国民党统治后期;

注意:资本主义的产生需要几个基本要素:①资本的原始积累;②自由劳动力;③市场;④技术。

【知识结构】、鸦片战争前中国经济结构: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①解体标志: 一、背景:鸦片战争后②具体表现: 中国经济结构变动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③解体原因:

、鸦片战争后经④过程特点:

济结构的变动⑤解体影响:

2)近代工业产生:外资工业、民族工业

①时间:19世纪六七年代

1②概况:军事和民用工业

③影响: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兴起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使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①原因外商企业、近代洋务民用企业的促进

(2)民族资本封建社会内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 近主义企业②概况:时间、地点、途径、典型企业

代③影响:

中①列强资本输出,中国自然经济的进一步破坏; 国1)原因②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

资③“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本、初步发展2)概况:19世纪末至一战前;企业家:张謇;荣宗敬、荣德生。主①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一股新气息。

义3)影响②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的③为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奠定经济和阶级基础。 曲①辛亥革命推动 折二、民族工业②人民群众的反帝爱国斗争: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发曲折发展1)原因③“发展实业”和“实业救国”爱国思潮的推动展④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概况:一战期间,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迅速。

、短暂春天①畸形发展:主要分布东南沿海地区;轻工业为主, 重工业极为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3)特点②经济结构中,外国资本仍然超过民族资本,控制中 国经济命脉;自然经济仍占绝对优势; ③“春天”短暂,昙花一现。

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

、短暂发展

(2)原因②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③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

1)时间:国民政府统治后期

、陷入困境

(2)原因②国民党的内战、通货膨胀政策;

、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有利和不利因素

三、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命运、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启示: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专题提示】

本单元线索:第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主要经历了过渡时期的七年。第二阶段

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主要经历了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动乱二个时期。第三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主要经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

、基础:建国头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主要措施有: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内容:“一化三改”;评价: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 一、社会主义、一五计划制定:任务:“一个重点,二个基础”;意义:社会主义建设起步。 制度建立①特点:

1)工业化建设②成果及顺利进行的原因:

、一五计划的实施③完成的意义:

(1953—1957)①改造形式:生产合作社、国家资本主义等

2)三大改造②实质: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③评价:公有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中良好开端:《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

国①曲折过程探索失误: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十年建设调整恢复:农村纠左、“八字方针”

会二、社会主义建②评价:虽有挫折,但成绩是主要的。

主①“文革”对经济建设的破坏和影响

义、十年动乱②周恩来、邓小平领导的调整

建③“文革”的教训

设道①工作重点的转移(政治路线拨乱反正): 路1)内容②改革开放的决策:改革的含义、原则。的、历史性的伟大转折③思想、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探(十一届三中全会)(2)意义: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 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到来。

①原因:

1)突破口:农村②步骤:

③意义:

①起步的标志:

、经济体制改革(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②中心环节、措施、原则:

三、改革开放③意义:

伟大历程

(3)经济体制改革新的发展时期②中共十四大:内容、意义 ③十四届三中:内容、意义 ①点: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

、对外开放的新局面②线:开放沿海14个城市;

③面:沿海开放区到内地的开放。

①已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其标志?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果②国内生产总值迅速增长,现居世界第三位。

③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专题提示】

社会生活的变迁与同时代政治、经济的变化密切相关,是政治经济的反映,学习过程中要结合同时代政治、经济的变化来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据此,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致可分这样几个阶段:

(1)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的侵略,先进、开放的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加上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辛亥革命的影响,中西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相互碰撞,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成为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突出特征。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过程,也是西方近代文明的传播的过程,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利害交织的影响。一方面,一定意义上,改造了中国社会封闭落后的状况,有利于改变中国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传统习俗的改变,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容易产生盲目“崇洋”、超前消费的奢靡风气和拜金主义等消极影响。

(2)20世纪50年代后,新中国成立,民众生活也受到政治生活的严重影响而显得单调呆板;

(3)20世纪70、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和互联网的发展,在民众生活中影响逐渐增强。

【知识结构】本单元知识结构略

专题五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

【专题提示】

本专题用四个子目介绍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学习时,要重点掌握以下问题:

一、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过程和阶段性特征

(1)世界市场开始形成。15世纪末开始,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世界几大文明区域连接起来,

人类社会发生了横向交流。主要涉及第一、二课内容。

(2)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世纪后期,工业革命的兴起,使人类社会由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

历史实现了重大的跨越,工业文明开始向全球扩张。主要涉及第三课内容。

(3)世界市场形成。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科技革命深入,世界被列强瓜分,形成了欧洲列强支

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涉及第四课内容。

二、世界市场形成的原因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是发展变化的,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扩张性的具

体体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工业文明扩张,并战胜农业文明的必然结果。从而,感悟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知识结构】 、背景:①农业文明的特点;②西欧资本主义的经济萌生(特点?);经济根源:社会根源: ①背景商业危机:

一、世界市场思想、宗教根源:

开始形成客观条件:

1)新航路的开辟②过程:迪亚士、哥伦布等开辟的新航路 引起了“商业革命”

引起了“价格革命”

、途径③影响推动殖民扩张

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文化领域。

使各地区各民族的联系日益紧密 走2)早期的殖民扩张:①殖民扩张概况;②殖民扩张的影响。 向世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 界、工业革命(2)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资本、资源、海外市场)的发生背景(3)圈地运动(国内市场、劳动力)

资(4)手工工场发展和政府对科技的支持和奖励

本18世纪60年代 主二、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英国工业革命②纺织→动力→交通运输 义(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进程

市2)工业革命的扩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场(1)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蒸汽时代

(2)改变了经济结构

、工业革命(3)改变了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

的影响(4)改变了社会关系

(5)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6)推动列强的对外扩张,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1)政治前提:

1、背景(2)经济基础:市场、资本等

3)技术条件:自然科学的突破性进展(如电磁感应现象)。

1)发源地和“中心”:美国和德国

2、概况(2)开始标志: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

三、世界市场的形成3)主要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3、特点: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电力时代”

(2)经济结构变化: ,

4、影响(3)促进社会关系变化

(4)促进了全球性文化交流的扩大

5)列强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专题提示】

本专题主要涉及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变化。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继承和借鉴。二战后,资本主义各国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推动了

相关热词搜索:高二 必修 历史 高二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二历史必修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