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1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厦门的历史篇一:厦门历史文化
美丽的鹭岛——厦门
厦门历史文化
厦门市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陆地面积1565.09多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是我国五个经济特区之一,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通行闽南方言。相传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升为同安县,属泉州。宋属清源军、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十二年(1650 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二十三年(18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自泉州移驻厦门。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1925年废)。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市。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
2003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原三区的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二、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三、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行政区划调整后,厦门市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
厦门当地特色
闽南功夫茶
厦门是功夫茶的起源地之一,有着浓郁的茶文化氛围。厦门人大多爱喝乌龙茶,尤以安溪铁观音为最,铁观音号称茶中极品,有诗盛赞:珠泉隽味和胸臆,玉液新香沁齿牙,两腋清风瓯泛绿,一壶春雪笔生花。厦门的茶艺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茶具、火候、环境。 茶叶以新为贵,乌龙茶经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口味醇厚。泡茶要用软水,即每公升水中钙、镁的含量不到8毫克的水,这样泡出的茶才能口味醇厚,色泽纯正。火候与汤候要适度,既要烧沸,又不能过火,这样茶汤才能鲜美。厦门人饮乌龙茶,爱选用有加盖的陶器茶具,因其会“保香”和“保味”。品茗需佳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厦门人喜欢在厅里放置摆设,花瓶古玩,燃香播乐,增添雅致,使品茗成了一种高尚精神追求和高品位的休闲方式。
民间曲艺
厦门的民间曲艺流传甚广,种类繁多,主要有南曲、歌仔戏、高甲戏、梨园戏和答嘴鼓等。内容有描写日常生活,倾诉男女爱情的,有再现劳动场景,传播知识趣闻的。在现代化的厦门,感受一下颇具特色的地方曲艺,也是一种不错的享受。 南音
又称南乐、南管、弦管,是闽南最流行的一种地方曲艺。据考证,早在一千多年前的隋唐就有了。史料记载,公元1713年,清朝康熙皇帝庆祝60寿辰,全国弦歌妙手聚集京都献艺,南曲也进京演奏,受到赏识,被授予“御前清听”的乡匾和彩伞、宫灯,并赐给了演奏二胡的艺人以脚踏金狮的龙遇。这种古老乐曲用琵琶、洞萧、二胡、三弦等乐器吹奏,乐曲优美抒情,富于地方特色。其著名代表作有《梅花操》、《八骏马》、《三更人》、《感谢公主》等,均灌成唱片,发行于海内外。
用闽南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一般分生、旦、丑、净等四个行当,表演细腻,用语幽默诙谐。唱腔属民歌曲体,曲调优美,节奏感强,唱腔淳厚,富有闽南风土气息。主要伴奏乐器有壳子弦、大广弦、台湾笛、三弦、月琴、鸭母笛等。该戏流行于闽南、台湾和南洋华人聚居地,其曲调来自民间,是流散在街头、茶室的曲调;唱词是群众的语言,灵活机动,可长可短。传统剧目有500余本,较有影响的剧目有传统戏《三家福》、《白蛇传》及现代戏《碧水赞》、《武夷英烈》等。
高甲戏
又名戈甲戏、九角戏,亦称大班、鼓班。高甲戏产生于清代中期,是泉州民间娱乐表演发展起来的地方剧种。它把昆腔、四平腔、戈阳腔、徽调、京剧、木偶戏和梨园戏、南音等地方音乐戏曲兼收并蓄为一体,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和唱腔。其丑角表演艺术被誉为“戏剧艺术宝库的珍品”。题材多取自于古老的民间传说,如《陈三五娘》、《王虎平西》等,其特点是常用插科打诨的对答形式和风趣、幽默的韵语对唱,使人发笑,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海上花园-鼓浪屿
鼓浪屿是厦门西南方一座1.78平方公里的小岛,隔一条500米宽的海峡与厦门市区隔海相望,素有“海上花园”之誉。岛屿四面环海,西南部有一岩洞,潮起潮落,浪涛撞击,发出如鼓声响,故得名“鼓浪屿”。岛内取消各类机动车与人力车,进岛一律步行,因而恬淡静谧,无车马喧哗。岛上居民具有传统的音乐素养,普遍喜爱钢琴和手提琴,钢琴密度居全国榜首,殷承宗等著名音乐家在这里熏陶成长。因此,鼓浪屿又被称为“音乐之岛”、“琴岛”。
厦门是福建籍华侨出入境的主要门户,也是福建的主要侨乡。厦门最早的远洋航运,最早的铁路,最早至闽南各县的内河航运和水陆联运,大多是华侨投资创办的。华侨对厦门近代资本主义民族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厦门节日
厦门地处闽南,闽南文化源远流长,保留了很多独具特点的习俗,逢年过节时这些传统习俗便体现得尤为浓烈。除了农历春节、上元节闹元宵、踩街、闹花灯、舞龙舞狮这些我国传统的节庆仪式外,厦门还有正月初九拜天公,清明节扫墓踏青,端午节吃粽子和抓鸭子,八月十五中秋搏饼。此外,凤凰花旅游节、购物狂欢节等新兴节日将厦门的节日文化装扮的更为多姿多彩.
上元节
时间:正月十三至正月十七
介绍:又称“灯节”或“元宵节”,是紫微大帝的生日。这一天,厦门的百姓都要向天宫祈福,家家户户一大早即把五牲、果子、酒菜、纸钱等供在桌上,烧香祭拜,并且占卦,预测一年的福祸,祭酒之后烧金纸,完成祭仪、撤供等仪式。这时的大街小巷都点缀着美丽的花灯,中山公园、寺庙或工人文化宫等公共场所会有舞龙、舞狮、踩高跷、跑旱船、放烟火、迎紫姑、猜灯谜、吃汤圆等贺节活动。
端午节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介绍:又叫“五月节”。厦门一带的端午节既有和我国其它地方共同的内容,如吃粽子、划龙舟,也有独具地方特色的内容,如抓鸭子、抓猪等竞技活动。龙舟竞渡一般在集美的龙舟池举行,如果你刚好在端午节期间去厦门,不妨去那里看看。抓鸭子是一种考验体力、毅力和技巧的民间体育竞赛。竞技场设在水面上,参加者要走过一根涂满滑油的圆木柱去打开一只盛鸭子的木箱,然后再跳进水里去抓掉下去的鸭子,场面火爆,气氛热烈,具有浓郁的闽南风情。
凤凰花旅游节
时间:凤凰花开的季节(5~6月),每两年举办一次,与海洋文化旅游节交替进行。
厦门国际马拉松赛
时间:每年1月第一个周六上午
介绍:由中国田径协会与厦门市人民政府主办,是中国春季惟一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也是中国惟一在海岸风光赛道上进行的马拉松,与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形成中国的南北两大马拉松赛事。
中秋搏饼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介绍:厦门人对中秋节特别重视,除了全国共有的赏月、吃月饼以外,当地有一种玩会饼搏状元的民俗活动。当年郑成功率部驻扎在厦门,中秋节前后,士兵们开始思念家人。部将洪旭为了激励士兵先国后家的斗志,便巧设“中秋会饼搏状元”,用六个骰子和一只碗,让士兵轮流掷骰子,根据骰子红豆的多寡,可中状元、榜眼、探花、进士、举人、秀才。六骰均为4,可囊括桌上全部月饼,六骰
厦门的历史篇二:关于厦门的历史
这份最新解密的名为《纳尔蒂的报告》的文件是由乔治·华盛顿大学国家安全档案馆根据信息自由法案而予以公开的,它由美国空军历史学家纳尔蒂在1968年撰写。该文件显示,美国空军在1958年夏天曾经提议,如果中国大陆封锁台湾海峡,美国空军应对中国进行原子弹袭击。根据报告提到的具体记录显示,美国空军提议,如果中国军舰和飞机对台湾外岛进行封锁,美国空军就对厦门机场进行一次原子弹轰炸。
此后,时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特文宁向艾森豪威尔总统以及主要内阁成员们介绍了空军考虑袭击的方案,并解释说如果对厦门机场的空袭仍不足以迫使中国解除封锁,可进一步对中国其他地方的各机场展开类似的攻击行动。
据历史记载,美国空军当时在关岛基地有五架B-47轰炸机,这些轰炸机从1958年8月中旬起就开始处于完全待命的状态。按照军方的计划,这些轰炸机一旦得到上级的轰炸命令,会使用10-15千吨威力的原子弹对厦门机场进行空袭。根据历史记载,当年的8月23日起,中国军队开始对台湾金门岛进行了猛烈的炮击,以打击美蒋当时的嚣张气焰,但并没有任何以武装进攻台湾的迹象。不过美国试图以此作为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
海沧区首次举行防空袭大型应急演练,15支应急分队200多人参加了60分钟的演练。演练模拟海沧区预先知道将受敌空袭,海沧区民防指挥所下令拉响防空袭预先警报。由公安干警、民兵执勤分队人员组成的治安、交通管制专业队,维护交通,加强目标警戒,各
镇、街和企事业单位迅速组织人员疏散。
空袭造成居民楼起火、人员伤亡、疏散通道被封堵,少数未疏散撤离的群众被困,供水、供电、通讯线路中断等情况。区民防指挥所发出指令,包括消防、医护人员、供水、供电及
通讯在内的各种应急抢险队伍迅速投入抢险命令各种应急抢险队伍投入战斗。
演练还模拟了大型储油库遭敌两枚巡航导弹袭击,油罐起火,罐装对二甲苯毒液泄漏,2人轻度污染,地面和部分设施中度污染。海沧区派防化专业队、消防专业队赶赴现场,迅
速控制、消除灾情,城区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人民防空指导思想,是指运用人民防空客观规律指导人民防空实践的能动反映,是对人民防空基本指导规律的高度概括,是组织实施人民防空建设与斗争的基本依据。确立正确的人民防空指导思想,对于进一步加强人民防空建设、科学组织人民防空斗争、全面提高人民防空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厦门市这块美丽的土地上,自抗日战争初期起,先后遭受了日军飞机、盟军(美军)飞机和国民党军飞机的轰炸。据不完全统计,共发生空袭153次,其中日军飞机和国民党飞机投向厦门市的炸弹就达700余枚,炸死炸伤居民420人,毁坏民房18座又265间。
??1.1937年9月3日,集结于金(门)厦(门)海域的日本海军,首次派飞机轰炸了古老的湖里山炮台和斗西路、赢王巷一带居民区,炸死炸伤居民9人,毁坏房屋22间。至1942年2月,日军飞机共对厦门市(包括同安、集美、海沧)进行55次轰炸,出动飞机99架次,投弹257枚,死伤居民52人,毁坏民房110间。1935年5月10日,日军在海、空火力的掩护下,从五通登陆占领厦门长达7年之久。
??2.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战局的发展,从1944年夏季起,盟军(美军)飞机在对日本本土进行大规模轰炸的同时,对日军侵占下的厦门岛进行了10余次轰炸,使侵厦日军的主要军事设施和海、空力量基本损失殆尽。在盟军(美军)飞机的空袭中,特别是对码头和市中心的轰炸,也造成了许多居民的伤亡。 ??3.1949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挥戈闽南,进逼厦门。国民党军为阻滞解放军渡海作战,掩护其向金、台撤逃,多次派机轰炸同安县刘五店至集美以北沿海,炸毁大批民船,死伤船民多人。国民党军逃台后,又频繁派机轰炸厦门市,自1949年底至1955年初,轰炸共达87次,出动飞机254架次,投弹443枚,炸死炸伤居民338人,毁坏民房17座又115间。其中,1949年11月12日,国民党军飞机轰炸集美学村,黄宗翔等8名师生及村民21人稚难。1955年1月19日,国民党军飞机空袭厦门内港“颖海号”客轮,一次造成死亡62人,受伤19人,共81人之多。
??除上述轰炸外,国民党军还不断派机骚扰厦门市上空及附近海域,从1950年6月至1957年共达3397架次。
为什么厦门市选定“5?10”为防空警报试鸣日?
选择和确定防空警报试鸣日,我国各城市大致有三种类型。一是定为每年的“9·18”,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全面发动了侵华战争。沈阳、大连、南昌等城市选定这一天为试鸣日。二是定为每年的“全民国防教育日”,即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杭州、郑州等城市选定这一天为试鸣日。三是定为自己城市有个
性的日子。我们厦门就定为每年的“5·10”。1938年5月10日,日本侵略者强行占领厦门,厦门沦为殖民地达七年之久。在这一天拉响警报,对于教育市民特别是年轻一代,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国防观念和防空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翔安区成立以来,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人防指挥通信系统建设,先后投入资金四百余万元配套完善人防机动指挥车辆、人防自动化办公设施、通信电台、警报器等人防指挥设备。随着新区的不断扩大,为提高全区的警报履盖率,又采购部分警报器安装在文教区和区办证大
厅。警报器安装调试
为加强民众的国防观念和人防意识,检验我区防空警报网的性能以及人防专业队伍的素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空法》、《福建省人民防空条例》和《厦门市人民防空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翔安区在市人防办指导下组织了近2万人次的防空袭警报试鸣疏散演练。经党、政、军、警、民的共同努力,取得了圆满成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演练中各部门能各负其责,积极配合,密切协作,从而保证了整个试鸣演练行动的顺利进行。根据翔安所处的地理位置,疏散演练主要是利用坑道工事、人防地下室和高层楼房底层及山体背敌面进(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厦门的历史)行防空疏散隐蔽。通过演练,提高了居民防空防灾意识,增强群众的忧患意识。
为什么要组织防空警报试鸣演练?
第一,这切入了“维护安全”这一当今世界各国共同关切的主题。组织防空警报试鸣演练在许多国家、许多城市是一种通行做法。第二,这是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是政府每年的例行性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规定:“城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防空袭方案及实施计划,必要时可以组织演习”;2001年市人大常委会作出的有关决定和2005年颁布的《厦门市人民防空管理办法》都规定,“每年5月10日为厦门市防空警报试鸣日”。第三,这有利于增强市民的防空意识和城市的防护能力。通过警报试鸣演练,可以检测我市防空警报器的设施性能,检验和落实我市防空袭方案可行性和有效性。
听到防空警报后怎样行动
当听到预先警报后,要立即切断电流,关闭煤气,熄灭炉火,关闭门窗,携带事先已准备好的个人防护必备物品,离开住房,奔向人防工程掩蔽。
当听到空袭警报后,应就近进入人防工程隐蔽,来不及进入人防工程的人员,要离开房屋,佩戴个人防护器材,利用地形地貌就近疏散隐蔽。
当听到解除警报后,市民应配合做好灭火、救护、清理废墟等消除空袭后果工作,要了解解除警报后人员行动的注意事项,如哪条路不能行走,哪类食物、饮水不能食用等,并做好再次防空行动的准备。
人民防空建设应在保证战时防空袭斗争需要的同时,积极适应和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服务,实现战备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平战结合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有三方面的要求:(1)人民防空建设和军事要地建设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人民防空建设必须纳人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做到地上、地下统一安排;(2)人民防空工程和设备、设施的维护管理与平时使用相合,以用促备,以备促用,互相促进;(3)人民防空战备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相结合。战备效益是前提,经济效益是基础,社会效益是必然。在具体实施中,要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的关系。
1972年12月10日,中共中央在转发国务院11月24日《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时,传达了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指示。
6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对国际形势的估计过于严重,毛泽东强调要突出备战问题,要准备粮食和布匹,要挖防空洞,要修工事。
根据这些精神,1969年8月,中共中央正式决定成立全国性的人民防空领导小组,各省、市、自治区也纷纷成立各级人防领导小组,在全国广泛地开展了群众性的挖防空洞和防空壕的活动。于是,人防工程规模在已有的基础上迅速扩大,人防工程的规格不断提高。
从1972年开始,国家决定每年用6亿元来搞人防工程建设,其中,4亿元由国家财政经费中支出,另外2亿元分别由地方自筹和集体企业自筹。
12月,毛泽东曾指示说,我国必须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应当有大国霸权主义思想,而在国内建设中则要切实做好战备工作,要进一步挖深挖好防空掩体,加强粮食储蓄。这一指示的提出,更进一步把我国原有的战备热潮推向了高潮,使中国经济的战略重点全面转到了备战方面。几乎各单位和部队都挖了各种的“防空洞”。
厦门的历史篇三:厦门之历史沿革
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
环岛路
安郡(郡治福州),不久裁撤,并入南安县,直到600多年后才再次设县建制:闽国933年龙启元年时升为同安县,再次设县[7],属泉州。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至947年,南唐灭闽国,同安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安为其治地,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 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今泉州、莆田、漳州)。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属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人宋土。同年,宋复平海军为泉州。宋属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4]
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顺治十二年(1655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属于福建省,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起属于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永春州、大田县)自泉州移驻厦门。[4]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4月28日,思明县政府正式成立,隶属福建军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大田县,1925年废)。[4]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翌年1月“闽变”失败后,厦门特别市政府和兴泉省随之撤销,厦门恢复思明县建制,与同安县均属福建省政府直辖。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今泉州、莆田、厦门),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恢复厦门市政府建制,直属福建省政府管辖。[4]
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福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4]
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1979年10月复原名),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1973年6月再归厦门市。1978年9月设杏林区。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1997年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4]
2003年05月经国务院批准,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4]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