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清代的历史篇一:从《清朝全史》看清朝的历史变迁

从《清朝全史》看清朝的历史变迁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满族入主中原并建立的大一统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清朝统治者为东北的爱新觉罗氏。从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到1912年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历时276年,共有十二帝。清朝灭亡,这也标志着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结束。 在这一时期,中国多民族统一的局面得到巩固,中国的版图基本上已奠定,同时君主专制也被发展到顶峰,资本主义萌芽也开始出现。但是清朝中后期由于政治僵化、文化专制、闭关锁国政策、思想停滞,使中国逐步落后于世界,也使得清朝成为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

一. 满族源流

提及清朝,就不得不说到满族。满族又自称“满洲”(在满语中所指的是“高贵、贵胄”之意),是中国历史上唯一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名族。

(一) 先秦时代

在先秦时期,满族的先祖称为肃慎族。

肃慎族,是东北最古老的名族之一。《竹书纪年·五帝纪》中说到:“肃慎者,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虞,即舜帝;夏,即公元前2100年建立的夏朝。也就是说,早在4000多年前,肃慎族人已定居在白山黑水之间(泛指东北地区)。 肃慎族在人种上属蒙古人种,与中国远古居民有着血缘关系。在华夏族共同体形成的同时,肃慎族的共同体也在形成。综合人种学资料、考古学资料和民俗学资料,目前出土的安图人、西团山文化和莺歌岭文化,距今约3000年,相当于西周,很可能是肃慎族所遗留下来的文化遗存。

(二) 汉晋时期

挹娄便是肃慎族系在汉晋时期继肃慎称号后使用的第二个族称。公元5世纪以后,改号勿吉。挹娄族称出现于公元前1-2世纪时(西汉),“挹娄”这一词语,关于其含义有两种说法:其一,音近通古斯语“鹿”,为鹿之意;其二,音近满语“叶鲁”,为岩穴之穴的意思。

与秦汉时代相比,挹娄的活动范围仍在今辽宁省东北部和吉林、黑龙江两省东半部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内,并没有很大的变化。到南北

朝那段时期,挹娄势力逐渐衰落,而与挹娄为同一近亲群体的勿吉势力兴起,虽然史书对勿吉记载见多,但挹娄还是存在的。

(三) 南北朝

在前文的介绍中,我曾提到“勿吉”这个词,没错,勿吉便是南北朝时期满族先祖的族称。

勿吉源于诸稽,是“窝集”的转音,满语为“森林”之意,东北人叫“树窝子”。勿吉人,就是林中人。在气候寒冷的东北地区,森林既是人们的好住所,也是他们狩猎、采集的好场所。

南北朝之初,勿吉人在松花江一带定居,一度加入了挹娄族。在长年征战中,挹娄族消耗了本部的实力,难以驾驭旧肃慎地的各个部落。5世纪初,勿吉人踏进了奴隶制的门槛,他们很快取代了挹娄族,成了肃慎文化、挹娄文化的继承者和光大者,从此名声享誉中原。而这一时期的勿吉人也与中原有了更加密切的联系。

(四) 隋唐时期

在中国的历史上,隋唐时期属中古时期,从时间上看它承前而启后,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当然这一时期呢,也是中国政治、经济最为繁盛的时期之一,尤其是唐朝,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唐朝所拥有的先进政治体制、繁荣经济、发达的文化,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甚至是人类文明历史上也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

而在隋唐时期,满族先祖的族称为靺鞨。隋唐时期的靺鞨已拥有七大部落。其中以粟末这一部落最为强大,然而之后却败于高丽,随后依附于隋朝,逐渐与当地汉人融合,而白山、安车骨等部落则降于高丽。唐灭高丽之后公元696年,当地的靺鞨人和高丽遗民趁契丹人判唐时回归故土,其中由粟末首领大祚荣带领的一部到达了靺鞨故地,建立震国,后又不得不依附于突厥。公元707年,唐招抚大祚荣,双方和解。大祚荣被封渤海郡王,到第三世时,大钦茂被晋升为国王,与唐的关系愈加密切。渤海王国受中原文化影响,逐渐完成封建化,政治经济在不断发展,但从大玄锡开始已然走向了衰微,后被契丹打败,国亡。

(五) 宋辽时期

宋辽时期,满族先祖称为女真族。而女真族的形成与崛起则是影响了整个中

国的历史。

辽代时,女真族分布范围较广,不同区域的女真族有着各自的名称,比如生女真、熟女真、鸭绿江女真、完颜部等等。随着女真族的不断壮大,辽王朝感到了不安,不仅派重兵防御,还不间断的打压女真族。

(六) 金朝

金朝是女真族所建立的中原王朝。女真建立金国之后,由于自身的不断强大,和不堪辽国的压迫,便开始了伐辽、建金、攻宋的征程。金朝历经十帝,最(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清代的历史)为鼎盛时期曾一度统治了大半个中国。经过中原文化的影响,金朝汉化明显,政治经济逐渐封建化。

(七) 元明时期

元朝时期,大多数的女真人成为汉人,彻底融入了汉族中。而明朝初至明中叶,未融入汉族的女真族被分为三个集团,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

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女真人的杰出首领努尔哈赤逐步统一女真族,,后努尔哈赤成大汗,沿用“金”为国号,史称后金。努尔哈赤死后,八子皇太极继位,改“女真族”为“满洲族”,满族逐渐形成。

二. 清朝的建立

(一) 清军入关

皇太极继大汗位之后,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清太宗。1643年,皇太极驾崩,年幼的福临继位,多尔衮为摄政王,掌控权力。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直抵京城,最终解除了明王朝在京的全部武装,明朝灭亡。之后,清统治者改变方针,称为明朝报仇,招降明王朝残余势力,共同绞杀农民起义军。同年5月20日,吴三桂遣人送书,请兵。吴三桂之一举动对于多尔衮而言无疑正中下怀,随后多尔衮以优厚条件引诱吴三桂率众而归,吴三桂同意并与多尔衮通过书信密切联系。由此看出,满汉贵族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军,已然勾结起来。

清朝势力逐步打压李自成农民军,最终被迫退出北京。依旧是1644年,在10月间,福临进驻北京,10月30日,即皇帝位,标志着清王朝统一政权的确立。

(二)各地抗清斗争

满族贵族集团入关后,一方面拉拢汉族的上层,另一方面对汉族广大人民和中小地主采取民族高压政策。在这种民族高压政策下,广大人民成为主要受害者,同时也危及到了汉族和其他民族各阶层的利益。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在全国各地爆发了以农民为主体的抗清斗争,其中以李自成大顺农民军的抗清斗争尤为突出,但最终还是败于清军。

1644年6月19日,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称帝,年号弘光。但这个政权毕竟还是太腐败了,清军势如破竹地攻下南京,弘光政权覆灭。紧接着清军南下,南明几个剩余政权不可避免地走上覆灭的道路。

把抗清斗争坚持到最后的是郑成功领导的海上武装。郑成功抗清部队与清朝一直对峙着,在经历了数次的失败后,郑成功决定暂避清军的攻击,把方向转向收复台湾,作为积蓄力量、继续抗清的基地。在收复台湾之后不久,郑成功便病逝了。但抗清斗争并没有就此打住,在清朝,大大小小的抗清斗争此起彼伏。

三.清朝的早期统治

(一)对以满洲贵族为核心的满汉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

1.采取措施维护满洲贵族特权

为了维护满族贵族的特权,清朝统治者采取了相应的措施。“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族贵族垄断,汉族官僚不能参与,不仅如此,清朝在中枢机构中重用满族的贵族和官僚。虽说越到后来汉族官僚不断增多,地位也不断提升,但满族贵族依旧紧抓中枢机构的权力,从而保证满族贵族在政权上的特权地位。

2.笼络控制汉族地主阶级

满族统治者在入关之前已经确定了笼络和利用汉族降官、降将的基本方针。在入关以后,以“复君父仇”来号召,将汉族官僚的怒火转移到农民军身上。清朝统治者还以一系列的措施来表示对汉族前政权的“宽大”和“恩礼”,以此来减缓汉族官僚对新政权的抵触情绪。为了更好地拉拢汉族地主和知识分子,清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尊孔活动。通过笼络汉族官僚,清朝统治者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巩固满族贵族的特权地位,因此,拉拢和压制是相结合的。所以在清朝统治逐步稳固下来后,态度便严峻起来,采取一系列措施压制汉族官僚。

(二)清初的经济政策和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

1.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

清朝初期,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全国各地呈现一片荒凉萧条的景象。为了恢复社会经济,清朝一定程度地减轻对农民的剥削,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也鼓励农民开恳荒田。这些措施呢,使社会生产有所恢复,阶级矛盾也有所缓和。

2.圈地、投冲和逃人法

在经济有所恢复之后,清王朝为了维护满族贵族的特权地位,在经济上实行了圈地和投充,夺取大量的土地和劳动力,达到加强统治的目的。

为维护满族统治者的利益,清朝政府还制定了严禁奴仆逃亡的“逃人法”,这一政策引起了不小的社会动荡,这实质上是反映了封建农奴制与封建租佃关系并存的矛盾。

3.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和皇权的加强

清朝入关之后,它的制度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经济上封建租佃制逐渐取代封建农奴制,政治上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皇权也在日益集中。在这样一个背景上,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也在不断地加深。

四.鼎盛的大清帝国

(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清朝的司法制度

1.中央集权与皇权的加强

鳌拜,我相信各位应该对这个人并不陌生,在康熙即位之前,鳌拜的权力已经很大,康熙对鳌拜也已相当的不满。康熙即位以后,苏克萨把权力归还给康熙,随即鳌拜便以极其强硬的方式明确表明自己不愿意交出政权,还诬陷苏克萨,要挟康熙,那时连康熙也无法改变鳌拜的决定。鳌拜清除了自己的政敌,其权势也愈加强盛,严重影响到了皇权。康熙不愿意当一个傀儡皇帝,便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与鳌拜对抗,随着各大势力转向康熙,形势对鳌拜越来越不利,最终康熙清除了鳌拜集团。其实,这仅仅是清朝加强皇权的其中一个例子而已,清朝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加强皇权,采取的措施又何止这一个而已。

皇权的加强有利于统治,但这还不够,中央集权的加强对于清朝皇帝而言,也是重中之重的事情。云南、广东、福建的三个藩王手握重兵,野心也越来越大,最终开始对中央发难,这就是史上的三藩之乱。康熙随即派兵平定三藩之乱。在这一件事以后,中央集权也日益加强。

2.清朝的法律

清代的历史篇二:清朝基本历史概况

现在清宫剧特别多,但是很多电视就不尊重历史事实,扭曲了很多历史事件,所以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清朝的基本历史概况。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帝制国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朝的祖先是女真族。明朝初期,女真族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后又按地域分为建州、长白、东海、扈伦四大部分。明朝在东北设立辽东都司、奴儿干都司作为管理机构,女真各部皆臣服于明朝。清朝统治者为出身建州女真的爱新觉罗氏。建州女真首领猛哥帖木儿时为明朝建州卫左都督,1433年因部族冲突被害。1440年建州部南移,最终定居于赫图阿拉。南移后,建州女真部与明朝交往密切,建州部社会生产力提高,经济繁荣。

1583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袭封为建州左卫指挥使,相继兼并海西女真部,征服东海女真部,统一了女真各部。他还筑城池、设大臣、定法律、理诉讼、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军事组织形式,把女真人编制起来,在贵族控制下进行战争和生产活动,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八旗制度促进了女真社会的发展,巩固了努尔哈赤的统治地位。

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自立为汗,国号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公开反叛明朝政府。1618年,努尔哈赤发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誓师伐明,举国震惊。1619年,明朝在萨尔浒之战惨败,几年间丧失辽东七十余城。

1621年,努尔哈赤攻占辽阳、沈阳,迁都于辽阳。1625春,努尔哈赤不顾贝勒诸臣异议,决定迁都沈阳。当年农历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后,便率亲族百官自东京(辽阳)起程,夜宿虎皮驿,翌日抵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政权的统治中心。不过,努尔哈赤在1626年的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成重伤,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极继位。他继续对明朝展开攻势,并联合蒙古各部,势力不断扩大。

1636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清太宗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李自成的大顺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驻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降清,清摄政王多尔衮指挥清军入关,打败大顺农民军;同年清顺治帝迁都北京,从此清朝取代明朝成为全国的统治者。入关后20年时间里,清朝先后灭亡大顺、大西和南明等政权,基本统一全国。

清朝最初建都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1621年迁都辽阳,1625年迁都沈阳(改称“盛京”),1644年定都北京。以盛京为陪都。

清朝奠定了中国疆域的基础,鼎盛时领土达1300万平方公里。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尔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yu三声)等,南至南海诸岛。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统一全国的大王朝之一。

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1616年~1626年 天命 福陵 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1627年~1643年 天聪/ 崇德昭陵 世祖;爱新觉罗福临 1644年~1661年 顺治 孝陵 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1662年~1722年 康熙 景陵 世宗:爱新觉罗胤禛 1723年~1735年 雍正 泰陵 高宗:爱新觉罗弘历 1736年~1795年 乾隆 裕陵 仁宗:爱新觉罗颙琰 1796年~1820年 嘉庆昌陵 宣宗:爱新觉罗旻宁 1821年~1850年 道光 慕陵 文宗:爱新觉罗奕詝 1851年~1861年 咸丰定陵

穆宗:爱新觉罗载淳 1862年~1874年 祺祥/ 同治 惠陵 德宗:爱新觉罗载湉 1875年~1908年 光绪 崇陵

(无庙号)爱新觉罗溥仪 1909年~1911年 宣统华龙陵园

1911年(清宣统三年),辛亥革命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元年)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同年2月12日,清

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清朝灭亡。清朝共历经十二帝,统治全国268年。

清代的历史篇三:清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

清朝的历史地位及特点

清朝(1644—1911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也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历经十二帝,享国267年。

历史地位

一、政治方面

(一)清朝国家管理制度完备,机构设置完善。

首先,清朝的中枢权力机构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内阁是清朝的最高行政机构,但只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关。在清初,真正的中枢权力机构是议政王大臣会议,这是氏族军事民主制的残留。清入关前,凡军国大政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入关后,这一传统被继承了下来。这种满族贵族专制的形式,不仅和欲独揽大权的皇帝相抵触,而且也不利于清政权进一步争取各族特别是汉族官僚的支持。加之后来议政王大臣“半皆贵胄世爵,不谙事务”的实际情形。所以,康熙时又在宫内设南书房,简选才品兼优的词臣充任,皇帝特诏密旨多命南书房撰拟,从而削弱了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雍正帝即位后,对诸王的军政权力进一步限制和剥夺。雍正七年,为方便及时处理西北地区与准部的作战军务,始设置军需房,以亲王、大臣充任。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雍正十年三月,颁军机处印信。军机处承旨办理机务,取代了议政王大臣会议诸王参预政务的权力。 此外,清在继承明制及历代传统制度的基础上还有很多独创。如,八旗制,集军事、政治、经济与民政为一体,在清开国及夺取全国政权的斗争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以后,其功能虽有所变化,但在社会生活中,仍是政治核心。在六部机构中,设满汉尚书复职,有利于满汉民族的协调一致;设理藩院,专管各少数民族事务。清以前,从不曾设过类似的机构。还有内务府之设置,专管宫廷皇室事务,订有严格家法,对诸王贝勒及皇室之人管束甚严。故有清一代,没有皇室之乱。

清朝的法制健全、法规严格,如,对各级官员的考核、奖惩等,皆有细密的规定,并严格执行。如,清朝根除了宦官之祸。历史上,以汉、唐,特别是明朝的宦官之祸最为暴烈,但在清代没有重演。历代常发生后宫干政、内侍宦官外戚党同伐异的悲剧,在清代都没有发生!历代主要是开国之时,大量封同姓王,亦造成政治动乱。如汉,如晋,如元,如明等,皆封皇室人为王,钖土而成独立王

国;如唐,重藩镇,掌兵权,成尾大不掉,以至成乱。清朝用制度规定,保证不会发生此类祸乱。如,清朝也给皇子与至亲的同姓封王,但只给王的爵位,不给封地,且不准出京。封王后,如命掌某部门长官,才算有权。否则,只是吃国家俸禄的一个闲王而已。在清代,即使个别人有过专权的事发生,但也很快就予以解决,没有变乱。因此,清朝统治集团长期保持稳定,社会长治久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清代的民族关系处理得最好。如蒙古是一个非常强悍的民族,清朝给予特殊的政策,结成特殊的关系,因此,直至清亡,蒙古族始终保持安定,与清朝相始终。至于东北各民族则是清朝的稳固的可靠后方。其他各民族都承认清朝的统治权威,保持长久稳定。

(二)建立一国多制的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是有清一代伟大的政治实践之一。

清以前历代对边疆地区没有真正地管起来,筑长城,设塞垣,分“此疆彼界”。因为不在这里设置行政机构,就无法实现内地与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的“一体化”。清代与历代之大不同,突破历代传统做法的极限,第一次将秦始皇创建的郡县制推广到长城以外,根据不同的民族地区,实行不尽相同的行政管理体制。无论在南方,还是在北方,在西方、在东方,也不论实行何种体制,都无例外地直属中央王朝的国家机关。历代原先在边疆实行的“羁縻制”便一劳永逸地结束了。

清朝在边疆地区的设置,大致分列如下:

在东北地区,实行将军衙门管辖下的旗民分治之制。在原明辽东地区,现今为辽宁省境,设镇守盛京等处将军,简称盛京将军。在吉林,设镇守吉林等处将军;在黑龙江地区设镇守黑龙江将军。显然,在东北地区实行与内地不同的管理体制,即“以军署为长官,以州县为之僚佐,即以治兵之职辖理民官”。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管理制度。早在关外皇太极时期,就开始把八旗制推向内外蒙古地区:先在内蒙相继设49旗,又以若干旗设为一盟,共为6盟,这就是哲里木盟、卓索图盟、昭乌达盟、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至乾隆十年(1745),又设呼伦贝尔总管,统辖巴尔虎、索伦、鄂伦春、达斡尓各部落。将原喀尔喀土谢图汗、车臣汗、扎萨克图汗等三部与赛音诺颜四部编为四盟,析为86旗。唐努乌梁海编为5旗46佐领、两个总管;在天山南北路,将厄鲁特蒙古编为13

旗,设6盟。

新疆地区实行将军府管辖下的多元行政管理体制。在彻底平定新疆之乱后,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设“总管伊犁等处将军”,总辖全区的军政大权。其下分设都统、副都统、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管理大臣等级官职,分驻新疆各中心城镇。在回部即南疆,只用其旧名,如阿奇木伯克(总管)、伊沙噶伯克(协理)、噶杂拉齐伯克(掌地亩钱粮)、商伯克(征输粮赋)、哈子伯克(掌诉讼)。这些官员,以往或当地推举,或父子相继。经清改制后,原制废除,一是各级官员统由朝廷任命,二是各级官员皆听伊犁将军管辖。三是中央派兵分驻各个城镇。不仅如此,还针对民族之不同,在其聚居区实行不同的管理制度,如,在北疆,还住有蒙古人及哈密、吐鲁番维吾尔王公等,即实行扎萨克盟旗制度;在这里,部分地区又实行与内地相同的郡县制,等等。

西藏约在元代正式进入中国领土版图,经明代,与中原王朝保持隶属关系,通过定期朝贡和接受元、明朝的赐封,把这一隶属关系延续下来。清朝与传统做法完全不同,它突破朝贡制的局限,于雍正五年(1727),在西藏设“驻藏大臣衙门”,由中央直接派官按任期驻藏,代表朝廷行使国家主权,监督国家政令执行。自此,驻藏大臣为常设机构,当班禅或达赖故去,选择新的灵童转世时,驻藏大臣掌控全过程。清朝在西藏建立的这一管理体制,加速了西藏与内地一体化的历史进程,实为一个划时代的开创!

台湾。在清以前,历代没有一个王朝在台湾设置郡县。于康熙二十年受降台湾郑氏政权。是否放弃台湾,是否在此设治,中央内部争议甚大。最后,还是圣祖决策,既保留台湾入版图,又要设治,有史以来,第一次创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中央派官治理,驻军守卫。由此,台湾进入与大陆一体化的时代!

(三)开疆拓土,“主权领土”达到中国历史疆域高峰,为当代中国确定了版图规模。

中国疆域,历经千百年的发展与变迁,至清代始告最后形成。自秦以降,至清以前,开疆拓土,中国疆域扩大,以汉唐两朝为最。唐以后,元朝疆域最大,但它的部分疆域属军事占领的性质,不完全具有法理性的“主权”;还有,在边缘的少数民族地区,仍实行“随俗而治”的朝贡制,严格地说,还不是“主权领土”,仅表明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元朝的疆域并非如人们想象

的那么广大。就实际而言,元朝真正拥有主权意义上的领土,并未超过唐代的水平。明是继元朝之后的又一个统一的王朝。由于顽固坚持“华夷之辨”的陈旧观念,与“三北”游牧、渔猎民族处于严重对峙,既不能统一,更不能向外开拓,所以,它实际拥有的疆域十分有限,比之汉、唐及元代,皆有收缩。在这方面,明朝对中国疆域的发展并无贡献。

清以前,历代的领土主权意识皆集中于华夏本土及设治的边远地区,对其周边的少数民族的领土意识甚为淡薄。与此相反,清朝的领土主权已是大为增强:一方面,清朝以确定的制度并具体实施管理来宣示国家对其领土的控制权,表明国家的最高权威;另一方面,当所属领土遭到侵害,清朝不惜代价来保卫其主权。

清朝全盛之际的疆域西起巴尔克什湖以东、以南与帕米尔高原,接中亚细亚;东则库页岛、日本海、东海、台湾岛及其附属岛屿;北至戈尔诺阿尔泰、萨彦岭、兴安岭至鄂霍次克海;南抵南沙群岛曾母暗沙;西南至喜马拉雅山脉。这一广袤而辽阔的疆域,其陆地面积达1300余万平方公里,确已达到了中国疆域发展的顶峰。现在,我们可以判定:清朝的疆域,已达到了历史发展的极限。为历代王朝的疆域所不及!特别是,清朝所占有的疆域,皆属拥有国家主权的领土,并非如历代还包括“羁縻”地区。

在这一辽阔的土地上,由一个统一的王朝———清朝行使管辖权,共治50多个民族,与今日56个民族相差无几,人口约达3亿。一个少数民族———满族建立一代王朝,并取得如此巨大、如此辉煌的成就,超越了清以前任何一代王朝,而为当代中国的疆域版图奠定了基础。

(四)“除贱为良”,是深具社会发展与进步意义的一项社会改革。

在封建社会,士、农、工、商等4种人构成社会的主要成员。除此,还有乐户、堕民、蛋户与世仆等4种人。他们处社会最底层,从事诸如乐工、官妓、演戏、逐鬼、抬轿、说媒、为人耕地、服侍主人、帮办喜丧等“贱业”,故被称为“贱民”。他们世代传承,不得改从其他职业,亦不得为官,不能与其他阶层的人通婚,只能在“贱民”中联姻。其处境与奴隶无别,皆不入为户籍。这种“贱民”制已延续了近千年。至雍正时开始改革。世宗自雍正元年(1723)始,七八年中不断下达改革指令,相继取消四种“贱民”身份, “豁免为良”,变为自由民身份,允许重新择业,并鼓励投身农业生产。“贱民”的存在,是农奴制的残留。

雍正改革将其最后残余铲除掉,无疑是对这部分人的社会解放。

(五)赈灾、减赋、普免全国钱粮,其数额之巨,规模之大,受惠之广,皆创中国历史的最高纪录。

历代王朝都把赈灾与蠲免钱粮看成是统治者的一项德政,都在这方面有所行动,但能做到清朝的水平,却是罕有可比者!圣祖说得好: “欲使群生乐利,比户丰盈,惟频减赋蠲租,庶万姓得沾实惠。”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据统计,从1662— 1703年,全国所免钱粮,累积达到9000万两,相当于康熙初三个财政年度收入的总和!仅1703— 1705年,三年间,就蠲免钱粮达1600余万两,相当一年财政2700万两的一半还多。可以说,年年乃至月月皆有蠲免!至1712年,更作出一项惊人决定:自1711年为始,三年之内,全国地亩人丁赋税全免一周,总共蠲免新征与旧欠银3206.69万两。比1711年全国收赋税2990多万两还多出200多万两!仅此一项,已为清以前任何朝代所不及。康熙之后,又有雍正朝之蠲免,姑从略,至乾隆,将蠲免之举推上了顶峰。乾隆六十年中,共有5次全国蠲免钱粮,即乾隆十一年(1746)、三十五年(1770)、四十三年

(1778)、五十五年(1790)、嘉庆元年(1796),共蠲免各省钱粮为1.4亿余万两。除此,还3次全免江南各省漕粮,总计1200万石,值银1200万两。两大项合计,共1.52亿两。他们为何大规模蠲免呢?听听他们是怎么说的。圣祖说: “蠲免为爱民要务,征取钱粮,原为国用不足,国用若足,多取奚为!”高宗同样说得深刻: “朕思海宇乂安? ?莫先足民。况天下之材,止有此数,不聚于上,即散于下。”他们的说法,贯通了一个共同的思想,这就是国家之财原本为民所用,要让人民安乐,莫先满足天下百姓的需要!他们说得好,做得更好!因而大得民心。乾隆十年(1745)下令全国蠲免,消息传到江南,一片欢腾。时人江苏昆山龚炜著文写道: “诏下之日,万方忭舞。”晚清著名学者王庆云总结清朝蠲免政策给予高度评价: “本朝丁田赋役素轻,二百余年来,未尝增及铢黍,而诏书停放,动至数千百万。敛从其薄,施从其厚,所以上培国脉,下恤民依,岂唐宋以来所可同年而语哉!”这一总结性的评价,完全符合清朝实际,亦属公允。

(六)逐步开放,为建立一个近代的现代化国家打下了初步基础。

清与历代之不同,如上所举。尤其清所处时代,为历代所未曾经历。如所共识,清朝保守、闭关。但在西方的进逼下,逐步开放,陆续与主要的西方资本主

相关热词搜索:清代 历史 清代的历史典故 清代历史老照片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