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学业水平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20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年学业水平历史篇一: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复习纲要

必修Ⅰ 政治专题

第一专题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 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 ③皇位世袭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三、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中央:中外朝,布衣为相 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

唐朝:中央: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地方:道、州、县

北宋:中央:二府、参知政事、三司使地方:文臣作知州 元朝:中央:中书省 地方:行省制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选官制度

1.汉朝实行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度3.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监察制度

1、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2、宋朝地方设通判监察地方长官3、明朝设特务机构

四、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明太祖时期)、设内阁(明成祖)

2、清朝: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

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

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

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专题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民主政治

1、古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小国寡民

2、雅典民主政治 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1)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范围的直接民主

二、罗马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公民法仅仅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万民法:罗马帝国内部所有自由民的法律(国际法) 2、罗马法的意义

平民对奴隶主贵族的一定的胜利,限制了贵族随意解析习惯法,有利于社会稳定。 对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作用:对罗马帝国:维系和稳固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对世界:(1)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深远的影响;(2)是反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奴隶贵族的利益

第三专题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13世纪议会制度基本形成。第一任首相:沃波尔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9年结束。 3、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的意义:通过限制王权以保证资产阶级统治。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

5、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同进退。

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美国成立初期是邦联制国家,各州的权力大于中央 2、美国制宪会议制定宪法的目的:(1)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2)保证共和,防止独裁。 3、《1787年宪法》主要内容::立法权--国会(参议院+众议院);行政权--总统(元首、军、政首脑)4年一届;司法权-联邦法院

理论来源: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原则: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分权与制衡,民主制原则意义:开创了民主共和制政体,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 总统是由选民选举产生

美国共和政体的最大特色:两党轮流执政(民主党和共党),两党的本质都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三、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法国大革命

1、背景:封建势力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政体:总统制共和制 立法权:参议院和众议院行政权:总统和内阁 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 (二)《德意志帝国宪法》 确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内容:①、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内阁首脑: 宰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②、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上议院)-首相为议长;帝国议会(下议院)-立法权 (议会对皇帝负责)

局限性:带有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色彩,德国代议制具有不彻底性。

第四专题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理论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经济前提: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方面的深刻变化

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

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巴黎公社的成立(1871.3.18-5.28 ) 性质: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资本主义仍然处于上升时期 3、(1)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罗曼诺夫王朝),出现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并存的局面,实权掌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四月提纲

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3)俄国十月革命

1917.11.7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影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五专题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南京条约》鸦片战争(1840——1842)

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三元里人民抗英: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英、法联军发动,火烧圆明园 结果:签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最大特点: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结果:清政府与侵略者签定了《辛丑条约》。

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二、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2、过程

兴起的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 初步建立政权: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颁布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由盛转衰:天京变乱失败的标志:天京陷落 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

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

想结晶。

空想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

极性,只是空想。

5、《资政新篇》(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

进步意义: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迫于形势,并未实行。

三、辛亥革命

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是第一个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创办机关报《民报》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民族)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民权)三民主义 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民生) 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消极: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接着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①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性质

四、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6月5日以后中心:上海主力: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经济: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政治: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2)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上海、 嘉兴

主要内容:①党的名称 ②党的奋斗目标 ③中心任务 ④领导机构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条件:对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分析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

和国。

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①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②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影响: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

1、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

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北伐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927年):

失败标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局部失败)。 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彻底失败)。

失败原因:主观: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根本原因)。 客观: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强大。 2、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

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1927。8。1)

(2)秋收起义(1927。9)毛泽东领导

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土地革命

影响: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提高,巩固红色政权 4、红军长征(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年学业水平历史)主要史实(1934—1936)

(1)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思想。(2)过程: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

(3)结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

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5)遵义会议(1935年1月):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

确领导,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战防御阶段(1937.7—1938.10) (2)抗战相持阶段(1938.10—1944。初)

(3)战略反攻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8.15 6、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

(1)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签定《双十协定》 (2)解放战争

内战爆发的标志:进攻中原解放区

反攻开始的标志: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8年秋开始——1949年春结束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

国奠定了基础。

南京的解放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的覆灭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展开(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 指出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并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六、日军侵华和中国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1937年南京大屠杀,1941年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

(二)中国军民抗日斗争 “七七事变”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中共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国民党组织正面战场。(四大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凇沪会战、武汉会战)

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战役(中共八路军)---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百团大战彭德怀指挥

抗战胜利的意义:①国内: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②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胜利的原因:全民族抗战是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六专题 新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论人民民主专政》为建国提供理论基础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北平) 通过《共同纲领》(临时宪法的性质)新中国诞生:1949年10月1日 开国大典,标志着新中国

的诞生 意义:(1)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2)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

僚资本主义的统治,结束了几千年封建专制统治的历史。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3)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2、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1)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 内容:①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性质: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

和社会主义原则)

意义: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中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它结束了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以“共同纲领”代替国家宪法的过渡状态。

二、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初步确立: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

协商制度。

(2)正式确立:①确立: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政协作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组织继续存

在,并发挥作用。②职能和地位: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3)新阶段: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

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4)进一步完善: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

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建立(第一个),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三、“文化大革命”(1966——1976)

出现的根本原因:党内“左”倾错误发展成以阶级斗争为纲

刘少奇冤案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冤案

四、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主要内容: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2、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

五、“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一国两制”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第七专题新中国外交

一、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无项原则

1、外交方针的制定——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另起炉灶,使中国改变过去半殖民地的地位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为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的外交关系奠定基础。(3)一边倒,外交站在社会主义阵营 2、重大外交活动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

本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平等互利)、和平共处原则”。意义:A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

B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 C它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D在世界,它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这是新中国首次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国际会议。 (3)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4月)。周恩来提出“ 求同存异”的方针。

二、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1)原因:①20世纪70年代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②中国的国际地位如一提

高,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第三世界国家,要求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恢复:1971年联合国26届大会通过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

共和国在两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意义:①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利于年

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③改变了联合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1)中美关系正常化 试探之旅——“乒乓外交”,旋风之旅——基辛格秘密访华,破冰之旅——尼克松访华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和一个中国原则,标志中美关系正常化。(2)1978年底、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接受中美建交三原则:“断交”“废除共同防御条约”“撤军”。(3)1979年、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2)中日关系的改善过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申明。 1972年中日建交(日本早于美国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1978年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1)中国在联合国中的主要活动: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争

问题、柬埔寨问题);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2)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主要活动:(1)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APEC);(2)加强与东

盟的合作:(3)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关系,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2001年在上海成立。 (3)新时期的外交

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主题,提出霸权主义是是战争的根源,新时期的外交政策具体表现

即坚持不结盟政策。

第八专题当代世界

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1、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2、冷战的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冲突与对抗 3、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4、美国冷战的表现:

政治:杜鲁门主义(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3遏制共产主义; 经济:马歇尔计划:1948.4扶持和控制欧洲;

军事:北约组织(军事):1949.4《北大西洋公约》 集体防御。5、苏联为首阵营冷战的表现:经济互助委员会 、华约组织成立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标志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

6、冷战的影响:德国、朝鲜的分裂和古巴导弹危机

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

1967年,欧共体成立(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三者合一) 2、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美、日、西欧形成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提出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4、中国的振兴

三、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东欧剧变: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实质) 2、苏联解体:

(1)原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

外部原因:西方和平演变

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1988政治改革“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1990实行

多党制、代议制度、总统制;

导火线:“八·一九事件”--加速苏联解体 影响:两极格局瓦解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一超多强,但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

必修Ⅱ 经济史专题

第一专题 古代中国的经济

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1、主要耕作方式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

(2)我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阶段的标志:松土工具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

(3)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战国时,牛耕初步推广。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氏族公有

(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商周实行“井田制” (3)战国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2、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

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二、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三种形式)

1.商朝的司母戊鼎世界稀有。

2.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利鼓风冶铁。 3.魏晋南北朝发明灌钢法

4.唐代制瓷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5.宋代江西的景德镇,到元代发展为全国制瓷中心,明清时是全国的瓷都。 6.明朝在青花瓷的基础上,烧制出彩瓷;清代还发明了珐琅彩。

7.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使用花楼机机构复杂精密。

三、商业的发展

1、“市”的形成和发展

(1) 西汉: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

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

(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 (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且早晚都可经营 2、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的商帮:

(4)西汉:长安、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著名商业中心 (5)唐朝:广州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

(6)宋代开封、临安;益州发行“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7)元的大都、杭州(商业中心)。世界第一大港泉州 (8)明清:出现商帮。如,徽商、晋商

四、明清资本主义萌芽

1、“机工出力,机户出资”标志资本主义雇佣关系的出现 2、“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极其影响

年学业水平历史篇二:高中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复习纲要

必修Ⅰ 政治专题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 西周的分封制:

目的: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分封的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分封制的作用: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

2、西周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小宗)。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分封制(互为表里)。

作用(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建立。

秦朝:皇帝制度的创立:①皇帝独尊 ②皇权至上 ③皇位世袭

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二、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中央:中外朝,布衣为相 地方:汉初,郡国并行制

唐朝:中央: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掌决策)门下省(掌审议)尚书省(执行政令)地方:道、州、县

北宋:中央:二府、参知政事、三司使地方:文臣作知州

元朝:中央:中书省 地方:行省制

行省制度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选官制度

1.汉朝实行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采取九品中正制度3.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

监察制度

1、秦朝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2、宋朝地方设通判监察地方长官3、明朝设特务机构

三、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明太祖时期)、设内阁(明成祖)

2、清朝:雍正设军机处(标志着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

3、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特点:相权不断被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4、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积极、消极):

(1)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2)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

(3)明清之际,西方许多国家先后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制,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而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高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一、雅典民主政治

1、古希腊城邦制度的特点:小国寡民

2、雅典民主政治 公民大会为最高权力机构

(1)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基础

(2)克里斯提尼改革:确立了雅典的民主政治

(3)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范围的直接民主

二、罗马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罗马成文法的诞生;《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公民法仅仅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万民法:罗马帝国内部所有自由民的法律(国际法)

2、罗马法的意义

平民对奴隶主贵族的一定的胜利,限制了贵族随意解析习惯法,有利于社会稳定。

对罗马法的评价

1、积极作用

对罗马帝国:维系和稳固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对世界:(1)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深远的影响

(2)是反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罗马法的制定主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奴隶贵族的利益

第三单元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一、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13世纪议会制度基本形成。第一任首相:沃波尔

2、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1689年结束。

3、1688年英国发生“光荣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标志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权利法案》的意义:通过限制王权以保证资产阶级统治。

4、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

5、责任内阁制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核心,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同进退。

二、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1、美国成立初期是邦联制国家,各州的权力大于中央

2、美国制宪会议制定宪法的目的:(1)建立强有力的中央政权(2)保证共和,防止独裁。

3、《1787年宪法》主要内容::立法权--国会(参议院+众议院);行政权--总统(元首、军、政首脑)4年一届;司法权-联邦法院

理论来源:法国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原则:联邦制原则(中央集权),分权与制衡,民主制原则

意义:开创了民主共和制政体,维护了美国的统一

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 总统是由选民选举产生

美国共和政体的最大特色:两党轮流执政(民主党和共党),两党的本质都是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三、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一)法国大革命

1、背景:封建势力严重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2、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政体:总统制共和制 立法权:参议院和众议院

行政权:总统和内阁 总统是由议会选举产生

(二)《德意志帝国宪法》 确立君主立宪制国家

内容:①、联邦制的君主国家: 皇帝(元首):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内阁首脑: 宰相(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

②、立法机构--两院制议会:联邦议会(上议院)-首相为议长;帝国议会(下议院)-立法权 (议会对皇帝负责)

局限性:带有军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色彩,德国代议制具有不彻底性。

第单元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共产党宣言》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理论基础: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经济前提: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方面的深刻变化

阶级基础:三大工人运动标志无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

法国里昂丝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巴黎公社的成立(1871.3.18-5.28 )

性质: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的资本主义仍然处于上升时期

3、(1)俄国二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罗曼诺夫王朝),出现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并存的局面,实权掌握在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俄国二月革命的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四月提纲

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3)俄国十月革命

1917.11.7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影响: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一、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1、《南京条约》鸦片战争(1840——1842)

影响: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端。

三元里人民抗英: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英、法联军发动,火烧圆明园 结果:签定《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影响: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3、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定〈〈马关条约〉〉最大特点:允许日本在华通商口岸投资设厂

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国联军侵华(1900——1901)

结果:清政府与侵略者签定了《辛丑条约》。

影响: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二、 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根本原因:阶级矛盾激化

2、过程

兴起的标志:1851年金田起义

初步建立政权:永安建制

定都天京(标志着太平天国正式建立与清王朝对峙的政权)颁布建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

由盛转衰:天京变乱失败的标志:天京陷落

3、《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颁布)

革命性: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空想性: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

5、《资政新篇》(1859年干王洪仁玕提出):

进步意义: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不是农民革命斗争实践的产物,不能满足农民的要求。迫于形势,并未实行。

三、 辛亥革命

同盟会:1905年孙中山、日本东京。是第一个全国性的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创办机关报《民报》 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民族)

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民权) 三民主义

平均地权:资本主义土地纲领(民生)

三民主义的评价:积极: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消极:没有明确的反帝要求,没有触及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爆发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接着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

辛亥革命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①推翻清王朝,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②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④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⑤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广泛影响

(3)辛亥革命成功的依据是: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辛亥革命失败的依据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四、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五四运动

(1)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具有反帝反封性质)、“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要求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

第二阶段:6月5日以后中心:上海主力: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①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②各阶层的作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③显示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条件:经济: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政治: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并登上历史舞台。

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各地共产党组织的建立。

(2)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上海、 嘉兴

主要内容:①党的名称 ②党的奋斗目标 ③中心任务 ④领导机构

(3)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

条件:对中国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革命性质(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分析

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第一次在全国人民面前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4)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

①性质:新型工人阶级政党;

②特点: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也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

③影响: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五、新民主主义革命

1、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

(1)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1924年)

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2)北伐战争(1926-1927年)

北伐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1927年):

失败标志: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局部失败)。

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彻底失败)。

失败原因:主观: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根本原因)。

客观:敌强我弱,敌人的力量强大。

2、武装起义

(1)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

装夺取政权的开始。(1927。8。1)

(2)秋收起义(1927。9)毛泽东领导

1927年10月毛泽东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开始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3、土地革命

影响:广大农民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提高,巩固红色政权

4、红军长征主要史实(1934—1936)

(1)根本原因:博古、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思想。

(2)过程:1934年10月从瑞金出发

(3)结束:1935年10月、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在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一、二、四方面军)

在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结束。

(5)遵义会议(1935年1月):内容:①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②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 ③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④取消博古、李德的军事指挥权

意义: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的

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5、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抗战防御阶段(1937.7—1938.10)

(2)抗战相持阶段(1938.10—1944。初)

(3)战略反攻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1945.8.15

6、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5.8—1949.9)

(1)争取国内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签定《双十协定》

(2)解放战争

内战爆发的标志:进攻中原解放区

反攻开始的标志: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

1948年秋开始——1949年春结束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了基础。 南京的解放标志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的覆灭

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展开(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

指出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并提出了促进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方针。

六、日军侵华和中国抗日战争

(一)侵华日军的罪行

年学业水平历史篇三:2015年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整理

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西周的建立:BC1046年 (1)分封制 ①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②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2)宗法制①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③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和政权的结合尚未形成中央集权

★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朝的统一:BC230-221 韩赵魏楚燕齐 (1)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 (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的职责:① 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太尉:负责全国军务;③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3)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4)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

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至此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雍正时设立,标志着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二、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考点5、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割地、赔款、通商、协定关税)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夺取更多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打开中国的大门;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③导火线:虎门销烟。

(2)禁烟运动的高潮是林则徐在广东的虎门销烟,以此为借口,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期间英国侵占了香港岛

(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精神,定海战役中,葛云飞牺牲

(4)1842年,中英两国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规定: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5处为通商口岸;

④关税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5)影响:①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矛盾),封建主义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

和人民大众的矛盾,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肩负的②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任务是反侵略反封建。

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③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了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国近代史的开端。

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点6、第二次鸦片战争

★考点14太平天国定都天京1853年, (1)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考点15《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其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为了进一步打开中(1)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国市场。

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2)①1856年英国和法国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天下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争,1857年组成英法联军。

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②1858年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军长可以公开陪)

归圣库的产品分配原则。他们试图在小农经济基③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洗劫并焚毁了皇础上,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家园林圆明园。

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④1860年清政府与英法签订了《北京条约》。 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3)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不符★考点7、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天天陪酒) 合实际,《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1)背景:①19世纪末,经过明治维新的日本行过。

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2)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②1894年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 《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③清政府寄希望列强调停,消极备战。

治和文化改革。这是先进的中国最早提出的带有(2)经过:①1894年丰岛海战标志着爆发; 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②李鸿章一味避战求和致使平壤战役、黄海大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战、辽东战役和威海卫战役中均告失败。 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③平壤战役中回族将领左宝贵壮烈牺牲;

础,以及当时处于战争环境,《资政新篇》未能④黄海大战中邓世昌牺牲,黄海大战役后,日本真正施行。

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考点16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⑤辽东战役中,日本在旅顺对当地的和平居民实(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行野蛮的大屠杀。

①三个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⑥1895年的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②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3)结果:签订《马关条约》,规定(一厂二两③建立者:孙中山。 三岛四口岸)

④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政党。

日本;

★考点17武昌起义

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①时间:1911年10月10日。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②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③影响: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清朝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统治土崩瓦解。

(4)影响:《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考点18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出、瓜分中国的侵略要求,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以的侵略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中华民国纪年,民国元年为1912年,五色旗为程度大大加深。

国旗。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考点8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饿鹰热得没法熬★考点19《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夜)和《辛丑条约》(钱进宾馆)

(1)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1)义和团运动提出的口号是"扶清灭洋",反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帝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斗争 (2)主要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勇气,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计划,沉重打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等权利。 击了清政府的反动统治。

②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2)1900年6月初,八国组成侵略联军,镇压建政治体制。

义和团运动。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清政府(3)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半殖民地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封建统治秩序完全确立。

(4)意义: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 ★考点9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考点20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1937年12月,南京沦陷,日军对放下武器的中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国军人和手无寸铁的中国市民进行了杀戮,30②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万人被杀害。

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考点10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1)建立的原因: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要矛盾,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2)建立的过程:①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国民★考点21五四运动

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布抵抗暴力。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②八一三事变后根据国共两党协议,中国工农红正当要求遭无理拒绝。

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1937年9月,国民(2)过程:①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党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②1919.6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初开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3)建立的意义:使抗日战争发展成为有社会(3)初步成果: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抗战,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 绝在和约上签字。

★考点11正面战场的抗战

(4)性质意义: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正面战场主要战役:凇沪会战、太原会战与平型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关大捷、徐州会战与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 端。

★考点12敌后战场的抗战

★考点22中共的"一大"和"二大"

①洛川会议: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1)中国共产党"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制定了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全上海召开。 面抗战路线。

A主要内容:①大会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②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首府为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延安。陕甘宁边区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产主义。

枢和总后方。

②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③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B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团,在华北进行了威震中外的百团大战,沉重地(2)中国共产党"二大" 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①时间: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考点13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历史地位 会。

(1)1945 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②主要内容: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9月2日正式签订投降书,中国抗战取得最后胜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利。

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原因:全民族抗战(胜利的根本原因)和 ③意义: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持。

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1

(1)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924年初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 1927年初,占领南京、上海。

(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及原因:

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②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3)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考点24南昌起义

①时间及领导者: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②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考点25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建设 ①1927年秋,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的保障。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作战,努力发展生产。

②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考点26红军长征

(1)长征原因: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长征过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意义:①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②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考点27遵义会议

(1)召开:1935.1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2)意义:①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②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标志。 ★考点28挺进大别山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序幕。

★考点29三大战役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考点30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时间地点: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2)内容: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报告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考点31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做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考试3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成立: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平召开,毛泽东当选主席。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会议决定改北平为新中国的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采用

(2)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考点33建国初民主政治建设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会议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发展奠定初步基础。 ②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49年举行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召开后,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1982年中共十二大确立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使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进一步完善。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是各民族平等联合,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最恰当的制度。

★考点34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①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此后为刘少奇案平反;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②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建立村民民主自制制度

③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更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④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把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写进宪法,使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达到新的高度,成为中国法制建设的里程碑。 ★考点3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发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呼吁。 ②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984年,六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③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他进行了会谈

④1984年中英两国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987年中葡两国签署了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⑤台湾成立海基会、祖国大陆成立海协会。双方达成了"九二共识"。

⑥1995年初,江泽民就现阶段进一步发展两岸关系,推进和平进程提出八项主张。 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考点36新中国建立初期

①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包括"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②新中国成立仅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迎来了第一次建交高潮。最早同中国建交的是苏联。 ③新中国建立初期,最突出的外交成就是中苏建交和毛泽东、周恩来访问苏联并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④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⑤1954年在日内瓦举行会议,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 ⑥1955年,亚非首脑在印尼的万隆会议。这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会议,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再次阐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考点37 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外交成就

①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②中美关系正常化的进程: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访华,打开了中美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1978年,中美两国发表了《中美

府,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1979在中央权力加强的同时,各州还保持了一定程度年,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从此的自治地位,拥有一些州权。这既避免了中央集走向正常化。中美建交后,1979年春邓小平副权的弊端,又可以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总理访问美国,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美。 恰到好处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③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应周恩来总理★考点43、法国共和制和德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的邀请访华,双方签订了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1)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明。1978年,中日双方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①1875年宪法赋予总统极大的权力。总统任职7约》。

年,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考试38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的外交活动

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①29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的独立自主外交政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政策。

②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②中法两国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1998年,亚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欧会议"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就建立面向21责。

世纪的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达成共识。 (2)评价: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是法国工业革③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的"上海合作组织",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必然结标志着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果,而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则是保皇派和资区域合作组织的诞生。这是新中国外交史上具有产阶级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

里程碑意义的成果。2001年,由中国倡导签署★考点4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1871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年)

约》,为联合打击着三股势力奠定了法律基础。(1)内容:宪法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规定:"2003年,举行了首次联合反恐军事演习。 联邦主席由普鲁士国王担任,称为德意志皇帝",六、古代希腊和罗马的政治制度 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考点39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①希腊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宰相只对皇帝负责。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这是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深刻的背景。 两部分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帝国②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议会由普选产生,但作用很小。

公民大会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五百人会议处(2)评价:宪法的颁布,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理公民大会闭会期间的日常事务,召集公民大时期的标志,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会。陪审法庭是最高法院兼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发展。但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不彻底、不完关,从男性公民中选举产生,十将军委员会统帅善。 军队,参与政治。十将军在公民大会上通过举手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的方式选出,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

★考点45《共产党宣言》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③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 ①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揭示了资★考点40罗马法

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1)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免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伟大的历史使①公民法基本上属于罗马及其公民的法律。它包命、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共产党宣言》括元老院法令、元首命令、大法官告示,及一些最后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具有法律效力的习惯法。

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②万民法是罗马帝国统治范围内的国际法,适用生。

于帝国境内各民族以及外邦自由民,它主要调整★考点4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和重大意义 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权神圣不可侵(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 犯。

①经济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同③罗马法的核心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时也暴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可以购买奴隶,保护除奴隶以外自由民的权利,②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即法国里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2)作用。

织工人起义,标志欧洲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罗马③理论条件:19世纪三大优秀理论成果--英法空帝国统治。

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②罗马法为皇帝和元老院的权力提供了法律依济学。

据,稳定了社会秩序;它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④实践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

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2)意义: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使工人运动有③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影响广泛而深了科学理论指导,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来,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形成了不可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罗马法是现代欧洲大陆法抗拒的历史潮流。

系的基础。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考点47巴黎公社运动 响。

(1)巴黎公社的成立

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3月18日革命成功,3月28日,在市政厅广场★考点4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举行巴黎公社成立大会。

(1)《权利法案》

(2)革命措施: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反动军队,①时间:1689年。

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②主要内容:国王无权废止法律;不得侵犯议会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下设执行、军事、公安、司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法、财政、教育等十个委员会,行使政府所属各国王不得干涉议会的言论自由;未按法律程序,部门的权力。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不得拘捕臣民;必须定期召开议会。 生。

③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 (3)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

(2)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巴黎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18世纪前期,英国责任内阁制形成。 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可供借鉴的经(3)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验。

①国王是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俄国十月革命

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

二月革命1917年3月8日(俄历2月23日)②议会是国家权力的中心,是国家最高立法机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政体,性质上属于资关;

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二月革命胜利后,形成了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事实两个政权并存的特殊局面。

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②《四月提纲》列宁认为,当前形势的特点和无★考点42、美国共和制联邦政体的确立 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1)1787年宪法 革命的第二阶段。 A主要内容:

③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①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利大大加强,④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 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国内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最高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国院和众议院组成;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 际意义:十月革命的胜利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B特点: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C作用: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级成文宪法;

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②宪法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代。它同时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权力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 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 ③宪法一定程度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考点48雅尔塔体制

D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打上了种①内容:讨论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战族歧视的烙印。

后和平等问题,实质是美苏划分自己的势力范围 2

际新的体系,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考点49美国"冷战"政策

(1)含义: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

(2)实质:"遏制"共产主义,遏制苏联 (3)措施

①政治上:杜鲁门主义; 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

③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考点50苏联对抗美国冷战政策的措施 ①经济上:1949年,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②军事上:1955年,在波兰的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同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影响:欧洲出现了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的局面,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考点51"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

①德国分裂:1949年德国分裂为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②朝鲜半岛分裂:1948年分裂为北部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南部的大韩民国

③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7月,苏联向古巴运送导弹并建设导弹基地,最后,苏联被迫撤走导弹,表明当时美国占据优势。 ★考点52走向联合的欧洲 (1)背景

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西欧各国联系日益密切,为保障自身的安全与发展。 (2)过程

①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西欧国家实现联合的"舒曼计划"。

②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签订了决定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巴黎条约》。 ③1957年,西欧六国在罗马又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成立。

④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欧洲共同体成立。 (3)影响:增强同美苏抗衡的实力,使世界政治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考点53迅速崛起的日本

(1)经济恢复(1945年-1955年)原因:

消除生产关系中封建落后因素、美国扶植、朝鲜战争提供的契机。

(2)高速发展(1956年-1973年)

①原因:制订合乎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先进技术、重视教育;发展外向型经济

②表现:1955年,日本战后经济恢复大体完成。1956年到1973年,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3)谋求政治大国:20世纪80年代提出"政治大国"目标

★考点54不结盟运动

①1956年,南斯拉夫总统铁托、埃及总统纳赛尔和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提出了不结盟的主张。

②正式形成:1961年在贝尔格莱德召开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斗争目标: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

③1973年第四次首脑会议,将正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作为不结盟运动的行动纲领。

④20世纪七八十年代,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从成立之日起就把经济领域的斗争作为中心内容之一

⑤历史意义:加速了殖民体系的崩溃;致力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 ★考点55东欧剧变

(1)含义:东欧各国执政党执政党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表现:

①波兰剧变:发生于1989年,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

②德国统一:1990年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两德统一

(3)剧变原因

①历史根源:照搬苏联模式,长期受制于苏联 ②内部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政治上忽视民主与法制,脱离群众,导致政治危机 ③外部原因:苏联的戈尔巴乔夫改革思想的影响;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等政策的推行 ★考点56苏联解体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方向。

②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2)过程

①戈尔巴乔夫改革以人道的社会主义代替了科

学社会主义,导致政局动荡,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

②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把苏联变成一个松散的邦联;

③"八一九"事件改变了苏联国内政治力量的对比,苏共和俄共被停止活动,苏共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④俄罗斯等在1991年底年签署《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布成立独联体,苏联解体 (3)影响: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解体,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强。

考点57多极化趋势的加强及其影响

(1)特点: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多极化趋势发展

(2)多个力量中心的存在和发展: ①美国: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

②欧共体:1993年欧盟成立,1999年欧元正式启动;

③日本:加快谋求政治大国的步伐;

④俄罗斯:拥有与美国匹敌的军事武器,经济形势好转;

⑤中国:国际地位与影响日渐提高

必修二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春秋,小件铁农具问世。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基本特点: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3、(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 4、评价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1)积极: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并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除盐铁外,生活用品一般不必外求,可以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较少;生活稳定,农民具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2)局限:生产规模小,分工简单,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后来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统治者的过度剥削和压榨是自耕农破产的原因之一。

二、1、土地制度的变迁:①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是一种奴隶制的土地国有制度,实质是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②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土地私有制。③土地兼并问题:随着私有土地制度的发展,大地主通过各种途径兼并国家和自耕农的土地。④北魏至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2、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 自耕农私有土地。

3、租佃关系:战国产生——宋代日益普遍——明清进一步发展。

三、1、汉代四大分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山东、山西(黄河流域)长期为经济重心。

2、三次大规模人口南迁——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四、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1、青铜时代夏商周——春秋出现铁器(煤做燃料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南宋焦炭明朝流行)

2、最早的丝—汉代称“丝国”;唐代的缂丝技术;元明“松江”为棉纺织中心;明后期棉布成民众的主要衣料。 3、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唐代南青北白——宋代“景德镇”——元代“彩瓷”——清代“粉彩”、珐琅彩。

4、明清时苏州、杭州是著名的丝织业中心。 5、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各自特点:P18—19。 明中期的分期? 五、古代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1、(1)周秦汉唐:每个城市都设专供贸易的“市”与住宅区严格分开,长安城东西有市。设官员管理(市长或市令),按时开市闭市。(2)隋唐:长安城有市和坊,市与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政治中心、军事重镇。(3)宋朝:市与坊的界限逐渐打破,店铺随处可设,且早晚都可经营。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2、(1)周“工商食官”政策。(2)宋代益州发行“交①交际礼仪的变化——用鞠躬、握手代替跪拜、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3)明清:工商业市镇作揖等礼节,用同志、先生等称呼代替大人、老兴起;货币经济占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爷等称呼,显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②婚俗场,经济作物成为商品;白银广泛使用;商帮和礼仪的变化——倡导婚姻自由是新式婚俗的基会馆的出现(晋商和徽商势力最为强大)

本内容;但这一习俗的变化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六、1、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明中期后的江南的知识层及官宦人家。

地区,特征——雇佣关系。工场手工业、劳动力(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市场

1、铁路:1881年清政府修筑唐山到胥各庄的唐2、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胥铁路,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国铁路的诞生

政策

2、近代邮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1866年,海首倡“重农抑商”政策的是: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关开始试办邮政

法。

3、电讯: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重农抑商”得以长久实行的根本原因:适应了自了中国近代第一条电报线

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需要。

4、近代中国出现了哪些新式交通工具?(火车、其目的:维护自然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轮船、汽车、飞机、电车等)

收,维护政治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5、近代交通和通讯起步的原因:工业革命成果积极作用: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农的扩展,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被迫对外开业经济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巩固新兴地主政权。 放,国人外改变落后面貌和挽救民族危亡而做出明清重农抑商的表现:农本商末的思想,专卖制努力,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度,关卡重税,歧视商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 6、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消极后果:强化自然经济,阻碍工商业和资本主影响?

义萌芽的发展,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①加强了各地的联系;②促进了经济的发展;③明的后面。

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信息的交流;④有利于自然(2)明代“海禁”是防倭寇之患,但并未禁止官经济的进一步解体;⑤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方对外贸易;清代是因为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⑥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⑦使人们的生活多姿清斗争。两者都是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清代一多彩;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 直实行的“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

往。清代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1、报纸:2、电影:①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国。1905年电影诞生。②1931年摄制的《歌女闭关锁国的后果:妨碍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红牡丹》是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读报刊、看电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使中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国与世隔绝,没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这是和生产技术以发展生产力,使中国逐渐落后于世中国第一家电视台

界潮流。

4、互联网:中国1993年正式接入互联网,由于(4)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政府大力支持,互联网发展极其迅猛。它被称为主导地位,市场进一步发展受到限制。 “第四媒介”。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二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义的曲折发展

内容:一化三改造(即国家工业化,有计划有步一、鸦片战争后经济的变化主要是:大量洋货涌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入中国;中国海关税收被洋人控制;传统的经济主义改造) 结构逐步解体。

特点:发展生产力(工业化)与变革生产关系(三大影响: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列改造)同时并举。

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东南沿海大批农1、 三大改造: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三民手工业者破产,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解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体;城乡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有制。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 二、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下和自然经济瓦解的2、 八大的主要内容:1956年。主要内容:(1)基础上,中国近代工业艰难起步。

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一)洋务官办企业标志着近代工业的起步。19产力之间的矛盾。(2)当前的任务是:集中力量世纪50——60年代,“自强”“求富”。军事工业、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民用工业的典型企业:P47——48 3、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掀起的(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1、产生的原因:(1)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自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造成然经济逐渐解体。(2)受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激。(3)洋务派对民办企业起了诱导作用。时间:“大跃进”主要表现为大办工业、农业,片面追求19世纪七十年代;地点:东南沿海地区。代表经济发展的高速度。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企业: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磨坊

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地认为社会主义的所2、发展: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 有制形式是越大越公越好,在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初步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午战争后) 盲目求快求纯。脱离农村生产力水平,挫伤了他①原因: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原因: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实业救国的热潮; 后果: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短暂春天(1)时间:一战期间(1915-1921) 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开来,造(2)原因:a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帝制,建立中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华民国,为我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二、伟大的历史转折——1978年12月 碍;b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有力地推动了民主要内容:(1)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族资本主义的发展;c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抛弃了“以阶级斗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争为纲”的错误方针,实行拨乱反正。(3)把党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3)主要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4)实行业:纺织业、面粉业(4)著名实业家:张謇、行改革开放

周学熙、荣氏兄弟(5)为什么是“短暂”春天:意义: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这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曲折发展:国民政府前十年(1927—1936):民和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族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抗日战争期间:民族工业遭到沉重打击 化的伟大起点。

三、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 三、经济体制改革(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1、背景与原因:①中国近代工业的产生和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②受西方民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影响③政治变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革和政府政策的推动④一些传统习俗不适合近的自我完善。 代社会的发展趋势

1、农村:(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废2、物质生活的变化(衣食住的变化)①衣:鸦除人民公社制度(3)发展乡镇企业,为农民致片战争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中国传统的长袍富、为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行不悖,中西合璧的产物——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特点——包产中山装和旗袍②食:鸦片战争后,西餐在通商口到户;安徽、四川率先进行)

岸流行,成为上层社会的一种时尚③住:北京四2、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

合院为中国传统住宅,鸦片战争后,西式建筑在城市:中心环节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租界地区出现,中西合璧的里弄住宅,一些买办、内容:(1)、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扩大资本家和达官显贵纷纷仿造花园式洋房。

企业自主权

3、社会习俗的变化:辛亥革命对礼仪的革新意(2)所有制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义重大,体现了民主共和精神

济共同发展。(3)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3

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4)、

1992年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作用:调动工人生产积极性,增加了企业活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使人民达到小康水平。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我国对外开放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1)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深圳(第一个经济特区)、珠海、汕头、厦门;1988年,海南省。(2)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4年(3)沿海经济开放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湾地区(4)1990年开发上海浦东,带动长三角和长江流域经济,成为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初步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特点:点线面结合,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2、十四大的主要内容:1992年召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主要内容:①党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百年不动摇②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 :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③判断的标准: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④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⑤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⑥发展才是硬道理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互联网的四大优势:(1)集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2)费用低廉(3)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4)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一、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的主要表现 (1)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1995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率远远超过同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超过同期亚洲新兴的工业国家;到2001年,我国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六,发展中国家第一;到2020年实现比2000年翻两番的宏伟目标。(2)城乡生活水平提高::“四大件”的变化(3)城镇化进程加快:向多样化城市道路发展

(4)互联网的广泛应用(5)时尚中国:衣着、住房、语言的个性化

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的原因与影响

(1)原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开始对经济体制进行改革,并实行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加强了中外的联系与交流。 (2)影响: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同时也提高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将大大的促进社会主义现货化建设。

■第五单元 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一、开辟新航路

1、原因:西欧各国商品经济发展对黄金的需求量增加;《马可.波罗游记》把东方描绘成“遍地黄金”的天堂,刺激了欧洲人对黄金的狂热追求;奥斯曼帝国控制了东西方的通商要道,造成商路不畅;西欧生产力的发展,知识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必要条件;葡萄牙和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的开辟(结合P33页新航路开辟图记忆)时间航海家 支持的王室 开辟的航路 意义

3、新航路的开辟意义:(1)新航路的开辟,逐渐结束了各地相互孤立的状态,各地的文明发生接触与碰撞,开始了汇合交融,世界日益连成了一片整体。(2)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3)、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4)、葡萄牙、西班牙首先开始了殖民扩张。(5)、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全球逐渐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从美洲传到世界的作物有:烟叶、玉米、可可、马铃薯

二、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 1、(1)海上马车夫——荷兰:组建大型商业公司是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 (2)“日不落帝国”——英国: “海盗式”的掠夺,商业战争来掠夺财富,罪恶的黑人奴隶贸易。18世纪下半叶,海上霸主,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建立的主要途径:

殖民扩张与掠夺

欧洲殖民者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是世界市场建立的主要途径,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三、工业革命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1)工业革命的开始——珍妮机的问世(英国工业革命最早发生在棉纺织业)

(2)瓦特改良蒸汽机解决动力问题,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 (3)交通运输业(火车和汽船)。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电力的广泛应用: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研制发电机成功;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汽车和飞机;化工技术的发展;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电讯技术发展迅速,使人们联系更加方便和紧密。

特点: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主要推动力,发明大多出自科学家的实验室。

3、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交通领域:第一次工业革命出现火车、轮船,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汽车和飞机 社会结构: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了垄断组织。 世界市场:第一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殖民扩张:世界市场拓展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857年第一次世界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就表明了世界市场的存在。第二次工业革命:通过国际贸易、资本输出、武力逼迫等方式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认识:①结束了许多国家和地区长期存在的孤立、闭塞的落后的经济体系,更加密切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相互交往,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②它是建立在列强对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宰割、奴役的基础上的,是一种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

四、1、工业时代欧美国家的殖民扩张 特征:①通过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武力手段进行扩张。②扩张目标不再以掠夺贵重金属为主,而是抢占商品、资本市场和掠夺原料。③殖民扩张遍及全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 影响:①进一步破坏了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旧的社会结构,给当地人民带来沉重灾难,②殖民扩张和统治,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缓慢纳入商品经济轨道,传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有利于当地的现代化,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③为工业资产阶级攫取了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丰富的原料,极大地促进了殖民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④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工业时代欧美国家的经济 表现:(1)18世纪中到19世纪中期,英国及欧美大陆许多国家先后进行工业革命,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巨大变化,英国成为世界工厂获得工业垄断地位。(2)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有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

特征:①经济状况:受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西方各国经济发展迅速,进入工业时代。②经济组织: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进入了大企业时代。③经济结构:工农业比重发生显著变化,工业生产取得对农业的绝对优势。④经济体系: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影响:(1)在工业时代的早期,自由主义思想盛行。(2)工业国家加紧对亚非拉地区进行殖民扩张,但是客观上也有利于这些地区的近代化。

■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节

一、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1929—1933)

1、经济危机的原因:(1)贫富差距扩大(2)股票投机活动(3)分期付款方式的隐患(4)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2、特点:(1)范围广(2)时间长(3)破坏性大

3、影响:(1)加深了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美国、法国社会动乱;德国法西斯上台(2)世界局势动荡不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加深;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反抗 4、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

二、罗斯福新政(1933——1939)

1、背景:1929-1933经济危机爆发后,总统胡佛采取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经济危机非但没

有克服,反而更加恶化。1932年罗斯福在大选

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③脱离实际,盲目

中获胜,1933年上任后实行新政。 性大;个人作风急躁,反复无常,造成混乱。(3)2、新政的内容:(1)整顿银行与金融业(2)调结果:失败

整农业政策(3)复兴工业:蓝鹰行动(中心)四、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主要内容与后果

(4)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 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3、罗斯福新政的意义:(1)使美国度过了经济来的行政命令,实际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大危机(2)缓和了美国的社会矛盾:遏制了美用;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国法西斯势力、避免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发生(3)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政治:(1)改变指导思改变了美国人的生活:政府的权力扩大;社会保想:“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的标志:障体系初步建立(4)※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1991年阿拉木图协议 新模式,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4、新政的实质: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管制。■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新政的前提:未触动资本主义制度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5、特点:指导思想方面:放弃自由放任思想,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内容方面:国(1)1944年在美国的布雷顿森林举行了国际货家加强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币金融会议,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全面干预;影响方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2)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的新模式,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 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它们都是国际金融机构,三、当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管理的新变化: 美国从中取得了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1、国家调控方式变化:①实行国有化②制定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即“布雷顿森林经济计划 ③运用经济杠杆调节:扩大政府开体系”。 支、政府直接采购、调节税收等

(3)《布雷顿森林协定》规定美元与黄金挂钩,2、企业管理方式变化:①“人民资本主义”和股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

票分散化 ②“经营者革命”—经营权和所有权(4)“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作用:积极:使国际分离

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扩大了世3、新福利制度的出现:社会再分配的调节。英界贸易;扩大了世界购买力;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国成为最早的福利国家。

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消极:加强了美国在国四、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所带来的影响: 际金融领域的特权和支配地位 ①积极方面:国家的宏观调节,一定程度上避免2、《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定:1947年签定了私人资本生产的盲目性,保证了生产的社会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性。企业管理方式的调整,提高了管理和生产水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立、《关税与平和企业的效益;福利制度的形成,保障了低收贸易总协定》的签定,构成了调整世界经济贸易入阶层的生活,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的矛盾,和金融的三大支柱。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同时扩大了社会消费,带动了战后经济的复苏,界经济体系形成,对整个世界的经济格局、经济使资本主义步入第二个“黄金时代”

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②消极方面:国家过度的干预经济,也增加了国二、当今世界的经济区域集团化

家的财政负担,造成严重的财政赤字,降低人们对世界经济影响最大的三大区域集团是:欧洲联工作的积极性。 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一)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原因:①欧洲■第七单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各国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②吸取战争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的教训;③二战后欧洲国际地位下降;④来自苏(1921--1928) 联和美国的威胁与控制;⑤马歇尔计划的推动。 背景:十月革命后进入国内战争、外国武装干涉、过程:欧共体是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物质匮乏;国内战争结束后,战时共产主义弊端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三者合并而成的。《罗日益显现,领导人却希望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马条约》规定欧共体的基本内容是共同市场和共渡,引起人民不满。国内隐藏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同经济政策的形成,核心是关税同盟和共同的农危机。

业政策。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标志着欧共体农业:实施余粮收集制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经济和政治双收集制(核心内容)

重性质的组织。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问世。 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 允许部分企业由私特征:由经济联合发展到政治联盟,从经济一体人或外国资本家经营;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 化到经济、政治一体化.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贸易:取消自由贸易—— 改变国家垄断,恢复双重性质的联盟

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影响: ①经济:促进了欧洲各国经济的共同发分配:实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国家配给制,实展,冲击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形成了美、日、物分配制 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 西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②对世界格局的结果:使苏维埃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影响:大大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冲击了两极苏维埃;但它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格局,推动了世界多极化,在资本主义世界里形促进经济迅速恢复,起到巩固工农联盟、稳定政成了西欧、日本和美国三足鼎立的局面。

治形势的作用,使1925年苏联国民经济基本恢(二)1994年1月1日,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复。它是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成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由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但因后来的领导人对其认识不足而被过早的终家共同组成的经济集团。

止。

(三)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在澳大利亚首新政策的特点:(1)公有制为主导的前提下,允都堪培拉成立。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2)允许商品经济的发展,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在中国上海举行。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方式被称二、、“斯大林模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主要表现 为APEC方式,是一种区域经济合作制度上的(1)斯大林模式:①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创新:承认多样性,强调灵活性;自主自愿;单制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调边行动和集体行动相结合。

节手段: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④管理特点: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织。

(2)评价:①有取得成就的一面:形成了比较(四)东南亚国家联盟:由印尼、马来西亚、菲律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37宾、新加坡、泰国发起,包括东南亚视过国家。年苏联的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②它超越了1967年曼谷会议宣告东盟成立,1976年巴厘岛苏联生产力的水平,片面发展重工业,产业结构会议后东盟开始加强政治协调和经济合作,2002发展畸形化;从农民拿走的太多,农民生产积极年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

性不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长期僵化地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发展呈现两个的趋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苏联生势:区域经济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 产力的发展阻力重重。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照区域经济集团化的原因:A、现代科技的发展B、搬苏联模式,受到严重束缚。 国际间的经济竞争和客观上存在的分工 三、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内容:

三、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进程

农业: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1、进程:①新航路开辟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撤消全国的机器拖进程开始。②两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市拉机站,把所有的农业机械卖给集体农庄;大规场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朝着经济全球化方向发模开垦荒地,提出种植玉米,提高粮食产量。 展。③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真正进入工业:改革工业管理体制,将中央一部分权利下全球化时代。

放到地方,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精简机构;2、原因:①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迅速提高,是大量压缩国民经济计划指标。 经济全球化的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②交通和通评价:①赫鲁晓夫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基本技术手观念的束缚,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段;③两极格局结束,提供有利国际环境;④市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场经济制度的普遍实行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性和开创性。②但在理论上没有突破,只是在维品流通渠道。

持原有经济体制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未能从根

表现:A、国际贸易的增加;B、世界市场的扩4

大;C、国际分工的成熟;D国际金融:货币的交换和流动加快。

3、利:A、有效地利用了世界各地的资源;B、为各国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C、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弊:A、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贫富差距不断扩大;B、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增强;C、环境问题越发严重 4、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经济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发达国家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绝对优势,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机遇来看,有利于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开拓国家市场;从不利来看,由于发展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技术水平的落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其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总的来说,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长远来看,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只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就能达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

4、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它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建立起来。世贸组织的前身是: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把多边贸易组织改名为世贸组织。 世贸组织的目的是: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

世界贸易组织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①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②促使各国生活水平和经济的提高;③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国际经济贸易关系中的强权政治。(通过争端解决机制,为各成员国提供建设性和公平合理的解决贸易纠纷的方案。)

中国是关贸总协定的创始成员之一;1986年正式提出复关申请;2001年12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①是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的一个契机,标志着世界大市场对中国的开放,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长远利益。 ②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必将有力地推动全球经济繁荣与发展。

③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应该积极面对,趋利避害,深化改革,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利用好世贸规则等,才能在世界中赢得市场.

对策:①坚持对外开放;②既要快速发展本国经济,又要关注和防止环境污染等问题,和谐发展;③加大科技投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⑤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⑥加强区域合作等。

必修三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

(1)争鸣的背景:社会大变革。包括: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战争频繁,私学兴起。 (2)争论的问题:核心问题是如何治国(德治、仁政,法治,无为而治),还有人性问题、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等。 (3)争鸣的影响: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孔子、孟子和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 (1)孔子的成就

思想上:创立儒学,提出“仁”、“礼”和“德治”的主张。

教育上:创办私学,总结出一些教育教学方法。 典籍上:编订“六经”。

[附]孔子的重要言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孟子的主张:人性善,民贵君轻,仁政。 [附]孟子的重要言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荀子的主张:人性恶,通过学“礼”来改变;可以利用自然规律来造福人类。 [附]荀子的重要言论 君舟也,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董仲舒的主张: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另:三纲五常)

2、汉武帝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推广儒学。

[目的:加强专制集权。影响:加强了专制集权,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二程”(理学的开创者)指程颐、程颢,其主要观点有:天理是万物的本原,伦理道德就是天理,天理的核心是“仁”。

(2)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的主要观点是: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

2、王阳明(守仁)的心学观点是:理在心中(心即理也,心外无物);致良知(加强道德修养,克服人欲,恢复人原有的善良本性);知行合一(知和行都产生于心,要用良知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

四、明清之际的儒学

1、李贽“离经叛道”(反正统,异端)观点:反对“圣人”;认为人的物质生活就是天理。 2、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指: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顾炎武(著《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三人思想的共同之处有: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工商皆本,主张经世致用。顾炎武还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王夫之在哲学方面成就突出。

[言论:黄—天下为主,君为客;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公其是非于学校。顾—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

五、儒学的兴衰历程:见提纲

专题二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一、科技成就

1、四大发明出现及完成:造纸—甘肃西汉墓出土了纸,东汉有“蔡侯纸”;指南针—战国名“司南”,宋时用于航海;火药—唐宋时用于军事;印刷—隋唐出现雕版印刷,《金刚经》是世界上迄今所知最早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

2、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造纸、印刷—文化发展、思想解放(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火药—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政权,指南针—新船路、世界市场====总之,使世界进入资本主义时代。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看书本识别各种字体),总趋势由繁到简。 2、中国书画

(1)书法家:东晋王羲之(书圣,《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唐朝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擅长楷书)等。

(2)中国画的分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元明清时期文人画成就突出。 三、文学成就

(1)诗经:收录了西周到春秋的三百多首诗,分风、雅、颂三部分,是现实主义的源头、儒家经典。

(2)楚辞:屈原是代表人,《离骚》是代表作、浪漫主义源头。(“风”“骚”并称)

(3)汉赋: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反映大一统景象。代表人物有司马相如、张衡等。 (4)唐诗:社会繁荣、对外开放、科举考试促进了唐诗的繁荣。代表人物有李、杜、白等。 (5)宋词:有柳永、李清照等为代表的婉约派,苏轼、辛弃疾等为代表的豪放派。

(6)元曲: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代表人物有关汉卿、马致远。

(7)明清小说: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扩大,出现了四大名著以及文言短篇小说《聊斋志异》和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等。 四、京剧的产生与发展: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来徽剧与汉调融合,形成京剧。

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新思潮的萌发

1、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编译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海国图志》,成为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魏源与《海国图志》: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成的、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启迪了人们的思想。 二、维新思想

1、康有为、梁启超、严复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和《新学伪经考》,借助孔子宣传变法,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其思想特点是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中国儒家思想相结合。 (2)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反对因循守旧。

(3)严复:翻译《天演论》,根据进化论宣传变

法。

专题五 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1、两弹一星 作用:推动了变法运动的进行,促进了思想解放。 (1)主要成就: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三、新文化运动

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美苏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与主要内容: 英法);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1)陈独秀:创办《新青年》,宣传“民主科学”号”发射成功,我国成为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德先生—democr (俄美法日)。

acy,赛先生—science);提倡新道德和新文学;(2)获“两弹一星功勋”的有:邓稼先、钱学森。 发表《文学革命论》。

2、载人航天: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载着杨利(2)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时实行“思想自由,兼伟升上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容并包”的方针,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天技术的国家。2005年“神舟”六号飞船载着费基地。(3)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倡导俊龙、聂海胜升上太空。

白话文。

3、杂交水稻: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杂交水稻,(4)鲁迅:写出《狂人日记》《孔乙己》,把反为中国和世界粮食增产做出重大贡献。 封建与白话文结合起来。

[注意几项重大成就出现的先后顺序] (5)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

[言论:陈独秀—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

君,势必复辟……孔教与共和……存其一必废其专题六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一]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2、新文化运动影响:思想解放,民众觉醒,文1、普罗塔戈拉:古希腊智者学派的代表人物,化转型,马克思主义传播。 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肯定了人的价值。 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2、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强调道德的重要性),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认识你自己。

(1)五四前: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1、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主要成就:但丁《神曲》,(2)五四后: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薄伽丘《十日谈》(“人曲”),彼特拉克提出以“人系统宣传;与胡适的“问题与主义”之争。 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思父”,著《歌集》。 想解放,工人运动,中共成立,新民主主义革命。 2、马丁·路德的核心主张:信仰得救(或:因信

称义)。

专题四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3、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肯定人的价值,追求人的本性,等。 1、旧三民主义

三、启蒙运动

(1)基本内容: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1、启蒙思想家的主要观点

华”,即民族革命,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核(1)孟德斯鸠:代表作《论法的精神》,反对专心)民权主义—“创立民国”,即通过政治革命,制,提倡天赋人权、三权分立(核心是权力的制推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衡)。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即社会革命,核定地价,(2)伏尔泰:代表作《哲学通信》,反对专制,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地价归国家所有,国民共提倡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享。

(3)卢梭:代表作《社会契约论》,反对专制,(2)历史作用:指导了辛亥革命的进行,推翻提倡天赋人权,主张人民主权说、社会契约论。 了清政府,结束了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 (4)康德:倡导思想自由。

2、新三民主义

[附]重要言论:孟德斯鸠—要防止滥用权力,就(1)“新”的表现(与旧三民主义的不同):明确必须以权力制约权力;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提出反帝目标;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解决农民用权力。伏尔泰—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土地问题(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等。

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卢梭—人生而自由,(2)历史作用: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推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民众有权以暴力推翻暴动了国民革命的兴起和北伐战争的胜利。 政。康德—人不是他人的工具,而是自身的目的。 二、毛泽东思想

2、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维护人的1、毛泽东的论著及思想主张

权利。

(1)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论著有:《中国的3、启蒙运动的社会影响:促进了思想解放,影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响了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联邦政府的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立、中国的维新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2)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论著有:《新民主主专题七 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辉煌 义论》

一、经典力学

(3)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论著有:《论人1、伽利略、牛顿对经典力学的建立所作的贡献 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1)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内部矛盾的问题》

开创了以实验为根据并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2、毛泽东思想的影响: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科学,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际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础。

与发展,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利于民(2)牛顿:提出物体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主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取得了独立,并走上了社律,经典力学体系形成。

会主义道路。

2、经典力学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三、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地位: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合理的1、内容:

说明,完成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方法一:按重大活动的顺序来掌握,它包括十一大综合。科学摆脱神学的束缚,近代科学进入全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十二大的内容、南方谈话内面繁荣时代。

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走自己二、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1)主要观点:生物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进化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判断实践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即是否有利于(2)意义:促进了生物学的发展;打击了神创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是否有说,促进了思想解放;“适者生存”成为殖民扩张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的借口,也推动了中国维新运动的开展。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三、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方法二: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1、蒸汽机的发明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电气技义”这个核心问题来掌握。

术的应用

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1)蒸汽机的发明:18世纪60年代英国人瓦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特改良了蒸汽机(富尔顿汽船、史蒂芬孙火车)。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2)电气技术的应用: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色的社会主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电磁感应现象,德国西门子发明发电机,格拉姆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判断实践的标发明电动机,爱迪生发明了许多家用电器;人类准是“三个有利于”: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进入“电气时代”。

活。

2、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①促进了2、意义: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②资产阶级确立二次飞跃,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成了对世界的统治;③社会生活(如:衣食住行娱)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发生变化,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

化建设,使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国走上了特三、相对论与量子论(宏观世界与微观世界的运色社会主义道路。(注意与毛泽东思想的意义相动)

比较;理论的意义包括两方面:实践活动及活动1、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及其意义

效果) (1)内容:狭义相对论认为,时间与空间随着

物质运动的速度变化而变化;广义相对论认为,

5

物质存在的现实空间是弯曲的。

(2)意义:提示了时间与空间的本质,继承和发展了牛顿力学,是物理学的一场革命。 2、量子论的提出与发展 (1)提出:德国普朗克。

(2)发展:爱因斯坦用量子论解释光电效应;后来量子力学建立。 四、现代信息技术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1)电子计算机:1946年美国研制出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大规模集成电路四个阶段。 (2)网络技术:20世纪60年代美国出现互联网(因特网),90年代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引起了人类生产、生活和学习的革命,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但易于引发垃圾信息泛滥,网络犯罪出现,青少年沉迷网络等不利影响。 专题八 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一、文学的主要成就 1、19世纪的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强调个人情感。代表作有: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等。

(2)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现实。代表作有: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社会百科全书),列夫·托尔斯泰(俄国革命的镜子)《安娜·卡列尼娜》等。

2、20世纪文学

(1)西方文学:法国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托夫》,美国海明威《老人与海》等。 (2)苏联文学:“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高尔基所著的《母亲》是“一本非常及时的书”。 二、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反映了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

(2)现实主义: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日出·印象》,荷兰“扑向太阳的画家”凡高是“现代绘画之父”,绘有《向日葵》。

(4)现代主义:西班牙画家毕加索《格尔尼卡》反映了法西斯德国对西班牙的侵略。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的出现: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20世纪20年代电视在英国出现;后来出现彩色电视机和卫星传播节目。

3、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相关热词搜索:学业 水平 历史 高二历史学业水平测试 历史学业水平测试试卷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