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的答案
发布时间:2017-01-1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中国历史的答案篇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答案(2015年修订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后习题参考答案(2015年修订版) 上编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如果没有外来势力干扰,中国最终也会向西方大国那样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成为资本主义国家;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是封建社会。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独立的中国逐步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逐步变成半封建的中国。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下,他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第六,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致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力的生活。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及其特征,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扩大,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结合的加深而逐渐形成的。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第一,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第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
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1、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第一,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造成中国近代的贫穷与落后。
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发动一系列侵略战争,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勒索大量战争赔款,直接割占中国大片领土。设立租界,强占租借地,划分势力范围。列强严重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严重破坏了中国的主权。
列强通过公使驻京直接向清政府发号施令,通过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通过控制中国海关直接干预中国内政外交,他们还扶植收买代理人,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而把中国当权者变成自己的代理人和驯服工具。
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特权,迫使中国开放通商口岸,通过协定关税,使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同过大规模的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使中国逐步沦为外国侵略者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掠夺地,并操纵了中国的主要经济命脉。
列强还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一些传教士披着宗教的外衣,进行侵略活动,他们还宣扬“种族优劣论”,“黄祸论”,目的是为了帝国主义侵略有理论制造舆论。
所以,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本国封建势力对人民的压迫,是中国落后、贫困的根本原因。 第二,西方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组滞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虽然,列强在侵华的时候也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把西方资本主义的及其技术带入中国,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但是,其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成为独立自主富强的近代化国家。因此,总是千方百计的压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阻挠和破坏中国社会的进步。历史证明,只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中国才有可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2、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具有什么意义?
第一,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斗争,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华的野心,粉碎了他们瓜分中国和把中国变成完全殖民地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一次次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绝不仅仅是为了通商,而是为了掠夺和扩大殖民地,为了他们自身的殖民扩张利益。每一次战争,都伴随着更大的贪梦目的和更多的利益要求。但每一次侵略都遇到了中国人民的反抗,使他们的狂妄野心无法得逞。正是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也给外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和深刻教训,使他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中国是一个很难征服的国家。他们虽然可以强迫清政府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但是始终无法把中国变成他们的完全的殖民地。尤其是甲午战争以后,在瓜分危机的严重关头,中国各阶层人民救亡图存的努力探索和奋起抗争,使侵略者看到了中国人民中所隐含的不甘屈服的伟大力量,不得不放弃了瓜分中国的政策。
第二,近代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斗争,教育了中国人民,振奋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鼓舞了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志,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意识。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但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作为补偿的。列强发动的侵华战争以及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直追。
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痛定思痛,注意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历史地理,总结失败教训,寻
找救国的道路和御敌的方法,于是有了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
甲午战争以后,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之际,帝国主义的瓜分狂潮和民族危机的刺激,全民族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救亡图存的思想日益高涨。
正是这种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增强了中华民族整体民族利益休戚与共的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并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3、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第一,近代中国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在1840年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王朝统治者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昧,不了解世界大势,不懂得御敌之策。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和文化保守,一方面使清朝统治阶级封闭自守,妄自尊大,骄奢淫逸,盲目进攻;另一方面又使统治者和清军指挥人员在战争面前完全没有应变的能力和心态,不适应于近代战争,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有的甚至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清政府尤其害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群众动员起来会危及自身统治,所以不敢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清朝统治集团在对外战争中妥协退让求和投降的一系列做法,已经使他失去在中国存在的理由,不推翻他是不能取得反侵略战争胜利的。
第二,近代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当时的英国已经历过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生产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而中国仍停留在封建的自然经济水平上。经济技术的落后直接造成军事装备的落后,军队指挥员不了解近代军事战术,从而造成军队素质和战斗力的低下。
经济技术落后是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但并不表明经济技术落后就一定在反侵略战争中失败。正是因为当时的中国政府不能很好地组织反侵略战争,不能发动和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甚至压制人民群众,其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3)中国近代历次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教训:中国人民必须把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斗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阶级斗争统一起来,才能完成近代中国革命的任务。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如何认识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意义
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和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一,太平天国起义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震撼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
第二,太平天国起义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不同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
第三,太平天国起义还冲击了空子和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第四,太平天国起义还有力的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给了侵略者应有的教训。
第五,在19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起义是其中时间最久、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一次,他和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2)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A、从主观上看:
第一,农民阶级不是新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他们无法克服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因而无法从根本上提出完整的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无法制止和克服领导集团自身腐败现象的滋长,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向心力和战斗力。
第二,太平天国是以宗教来组织发动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它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战争,而且给农民战争带来了危害。
第三,太平天国也没能正确对待儒学。
第四,太平天国不能把西方国家的侵略者与人民群众区别开来,对西方侵略者还缺乏理性的认识。
B、从客观上看: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起来,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3)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的教训:
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反帝反封建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战争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
2、如何认识洋务运动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洋务运动的性质
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即具有进步性,也具有落后保守性。
(2)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
第一,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洋务派企图在不改变中国固有的制度与道德的前提下,以吸取西方近代生产技术为手段,来达到维护和巩固中国封建统治的目的,这就严重限制了洋务运动的发展。
第二,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控制,他们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起来,而洋务派处处依赖外国,企图以此来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与虎谋皮。
第三,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洋务企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本主义性质,但其管理確是封建式的,企业内部充斥着营私舞弊、贪污中饱、挥霍浪费等腐败现象。
(3)洋务运动失败的教训:地主阶级不能担负起中国近代化的历史重任。
3、如何认识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因、教训?
(1)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
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高举救亡图存的旗帜,要求通过变法,发展资本主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
第三,戊戌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
第四,戊戌维新运动不仅在思想启蒙和文化教育方面开创了新的局面,而且在社会风习方面也提出了许多新的主张。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维新派本身的局限性突出表现在:
首先,不敢否定封建主义。他们在政治上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在经济上,虽然要求发展资本主义,却未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
其次,对帝国主义报有幻想。他们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又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是处处碰壁。
再次,惧怕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他们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因此,运动未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
(3)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教训
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不仅暴露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着自上而下的改良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1、革命派和改良派论战中是如何论述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的?
1905年至1907年间,围绕中国究竟是采取革命手段还是改良方式这个问题,革命派与改良派分别以《民报》、《新民丛报》为主要舆论阵地,展开了一场大论战。革命派在论战中论述了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
首先,清政府是帝国主义的“鹰犬”,因此,爱国必须革命。只有通过革命,才能“免瓜分之祸”,获得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
其次,进行革命固然有牺牲,但是,不进行革命,而容忍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中国人民就不能免除痛苦和牺牲。革命虽不免流血,但可“救世救人”,是疗治社会的良药。
再次,人们在革命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乃至作出的牺牲,是以换取历史进步为补偿的。革命本身正是为了建设,破坏与建设是革命的两个方面。
2、为什么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引起了近代中国的历史性巨大变化?
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反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民主革命。在近代历史上,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发生了历史性巨变。
第一,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的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
第二,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
第三,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一次思想上的解放。
第四,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第五,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3、辛亥革命为什么会失败?它的失败说明了什么?
(1)失败原因:
首先,从根本上说,是因为在帝国主义时代,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建国方案是行不通的。帝国主义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大地主、大买办以及旧官僚、立宪派一起勾结起来,从外部和内部绞杀了这场革命。
其次,从主观方面来说,在于它的领导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本身存在着许多弱点和错误。
第一,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第二,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
第三,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作为团结一切革命力量的强有力的核心。
(2)教训:
辛亥革命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没有能够救中国,先进的中国人需要进行新的探索,为中国谋求新的出路。
中编综述:天翻地覆三十年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在什么时代条件下和国际环境中发生发展的?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它有哪些特点?
(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发展的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
(1)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
A、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发达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B、1914年至1918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大战后,欧洲走向衰落,美国、日本崛起。日本侵略势力成为中国的最大威胁。
C、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D、1919年3月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宣告成立,帮助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国家的先进分子创建共产党。
中国历史的答案篇二:《中国历史》答案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课本练习答案
第3课P12思考题1:
提示:推测一:武则天一生经历曲折,碑文无法写。她14岁入宫,被唐太宗立为“才人”,赐号武媚。唐太宗死后被迫削发为尼。唐高宗即位后不久,命她还俗入宫,封为昭仪,后又立为皇后。高宗死后,武则天改国号为周,自己做了皇帝。年老重病之际,又被迫退位,取消国号,还政于中宗。死后,与唐高宗合葬于乾陵,最终仍为高宗皇后。如此曲折的经历,碑文如何撰写也就成了难题,于是只好立无字碑了。
推测二:武则天的是非功过,生前世人
争论不休,死后也难以盖棺定论。于是,只好立无字碑,任凭后人去评说。这倒不失为明智之策。
P12思考题2:
提示:唐太宗、武则天、及唐玄宗前期,
都励精图治,选贤任能,革新政治。唐太宗任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为相,人称“房谋杜断”;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和能征善战的大将李靖、李勣等。武1 1
则天执政期间,重用有才能的人,首创殿试,开“武举”,立“自荐”求官制度,选拔人才。她提拔了名相狄仁杰等。唐玄宗前期选拔德才兼备的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为相,亲自考核地方官吏,淘汰不合格者,吏治大为改观。
P15“温故知新”提示:棋盘式的街道,
宽敞笔直,城内宫殿、街署、坊市分开,井然有序。
“畅想天地”提示:姚崇为官善于应变,办理各种事物;宋璟为官善于守法,主持公正立场。姚、宋二人都忠心辅佐玄宗,做到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治国安邦就应该选用姚崇、宋璟这样的有才之人,才能把国家治理好。
P15“自己动手”提示:碑文的内容应
包括:(1)武则天的生平;(2)武则天的政绩;(3)武则天的历史局限性。这篇碑文实际上是对武则天一生功过是非的评价,应该用全面客观和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评述。 2 2
中国历史的答案篇三:中国近代史答案
第一章 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题
1、B2、D3、B4、B 5、A6、D 7、A 8、D 9、A 10、A 11、C 12、D 13、
D 14、B 15、D 16、D 17、D 18、C 19、A 20、B 21、B 22、D 23、A 24、C 25、
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3、ABC 4、AB 5、ABCD 6、ABCD 7、ABD 8、ABCD
9、ABCD 10、ABC 11、CD 12、CD 13、ACD 14、ACD 15、ABCD 16、ABCD 17、AE 18、
BDE 19、ABCDE 20、ACD
四、分析题
(1)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在华投资设厂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
答:帝国主义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廉价的原材料甚至资金,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在中国销售,从而直接打击了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这就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
主义的发展。
(2)近代资本-帝国主义的对华资本输出与今日中国积极引进外资有什么不同? 答:帝国主义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中方是被动的,列强带有侵略的的性质。由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是在政治特权的基础上进行的,享有各种特权,可以无限制的压榨中国的工人,掠夺资源,使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无力与之竞争,从对中国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如今对外开放中方是主动进行引资的具有平等性,外商在遵守中国法律的前提下才可以进行投资 。
这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1、D2、A3、B4、D 5、B6、D 7、C 8、A 9、C 10、A 11、D 12、B 13、
C 14、B 15、A 16、A 17、B 18、C 19、C 20、B 21、D 22、B 23、D 24、A 25、
D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3、AD 4、ACD 5、ABCD 6、ABD 7、ABD 8、ABCD
9、ABC 10、CD 11、ABC 12、ABC 13、ACE 14、ABCD 15、AD 16、CD
17、ABCD 18、BCE 19、ABC 20、ABCDE
四、材料题
(1)材料1中的观点不正确。中国当时的“文物制度”是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它是一种腐朽的生产关系的代表,已经不能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一种制度。当时西方无论是军事还是政治都是比中国先进的,洋务派只看到了中国军事方面甚至认为只是武器
方面落后,而看不到政治落后才是落后的根本,所以是错误的。
(2)材料2中体现了维新派的渐进改革特点。
(3)材料3中“改造现有政府”指的是要建立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体制;“欲变更国家之根本
组织”指的是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民主共和政体。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一、单项选择题
1、C 2、A 3、A 4、B 5、D 6、D 7、C 8、D 9、D 10、D 11、C
12、C 13、A 14、D 15、A 16、A 17、C 18、A 19、B 20、B 21、B
22、C 23、C 24、D 25、A 26、D
1、ACDE 2、BD 3、ABCD 4、ABCD 5、ABD 6、BCD 7、ABCD 8、ABC
9、CDE 10、ABCD 11、ABD 12、BC 13、ABDE 14、AC 15、ABCD 16、BCD 17、ABC 18、
BC 19、ABC 20、BCD
四、材料题
(1)根据材料1,结合所学知识,孙中山以什么为借鉴,提出“举政治革命、
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他想以此解决中国社会的什么问题?
从材料1中可以分析出,孙中山是以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社会贫富不 均、阶级矛盾尖锐为借鉴,提出要进行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他想以此从根本上
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地问题和阶级矛盾。
(2)材料2中,孙中山在解决土地问题上反(转载于:wwW.zHaoQt.NEt 蒲 公 英 文 摘:中国历史的答案)对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从材料2中可以看出孙中山反对“夺富人之田”,即没收地主土地,说明
了当时孙中山对封建势力的妥协。
(3)民生主义能否满足农民的基本要求?并评价它的具体办法。
民生主义不能足农民的基本要求,民生主义的具体办法是核定地价法,具
有空想性,不可能实现。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单项选择题
1、D 2、B 3、D 4、A 5、C 6、A 7、B 8、A 9、A 10、B 11、D
12、B 13、C 14、A 15、B 16、B 17、B 18、D 19、A 20、D 21、A
22、D 23、A 24、A
二、多项选择题
1、ABCD 2、ABCD 3、ABC 4、ABD 5、ABD 6、BD 7、ABC 8、ABC 9、ABCDE
10、ABC 11、ABC 12、BCD 13、CD 14、BCD 15、ABE 16、ACDE 17、ABDE 18、AC19、
ABE 20、ABDE 21、ABCD
四、材料题
(1)对比材料2和材料1,分析中国共产党对奋斗目标和革命动力看法的前后变化,并根
据材料归纳导致这种变化的思想根源。
变化:材料1强调通过工人阶级的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材料2提出工人阶级联合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材料1强调的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材料2强调的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目标,最高革命纲领仍保持了材料1
中的最终奋斗目标。变化的根源: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阶级状况的分析和认识。
(2)对比材料3和材料2,分析中共为实现奋斗目标而提出方针政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分析材料3所阐述的路线方针的缺陷,并根据材料3,归纳产生这种缺陷的思想认识因素。 相同点:建立民主主义统一战线。不同点:材料3明确提出实行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国共合作。缺点:没有提出国共合作中中共领导权问题。思想认识上的原因:认为只有国民党实力较大,革命性较强,无产阶级力量弱小、觉悟程度不够。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这一时期中共方针政策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中共逐步认清了中国国情,开始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体现了中共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高度统一。
第五章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一、单项选择题
1、C 2、C 3、D 4、C 5、C 6、B 7、A 8、B 9、A 10、B 11、B
12、A 13、C 14、D 15、A 16、A 17、C 18、C 19、D 20、D 21、B
22、A 23、B 24、A 25、A 26、C 27、D 28、B 29、D 3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DE 3、ABCDE 4、ABCDE 5、ABCDE 6、AC 7、ABCD 8、ABC
9、BC 10、ABC 11、AD 12、BC 13、BCD 14、ADE 15、CD 16、ABD
17、ABC 18、BCD19、ABCD 20、AB
四、材料题
1. 它以法律的形式肯定了农民分配土地的神圣权利。符合实际的规定是: 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只没收地主土地;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而不是属于农民,禁
止土地买卖。
(2)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没收
一
切土地往往造成对中农利益的损害,不利于土地革命的开展。
(3)将土地所有权属于政府改为属于农民,将禁止土地买卖改为允许农民自
热点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