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的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9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葡萄的历史篇一:葡萄的起源与进化

葡萄的起源与进化

大约在一亿三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被子植物开始在地球上起源并慢慢繁盛,当时的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还没有分离,当时的地中海还没有闭合,当时的气候还很暖和,就连当时的古北极圈还温暖的。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连片区域的开阔地带广泛分布着一些喜光的矮小灌木。这种小灌木应该是直立生长的,叶子是圆形的,花序着生在植株顶端,果实是浆果但很小。

在一亿年前的白垩纪晚期,首先在古北极圈慢慢形成森林并向南蔓延,最后,这些小灌木生长的旷地也被丛林覆盖,为了适应新的环境,为了争取更多的阳光,为了更好的传播自己的种子,这些小灌木必须改变自己。它慢慢学会了在森林中攀缘比它高大的植物生长,枝条变得长而且柔软,一部分花絮演变成了卷序用于缠绕在其树干上。为了能获得更多的阳光,之前单一的主干开始在其侧芽的部位可以继续长出新枝形成副梢,在副梢的侧芽会继续长出新枝形成二次副梢,这样的话它可以长出更多的叶片,接受更多的阳光。之前只在枝条顶端长着的花絮开始在枝条侧生花序,它可以结实更多的果实,而且果实会分布在不同的高度。当然这个进化经历了很漫长的过程,这个时期的这种藤蔓植物我们还不能称之为“葡萄”,我们只能将其称之为“葡萄科”的植物,因为这些植物中包含了很多属,

后来这些植物根据环境的不同会向不同的方向进化,比如:爬山虎,乌蔹莓,白粉藤等,而只有一部分进化成了葡萄属。

后来随着进化的继续进行,到了六千五百万年前新生代的第三纪时期,地球的气候开始慢慢转冷,而且地球季节性特征逐渐明显,因为葡萄是喜光植物,所以葡萄的分布开始向南移动。真正意义上的葡萄属植物应该起源于这个时期,这个时期的葡萄属植物的叶片才慢慢出现了裂口,因为在森林中,不是整个叶片都能够接受到阳光的照射,所以之前的圆形叶片也慢慢出现了裂口,用于节省材料,制造更多的叶片。为了吸引丛林中鸟兽携带传播自己的种子,之前坚硬的浆果演变成了柔软味甜多汁,且颜色艳丽(在葡萄科中,只有葡萄属植物的果实适宜食用)。

因为第三纪时期是地壳运动的剧烈时期,印度板块与亚洲板块碰撞,形成了西藏高原和西马拉雅山,北美大陆开始于亚欧大陆分离,这些地壳运动形及全球气候的慢慢转冷,使得葡萄属植物的进化有了不同的方向:麝香葡萄亚属(Muscadinia Panch)和真葡萄亚属(Euvitis Planch)。因为在第三纪中期的北美东部墨西哥湾地区属于热带气候,所以在北美的这些地区进化出了适合热带地区生在的麝香葡萄

亚属(Muscadinia Planch)。而中欧、东亚和北美西

北部地区属于温凉气候。所以在以上地区进化出了适合于温凉爽气候生长的真葡萄亚属的植物,但因为地理位置的不同,我们将这三个地区的真葡萄亚属区分为欧亚种群,东亚种群和美洲种群。随着进化的继续进行,这些种群中会出现出了不同的种。

PS:从遗传学角度葡萄亚属之间是存在生殖隔离的,而种群之间是不存在生殖隔离可以进行繁殖的。

到了三百万年前的第三纪的上新世时期开始,由于地球轨道变化等原因,地球逐渐进入了冰川期,距离北极圈最近的欧洲受到冰川期影响最大,到了第四纪时期,冰川期过后,整个欧洲种群的葡萄几乎灭绝,最后只剩下了一个种——森林葡萄(V.silvestris)。冰川期对美洲种群和东亚种群的影响较小,所以保存下来的了较多的葡萄种(东亚种群40多个种,美洲种群28个种)。

而就在冰川期之前的三百五年前,地球上某些森林中出现了古猿,我们可以相信在古猿生活的森林中有可能就有野生的葡萄,而在和葡萄浆果一起生活的古猿们有可能在享受完甜美的蜂蜜之后,也会尝尝鲜美的葡萄果实。所以,从理论上来说,人类与与葡萄酒的相遇应该产生在这个时期(但这个时期的葡萄酒可能不纯,里面可能混有其它水果或者蜂蜜等)。虽然目前这些都没有实际的证据,但我宁愿相信,在那个年代的古猿们已经享受到了“葡萄酒”。而在冰河期之后,分布在欧洲大陆的猿人也因为

冰川期的原因南迁,来到了中亚的某一个“避难所”又一次与葡萄相遇。

在冰川期过后,由于冰川融化及地形地貌的影响,不同地区的气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布在不同地区的葡萄种群也在朝着更加明显的不同方向进化。

欧亚种群在冰川期唯一幸存的种主要分布在黑海里海沿岸的高加索地区。冰川期过后,这些地区属于温和的温带和亚热带,但土壤干旱,这里很少受各种病虫害等的影响,所以在这样的气候下逐渐形成了生长期长,浆果风味甜美,对低温及高温及病虫害的抗性较差,但抗旱性较强的欧亚种葡萄(V.vinifera L.),这就是我们现在广泛种植的欧亚种葡萄存在以上特性的原因之所在。

而在东亚地区气候变得寒冷,潮湿。特别是在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和朝鲜地区冬天气候变得异常寒冷,在这些地方生长的东亚种群筛选出了一个生长期很短,抗寒性特强的葡萄种——山葡萄(V. Amurensis Rupr.),它可以耐受零下50°的低温。而在我国湖南等地有些葡萄,长期生长在高温潮湿,通风透光很差的森林中,所以在这种环境下,进化出了耐高温、

高湿,抗病性好的刺葡萄(V. davidii Foex.)。在中

国的其他地区也相应的出现了其他种,如:毛葡萄(V.quinquangularis Rehd.),葛藟葡萄(V.flexuosa Thunb.)等。但整体而言,因为这些葡萄生长的环境比较复杂,容易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所以,东亚种群的葡萄在抗寒,抗潮湿,抗病性方面都比较强。但由于这些地区一直以来被森林覆盖,人类对葡萄的干预较少,所以到目前为止,在东亚种的很多葡萄种还以野生状态生长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尼、印度、 前苏联远东等地的森林、山地、河谷及海岸旁。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东亚种群的40多个种有29个是起源于中国,所以中国成立东亚种群葡萄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北美的美洲种群葡萄受冰川期影响较小,在北美大陆的美洲种葡萄随着生长地区不同的气候类型向不同的方向进化。由于在美洲大陆北部比较寒冷,所以生长在当地的河岸葡萄(V. Riparia Michx.)和美洲葡萄(V.labrusca L.)具有较好的抗寒性,而在美洲南部比较干旱,土壤盐碱,所以在当地的沙地葡萄(V. Rupestris Scheele)和山平氏葡萄(V.champini Planch.)有很好的抗旱和抗盐碱性。北美洲的东南部地区是葡萄根瘤蚜和霜霉病、白粉病等真菌病害的起源地,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生长在这些地区的伯兰氏葡萄(V. berlandieri Planch)等变得对根瘤蚜、霜霉病等真菌性病害有一定的抗性,这里的抗是指他们任然会受到相关病菌的侵染,但危害程度较小,可以正常生在繁殖。(PS:从另一个方面也说明这些地区的葡萄是带有这些病毒和病菌的。)

至此:葡萄在自然状态下的缓慢进化基本成型,各地葡萄由于各地区

葡萄的历史篇二:葡萄酒的起源与历史

青岛大学

葡萄酒鉴赏与礼仪 论 文

题目:葡萄酒的起源,历史及其鉴赏

专 业

学 号 201440703535

学 生 姓 名许岸铤

指 导 教 师吕庆峰

论 文 完 成 日 期 xxxx年x月

葡萄酒的起源,历史及其鉴赏

关于葡萄酒的起源问题,学术界历来都没能达成共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早在7000多年前,人类便已经与葡萄酒有过“亲密接触”了。考古资料显示,最早培育出葡萄的地区在小亚细亚里海和黑海之 间及其南岸地区,而在相同的时间节点上,南高加索、中亚细亚、叙利亚、伊拉克等地区也开始了葡萄的培育。栽培历经三个阶段,即采集野生葡萄果实阶段,野生葡萄的驯化阶毁,以及葡萄栽培随着 旅行者和移民传入埃及等其它地区阶段。

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波斯( 即今日伊朗)是最早酿造葡萄酒的国家。有关它的起源,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从前,有一位古波斯的国王非常喜欢葡萄,于是把吃不完的葡萄藏在密封的缸中,并写上“毒药”二字,以防他人偷吃。国王日理万机,很快便忘记了此事。这时有位妃子被打入冷宫,生不如死,凑巧看到写有“毒药”的缸子,便有轻生之念。打开后,里面颜色古怪的液体也很像毒药,她就喝了几口。在等死的时候,发觉不但不痛苦,反而有种陶醉的飘飘欲仙之感。她将此事呈报国王,国王大为惊奇,一试之下果不其然,结果王妃再度获得宠爱。

只是,传说若要“流芳百世”,必须有相关的考古证明提供支持,而考古学家在伊朗北部扎格罗斯山脉的一个石器时代晚期的村庄里,挖掘出的一个罐子则恰恰能够提供,人类在距今7000多年前就已饮用葡萄酒的证据,相比之前的考古发现,整整提前了两千年。美国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的麦戈文在给英国的《自然》杂志的文章中说,这个罐子产于公元前5415年,其中有残余的葡萄酒和防止葡萄酒变成醋的树脂。

与之相对应的,在埃及的古墓中所发现的大量珍贵文物(特别是浮雕)清楚地描绘了当时古埃及人栽培、采收葡萄和酿造葡萄酒的情景。欧洲最早开始种植葡萄并进行葡萄酒酿造的国家是希腊。一些旅行者和拓荒者通过航海和贸易,将葡萄栽培和酿造技术从小亚细亚和埃及带到希腊的克里特岛,逐渐遍及希腊及其诸海岛。3000年前,希腊的葡萄种植己极为兴盛,当时,葡萄和橄榄是古希腊最重要的园艺作物。公元前9世纪-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在他的史诗巨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中,有许多章节都讲到了葡萄园和葡萄酒。

公元前6世纪,希腊人把小亚细亚原产的葡萄酒通过马赛港传人高卢(即现在的法国),并将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给了高卢人。

罗马人从希腊人那里学会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后,很快在意大利半岛全面推广。古罗马时代,葡萄种植已非常普遍。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迅速传遍法国、西班牙、北 非以及德国莱菌河流域地区,并形成很大的规模。直至今天,这些地区仍是重要的葡萄和葡萄酒产区。

15至16世纪,葡萄栽培和葡萄酒酿造技术传人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朝鲜和美洲等地。

19世纪中叶,是美国葡萄和葡萄酒生产的大发展时期。1861年从欧洲引入葡萄苗木20万株,在加利福尼亚建立了葡萄园,但由于根瘤蚜的危害,几乎全部被摧毁。后来,用美洲原生葡萄作为砧木嫁接欧 洲种葡萄,防治了根瘤蚜,萄萄酒生产才又逐渐发展起来。

现在,南北美洲均有葡萄酒生产。阿根廷、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以均为世界闻名的葡萄酒产区。

说了这么多古今国外有关葡萄酒的起源和历史,怎可以漏掉自己祖国与对方之间的故事与渊源呢?或许在众说纷纭有关它的起源问题上,我华民族似乎并不沾边,但要说到缘分,其实早在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自: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 摘:葡萄的历史)来的清单中就包含了葡萄的种植与酿酒技术。经过汉唐的发展再到了元朝,葡萄酒中国的地位已然上升到受王室、达官贵人的追捧,成为权利、地位的象征。

“斗酒薄凉州”讲述的就是东汉有一个叫孟佗的人,用一斗葡萄酒贿赂一个叫张让的官员,从而得到了凉州刺史这一职务。元朝统治者对葡萄酒也非常喜爱,并规定祭祀太庙必须用葡萄酒。而到了明清以后,随着统治文化的变更和国力的衰退,葡萄种植和酿酒业在我国也日渐衰落。中国真正的葡萄酒工业是近20年才发展起来的,虽然它的产量和影响力相对其它传统葡萄酒生产国还很有限,但它的发展潜力和发展速度使得中国已经越来越成为葡萄酒世界中一颗新兴的明星。

事实上,葡萄酒的历史几乎是和人类文化史一道开始的,世界古老的文明民族的神话传说中都流传着葡萄酒的故事。葡萄酒文化是全人类文化,它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为全人类提供了一种神奇而浪漫 的饮料,也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幸福的源泉。至于葡萄酒的起源,这是个留待史学家们继续去挖掘和研究的学术问题。对于葡萄酒消费者、对于现代人来说,最重要的是,饮用

葡萄酒是一种 美好的享受。

葡萄酒的鉴赏

一、葡萄酒的特性

(一)葡萄酒的外观特性

通常通过澄清度和颜色两方面评价葡萄酒外观特性。

1、葡萄酒的澄清度:澄清度是葡萄酒外观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消费者选购葡萄酒的重要指标。若葡萄酒内有沉淀或者只是浑浊不清,此时不管该葡萄酒的口感如何,都可以认为葡萄酒已经变质。了解葡萄酒的澄清度可以通过透明度的概念,透明度是葡萄酒允许光透过的程度。白葡萄酒的澄清度和透明度成正比,越澄清的葡萄酒越透明。不过对于红葡萄酒,澄清度高的葡萄酒未必透明度高。

2、葡萄酒的颜色:葡萄酒的颜色取决于葡萄酒原料品种、酿造方法和酒龄。对于颜色的观察有助于判断葡萄酒的醇厚度、酒龄和成熟状况。

(1)葡萄酒的颜色能反映葡萄酒的种类。葡萄酒根据它的颜色分为红葡萄酒、白葡萄酒、桃红葡萄酒。

(2)葡萄酒的颜色能反映葡萄酒的成熟程度。

(3)葡萄酒的颜色和口感存在相关性。颜色和口感相互协调平衡。颜色的深浅能够反映葡萄酒的结构、丰满度以及尾味和余味。

(二)葡萄酒的香气特性

目前已经鉴定出的葡萄酒中的呈香物大约有300余种,各类呈香物质是各类气味的基础。根据这些物质的来源,将葡萄酒的香气分为一类香气、二类香气、三类香气三大类,源于葡萄浆果的香气可分为一类香气,又叫做果香或品种香;源于发酵的香气称为二类香气,又叫做发酵香或酒香;源于陈酿的香气称为三类香气,又叫做陈酿香或醇香。

1、一类香气

由于一类香气的呈香物质来源于葡萄果实,因此葡萄的生长气候、土壤、栽培技术条件等自然因素都是决定葡萄酒一类香气质量好坏的主要因素。同样这些因素也影响葡萄品种表现并决定葡萄浆果质量。酿造工艺、陈酿方式也是影响一类香气的重要因素。

2、二类香气(酒香或发酵香)

由于发酵原料、酵母菌种、发酵条件、陈酿条件等不同,酒精发酵副产物的含量、比例有所变化,所以不同葡萄酒的二类香气的类型及其质量也可发生很大的变化。

3、三类香气(醇香或陈酿香)

三类香气的类型主要是动物气味、香脂气味、烧焦气味(主要丹宁变化或溶解成橡木成分形成的气味)和香料气味等。三类香气的形成非常复杂,成年葡萄酒的三类香气(陈酿香)是一类香气、二类香气的构成成分在陈酿条件下变化的结果。

(三)葡萄酒的口感特性

在葡萄酒中具有多种呈味物质,它们使人产生甜、咸、酸、苦等味觉;这些呈味物质组合起来,不同比例及浓度的变化,还能使人产生鲜、涩等味觉。

1、甜味物质及口感

在葡萄酒中具有甜味的物质主要是糖、酒精和甘油。它们是构成葡萄酒柔和、肥硕和圆润等口感特征的要素。

2、酸味物质及口感

葡萄酒中适量的酸味物质是构成葡萄酒爽利、清新(干白、新鲜红)等口感特征的要素。

酸度过高会使人感到葡萄酒粗糙、刺口、生硬、酸涩;酸度过低则使人感到葡萄酒柔弱、乏味、平淡。酸与其它成分不平衡时,葡萄酒显得消瘦、枯燥、味短。

3、咸味物质及口感

葡萄酒中的咸味物质主要来源于葡萄原料、土壤、工艺处理。是无机盐和少量有机酸盐,们在葡萄酒中的含量为2-4g/L,因品种、土壤、酒种的不同而有差异。

(1)从饮用的角度,大部分无机盐是人类营养所必须的元素。

(2)葡萄酒中的咸味物质(盐)参与葡萄酒的味感构成,它们能在不同程度上的加强所有其他味感。但不同的咸味物质对葡萄酒的味感有不同的影响:有些可加强葡萄酒的清爽感,例如酒石酸氢钾除咸味外,同时具有酸味。但是如果在葡萄酒中加盐,如加氯化盐或硫酸盐,只会降低葡萄酒的适口性。钾盐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苦味,可加强不良味感。

(3)咸味物质(无机盐)因品种、土壤、工艺不同而有差异。

4、苦味、涩味物质及口感

葡萄酒中的苦味及涩味物质主要是一些酚类化合物质,如单宁、酚酸、黄酮类。由于其具有的营养、防病、治病等作用,可提高红葡萄酒的饮用价值。

(1)单宁:丹宁由源于葡萄浆果的种子和果皮中的无色花色素苷构成的。果梗中亦含有大量无色花色素苷。丹宁的另一来源是人为添加的(丹宁处理)或在橡木桶中浸出的。而丹宁的味感与其聚合度有关。

红葡萄酒中单宁含量约为1-3g/L。白葡萄酒中每升几十毫克,酒中总单宁含量与涩味强度之间有一定的关系。但某些陈酿葡萄酒,虽然它们的单宁含量较高,但已经失去了涩味、口味变得协调,柔和,在陈酿红葡萄酒中,这类化合物赋予葡萄酒砖红色,从而取代了游离花色苷的鲜红色。

(2)酚酸:酚酸以酯的形式存在于葡萄果粒中,遇碱水解成游离态的酸。在酿造与贮藏过程中,会缓慢水解一部分。所以,常常在葡萄酒中可同时发现游离的酚酸和结合的酚酸。

葡萄的历史篇三:葡萄在我国已有2000年多年的栽培历史

葡萄在我国已有2000年多年的栽培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以棚架和篱架为主的多种不同架型,这些架型虽然各有各的优点,且适宜大多数葡萄品种生产,但却不适宜红提葡萄的生产要求。自2001年以来,我们在渭南市临渭区下吉镇见庄村红提葡萄上试验推广了一种新架型—“Y”型架和“三带”整枝技术,十多年的栽培实践证明,“Y”型架是一种成形快、结果早、易丰产、高效益、安全省工的葡萄架型。

一、红提葡萄“Y”型架整形技术要点

“Y”型架的株行距一般为:行距2.8—3.0米,株距1.0--1.5米。架型结构:主杆高1.0—1.1米,支柱高出地面1.7米,支柱顶端架1根1.4—1.6米的长横担,在长横担与第1道钢丝中间再架1根0.8—1.0米长的短横担,两个横担两端各拉1道钢丝,在主杆高1.0—1.1米处拉1道钢丝,整个架面共有3层5道钢丝,这样就构成“Y” 型架。 “Y”型架分为单杆单臂、单杆双臂和双杆双臂三种架型,

2、整形修剪要点:

(1)、单杆单臂“Y”型架的整形:第1年栽苗,从地面选留1个壮梢,并垂直固定在第1道钢丝上,当苗高1.3—1.5米时摘心打顶,冬剪时按照其老化程度短截,第二年斜向45度水平引缚在第1道钢丝上,将来成为“Y”型架的单臂主枝,这样就成为单杆单臂“Y”型架。

(2)、单杆双臂“Y”型架的整形:栽植当年春季萌芽后,选留1个健壮新梢作直立主杆,在苗高1.0—1.1米时(第一道钢丝)摘心,将最上部萌芽的2个副芽枝(未来双臂)分别水平绑在第一道钢丝上,立秋前后对2个副芽枝摘心,促使及时加粗老化,将来成为“Y”型架的双臂主枝,这样就成为单杆双臂“Y”型架。

(3)、双杆双臂“Y”型架的整形:第1年栽苗,从地面选留2个壮梢,并垂直固定在第1道钢丝上,当苗高1.3—1.5米时分别摘心打顶,冬剪时按照其老化程度分别短截,第二年分别向两个方向水平引缚在第1道钢丝上,将来成为“Y” 型架的双臂两个主枝,这样就成为双杆双臂“Y”型架。

二、红提葡萄“三带”整枝技术要点

红提葡萄“三带” 整枝的“三带”指营养带、结果带和通风带。营养带是指“Y”型架上部果穗以上的所有枝条,主要接受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它的整形方法是将所有枝条全部均匀摆布在“Y”型架两侧架面上。结果带是指“Y”型两臂上着生果穗的部位。它的整形方法是冬剪时通过单枝更新和双枝更新结合的修剪手法,使结果枝上的果穗全部集中在1.1—1.4米范围内。通风带指的是地面至果穗大约0.8米的部位。它的整形方法是去掉这个部位所有枝叶,解决下部通风问题,减少病害的发生。

三、红提葡萄“Y”型架及“三带”整枝的优点

1、早成形、早结果、早丰产。“Y” 型架主杆高1.0—1.1米,只要苗壮、根好并认真管理,栽苗当年“Y”型架的骨架就可以基本形成,第2年结果,亩产可达1000公斤左右,较传统的篱架和棚架早成型一年而且易丰产。

2、光照充足,可防止日烧,减轻病害的发生。传统的葡萄篱架和棚架对光的利用率低,而 “Y”型架因受光面大,对光的利用率提高40%左右,因此丰产稳产。篱架上的果穗多数暴露在阳光下,果穗易发生日灼,而“Y” 型架因自我遮荫,不会发生日灼。此外,“Y”型架主杆有一定高度,枝条均匀分布在两个平面上,互不重叠,通风透光良好,减轻病虫害的发生,提高商品率和经济效益。

3、便于机械和人工作业。“Y”型架与传统的篱架和棚架相比较,行株距宽,便于机械和人工深翻施肥、中耕除草、喷药。水平棚架主杆高,但一些重要的树体管理技术,如冬剪、副梢处理、疏果套袋等,都必须高举双手进行操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而“Y”型架由于结果部位较低,手工操作都可在胸前完成,因而具有很大的优越性。

4、冬季埋土防寒安全省工,老杆易更新。棚架主杆高,架面大,不仅埋土难度大,还易造成主杆基部折伤,引起根癌病、蔓割病等的发生,使树体衰弱或地上部死亡,

而且多年生老杆更新不容易。“Y”形架由于主杆较低,不仅埋土防寒方便,而且多年生老杆更新也容易。

葡萄枝条生长中顶端优势十分明显,往往顶部芽眼萌发后中下部芽眼很难萌发成枝,从而造成枝蔓空膛和结果部位迅速外移。而更新修剪是防止结果部位外移,保持植株上结果部位相对稳定的一种重要修剪方法。设施葡萄生长期比露地葡萄长60天以上,若任其枝蔓生长,一年可长达数米,由于葡萄的极性生长很强,所以在设施栽培条件下结果部位外移比露地葡萄更快、更严重,因此每年必须通过更新修剪来控制结果部位的外移。

葡萄更新修剪的方法分为单枝更新和双枝更新两种。

双枝更新是结果母枝交替更新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冬剪时对两个成熟的枝蔓采用不同的修剪方法,位置靠上的留3-7个饱满芽,实行中短梢修剪,作为第二年的结果母枝;位置靠下的留2个饱满芽,实行短梢修剪,作为第二年的更新预备枝。第二年,剪留较长的结果母枝发出的新梢结果后,冬剪时从基部剪除;更新预备枝上发出的新梢除去果穗不结果,使枝蔓充实,芽子饱满。冬剪时,其中位置靠上的一个枝条仍留3-7个饱满芽中短梢修剪,作为第三年的结果母枝,位置靠下的一个枝条仍留2个芽短梢修剪,作为第三年的预备枝。如此年复一年交替结果。

单枝更新是冬剪时,对成熟的枝蔓实行2-3芽短梢修剪,短截留下的短梢母枝,既

是翌年的结果母枝,又是更新枝。结果后冬剪时再留2—3芽短截,如此返复,周而复始。

采用预备枝修剪方法可以防止结果枝部位的上升或外移,但是温室葡萄生长结果到一定的年限后,枝条就会老化,产量逐年下降,此时要及时对主蔓进行回缩更新处理。

双枝更新多用于结果部位较高的品种和棚架栽培。

葡萄日灼病的防治

危害特点果粒发生日灼时,果面生淡褐色近圆形斑,边缘不明显,果实表面先皱缩后逐渐凹陷,严重的果穗变为干果。卷须、新梢尚未木质化的顶端幼嫩部位也可遭受日灼伤害,致梢尖或嫩叶萎蔫变褐。

发病原因多发生在裸露于阳光下的果穗上,原因是树体缺水,供应果实水分不足引起。当根系吸水不足,叶蒸发量大,渗透压升高,致果实水分失衡时,会发生日灼。当根系发生沤根或烧根时,亦会发生日灼。生产上大粒品种易发生日灼。有时荫蔽处的果穗,因修剪、打顶、绑蔓等移动位置或气温突然升高植株不能适应时,新梢和果实也会发生日灼。

防治方法加强栽培管理:适当深施肥,诱发根群向深层发育,增强树势,提高抗逆能力;适当密植,采用棚架式,使果穗处在阴凉之中;防止水涝或施肥过量烧根现象;在高温发病期适时适量灌水,蒸发量大要及时浇水降低植株体温,避免日灼。喷肥降温:在阴雨过后的高温天气,在叶面和果穗上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或5%的草木灰浸出液,对日灼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关热词搜索:葡萄 历史 南非种植葡萄的历史 葡萄的栽培历史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