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亚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利比亚历史篇一:利比亚问题与现状

利比亚局势与 现状

——以霸权主义为视角

利比亚现在的局势不是由某一单方面的原因所造成的,它是一个综合的结果。但从本质上来说的话,即霸权主义和中西斗争特别是中美斗争的一个产物。

要说利比亚局势还得先说说利比亚问题的的由来。利比亚在二战前十英法的殖民地,1951年利比亚宣布独立。但是宣布独立后的利比亚仍然没有获得完全的独立和自主权。国王只是西方殖民者的一个傀儡。进入五十年代后,利比亚大量地发掘和出口石油,因此获得了大量的金钱。但是这些金钱并没有直接分放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手中去,所以利比亚贫富差距大和贪污腐败以及官商勾结现象严重。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卡扎菲的带领下起义军推翻了国王统治,建立了卡扎菲政权。虽然英法殖民者此时早已经离开了利比亚但是他们仍然还有很多产业在利比亚。但是利比亚卡扎菲政府一直仇视西方,而这一点让西方对他们在利比亚的产业或利益感到极大的不安。特别是利比亚的石油出口,利比亚的石油是低硫的高质石油比中东的高硫石头质量更高,而欧洲各国的炼油厂大多只能提炼低硫石油,因此对利比亚的石油依赖性强。再者如果让卡扎菲政府打败了反对派的话,那么容易引起欧洲各国的连锁反应,各仇视西方的派别或者国家都会纷纷效仿,倒是欧洲不仅仅只是在利比亚的利益受到影响,而是在整个非洲甚至是世界的利益都会受到影响。而正好利比亚在地中海沿岸,是最靠近欧洲的国之一,英法不需要飞跃其他国家的领空就可以 对利比亚直接进行打击。炮打出头鸟,所以对于利比亚英法是必须打的。否则非洲的局势一旦以为内利比亚的而失控的话,英法乃至美国都将无法控制。

而英法甚至美国打击利比亚不仅仅只有以上原因,更重要的还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是师出有名,卡扎菲是一个独裁者,是所谓西方民主社会和世界观中的眼中钉。同时卡扎

利比亚历史

菲还支持恐怖主义,多记名声极差。而且他在曾经雇用过雇佣军屠杀了上万名利比亚反对则,构成了极大地反人类、反社会罪。对这样的国家或者政权用兵,容易博得国内民众和议会的支持。

其次是利比亚有石油,且是高质量和欧洲依赖性强的石油;同时利比亚离欧洲近,运输石油的成本低,运输时间段。

再者,利比亚一旦投靠了北约的敌对势力或者被北约敌对势力所,再加之利比亚离欧洲又近,这将对欧洲的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犹如在脖子上面悬着一把刀,割谁谁都不愿意。更何况是军事和经济以及政治实力如此强大的欧洲。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即利比亚即卡扎菲政群背后没有大国的支持,打了也没人出头,便面上是北约对利比亚不听劝告即不停止内战的军事制裁,实际上是为了占领利比亚的丰富石油。

因此,在以上种种原因和利益的推动下北约发动了对利比亚的军事打击。从而造成了利比亚现在混乱不堪的局面。

其实这场打击早在北约空袭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在北约的支持:武器和信息以及资金的支持下,反政府武装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并开始同政府军进行对抗和交火,并且不断的抢夺城市。极大的消耗了政府军的实力和暴露了政府军的机密据点。可以这样说利比亚反政府军是北约的探头部队。同时在利比亚政府军和发政府军的交火中造成了大量的平民的死亡和受伤。给利比亚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许多人民因此无家可归,这给社会管理和治理带来克极大的难。以至于在后期,卡扎菲政府为了报复北约和反政府军,竟然给全民发枪。这又给本来就已经混乱到极点的利比亚局势雪上加霜。

现在,卡扎菲政权早已经被强大的北约所推翻。那么剩下的事情就是利比亚政权的交接问题。交接说来容易,可是做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在早期的与政府军对抗的反政府军有几派,现在他们所谓的“革命”胜利了,那么又谁来获得政权。这将是摆在北约和反政府军面

前的一个难题。如果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则利比亚局势可能再度失控,并给人民带来深重的战火灾难。

说到这里不得的不说到,利比亚局势中的中国利益问题。在之前的政府军和反政府军的对抗中,中国只和政府军取得了联系,而没有同反政府军取得联系,所以现在反政府军夺取了政权之后,对于中国曾经在利比亚的投资全部收归国有,也就是说中国之前在利比亚的投资化为乌有了,全没了。这给中国的国家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同时也给中国在海外的投资来了一个下马威,可能会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造成一些不良影响。而在最近的美国对叙利亚的问题上,中国就显得比对叙利亚问题更加的成熟和稳重了。

其实,美国在中东或者非洲的很多战略很大程度上都有针对中国的成分。例如在利比亚问题上,北约对利比亚动武一方面是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另外一方面是针对中国的。因为近些年来,中国的在利比亚甚至在整个非洲的投资特别是在石油方面的投资正在迅猛的增长,甚至有超过西方的趋势,这给西方在这里的利益造成了威胁。所以,北约通过对利比亚的打击一方面维护自己的利益;另外一方面打击和损毁中国的利益。以达到一石二鸟的目的。

再回到叙利亚现状上来。假设利比亚的政权交接顺利,那么谁能保证其不是西方政府的傀儡政权呢?若果是傀儡政权的话,那么谁又能保证利比亚石油出口所带来的财富能够分到广大群众手中去呢?如果不能使石油出口带来的财富分到广大群众手中去的话,那么手又能保证利比亚不会出现第二个卡扎菲呢?因此,基于这样考虑,利比亚问题并不是说:北约推翻了卡扎菲独裁统治,利比亚就可以获得民主,获得自由,过上富裕的生活了。曾经在卡扎菲政府的统治下,利比亚可是非洲最富裕的国家:人均收入早就超过一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的收入水准了。只是因为北约的原因,利比亚被打断了。

由现在利比亚的局势和现状我不得不想到: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他们既是资本主义的产物又是工业革命的产物。在资本的扩张过程中,他们总是时隐时现。因为资本的扩张必须得到政治和军事的支持。例如美国的军火商财团和石油财阀,他们鼓动的美国对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的战争,就是为资本的扩张打开市场。军火商需要战争从而获得美国军方的订单;石油财阀需要石油产地来保证他们充足的供应和足够的垄断能力。

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两外一个表现就是无视他国的主权,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帜和口号,公然侵犯他国主权。例如美国对南斯拉夫所发动的空袭。他们无视别国的主权,在帮助别国人民获得主权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在损害别国的人权。在空袭的过程中,多少人死于非命,多少人的房屋被毁。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这些却视而不见,却只在乎自己的利益有没有实现和实现的程度。却不顾他们自己所打着的旗号和践踏的人权。

对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这种侵犯别主权和干涉别国内政的暴行,一方面它首先违反了中国在五十年代所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另外一方面,不利于构建和平的国际环境,这与时代的主题:和平与发展格格不入。曾经在20世纪六十年代末期的时候,爆发的亚非拉人民运动就是典型的反霸反帝形式,并且在那次会议前后,非洲人民的解放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了,将近50个国家独立。并且全世界现在的190多个国家,100多个国家是战后才从帝国主义殖民体系中解放出来,才获得独立的。虽然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已经从殖民体系中独立出来,但是直到现在他们都还或多或少的受着殖民体系的延续物——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控制或者影响。

综上所述,由利比亚的局势和现状让我们不禁联想到即使在以和平和发展为时代主题的现代世界仍然有很多不安定因素。这些因素部分由民族纷争、资源纷争或历史问题所引起的,但是更重要的是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直接或者间接的造成和引起的。因此第三世界国家应该加强背部联系以低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渗透或侵入。

利比亚历史篇二:利比亚概况

利比亚概况

一、概况(发布时间:2008-11-14 )

国名:大阿拉伯利比亚人民社会主义民众国

(The Great Socialist People’s Libyan Arab Jamahiriya)。 面积:176万平方公里。

人口:567.3万(2006年利比亚官方统计数字,含35万在利比亚获合法居留资格的外国人)。利比亚本国人口为532.3万,主要是阿拉伯人,其次是柏柏尔人,两者占总人口的97%。

宗教:绝大多数居民信仰伊斯兰教,97%是逊尼派穆斯林。

语言:阿拉伯语为国语。

货币:利比亚第纳尔(LYD),1美元=1. 3第纳尔(2007年)。 首都:的黎波里(Tripoli),人口120万(2005年)。

地理:地处北非中部,位于东经9度-25度,北纬18度-33度。东接埃及、苏丹,西邻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南界尼日尔、乍得,北濒地中海,海岸线长1900余公里,与意大利、南联盟隔海相望,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素有“非洲北大门”之称。全境90%以上地区为沙漠或半沙漠。境内地下水资源丰富,成为主要水源。 气候:北部属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冬暖多雨,夏热干燥,内陆属热带沙漠气候,季节和昼夜温差均较大。夏季气温为35℃,冬季平均气温为15℃,年平均降雨量从北往南由500—600毫米递减到30毫米以下,常有来自南部沙漠地区的沙漠风为害,中部的塞卜哈地区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首都的黎波里1月气温8-16℃,8月22-30℃。

二、经济

利比亚长期实行单一国营经济,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曾一度富甲非洲。1992年开始,受洛克比问题影响,经济状况不断下滑。1999年联合国中止对利比亚的经济制裁后,特别是近几年国际油价持续居高,利比亚石油收入大幅增加,加之政府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制、加快私有化进程,经济出现较好的发展势头。

(一)自然资源

利比亚的自然资源极为丰富,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铁、钾盐、锰、磷酸盐、铜、锡、硅石、硫碘、铝矾土、石灰石、高岭土等矿产资源。据探测,利比亚原油探明储量390亿桶,估计总储量达1000亿桶;天然气总储量达1.31万亿立方米;铁矿石储量20-30亿吨;石灰石储量1840万吨;高岭土储量2004万吨。

利比亚拥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南部沙漠地区地下水探明储量达250亿立方米,目前正在实施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项目——利比亚人工河,通过总长4200公里的管网每日向全国输送620万立方米的生产生活用水。

由于濒临地中海,利比亚海岸线长达1900余公里,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可供开发,沿海水产主要有各类白鱼、金枪鱼、沙丁鱼、海绵、珊瑚和海藻等。

(二)工业概况

自70年代以来,利比亚政府重视发展本国工业,投入了上百亿美元资金大力发展加工及制造工业。其目的是实现替代进口,减少消费品进口,增加重化工业品出口,实现出口产品多样化,以改变单一依赖石油产品的出口状况。

利比亚的工业以石油、石化工业为主。利比亚是北非重要的油气生产国,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成员。利比亚产原油质量高,低硫,低成本。

在王国期间,石油生产为美国石油公司控制,卡扎菲上台后,实行石油国有化政策,1976年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已占有65%的石油股份。1986年以后利美关系恶化,美国石油公司撤出利比亚,其他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趁机进入利比亚市场,填补美国石油公司留下的空白。目前利比亚拥有5个炼油厂,日产原油140万桶,大部分出口到欧洲国家,其中意大利、德国和西班牙是利比亚石油的最大买主,进口的石油占利比亚出口石油的四分之三。

作为一个单一石油经济国家,利比亚的经济结构极不平衡。石油是利比亚的主要经济命脉和财政收入支柱,90%以上的出口产品为石油、天然气及其副产品。2005年利比亚出口原油6亿多桶,油气产品出口额为260亿美元,约占其出口总额的95.9%。

石化工业是利比亚的新兴工业,自70年代后期以来,利政府积极发展石化工业。现拥有非洲最大的石化企业—纳斯拉努夫石化工业联合企业,生产乙烯、丙烯和聚乙烯等化工产品,此外还有7个石化生产企业,生产甲醇、氨气、尿素、液化气和其他石化产品。

除石油、石化工业外,利比亚工业还包括食品、纺织、服装、皮革、建材、五金、木材、饲料、造纸、钢铁、轮胎等加工制造企业和汽车、拖拉机、冰箱、电视机等组装企业。其中食品工业在利比亚非石油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大,产值占加工业产值的34.6%,其次为钢铁、纺织及服装业。

从整体发展水平上看,利比亚工业(不含石油及石化企业)除食品、钢铁、建筑、饲料等行业的少数企业尚有发展前途、略有营利外,目前绝大多数工业企业设备老化、技术落后,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有些企业已破产倒闭。

(三)农业概况

利比亚农业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24%。全国土地面积的94%以上为半沙漠和沙漠,可耕地仅占国土的1.2%左右,约370万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大麦、玉米、花生、柑桔、橄榄、烟草、椰枣、蔬菜等。利比亚农牧业生产不发达,粮食不能自给。据官方统计,2002年其主要农产品年产量为:小麦9万吨、大麦20万吨、各种蔬菜120万吨、各种水果66万吨。利比亚牧场面积约850万吨,养殖的牲畜主要为羊、牛、骆驼,其中羊1038万只、牛107万头、骆驼23万峰。利比亚近50%的粮食和畜产品依赖进口。利比亚政府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每年从其财政收入中拔专款用于农牧业生产。

(四)其他行业

利比亚拥有许多历史、社会、人文遗产古迹、沿海沙滩、历史古城、绿洲、沙漠景观、湖泊和泉水,旅游资源丰富。近几年,利比亚领导人认识到国家不能过分依赖石油收入,提出发展多元经济的构想,旅游业是首选领域。2003年以来,利比亚对旅游业的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利比亚基础设施在非洲地区已属较好水平,投资所需的能源、电力、交通、通讯、生产用水等硬件设施比较完备。

卡扎菲上台之初,为摆脱殖民主义对利比亚经济的控制,大规模推行国有化政策,将外国石油公司、石油销售网、外国银行、保险公司、外国人占有的农庄土地收归国有。同时,为改变利比亚的贫穷落后面貌,利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之机,将大量石油美元投入经济发展之中,建立了众多国营工矿企业和基础设施,长期实行国营计划经济体制。

1988年“洛克比”空难发生后,国际社会对利实施制裁,再加上国际原油价格急剧下降,利比亚经济受到严重打击。据估计,制裁给利比亚造成300多亿美元的损失。

从1997年起,利比亚出台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以振兴国民经济,主要有改革开放、经济多元化和国营企业股份化、私有化三大政策。经过几年的发展,利比亚经济面貌得以改善,国家财政状况持续好转,国家战略项目和基建项目重新启动并得到较快发展。2002年1月1日起实现汇率并轨,实行盯住欧元的浮动汇率制度,目前美元兑利第的汇率基本稳定在1:1.3的水平。

经过多年的外交努力,利比亚于2003年8月宣布承担“洛克比”空难的民事责任,同英美就赔偿问题达成协议,同意向罹难者支付27亿美元的赔偿金,换取英美同意联合国解除对利的制裁。2003年9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1502号决议,全面解除对利制裁。2004年4月,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放宽对利比亚实施的经济制裁。白宫发表声明指出,美国同意恢复与利比亚的大部分贸易往来、金融交易和投资,特别是允许美国公司在利石油领域进行投资,允许美国银行和服务性公司参与有关交易。

据利比亚中央银行公布的数据,利比亚2006年的石油收入达到350亿美元,比2005年的194亿美元增收156亿美元,增长了约80%。得益于石油出口的增长,近年利比亚经济发展速度加快,2006年,利比亚国内生产总值达495亿美元,增长率为8.1%,人均GDP为9299美元。国家外汇储备达573亿美元,国家外债约为45亿美元。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预测,2007年利比亚经济增长率将为4.6%,达到560.21亿美元,利比亚计划在未来20年内实现人均收入翻倍的目标,未来利比亚经济增长的动力十分强劲。

三、利比亚对外贸易现状

(一)外贸概况

对外贸易在利比亚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政府规定原油、天然气及石化产品由国有贸易公司垄断经营。1989年后开始允许私商经营进出口贸易,规定除粮油、食品、肉和活畜、医疗用品、烟草、石油产品、黄金、贵金属制品、安全用品、防治病虫害用品等10大类商品仍由国有外贸公司统一经营外,其他商品允许

私商经营进出口业务。利比亚对进口一般不予限制,但需要许可证。原产以色列的产品不得进口。所有工业品、食品和消费品可以在一些限制下进口到利比亚。进口产品没有官方的价格限制。办理清关手续需要指定一家当地代理机构办理。

世界原油价格波动对利比亚的对外贸易影响巨大。近十年来,受原油价格的影响,利比亚进出口贸易额大起大落。2000年以来,随着原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利比亚的进出口贸易取得了较大发展。2002年利比亚的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57.63亿利第,合121.25亿美元,其中出口110.77亿利第,进口55.85亿利第,同1993年相比增长了276.3%,2000年-2002年平均增速达90%。在1993年-2002年十年中,利比亚对外贸易一直保持顺差,至2005年底,贸易顺差已达170亿美元。

2006年,利比亚外贸总额达538亿美元,其中出口393亿美元,进口145亿美元,顺差达248亿美元。

利比亚出口商品主要是原油和石化产品,占总额的95%以上,其他工农牧业产品出口总量所占比重不足5%。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统一经营石油出口业务,主要销售市场是意大利、德国、西班牙、荷兰、奥地利、法国、突尼斯等。一般情况下,石油出口贸易都需当面洽谈,贸易合同为一年期分批交货合同,定价以交货月伦敦布伦特原油市场平均价为基础。

进口商品中,机械设备和交通工具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各类工业制成品、粮食、活畜、原材料、电器、化工以及武器装备等,进口商品构成大体为:食品和活牲畜占17.15%,饮料和烟草占0.36%,非食用原料占2.17%,动植物油和脂肪占

1.9%,化工产品占6.46%,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占15.92%,机械和运输设备占42.34%,其它制成品占13.58%。

欧洲国家和周边国家是其主要贸易伙伴,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分列利比亚商品出口前三名,意大利、德国和沙特分列进口前三名。

利比亚政府对外贸管理工作十分重视,主要表现为计划管理和政策指导两个方面:进口实行计划管理,每年制定预算并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核准后下达给有关公司执行;各外贸公司按预算额度和商品洽签进口合同,申办进口许可证(食品、药品和燃料除外),通过中央银行开证进口。对进口实行政策性指导,禁止奢侈品和国内能够生产的产品进口;优先从阿拉伯兄弟国家、友好国家及同利比亚签有贸易协定和进口计划的国家进口;鼓励易货贸易;具体商品强调从廉价市场和原产地进口。

利比亚历史篇三:利比亚战争的起因

利比亚战争的起因

据了解,利比亚拥有巨大的未经开采石油资源,有望达到现已探明储量430亿桶原油的两倍。新书在分析利比亚战争来龙去脉的基础上,指出这场战争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之间的关系,它们都与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石油有关。不仅仅是利比亚,近年来国际上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包括两伊战争、海湾战争、车臣战争、伊拉克战争、颜色革命等等,它们都与石油及其背后的霸权有关。

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核心的石油,只是用来操纵国际政治和经济的一个工具,控制石油最根本的目的是行使世界霸权。

石油战争 威廉·恩道尔

战争性质

国家的介入发展为西方国家与中东北非的国际战争。利比亚骚乱 对于该国动乱的原因,一

但事实上,这个国家正在陷入的分裂还有着深刻的根源。利比亚战争,是继上世纪90年代

主权国家发动大规模军事打击。

日通过决议,决议说,为了保护利比亚平民的安全,除以人道主义救援为目的和负责撤离外国侨民的飞机外,禁止所有飞机在利比亚领空飞行。决议指出,为保护利比亚平民所采取的一切必要措施中并不包括派遣地面部队占领利比亚。

在禁飞区的实施上,现在的情况是,多国部队把联合国设立禁飞区的行动变成了一个空袭行动。

19日下午,法国在巴黎召开落实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利比亚决议的国际会议。法国总统萨科齐在会后发表声明说,如果利比亚领导人卡扎菲不能履行决议立即停火,有关各方将通过包括军事手段在内的一切方式强行落实决议。数小时后,法国战机对卡扎菲军队开火。 3月19日 开战 法国率先空袭利比亚,美国海军于深夜通过其部署在地中海上多

空袭。

此次利比亚空袭行动可以被视为北约历史性功能的又一次转变。自冷战结束后,伴随着一次次东扩,北约不断完成自身转型。在此次利比亚战局中,以往那种由美国牵头、北约参与的模式再度转变为美国退居二线、北约主导的模式,可以说北约的功能在这个变化中得到提升,并将在今后国际关系格局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另外,美国方面则试图借助这一变化打出“多边主义”的旗帜,从而摆脱以往的“单边主义”骂名。

利比亚战争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影响一:北非、西亚多国内乱,西方国家迅速插手,以外交或军事手段主导内乱走向,维护西方国家自身的利益。

影响二:法国借题发挥,挑头对卡扎菲进行军事打击,在世界上树立强势形象,巩固了法国作为世界副领袖的地位,并为奥巴马、萨科齐的连任加分。

影响三:“阿拉伯之春”打击了独裁统治,本人认为,以革命的名义、以民主的名义推翻一个

政权容易,但是建设一个新国家、新秩序是不容易的,摧毁不是目的,建设才是目的,希望世界上所有的政权和人民都为建设和发展主动合作起来,否则哪国激化矛盾哪国就会迅速削弱国力,甚至国运就此衰败,国家被外国插手和掌控。

1.阿盟这些国家都是家族统治几十年,内部积累了许多政治矛盾。

2.这些国家富含石油,又处在三洲、两洋、五海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美国控制世界的心脏,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3.阿盟国家身处沙漠,除石油外,农业和轻纺等产品匮乏,需要大量进口。

4.阿盟国家资金丰富,是许多国家发展经济的重要资金来源。

5.美国大量印制钞票,转嫁经济危机,造成物价大涨,阿盟内部人民的生活水准下降。这为事件的发生提供了诱发

1.美国做先锋其它国家跟进,变为其它国家做先锋美国跟进的态势。2.西方国家动武获取经济利益的意向更加明显和频繁,世界中小国家安全感丧失,世界动乱频发。 3.美国的影响力进一步下降,法国和德国高调亮相,也是在后美国时代争取大国地位的表现。4.以若干个大国为中心的新的国家联盟将要形成。如。以德国和俄罗斯为中心的东欧联盟。以中俄为中心的上海合作组织。以巴西和阿根廷为中心的南美联盟。以法英为中心的地中海联盟,“金砖”国家联盟等,而欧盟、北约、独联体、南亚联盟将弱化或解体,东南亚联盟、阿盟和非盟等其它松散国家联盟因缺少核心大国而没有实际意义。一些潜在的国家联盟或许会浮出水面,如:排美的中日韩东亚共同体;与之对立的是排中的美日韩澳印越的亚洲版北约。 因素。

3月27日,北约决定从美国手中全面接管对利比亚的军事行动。美国主动放弃在北约的军事主导,折射出欧洲与美国之间出现了力量对比的变化。

地中海是欧洲的命运旋转门。如果不能收复地中海南岸,欧洲大陆就失去了自卫的屏障,其统一成果就不能巩固。

只要看一眼地图,就能明白利比亚对于欧盟突破北非的地缘政治含义。利比亚地处北非中段,东靠埃及,与突尼斯(古罗马文化就是从这里突入北非的)和阿尔及利亚为邻,控制利比亚就控制了突尼斯;控制了突尼斯就控制了西西里岛,由此也就通过意大利将欧洲与北非连为一体:东可控制埃及,继而控制苏伊士运河和红海,西可通过法国和西班牙控制直布罗陀海峡。

未来市场的主导权仍然倾向全球的大宗商品,金银仍将保持强势,未来原油价格也将继续飙升。美元颓势短期内难有起色,欧元也面对较大问题,多国财政面临高额赤字,欧盟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恐怕救得了一时救不了一世。同时战争也将打压全球股市。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这是资本主义阵营在军事上实现战略同盟的标志,是马歇尔计划的发展,使美国得以控制欧

洲的防务体系,是美国称霸世界的标志。

北约的宗旨:强调北约在坚持“集体防御”职能的同时,基于在“民主、人权、法治方面的共同价值观”,将“为保证欧洲公正持久的和平秩序而奋斗”,致力于建立一个完整、自由、统一的欧洲。

利比亚“全国过渡委员会”主席阿卜杜勒·贾利勒8月25日说,反对派今后将根据各国在利比亚冲突中对反对派的支持和贡献施以“回报”。这从另一个侧面表明,利比亚战争“不过是西方的一场石油争夺战”。

欧洲遇到的危机是结构性的,其经济危机首先是高福利导致高债务,迫使各国政府改革高福利制度,减少各种福利,从而引发各种社会动荡和骚乱,高福利天堂面临坍塌。加上持续的高失业率,欧洲社会的危机并不能通过抢占一些利比亚的资源就能缓解。

北约想速战速决的主要原因是联军拖不起,利比亚战事也在不断给参战国带来经济压力。因此北约想通过消灭卡扎菲这条途径来改变地面战事。

2011年2月19日,利比亚使用雇佣兵和军队向示威者发射了迫击炮弹并用机枪进行扫射,并动用迫击炮。 截至2月20日,已造成300人死亡、逾1000人受伤。

1969年,27岁的卡扎菲领导“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利比亚从此也进入了卡扎菲的专制统治时期。

相关热词搜索:利比亚 历史 利比亚历史人口 利比亚战争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