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最早

发布时间:2017-01-1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中国历史最早篇一:关于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国两制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国两制”雏形

——辽国胡汉分治浅析

历史与社会学院 08级历史学2班

姓名:周仁权 学号:20080511483

一、 课题研究意义

“一国两制作为和平解决争端的一种方式??历史上不是没有这种先例”,中国古代辽国所实行的“胡汉分治”,就是类似于一国两制和民主区域自治的历史现象。胡汉分治是在统一的、多民族的辽国之内,为了缩小和调和聚居在南北两方的汉民族和契丹族的差异和矛盾,实行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方面均有不同的制度和政策,它对解决辽国民族问题,促进国家稳定、民族融合、经济文化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中国现在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民族自治区,在香港和澳门实行一国两制,并正着手解决台湾问题,所以,我认为“胡汉分治”不仅能够为我国的名族制度和区域制度提供借鉴,还能够为解决台湾问题作出参考:

1、 香港和澳门在九十年代采用“一国两制”政策和大陆实现统一,统一至今,双方在各方面都取得飞速发展,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虽然在统一的问题上遇到很大难题,但是我相信在两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也能够采用一国两制来实现两岸的统一。

2、 研究“胡汉分治”,同时把胡汉分治与一国两制结合起来进行考虑,“一国两制”制度一定能够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最终为我国的统一事业作出巨大贡献,有利于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

1. 绪论:本课题研究视角,学术界研究现状及局限性,突出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2. 实行“胡汉分治”的历史背景

(1) 辽国疆域的广阔(辽国是除元朝之外少数民族政权疆域较大之一,为了加

强疆域的有效管理和巩固国家政权的需要,实行南北不同的“胡汉分治”

(2) 各地区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属于少

数民族政权范畴,而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优于少数民族,所以,为了能够在统治本民族的时候又够够统治南方的汉族,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实行南北不同的制度)

(3) 民族矛盾激化,(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是一个多民族混合的政权,民族矛

盾异常尖锐,为了缓解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胡汉分治”是最佳选择)

3.“胡汉分治”政策的内容

(4) (1)政治机构方面(北南面官两制共存,在朝廷中设置“北面官”和“南

面官”两套不同的管理系统 ,分别统治 契丹人居住的北面地区和汉族居住的南面地区)

(2)法律制度方面(蕃律和汉律并用,蕃律即契丹国法,汉律即汉族法律,主要依据唐律)

(3)社会生产生活方面(在生产方面农业和牧业并举,在服饰上分出“国舆” 与“”汉服,在民族风俗上“饮食,语言各从其俗”)

4.“胡汉分治”对我国今天一国两制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借鉴意义

(1)为一国两制提供历史上的先例

(2)为一国两制提供借鉴

(3)为一国两制提出反思

三、研究方法

1、史料鉴别法:根据多种资料查询方式或者多本相关史料的书籍进行校正、对比分析,做到去初取精,去伪存真。(网络、图书馆、档案室)。

2、史料考证法:对同一史实的不同记载进行考证。

3、史料归类法:从多方面收集资料(口述资料、文字资料、考古资料、网络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归类,并最终形成系统、完备的史料。

四、计划书

(一)论文选题

题目: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国两制”雏形

——辽国胡汉分治浅析

(二)论文准备阶段

查阅资料

参考文献:

〔1〕陈高华.中国政治制度史纲〔M〕.合肥:黄山书社,1991.

〔2〕江应樑.中国民族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0.

〔3〕李锡厚.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5〕晓根.中国少数民族行政制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6〕于金华.简论辽朝的“因俗而治”政策〔J〕.自贡师专学报,1998(2). 〔7〕张晓松.论契丹辽国的“两面管制”羁縻政策〔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1).

〔8〕王德忠.论辽朝的“因俗而治”统治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J〕:求是学刊,1999(5).

〔9〕赵云田.中国边疆民族管理机构沿革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0〕张国庆.辽代社会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1〕张晋藩.中国官制史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拟定写作提纲

1. 绪论:本课题研究视角,学术界研究现状及局限性,突出进一步探讨的价值。

2.实行“胡汉分治”的历史背景

(1)辽国疆域的广阔(辽国是除元朝之外少数民族政权疆域较大之一,为了加强疆域的有效管理和巩固国家政权的需要,实行南北不同的“胡汉分治”

(2)各地区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辽国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权,属于少

数民族政权范畴,而汉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优于少数民族,所以,为了能够在统治本民族的时候又够够统治南方的汉族,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实行南北不同的制度)

(3)民族矛盾激化,(契丹族建立的辽政权是一个多民族混合的政权,民族矛盾异常尖锐,为了缓解各民族之间的矛盾,“胡汉分治”是最佳选择)

3.“胡汉分治”政策的内容

(1)政治机构方面(北南面官两制共存,在朝廷中设置“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套不同的管理系统 ,分别统治 契丹人居住的北面地区和汉族居住的南面地区)

(2)法律制度方面(蕃律和汉律并用,蕃律即契丹国法,汉律即汉族法律,主要依据唐律)

(3)社会生产生活方面(在生产方面农业和牧业并举,在服饰上分出“国舆” 与“汉服”,在民族风俗上“饮食,语言各从其俗”)

4.“胡汉分治”对我国今天一国两制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借鉴意义

(1)为一国两制提供历史上的先例

(2)为一国两制提供借鉴

(3)为一国两制提出反思

中国历史最早篇二: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通辑令”出现在先秦

伍子胥的画像~~最早的“通辑令”

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就曾被楚国画像通辑。公元前522年,伍子胥从楚国逃到吴国,做了相国。《国语.楚语》和《史记.伍子胥列传》中记载,楚国到了楚平王年间,因为楚平王荒淫无度,国势日衰。楚平王怀疑太子“外交诸侯,将入为乱”,伍子胥及其亲属被裹入这场政治斗争,后因亲属尽被杀害而逃到吴国。楚平王为了追杀伍子胥,命人制作了他的画像,张贴到全国各地,并悬赏捉拿。中国政法大学法制史研究所蒲坚教授认为,“这张伍子胥的画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通辑。”

但据《后汉书.党锢传》记载,东汉汉灵帝年间,为了缉捕张俭而制作的“通辑令”也可谓我国历史上极为典型的“通辑令”。

在汉桓帝时,大宦官、中常侍侯览在其家防东(今山东金乡县西北)“残暴百姓,所为不轨”。同乡人张俭不畏权势,毅然写奏折给汉桓帝,揭露侯览的罪行,请求诛杀侯览。但奏折终因落入侯览之手而被扣压,侯览与张俭也因此而结下冤仇。此次事件称为“党锢事件”

汉灵帝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侯览勾结同乡人朱并,上书诬告张俭,并胁迫汉灵帝诏令缉捕张俭,张俭闻讯后仓皇出逃。侯览“刊章讨捕”,刻印了许多包括张俭年龄及外貌特征在内的公文,颁行于州郡,要求各州郡协助缉捕。

通辑令发出后果然奏效,张俭“困迫遁走,望门投止”。虽然百姓“莫不重其名行,破家相容”,张俭仍无处藏身。他走到哪里,官兵就追捕到哪里。几经流转,张俭逃到东莱(今山东掖县)藏在好友李笃家里。李笃也不敢久留张俭在家,又偷偷的把他送到塞外。直到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党锢事件”结束后,张俭才得以重归故里。

玄奘曾被唐朝政府通缉

小说《西游记》中记载的唐朝玄奘和尚和历史上事实很有区别。由牛津大学图书馆收藏的《大唐西域记》和《玄奘传记》中明确,唐朝有一项规定,禁止国民出关。玄奘为了求得真经,发扬佛法,私自西行印度。他因为违背了朝廷禁令,沿路关卡到处都有追捕他的通缉令,

最后,不得不用绝食的方法说服高昌王允许他继续西行。

岳飞被十二面金子牌通缉

根据《岳武穆遗文》和相关历史资料记载,宋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九年(1139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这使岳飞不胜愤懑,由此引发了高宗对岳飞的怀疑。而在朱先镇,岳飞招兵买马,联络河北义军,积极准备度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于是,高忠第一次发出金子牌命岳飞回朝,遭到岳飞拒绝。为了使百姓知道岳飞“图谋不轨”,并进一步给岳飞施加压力,高宗又连续十一次发出了金子牌,并且沿途散布关于岳飞“谋反”的信息。

这可以说是宋朝独一无二的通缉方式,最后,在绍兴十一年(1124年)十二月二十九,岳飞被毒死于临安风波亭。

朱元璋遭遇元朝“海捕”

元明清时期,通缉令的使用更加广泛。通缉令的制作主体也越来越扩大化,由最初的中央司法机关的制作逐步放大到地方政府,所采用的方式,大部分也是“画影图形”

元朝末年,战火连天,朱元璋起兵造反。在朱元璋造反之前,他就曾受到元朝通缉,元朝统治区域内几乎每个村落都张贴着画有朱元璋头型和简单“犯罪”事实的“通缉令”,朱元璋无可藏身,最后被迫继续流落在皇觉寺为僧。

朱元璋造反之后,元朝政府更是采用了极端的通缉方式

中国历史最早

,他们制作了以朱元璋为首的“叛逆者”画像,只要见到类似于画像上的人,人人可以诛之。

中国历史最早篇三: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选美”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选美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刚继王位,吴王阖闾即兴师伐越。

在两军对垒中,勾践组织大批越国死囚组成敢死队在阵前分批自刎,这种悲壮的视死如归让吴军阵脚大乱,越军乘机大败吴军。

吴军溃败时阖闾中戈不治而亡,夫差继位。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的复仇之师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军,勾践率甲兵五千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遭吴军四面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

勾践偕夫人入吴为奴,受尽凌辱。

为奴三年后,夫差忽动恻隐之心,不顾国相伍子胥放虎归山终为患的劝谏,释放勾践。据赵晔《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十二年(公元前485年),勾践想起一个对付夫差的阴招,便对大夫文种说:我观察到吴王淫而好色,若让其沉湎美色,无暇顾及吴国政事,越国便可伺机复仇。可否以此为一条计谋作一番安排?

勾践所说的正是文种亡吴七术之第三术:送美女给事吴国君臣,乱其心志。于是,文种当即建议勾践精选两名绝色美女,献给吴王夫差。

勾践命范蠡派遣大批会相面的在越国各地寻找美女,最终在苎萝山选中民女西施、郑旦。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选美。

西施是当时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大美女,她衣褐而天下称美。西施因家境贫寒,常年穿着粗布衣服,但粗布旧衣仍掩饰不住她的天然朴素之美。

越王选中貌似天仙的西施、郑旦后,便给这两位姑娘披上轻软的罗纱,打扮得如花似玉。文种则认为,真正的美人似乎应该具备三条:一曰容貌美,二曰善歌舞,三曰形体佳。西施、郑旦只具备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条。于是,勾践便命人在会稽城外的土城建起一座美人宫,让文种负责训练西施、郑旦,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两个原本质朴得有些土气的姑娘,终于被文种训练成集美貌、气质、仪态于一身的绝代佳人,举手投足间均显示出女性的逸雅之美。

越王又命人为她们定制华丽适体的宫装,派范蠡带着两位美女去吴国进献。

于是,历史上第一次选美产生的冠亚军随即成为施行美人计的工具,其威力对当时的吴国可言,可能不亚于美国投向广岛、长崎的那两颗原子弹。

范蠡晋见夫差时说:越王勾践窃有二遗女,越国困迫,不敢稽留,谨使臣蠡献之,大王不以鄙薄寝容,愿纳以供箕帚之用。

箕帚之用亦作箕帚之使,喻为妻妾。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历史 最早 中国历史最早用纸绘画 中国历史上最早称皇帝

版权所有 蒲公英文摘 www.zhaoqt.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