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历史
发布时间:2017-01-18 来源: 历史回眸 点击:
地铁历史篇一:地铁史
地下铁道,简称地铁,亦简称为地下铁,狭义上专指在地下运行为主的城市铁路系统或捷运系统;但广义上,由于许多此类的系统为了配合修筑的环境,可能也会有地面化的路段存在,因此通常涵盖了都会地区各种地下与地面上的高密度交通运输系统。
地铁史
在英文环境中,根据各城市类似系统的发展起源与使用习惯之不同,常称为:Metro(巴黎、中国大陆地区)、MRT(新加坡、台北、高雄等)、MTR(特指香港)、Overground(特指地上轨道)、Railway(特指地上轨道)、Subway(美国及周边地区)、Tube(特指伦敦)或
Underground(特指伦敦)。
世界上首条地下铁路系统是在1863年开通的伦敦大都会铁路
(Metropolitan Railway),是为了解决当时伦敦的交通堵塞问题而建。当时电力尚未普及,所以即使是地下铁路也只能用蒸汽机车。由于机车释放出的废气对人体有害,所以当时的隧道每隔一段距离便要有和地面打通的通风槽。到了1870年,伦敦开办了第一条客运的钻挖式地铁,在伦敦塔附近越过泰晤士河。但这条铁路并不算成功,在数月后便关闭。现存最早的钻挖式地下铁路则在1890年开通,亦位于伦敦,连接市中心与南部地区。最初铁路的建造者计划使用类似缆车的推动方法,但最后用了电力机车,使其成为第一条电动地下铁。早期在伦敦市内开通的地下铁亦于1906年全 数电气化。
1896年,当时奥匈帝国的城市布达佩斯开通了欧洲大陆的第一条地铁,共有5公里,11站,至今仍在使用。
法国巴黎的巴黎地铁在1900年开通,最初的法文名字“Chemin de Fer Métropolitain”(法文直译意指“大都会铁路”)是从“Metropolitan Railway”直接译过去的,后来缩短成“métro”,所以现在很多城市轨道系统都称metro。俄罗斯的地铁也顺理成章,只是改用了西里尔字母,称为Метро。
中国第一条地铁线路始建于1965年7月1日,1969年10月1日建成
绝大多数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都是用来运载市内通勤的乘客,而在很多场合下城市轨道交通系统都会被当成城市交通的骨干。通常,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是许多都市用以解决交通堵塞问题的方法。
美国的芝加哥曾有用来运载货物的地下铁路;英国伦敦亦有专门运载邮件的地下铁路。但两条铁路已先后在1959年及2003年停用。目前所有城市地下铁路仅为客运服务。
在战争(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地下铁路亦会被用作工厂或防空洞。不少国家(如韩国)的地铁系统,在设计时都有把战争可能计算在设计内,所以无论是铁路的深度、人群控制方面,都同时兼顾日常交通及国防的需要。 有些地方的地下铁路建筑在地底下为的不单是避开地面的繁忙交通及房屋,还有为避免铁路系统受到户外的恶劣天气的破坏,负面教材有莫斯科地铁地面线: 4号及L1号线,受到极端寒冷天气的肆虐导致维修费用已经远远高过地下线的建造及维修费用。
另外,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亦被用作展示国家在经济、社会以及技术上高人一等的指标。例如前苏联的地下铁路系统便以车站装饰华丽出名, 最初的城市轨道系统车厢是木制的,后来改为钢制以减少一旦发生火灾造成的危险。自1953年开通的多伦多的地下铁路,车厢开始再改良为铝制,有效减少维修成本和重量。
很多地下铁路行走的隧道,都比在主要干线上的为小;所以一般而言地下铁路的列车体积一般比较小。有时隧道甚至能影响列车的形状设计,例如伦敦地铁的部分列车便是。
大部分的城市轨道系统都是使用动力分布式(即动车组),而不使用动力集中式。若果使用动力集中式,经常会用推拉运作。
另外,部分较为先进的系统已开始引入列车自动操作系统。伦敦、巴黎、台湾、新加坡和香港等地车长都毋需控制列车。更先进的轨道交通系统能够做到无人操控。例如世界上最长的自动化LRT(light rapid transit system)系统—温哥华Skytrain,整个LRT所有的车站及列车均为“无人管理”。上海轨道交通1、2、3、4、8号线已经实现有司机全程监控、控制开关门的半无人驾驶,10号线也将试行无人驾驶,介时司机将仅仅进行监控。
优点:
节省土地
由于一般大都市的市区地皮价值高昂,将铁路建于地底,可以节省地面空间,令地面地皮可以作其他用途;
减少噪音
铁路建于地底,可以减少地面的噪音。
减少干扰
由于地铁的行驶路线不与其他运输系统(如地面道路)重叠、交叉,因此行车受到的交通干扰较少,可节省大量通勤时间。
节约能源
在全球暖化问题下,地铁是最佳大众交通运输工具。由于地铁行车速度稳定,大量节省通勤时间,使民众乐于搭乘,也取代了许多开车所消耗的能源。
减少污染
一般的汽车使用汽油或石油作为能源,而地铁使用电能,没有尾气的排放,不会污染环境。
缺点:
建造成本高
由于要钻挖地底,地下建造成本比建于地面高。
建设周期长
同样由于要挖地道,铺设铁轨,设备等等,以及各种调试工作。地铁从开始动工到投入运营需要很长的时间。
前期时间长
建设地铁的前期时间较长,由于需要规划和政府审批,甚至还需要试验。从开始酝酿到付诸行动破土动工需要非常长的时间,短则几年,长则十几年也是有可能的
安全性:
虽然地铁对于雪灾和冰雹的抵御能力较强。但是对地震、水灾、火灾和恐怖主义等抵御能力很弱。由于地铁的构造,而导致极易因为这些因素发生悲剧。为此自地铁出现以来,工程师们就不断持续研究如何提高地铁的安全性。
地震
可以导致行进中的车辆出轨,因此地铁都设计有遇到地震立即停驶的功能。 为防止地铁地道坍塌,处于地震地带的地铁结构必须特别坚固。
水灾
由于地铁内的系统低于地平线,而导致地上的雨水容易灌入地铁内的设施。因此地铁在设计时不得不规划充分的防水排水设施,即使如此也可能发生地铁站淹水事件。为此在发生豪雨之时,地铁车站入口的防潮板和线路上的防水闸门都要关闭。一个知名的例子是台北捷运在纳莉台风侵袭时曾经发生淹水事件。
火灾
在以前,人们不太重视地铁站内的防火设施,车站内一旦发生火灾,瞬间就会充满烟雾,而引发严重的灾祸1987年11月18日,英国伦敦地铁King's Cross站发生火灾,导致31人死亡。产生火灾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伦敦地铁内采用了大量木质建筑。因此,日本地铁部门规定在地铁站内禁烟来避免火灾。
2003年2月28日,韩国大邱广域市的地铁车站因为人为纵火而产生火灾,12辆车厢被烧毁,192人死亡,148人受伤。这次火灾产生如此严重死伤的原因除了车厢内部装潢采用可燃材料之外,车站区域内排烟设施不完善也是重要因素,加上车辆材质燃烧时产生了大量的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而导致不少人中毒死亡
地下铁路建造:
在地底下挖隧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且需要极大量的金钱和时间,至少也要好几年才能完成。 明挖回填 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明挖随填(明挖回填)。这种方法一般是在街道上挖掘大坑,再在下面建造隧道结构,隧道有足够的承托力后才把路面重新铺上。除了道路被掘开,其他地下结构如电线、电话线、水管等都需要重新配置。 建这种隧道的物料一般是混凝土或钢,但较旧的系统也有使用砖块和铁的。钻挖法:另一种方法是先在地面某处挖一个竖井,再在井底挖掘隧道。最常见的方法为使用钻挖机(潜盾机,盾构机),一面挖掘一面把预先准备好的组件安装在隧道壁上。对于建筑物高度密集的地方(如香港的香港岛),钻挖法甚至是唯一可行的建造方法。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对街道或其他地下设施的影响非常小,甚至可在水底建造(伦敦、首尔和香港的城市轨道系统都有很多越过河流或海港的隧道);隧道的设计也有较多的创作空间,例如车站会比站与站之间的隧道高一些,有助列车离站时加速以及进站时减速。 但这种挖法也不是没有缺点的,其中之一是经常需要留意地下水的影响;另外在一些较硬的岩层开挖,可能需要炸药。地下空气供应问题甚至隧道坍塌亦有可能造成工人伤亡。此外,对于建筑高度密集的地方,挖掘时除了要留意避免对工地四周的建筑结构造成影响以外,有时亦要统筹所在的公用事业,把地底的输水、输电管线迁移,以便腾出地方来兴建列车通道。
北京地铁史:
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后,中国开始规划在北京、沈阳、上海三座重要城市修建地铁,以作为平战结合的战备防御手段。北京地铁首先开工,一期工程于1965年7月1日开工建设,其线路沿长安街与北京城墙南缘自西向东贯穿北京市区,连接西山的卫戍部队驻地和北京站,采用明挖回埋法施工。全长23.6公里,设17座车站和一座车辆段(古城车辆段),196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根据预计,北京地铁在战时可以每天运送5个陆军整编师的兵力自西山运至北京市区。
由于属于战备工程,北京地铁在通车后很长时间内不对公众开放,需凭介绍信参观及乘坐。1971年1月15日公主坟至北京站段开始试运行,1971年8月5日延长为玉泉路至北京站,1971年11月7日延长为古城路至北京站,1973年4月23日延长为苹果园至北京站。北京地铁二期工程始于1969年,其线路沿北京内城城墙自建国门至复兴门,呈倒U字型,设12座车站及太平湖车辆段,线路长度为17.2公里。1981年9月15日,北京地铁正式对外运营。
北京地铁复八线于1992年6月24日开工建设,1999年9月28日通车试运营,2000年6月28日与一线全线贯通。北京地铁13号线于2002年9月起分段开通,将霍营、回龙观和北苑等城北住宅区和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与中心城区联系起来。八通线于2003年开通,对改善通州交通环境起重要作用。
2007年10月7日,北京地铁5号线正式开通试运营,是第一条北京市南北轨道交通大动脉。5号线全长27.3公里,设太平庄停车场和宋家庄车辆段,也是北京地铁第一条加装屏蔽门的路线
2008年7月19日,在北京奥运会召开前夕,北京地铁10号线一期、
奥运支线(北京地铁8号线一期)和机场线三条轨道新线正式通车。至此,北京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00公里,运营线路将达到8条,北京轨道交通的网络效应已经初步显现。
2009年9月28日,随着地铁4号线的开通,北京地铁开通运营的线路包括1号线,2号线,4号线,5号线,8号线,10号线,13号线,机场快轨,八通线,运营总里程达到228公里,预计2015年将达到561公里。
2010年12月30日,北京地铁开通亦庄线、大兴线、房山线(苏庄至大葆台)、15号线(顺义线,一期首开段望京西到后沙峪)和昌平线(一期西二旗到南邵),北京地铁总长度达到336公里。同年5月,北京地铁全线路网都开通了手机信号。
2011年底,原先没有安装屏蔽门的线路(1、2、13、BT)将会安装屏蔽门。年底8号线二期北段(森林公园南门到回龙观东大街),9号线南段(郭公庄到北京西站),15号线一期北段(后沙峪到奉伯),房山线大葆台到郭公庄段将开通。
上海轨道交通
又称上海地铁,其第一条线路于1995年4月10日正式运营,是继北京地铁、天津地铁建成通车后中国内地投入运营的第三个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也是目前中国线路最长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截止2010年4月20日,上海轨道交通线网已开通运营11条线、266座车站,运营里程达410公里(不含磁浮示范线),另有全线位于世博园区内,仅供世博园游客和工作人员搭乘的世博专线,近期及远期规划则达到510公里和970公里。目前,上海轨道交通的总长超过400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试验
1958年早前,上海市就开始地铁建设的前期准备,当时苏联专家表示上海处软土地层,含水量多,因此不宜建设隧道工程。1963年于浦东塘桥采用结构法用钢筋混凝土管片衬内试挖了直径4.2米的隧道,用于验证粉沙性土质和淤混质粘土质中建设隧道的可行性。 1964年在衡山公园附近又开挖了代号为“60工程”的地铁试验工程。因内径偏小不能行驶大型车辆而以失败告终。70年代末在漕溪公园的地底下,又尝试了第二条试验隧道的掘进,投资4000多万人民币,上下行总长1290米。细心的地铁乘客可以发觉这段线路采用结构法修筑地下连续水泥墙(方形隧道),与此后采用的盾构掘进(圆形隧道)有明显不同。现在这段线路作为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的正式路线使用。
开建
1989年5月,中德双方正式签署了4.6亿马克的地铁专款贷款协议书,并于1990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同意,上海地下铁道工程新龙华站(今上海南站站)至上海新客站(今上海火车站站)开工兴建。 1993年1月9日上海轨道交通1号线进行试通车,计划第一列车从新龙华开往徐家汇,列车由内燃机车调车至新龙华车站。由于是历史上的第一次,没有经验,导致上行线供电触网无法送电,最后只能将列车调车回梅陇车辆段。第二天即1993年1月10日,上海地铁历史上第一列列车在新龙华至徐家汇区间进行了试通车(中国地铁建成后一般需要经过三个阶段:试通车-不载客运行、试运营-载客运行、正式运营-通过国家正式验收)。
地铁历史篇二:城市轨道交通历史与发展
精编资料
《城市轨道交通概论》自编讲义 模块一:城市轨道交通历史与发展. 引领问题:轨道交通是怎么出现的?它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是怎样的? 第一讲. 名 称:绪论 ...
城市轨道交通 历史 发展 概论 自编 讲义 模块 引领 问题 轨道 交通 怎么 出现 历程 现状 怎样 第一 绪论
引领问题:轨道交通是怎么出现的?它的发展历程及现状是怎样的?
第一讲
名 称:绪论
教学目标: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内涵以及范围,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特
点,了解轨道交通的来源。
课时分配:1学时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重点难点: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基本特点、轨道交通的定义
教学内容:
在讲正课之间,我先来问问你们都做过或看见过轨道交通吧,有没有人没有做过轨道交通的,请举手!我再来问问,轨道交通3号线(就是明珠线)是地铁还是轻轨?在这里,我先来告诉你,3号线(明珠线)是地铁,而不是你们通常称的轻轨,但我现在不告诉你为什么它是地铁而不是你们所说的轻轨,我在这里先买个关子,在后面我们的课程中会来解释这个问题的。为什么买个关子,就是希望你们能注意听课。
现在先来介绍一下现代轨道交通领域涉及的专业和学科。轨道交通涉及6大学科,分别是土木建筑、机械工程、供电、信号、通讯、和环境控制工程。土木建筑包括了轨道交通的线路、轨道、高架桥、车站等等。机械工程主要是轨道交通列车、车辆段等等。供电工程包括给车站、隧道的照明、空调等的供电系统和给列车牵引的供电系统。通讯和信号主要是列车运行的安全、准时、高密度,实现行车调度自动化和列车运行自动化等等。环境控制工程主要是指正确选用空调制式来确保地下车站和地下隧道内相应的空气和湿度,环境控制工程还包括一些振动和噪声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振动和噪声越来越引起百姓的关注。这是轨道交通涉及的6大学科,而这6大学科又可细分为21个专业。这21个专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要轨道交通能正常运营,这21个专业缺一不可。轨道交通设备中还涉及八大系统,大家也可以稍微了解一下。
我们这门课程主要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第1章 城市轨道交通的世纪回眸与展望;第2章 轨道交通的形式;第3章 轨道交通的线路工程;第4章 轨道交通的轨道结构;第5章 城市轨道交通的车站;第6章 轨道交通的通讯系统;第7章 轨道交通的信号系统;第8章 轨道交通的车辆;第9章 电力牵引系统;第10章轨道交通车辆电力牵引的供电系统;第11章 轨道交通的行车管理;第12章 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
首先来讲城市轨道交通的世纪回眸与展望,这个部分我们要分几次课来分别讲,今天的内容是:1、交通工具的使用;2、轨道的出现;3、轨道车辆的诞生;4、轨道交通的定义。
1、交通工具的使用
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说: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汉朝《孔雀东南飞》中讲到: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国自古以来,交通都是彼此相通,往来通达的意思。交通的定义除此之外,在汉语字典中还有信息交流的意思。我来问问你们,交通银行的英语是什么?
法国维希留教授说过:20世纪欧洲的哲学史,基本上可以视为回应速度变迁冲击的历史,更简单的说,就是一部交通史。可见,交通发展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史是相依相随的。人类的发展必须需要交通,人类存在的必要条件是衣食住,即所谓的温饱问题,这是我所指的是,人类存在的必要条件。大家肯定听说过有关野人的事情吧,野人要生存下来,也是要满足衣食住这三个条件,当然,野人的衣服要比我们少一些。而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还要再加上一个条件,那就是行——交通。交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以及社会人们工作、交往和旅游的先决条件。你说如果要出去旅游,没有交通工具,难道是走着去旅游,除非是去散步。没有交通手段的人活动空间是非常有限的,一般的概念是步行的人活动空间在5公里范围内。来看看上海的老城区,这是上海现在的南市区,原来就是上海的老城区,半径距离基本上就是5km。接下来这张是英国的奥赫特拉德镇,这里是小镇的全部,整个小镇的范围也就是半径距离5km左右,可能你们都不认识这个小镇,2005年7月6~8号的八国峰会在哪里开,就是在这个漂亮的小镇,里面有一个超5星级的宾馆。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应邀将出席“八国集团与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五国领导人对话会”。为了扩大人的活动空间,人类必须学会使用交通手段。人类最早使用的交通工具是木舟,大约在公元前1w年,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河黄河流域,早起的人类,在进入文明时代之间,就开始使用独木舟了。在那时,除了木舟这个简陋的交通工具,就没有别的交通手段了,其原因在于早期在人类根本无法解决陆上交通的最根本困难:运载物体与地面的摩擦力。
2、轨道的出现
实际上,轨道的出现远远早于火车。轨道的出现是减小摩擦阻力,提供一个比较平滑的接触面,而且省钱—无须全部道路都进行加工。公元前6世纪,在希腊 有一条 6-km 长的Diolkos轨道,用来运输船只,横跨 Corinth , 载运船只的车辆由奴隶拉着在石灰石刻成的轨道上行走。Diolkos 使用了 1300 多年, 直到900 AD。
3、轨道车辆的出现
马拉轨道车辆出现在希腊、马耳他和罗马帝国,至少
2000年之前,使用加工过的石材作为轨道。这种交通形式
再次出现在欧洲出现是1550年,通常使用原木作轨道。
18世纪铁轨出现在英国,英国土木工程师 William Jessop
设计了类似现在的铁轨和有轮缘的车轮,1802年开通了伦
敦南部世界上第一条马拉的公共铁路。同一时期在一些林
区利用斜坡铺设了无动力轨道。如图:
4、轨道交通的定义
运载人和物的车辆在“特定”的轨道上走行,轨道起了支撑和导向作用的交通手段称为轨道交通。对轨道交通定义的解释:通常意义的轨道交通系统是“钢轮钢轨”系统,轮轨之间的接触是“点接触”,车辆行驶的滚动阻力比道路交通车辆行驶在道路要小得多;“轨道”都是铺设在运输量集中的“交通走廊”中,由于轨道的“支撑”(Support)作用,轨道交通车辆的载重要大于道路车辆,换言之轮对传递给轨道的力也大得多;由于轨道的“导向”(限定)作用,轨道交通的“车道”的宽度要小于道路车道的宽度;由于一般概念的轨道交通均
具有独立路权,轨道交通车辆的运行速度均高于道路交通车辆。
十九世纪的道路是没有铺装的,充气橡胶轮尚没有出现,要提高车辆的速度必须减少轮子和基础面的摩擦阻力,再者载客有一定的路线,在规定的路线上铺设轨道无疑是十分有利的,这就是为什么1829年的伦敦,1831年的纽约街上出现了公共马拉或驴拉轨道车辆的原因,1860年公共马拉或驴拉轨道车辆更风靡北美各大城市。
蒸汽机装在车辆上以后,载
运量大大提高,1801年首辆蒸汽
汽车在英国问世,出于对这种新
交通工具运载威力的“惧怕”,
图1-1 钢轨——弹性地基上的无限长梁 也考虑重型车辆对道路的高要
求,伦敦运输业向法院提起诉
讼,英国法律规定这个庞然大物不能在公路上行走。在这种形势下火车的发展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了。钢轮钢轨是点接触,滚动摩擦阻力的很小,而且钢轨可以看成弹性地基上的无限长梁,连续的长梁把轮子荷载通过轨枕分散分布到路基上,而不是集中在道路的某一个点上,见图1-1。轨道的使用无疑从一开始就具有科学性。这也是为什么从火车出现至今轨道的形式没有多大变化的原因。
课后思考:
1、轨道材质的变化过程?
2、利用林区的无动力车辆原理,来考虑地铁车站线路设计中的节能设计?
课后总结:
第二讲
名 称:城市轨道交通的世纪回眸与展望
教学目标:了解世界轨道交通的整个发展历史过程,了解中国早期的轨道交通发展历史。 课时分配:1学时
教学方法:讲述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重点难点:理解轨道交通的整个发展历史过程;掌握中国城市建设地铁的时间顺序。
教学内容:
首先对上节课进行复习,问:轨道交通是怎么出现的?
这节课的主要内容:1、轨道交通的产生;2、轨道交通的发展;3、轨道交通的衰落;4、轨道交通的复苏与再发展;5、中国早期的轨道交通发展
1、轨道交通的产生;
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自有人类以来,就有运输。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与人类文化的发展历史相依相随。真正意义的人类物质文明进步起源于工业革命,蒸汽机等动力机械的产生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而生产力提高的基础:原料和市场 必须依托交通的发展。
陆上交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陆上交通根基的轮子起源于7000年前,但轮子出现漫长的岁月并没有带来交通的飞速发展,究其原因:没有驱动轮子的动力。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动力机械的出现给这个问题解决提供了素材。
蒸汽火车的诞生。1801年首辆蒸汽汽车在英国问世,但考虑重型车辆对道路的可能性破坏,英国法律规定蒸汽汽车只能在专用轨道上行走。轨道交通的出现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和
当时的科技发展的水平。如下图:
1803年英国工程师里查德.特里维西克制成
第一台铁路蒸汽机车。煤矿工人的儿子斯蒂芬逊
在1812年在博览会上见到了这台机车,此后开
始研究。1825年9月27日英国Darlinton-Stockton
(斯托克顿—达林顿)长度 32公里铁路开通,
开创了铁路的先河
世界上第一列火车由斯蒂芬逊亲自驾驶,蒸汽机车牵引32辆货车(其中22辆装有座位)、一辆客车,载重90吨,载客450人,最高速度24 km/h,旅行速度7km/h,从伊库拉因车站到达林顿13km,行驶了一小时零五分。轨道工程:轨距 1435 mm 铁轨(非钢轨)是鱼肚状,架设在木墩和石墩上。机车加煤水车重量仅9吨,是现在机车的二十分之一。斯蒂芬逊火车的鸣叫,召唤了一个“铁路时代”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18世纪的工业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此间出现和发展的蒸汽机火车和内燃机汽车是现代交通运输发展的两个里程碑。 此后现代交通运输短短200年的发展超越了数千年人类历史的发展。
2、轨道交通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第一条铁路:自1825年英国开通第一条铁路,立刻获得了世界各国的青睐,各国竞相修建。
美国 1830年 出现第一条铁路
法国 1832年 出现第一条铁路
比利时 1835年 出现第一条铁路
加拿大 1836年 出现第一条铁路
俄国 1837年 出现第一条铁路
日本 1853年 出现第一条铁路
从1840年到1913年是世界铁路发展的“黄金时代”,由于铁路机车制造已相当完善,轨道结构也不断改进定型,各国修建铁路的热情日益高涨,铁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1840年世界铁路营业里程为8,000km,到1913年已达110万km。
在衡山公园门口有一座不很显眼的现代派雕塑静静地站立在十字街头,这个由三千颗道钉塑成的纪念塔是美国伊利诺斯州政府1991年赠送的中国铁路工人。 中国建路工人所作的贡献是连接美国东西海岸并促其国家统一的一个极重要的因素。本纪念塔用3,000枚铁路道钉塑造,以象征他们的业绩。并象征伊州人民与中国人民之间的持久友谊,美国伊利诺斯州政府 赠。以美国为例:是铁路改变了美国的面貌,加速了美国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连接美国东西海岸的轨道交通大动脉,就没有今天美国的微软、硅谷和航天中心。
轨道交通的霸主地位。到1913年世界铁路的营业里程已达到110万km,并垄断了陆上交通运输。在美国,98%的城市旅客周转量由铁路承担。铁路霸主的地位一直延续到1940年,达到了铁路发展的鼎盛时期,此时的营业里程高达135.6 万km。
3、轨道交通的衰落
交通的多样化发展。路上交通划时代的革命是从轨道交通出现开始的。人类文明的需要促进了轨道交通飞速发展,而轨道交通的进步又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了新的高度,同时社会生产(转 载于:wWw.zhAoQT.neT 蒲公 英文摘:地铁历史)力对交通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科学、技术、工艺给这种要求提供了可能,新的能源、新的动力机械孕育发展了新的交通工具。
科技发展促进了社会文明。近代以前,科学和技术水平都比较低,科学不直接影响生产,技术来源于工匠积累的经验和手艺。近代以后,科学和技术才开始结合起来。
电的出现和运用。对电的认识可以追述到很早之前,但真正具有实用意义的是1820年法国物理学家证明的电磁作用以及1831年英国科学家Faraday发现的电磁效应。这些发现直接导致了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活。1881年首辆有轨电车出现在柏林街头;1890年12月18日世界上第一条真正的电气化地铁线路诞生。
汽车的出现。1860年法国发明家Jean Joseph Lenoir 取得煤油作燃料的单缸发动机专利,两年以后使用这种发动机的车辆作了一次处女运行,时速6.4 km;真正的现代汽车发动机的雏形鼻祖是1876年德国工程师Nikolaus August Otto的四冲程汽油机样机;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晚期欧洲开始将内燃机装配在汽车上;1893年美国工业家Hey Ford开始制造汽车,1903年成立Ford 汽车公司。其最大的贡献是在生产线上大量制造,使汽车迅速走向市场。
飞机的使用。英国人Feorge Cayley爵士(1799年~1809年创立了现代飞行理论以来,1843年英国发明家Willian Samuel Herson 企图使用蒸汽机来飞行的尝试没有成功,直至1903年美国Wright兄弟在北卡罗莱纳州Killy Hawk作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飞行。只飞了37 m。1913年从法国到埃及长距离(4000公里)写入史册。此后一次大战、二次大战中,一直用于军事上,直到二次大战后才逐渐进入民用领域。
地铁历史篇三:地铁发展史
地铁发展史
地铁概述
地下铁道交通简称地铁。它是采用在地下挖隧道,运用有轨电力机车牵引,除为方便乘客,在地面每隔一段距离建一个出进站口外,一般不占用城市宝贵土地和空间。既不对地面构成任何环境污染,又可以为乘客躲避城市嘈杂烦躁的空间提供良好环境。乘座过地铁的人,普遍都有这样的感觉,快捷、准时、方便、舒适、宁静、安全等。此外,地铁还是发生战争等特大紧急情况最理想的防御工事和庇护所,每逢夏季,地铁还是人们避暑的好地方。它们的主要任务是快速输送城市客流。地铁是一种独立的有轨交通系统,其正常运行不受地面道路拥挤的影响,能够按照设计的能力正常运行,实现快捷、安全、舒适地运送旅客。地铁一般采用直流或交流电力牵引,其效率高、无污染,能够实现大运量的要求,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地下铁道交通,是一座城市融入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交通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实力展现,而且是解决大都市交通紧张状况最理想的交通方式。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都市,大都修建地铁来缓解和改善交通紧张状况。就我国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转移,大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将更加恶劣,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很有可能会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因此,投资建设地铁必将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中国地铁发展历史
自1863年伦敦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以来,到1990年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余座城市建成地铁并投入了使用。几乎世界著名的城市如伦敦、纽约、柏林、巴黎、莫斯科、东京、新加坡、香港等都先后建成并形成地铁网络,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有的地铁已成为现代化城市的著名景观(如莫斯科地铁)。可见,是否具有地铁已成为现代化大城市的标志。根据国外发展城市交通的经验,对于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一般应发展地铁以解决城区交通,促进经济的发展。按照国内情况,结合旧城市的改造和城市经济的发展,改善居民居住条件等规划地铁的发展也有许多可行的经验。因此,全国各大城市如广州、南京、青岛、重庆、哈尔滨、深圳、上海等十余座城市均已在规划建设地铁。其中广州、上海、北京均已开通。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地铁在我国有着美好的发展前景。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轨道建设和运营实践证明了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对解决大城市交通拥堵、提高环境质量、调整城市区域结构和产业布局以及拉动城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合理布局的突出作用。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解决了远距离上下班空间距离与时间的矛盾,并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了城市合理布局的形成。
中国地铁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车辆设计制造的技术进步神速。截至2006年底,中国共有城市轨道交通车辆4467辆(包括国产和进口),轨道交通的公里数达558.4km。地
铁建设的热潮必将为地铁设备相关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截至2006年11月27日,与地铁相关的设备招标共计277项,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7%。涉及到了包括车辆、牵引制动、信号、电梯扶梯、通风、自动售检票、车辆段设备等系统的国际和国内招标。地铁工程建设还将为工程机械带来机会,特别是盾构机等担纲主要掘进任务的专用工程机械将成为地铁建设不可或缺的必选设备。目前,国内城轨车辆的制造厂家已具有年产3000 辆的能力。从发展历史和产品生产规模来看,我国目前有4大城市轨道车辆生产基地: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浦镇车辆厂;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地铁一号线、四号线两个地铁车辆项目招标中双双夺魁,总计318辆地铁车辆的项目合同在北京签订。
现代化的发展使得农村人口急速流向城镇,使得大中城市的交通拥挤情况日趋严重,政府在解决人民群众基本需求,特别是交通需求方面的任务异常艰巨和繁重。城市轨道交通,特别是地铁运输,在运力、环保、经济、舒适和空间利用等方面有着其他交通手段无可替代的优势。计划在2010年前建成的地铁线路长度超过1200km。况且其他大中城市的膨胀趋势也相当惊人,公共交通需求急剧上升,修建地铁和轻轨已是各大城市基础建设的必要内容,是现代化大都市的标志。因此可以预测,未来5到10年将是中国城市地铁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地下铁道交通,是一座城市融入国际大都市现代化交通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的国力和科技水平的实力展现,而且是解决大都市交通紧张状况最理想的交通方式。目前,西方发达国家拥有百万以上人口的大都市,大都***修建地铁来缓解和改善交通紧张状况。就我国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以及人口大量向大城市转移,大城市的交通拥挤状况将更加恶劣,如果得不到有效的解决,很有可能会引发其他社会问题。因此,投资建设地铁必将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中国地铁发展前景
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进伴随着我国社会经入快速发展阶段,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也进入了并行发展时期,呈现出多元化发展趋势,开始注重轨道交通与城市环境的协调发展。
许多城市在规划建设地铁的同时,在次繁忙客运通道上、区域之间以及在居民住宅小区与主客运通道或客运枢纽间规划建设轻轨或快速轨道交通系统,以形成合理的轨道交通网。有些城市根据当地的地形条件正在建设跨座式单轨运行系统(如重庆市);有些城市正在探索建设直线电机轨道交通系统;在一些大城市(区域)之间也开始规划建设大城市之间的快速轨道线;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开始建设近郊和远郊的市郊铁路,以促进城市规模效应和城市边缘和卫星城镇的发展。
国内地铁设备企业应当抓住目前的有利时机,大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尽快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国内生产企业的扶持,加强和完善地铁装备制造体系的生产链条。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地铁建设,使地铁装备产业发展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有理由相信,地铁建设的热潮必将带动机械、电气等产业的升级换代,从而为我国机电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王志远
相关热词搜索:地铁 历史 伦敦地铁历史 纽约地铁历史发展视频
热点文章阅读